首页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20分时长:12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②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③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④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因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 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⑤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有删改)材料二: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钟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答案】1.C2.D3.C4.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兴象玲珑,无迹可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文逮意,意称物),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这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巧得无一点迹象)。5.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错误。《绝句四首(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错误。由原文“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可知,“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错误。由原文“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可知,中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和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清淡’是其基本风格”错误。由原文“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因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可知,“‘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可知,从艺术表现上来看,盛唐气象既要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也要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还要不着痕迹。由原文“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可知,在美学风格上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这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由原文“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可知,山水诗的作者要富有山水诗心。由原文“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可知,山水诗要富有审美质量,这就需要作者具有高尚情趣。由原文“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可知,山水诗诗作要像杜甫的诗作一样富含生命力。由原文“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可知,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哦,香雪》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告诉 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热烈;她们笑着,笑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6.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时的夜景: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她单薄的身体。——四周的旷野和寒冷的环境,烘托出香雪错过了车站在离家很远的夜晚内心的担心与害怕。B.途中周围的景色: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月夜下的景色柔美庄严,衬托出香雪终于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也不再感到害怕。C.赶路回家时的环境描写: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溪水的欢快流动衬托出香雪经过短暂的心理活动,想出跟娘解释换来铅笔盒的理由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D.见到乡亲时周围环境: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群山发出了回声,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这个细节表明人物虽然淳朴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B.文中写香雪回忆凤娇劝她拿旧汗褂换几块糖的往事,是为了引出她想出了“骗”的办法,跟娘解释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理由。C.文中把隧道比喻为“大山的一只黑眼睛”,生动形象地表现隧道作为大山观察、认识、联系外面世界的窗口,对于山村的重要作用。D.结尾句“哦,香雪!香雪!”既是姑娘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迎,是大山对她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作者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8.在文中【】内填入词语。从“奔放,热烈,严峻,严酷,新奇,新颖,冷静”这几个词中挑选,按顺序排列。9.香雪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D7.A8.新奇冷静严峻奔放9.(1)从香雪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为香雪挣学费,母亲让她卖鸡蛋挣钱,表明香雪成长在勤劳、诚实、上进的家庭环境里。(2)香雪成长的台儿沟自然环境优美,山明水秀,但在大山深处,闭塞落后。(3)从凤娇胳肢她、姑娘们月下寻找她,表明香雪成长在台儿沟这个淳朴、善良、友善的社会环境里。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才有了香雪的淳朴、善良、自尊,以及她对知识文化的向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错误。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所唤醒,也热切地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错误。这个细节表明香雪淳朴,而且自尊自爱。 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空,新颖:新奇,别致。新奇:新颖奇妙、新鲜奇妙。此处形容香雪得到“小盒”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台儿沟很是新鲜奇妙,故应用“新奇”。第二空,冷静:意思是人少而静,不热闹或是人沉着而不感情用事。此处运用拟人修辞,形容铁轨思想沉着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应用“冷静”。第三空,严酷:残酷、残忍;严厉严格(特指局势的危机)。严峻:1.严厉,严格;2.犹险峻。此处与“温厚”对应,形容大山严厉,应用“严峻”。第四处,奔放:形容思想、感情等尽情地表露,无拘无束。此处是说姑娘们无拘无束,尽情表露自己的思想,与“热烈”并列,应用“奔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四十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香雪母亲让她出去卖鸡蛋挣钱,她的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挣回香雪的学费,这说明香雪在勤劳诚实、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其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从小生长的台儿沟整体自然环境是秀美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说明在大山深处,整体文化闭塞落后。再次,“长大了……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文章写凤娇胳肢她、台儿沟的姑娘们在月下寻找她,表明香雪成长在一个淳朴善良、和睦友善的社会环境里。如此和谐的环境,造就了香雪的淳朴善良、自尊自强的性格,才使她更加急切地想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向往知识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矩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於。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宫线、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遗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共真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教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是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D.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 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超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察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A12.C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2)(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14.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时”指当时,做“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排除A、D;“幕属”指部属,做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排除C。本句意思是: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误,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故选A。【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C项,“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得分点:(1)缘,依据;归朝,归顺朝廷;期,料到、料想;何以,以何,用什么。(2)榜,张榜;榜通衢,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通衢榜”,意思是在大街上张榜;粜,卖米;籴,买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辛弃疾奏疏中的话“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可知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再依据奏疏中所说“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要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依据“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要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 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劳劳亭①歌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16.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答案】15.D16.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误。“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此处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两句,写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诗句描绘了一个凄凉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其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突出他们的壮志豪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最后,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 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而《劳劳亭歌》结尾寓情于景,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点明了诗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三)名句名篇(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陶渊明重获自由的愉悦。(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4)《短歌行》中“____,__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以排遣。【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久在樊笼里④.复得返自然⑤.指点江山⑥.激扬文字⑦.慨当以慷⑧.忧思难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摧”“事”“颜”“樊笼”“激扬”“慨”“慷”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的。如果中国古典诗词像悬挂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诗宋词就是群星中__________的双子星座,面对它,人们永远骄傲,永远新鲜,永远心旌摇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伎、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__________,留下了许多__________、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于是我们能理解闻一多先生何以会在唐诗面前如孩童般欢呼雀跃,何以把唐代称作“诗唐”了!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新生的一朵奇花!“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__________。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借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之悲。()……。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的。B.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表达在传统文化上面的。C.中国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诗的精神方式的。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诗来表达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璀璨夺目蔚然成风家喻户晓独树一帜B.璀璨夺目靡然成风路人皆知独树一帜C琳琅满目蔚然成风路人皆知独辟蹊径D.琳琅满目靡然成风家喻户晓独辟蹊径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诗是香艳绮丽的花,宋词是高大挺拔的树;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宋词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B.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C.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D.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答案】18.D19.A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根据后文的阐释,主要谈中国诗歌中唐诗宋词的特点和成就,故句子应该落脚在中国诗上。由此可知,画线句子主客倒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是陈述的主体,它要通过诗来表达的。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指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地位突出,应选“璀璨夺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靡然成风:表示群起仿效而成风气。语境指写诗吟诗风气发展并盛行,应选用“蔚然成风”。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某些人野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此处为褒义,应选用“家喻户晓”。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此处对应“异军突起”,指宋代自成一家,应选用“独树一帜”。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文内容,唐诗分别是豪壮的树、河、晴空和高山,宋词与之对应的,分别是柔美的花、溪、薄雾和深谷。故选C。四、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起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起诗词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班级将举办读书会,请以“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为主题,结合你学过的诗歌,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诗不远人,加沐微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如泰戈尔曾言:“诗的词句含着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的音乐。”诗不远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万千,但总有一两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的感想与心得。诗歌是彼岸客,远自千古而来,赐予你我最初的启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诗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牙牙学语时,你我便体会到诗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魅力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自然风象油然而生。童稚的话语,吟咏着这千年而来的文字。诗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凡女,它用精练的词句,给予我们最初的文化享受,留下共同的记忆。诗歌是一种精神纽带,体现着社会风情。白岩松曾说:“有时候有那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及诗歌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的很近。”诗歌抒发的人文情愫,让你我共同体味那些平仄间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沉醉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淡然,体会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诗歌,从表层看,它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深层看,它更是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怀。倘若没有那些诗歌的存在,我们将少了许多情感共鸣,生活也少了好多诗意。诗歌承载着浓厚的情感,穿越历史的长河,缩短心灵的距离,为你我演绎出高山流水般的心灵交融。诗歌是一种民族文化,你我都有责任继承与弘扬。如贝多芬所言:“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全民的灵魂。诗歌展现着文人墨客的胸襟,抒发着家国情怀的感慨。每一首诗,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瑰宝浸润。于是,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应运而生,既汲取了诗歌的精髓,又创新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拉进你我与诗歌的距离。但这样还是远远不够,想要近距离地接近诗歌,还需你我共同努力。诗,不是流云,不是太阳,我们不必翘首以望;诗是草木,是大地,只要俯身,就能够亲到它芬芳的脸颊。诗歌的浅吟清唱不止在韵文之中,随着流光而流逝,而是凡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诗不远人,加沐微阳。让你我传承诗歌文化,共同铸就和谐社会之日月璀璨,促成年轻中国之乾坤朗朗清清。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根据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具体的情境,即班级读书会;其二,特定的身份,即学生身份;其三,写作的文体,即发言稿。题目规定了作文的主题为“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应抓住其关键词“距离”,根据材料所给的白岩松的话,可以把“距离”阐释为两层涵义:其一是我们本身与古诗词的距离;其二是古诗词拉近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既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的影响,更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与他人的影响。考生在写作时,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辨性的见解。比如:1.情感纽带,共同记忆。从古诗词的记忆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从小就接受古诗词的熏陶,三岁小儿就能随口朗诵,它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你我童年的共同记忆。2.文化传承,精神符号。从古诗词的内涵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3.重温经典,诗意人生。从古诗词的流传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只有拉近了古诗词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只有重温经典,才能让你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舒缓心情,追寻诗意人生。立意: 1.每一首诗,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2.古诗词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8:55: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1.5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