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联考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注],罚球。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做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 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注】叫子:哨子。材料二:民间自行调解,是古代社会一种方便快捷的纠纷解决途径。古代的纠纷调解大致有三种形式,即“民间调解”“官批民调”“官方调解”,但并非所有民事纠纷都打到公堂之上,有许多纠纷在德高望重或值得信赖的“中人”说合下,在民间就得到了化解,但这种民间“说合”也有详细的制度安排。唐代法律规定,婚姻不和谐,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的可“和离”,类似于今天的协议离婚。《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条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对于感情不和的夫妻,如果两人都愿意解除婚姻关系,法律是准许的。正因有了“和离”的规定,才有了为今人所赞叹不已的唐代“放妻书”,不仅有夫妻间的好聚好散,也充满了人生的豁达:“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元代法律明确规定了婚姻、财产等纠纷由乡村里中的“社长”解决,“社长”类似于今天的村长或居委会主任。《通制条格·卷十六·田令》里的这条法律常被认为是基层调解制度化、法律化之始,受到学界重视:“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喻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社长调解发展到明清,便有了“中明亭”制度。《大清律例·刑律·杂犯》中规定:“州县各里,皆设中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盗、犯奸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具书于板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导解纷,乃申明教戒之制也。”民间的自行调解省去了“打官司”的复杂程序,快捷方便、节约成本,又可维系亲情、友情,可以说是多方共赢。就地解纷的简便程序,也为许多官吏所接受。古代的官吏并非一味坐堂断案,而是主动巡视所辖乡里,发现纠纷及时解决。这种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调解程序对现代的调解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不拘形式、简便程序、经常携案下乡、就地审判的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便是这一优秀传统的延续。(摘编自马小红《古代调解案例中的法律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地保长在乡村民间调解过程中从不发言,但不能就此确定他在其他场合没有权威。B.孔子认为自己审判案件与别人没有不同,但通过教化使诉讼不再发生才是他的目标。C.唐代法律规定,婚姻不和谐,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的可“和离”,这在当时被赞叹不已。D.《通制条格·卷十六·田令》受到学界重视,常被认为是基层调解制度化、法律化之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律师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是因为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不可能都熟悉与时俱新的法律。B.民间“说合”也有详细的制度安排,表明民间的自行调解主要依据一定的制度进行,但是要凭“中人”主持。C.古代将“为恶之人,姓名事迹,具书于板榜”的“申明亭”制度持续至今,成为现代将失信人名单公布的制度。D.民间的自行调解只有在德高望重或值得信赖的“中人”说合下才能进行,即使是官吏也不能参与其中。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语言通俗易懂。B.材料二以“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篇,首尾相照应,结尾又适当地加以引申拓展。C.材料二第二、三、四段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的并列结构,其顺序不可随意更换。D.材料二举革命根据地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民间自行调解的快捷方便。4.乡村社会民间调解与现代都市社会断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小说《白鹿原》中有如下情节:白嘉轩因为买李寡妇家的六分水地,和鹿子霖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原来李寡妇先把自己的地抵押给鹿子霖,从鹿子霖手上借了五斗麦子和八块银元。因为听说嘉轩买地给的价钱高,就把地卖给了白嘉轩,鹿子霖为了和白嘉轩争个高低就发生了矛盾。两人干架后都到县里去告状,结果两人都收到了当地大儒朱先生送给他们的纸条,纸条上写着同样的一首诗: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白嘉轩和鹿子霖在看到同样的字条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胸襟狭隘,连连慨叹“惭愧惭愧”,在冷先生主持的酒席上,两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歉词,然、后举杯连饮三杯,重归于好且好过以往。这件事以非常快的速度传遍整个滋水县,县令大为感动,亲批“仁义白鹿村”,刻石碑立在白鹿村的祠堂院子里,从此白鹿村也被人称为仁义庄。请运用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案例。【答案】1.C2.A3.D4.①目的不同。民间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考虑道德伦理,主要目的是教化;现代都市社会断案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的安全。②主持人不同。民间调解的主持人是有权威的人,一般为一乡的长老;现代都市社会断案的主持人为法官。③依据不同。民间调解的处罚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依据的多是习俗、伦理;现代都市断案依据法律条文,不能随意处置。5.①民间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由村中有权威的人主持。朱先生作为当地的大儒,主动承担起调解的责 任,通过一首诗教育了白嘉轩和鹿子霖。②民间调解省去了“打官司”的复杂程序,快捷方便、节约成本,又可维系亲情、友情。两人虽然都去告状,但最终因朱先生富有调解意味的诗而互致歉意歉词,重归于好且好过以往。③官府对民间自行调解表示支持。白鹿二人的事传遍县城,县令大为感动,亲批“仁义白鹿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在当时被赞叹不已”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才有了为今人所赞叹不已的唐代‘放妻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依据一定的制度进行”错误,民间调解主要依据的是乡村中具有“权威”的人的“评理”。C.“‘申明亭’制度持续至今,成为现代将失信人名单公布的制度”错误,“持续至今”无中生有,且只能说两者有类似之处,不能说“申明亭”制度就是现代的失信人名单公布制度。D.“即使是官吏也不能参与其中”错误,原文有“就地解纷的简便程序,也为许多官吏所接受。古代的官吏并非一味坐堂断案,而是主动巡视所辖乡里,发现纠纷及时解决”,证明官吏可以参与。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证明民间自行调解的快捷方便”错误,材料二举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这种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调解程序对现代的调解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可知,民间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考虑道德伦理,主要目的是教化;而现代都市社会断案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可见,两者的目的不同。从材料一“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可知,民间调解的主持人是有权威的人,一般为一乡的长老;而现代都市社会断案的主持人为法官。可见,两者的主持人不同。 从材料一“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民间调解的处罚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依据的多是习俗、伦理;从“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可知,现代都市断案依据法律条文,不能随意处置。可见,两者的依据不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可知,民间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由村中有权威的人主持;从案例“两人干架后都到县里去告状,结果两人都收到了当地大儒朱先生送给他们的纸条……白嘉轩和鹿子霖在看到同样的字条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胸襟狭隘”可知,朱先生作为当地的大儒,主动承担起调解的责任,通过一首诗教育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从材料二“民间的自行调解省去了‘打官司’的复杂程序,快捷方便、节约成本,又可维系亲情、友情,可以说是多方共赢”可知,民间调解省去了“打官司”的复杂程序,快捷方便、节约成本,又可维系亲情、友情;从案例“两人干架后都到县里去告状,结果两人都收到了当地大儒朱先生送给他们的纸条……白嘉轩和鹿子霖在看到同样的字条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胸襟狭隘……重归于好且好过以往”可知,两人虽然都去告状,但最终因朱先生富有调解意味的诗而互致歉意歉词,重归于好且好过以往。从材料二“就地解纷的简便程序,也为许多官吏所接受”可知,官府对民间自行调解表示支持;从案例“这件事以非常快的速度传遍整个滋水县,县令大为感动,亲批‘仁义白鹿村’,刻石碑立在白鹿村的祠堂院子里,从此白鹿村也被人称为仁义庄”可知,白鹿二人的事传遍县城,县令大为感动,亲批“仁义白鹿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长沙痛哭郭沫若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总是爱哭。他本来是腺病质的人,失意以来对于摄生①既毫不注意,而长沙又是卑湿的地方,是结核菌的最良的培养园地,不知几时那种微细的菌芽已经窜进了他的肺部,和那些老头子们响应了起来,正在内外夹攻。贾谊早就预料到他自己是不能长寿的。他在长沙忧郁了四年,自己的身子总是一天一天地消瘦,晚上爱发微微的热候,夜里爱出盗汗。这样的情形使他愈见伤心,他觉得对于老头子们是败北了,因此便想效法他的精神上的先生屈原跑去跳进湘水里淹死,也不知道有多少次。 在汉文帝的前元八年,贾谊谪贬长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这一来便弄得人心惶惶,以为天下会又要闹到三二十年前的刘项争霸时的那样的大乱子,连汉文帝也有点疑神疑鬼起来了。贾谊在那时候正随着长沙王入朝,进了京城,文帝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别召见他,叩问他关于彗星的意见,这事情是没有受阻止的,因为嫉妒贾谊的那些老头子,如灌婴死于病,周勃死于狱,冯敬死于暗杀,大多已经不在人世,而贾谊自己自从被谪以后也没有往年那样的受人嫉妒了。在一天晚上,几个彗星正在东方拖长尾巴的时候,文帝在宣室里召见贾谊,旁边只有一位胖子丞相张苍侍坐。贾谊是荀子学派的嫡系,他是一位合理主义者,对于鬼神妖异是取着否认的态度的。他对着文帝直率地表示了他的这种意见。——“彗星是不足怕的,”他说,“彗星这种东西只是稀罕的自然现象,怪异诚然是可以怪异,但用不着害怕,因为它于人事的休咎并没有关系。没有知识的人因怪而生畏,狡黠的人便乘着这种机会图谋不轨;这样一来,便像两者之间果然是有密切的关系,愚民们便会响应起来,于是乎也就可以酿出大乱。执政的人在这时候是应该加以善导的,开发民智自然是根本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能应急。有应急的办法是利用民众的常识来加以新的解释,譬如彗星像扫帚,就说这是除旧布新的意思,是天老爷提起了扫帚来扫除天下的弊端,扫除国家的外患。这样一来,一般没有知识的人便可以得到安心,狡黠者也就无机可乘了。”他这番意思,不用说是荀子的《天论》的祖述②,但在文帝是闻所未闻。文帝真是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更探问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谈便谈到了夜半。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但是,胖子丞相的张苍却有点不大安稳了。张苍是习天文律历的人,他在旁边听着贾谊的“除旧布新”的话,觉得就像是在暗射自己,又看到文帝那样地倾心,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但他一点也不露声色。室中的铜壶漏滴了三下。张苍这时候才很稳静地说:“贾先生的除旧布新的话是极应该采纳的,明天便好下出诏书布告天下。但今晚已经夜深了,贾先生身体不甚健康,皇上也不好过劳,我看今晚的谈话可以告一终结了。”文帝听了张苍这话才觉察到了贾谊的病体上来,他看他瘦削而苍白得和蜡人相仿佛,但两颊泛着红潮,两眼放着极有深度的黑光。——“是的,”他应着张苍的话说,“贾生,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今晚你请休息,明晚我们再谈。”贾谊便先退下去了,之后,文帝又对着张苍吐露了一下自己的对于贾谊的倾心。 ——“贾生毕竟是一位天才,”他说,“很久不见他,以为我自己的识见是超过了他的,但今晚听起他的话来,当今的人实在是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他的。”——“是,是,是,”张胖子回答着,“贾先生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天才。有天才的人是不同凡俗的,因此也有好些人不了解他,嫉妒他。我记得他在长沙作过一篇《吊屈原赋》,那文字真真是屈原再来。那里面有几句是‘呜呼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真是契合屈原的身世;但一般的人便不很了解他,说他明明是借题发挥,存心毁谤朝廷;说他把自己比成屈原,把陛下比成楚襄王;真真是‘曲高和寡’呢,贾先生如再涵养得几年,我看是愈会得到人望的。贾先生终竞是未来的大器啦。”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遭了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被调为了梁王的太傅。同是藩王的太傅本来是没有什么高下,但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少子,而梁与京师的距离也比长沙的更近了,这番调动的确是一种实质上的超迁,因此贾谊的精神比起从前来也就愉快得很多了。(有删改)【注】①摄生:养生,保养身体。②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将朝中的一些官员称为“老头子”,一方面是因为贾谊年轻,另一方面也有讽刺意味。B.贾谊受到特别召见,是因为那些嫉妒他的“老头子”都已去世,他被贬后也不再遭人嫉妒。C.张苍为人心机深沉,感到自己的权势和位置受到威胁时,便不动声色地对贾谊“放暗箭”。D.文中多次描写贾谊生病的状态,作用并不相同,开头反映了他忧郁的复杂原因,中间“瘦削而苍白”反衬了其精神的振奋。7.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这篇小说“故事”与“新编”的文本特征的一项是()A.文帝向贾生问计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B.“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虚构细节、掺入现代语词、使用杂文笔法等。C.对“故事”进行“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D.描写生动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引人人胜。8.在文中,贾谊的心情有过多次变化,请简要分析。9.文中是如何表现贾谊的才华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他受中伤而被贬为长沙太傅之后,加上身体原因和不服水土的原因,他变得非常忧郁,非常伤心,甚至想效法屈原投江而死。②文帝在宣室里召见他时,他慷慨陈述自己对于彗星出现的见解及应对的办法,非常兴奋和振作。③他的意见被采纳,位置得到超迁之后,他的精神愉快多了。 9.(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贾谊对彗星出现见解和提出的应对策略来表现。他认为彗星的出现于人事的休咎无关,应对的根本办法是开发民智,应急的办法是利用民众的常识来加以新的解释。(2)侧面描写(衬托):①受到一些“老头子”嫉妒,遭受中伤被贬。②通过文帝的态度来表现。如文帝听到贾谊的意见后,非常高兴,安下心来和贾谊谈到半夜,而且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③通过张苍的反应来表现。张苍听到贾谊向文帝陈策时才华横溢,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回答文帝的话时,在不得不承认贾谊的才华的同时,趁机向贾谊“射暗箭”。【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都已去世”错误。文中是“大多已经不在人世”。“不再遭人嫉妒”错误,文中说“也没有往年那样的受人嫉妒了”,张苍属于嫉妒他的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文体特征的能力。D.“描写生动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属于一般小说应该具备的特点,不能体现“故事”与“新编”的文本特征。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①他受中伤而被贬为长沙太傅之后,“他本来是腺病质的人”加上“长沙又是卑湿的地方”导致“不知几时那种微细的菌芽已经窜进了他的肺部”,“他在长沙忧郁了四年”,非常伤心,甚至想效法屈原投江而死。②文帝在宣室里召见他时,“他是一位合理主义者,对于鬼神妖异是取着否认的态度的。他对着文帝直率地表示了他的这种意见”他慷慨陈述自己对于彗星出现的见解及应对的办法,“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贾谊非常兴奋和振作。③他的意见被采纳,位置得到超迁之后,“这番调动的确是一种实质上的超迁,因此贾谊的精神比起从前来也就愉快得很多了”。【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1)文章第六段主要是通过贾谊的语言正面表现了贾谊的才华。他认为彗星的出现“于人事的休咎并没有关系”,“开发民智自然是根本的办法”,“有应急的办法是利用民众的常识来加以新的解释,譬如彗星像扫帚,就说这是除旧布新的意思,是天老爷提起了扫帚来扫除天下的弊端,扫除国家的外患”。贾谊能够对彗星的出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的策略,表现了他的才华出众。(2)①“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遭“老头子”嫉妒侧面衬托了他的才华出众。②“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文帝不断向贾谊靠近是因被贾谊才华的吸引。③“看到文帝那样地倾心,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张苍听到贾谊向文帝陈策时才华横溢,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回答文帝的话时,“贾生毕竟是一位天才,”在不得不承认贾谊的才华的同时,“真真是‘曲高和寡’呢,贾先生如再涵养得几年,我看是愈会得到人望的”趁机向贾谊“射暗箭”。张苍的行为侧面衬托了贾谊的才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等,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B.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C.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D.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文中是指惜别赠言的文字,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醉翁亭记》中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本文“四时”的意思相同。C.“然亦未尝绝也”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D.“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的“从”是跟随的意思,与《师说》中“惑而不从师”的“从”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草木、水受外力的刺激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并列举多种自然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B.第二段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一直谈到魏晋,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论证了“人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C.第三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等写到孟郊,认为孟郊比其他人更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最后又针对孟郊的命运发表了议论,借以抒发感慨。D.文章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屡用排比句式,气势奔放;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作。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2)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14.文章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应怎样理解?【答案】10.B11.D12.C13.(1)音乐是将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声音,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2)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让他们自鸣个人的不幸呢?14.第一问: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第二问:文章似乎将孟郊的命运归结于天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而已。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说是天意所决定的,实则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说来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鸣”作“物”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风挠之鸣”与“风荡之鸣”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四时的推移变化。/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C.正确。断绝;/横渡。句意:然而也未曾断绝。/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错误。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句意:跟随我一起游学的,李翱、张籍是杰出的。/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认为孟郊比其他人更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错误。作者认为“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指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并没有认为孟郊比其他人更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泄”,抒发;“鸣”,发声;“假”,借助。(2)“抑”,还是;“穷饿”,使……穷困饥饿;“耶”,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第一问:作者结尾说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像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 话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可见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第二问:作者认为“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文章似乎将孟郊的命运归结于天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而已。“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说是天意所决定的,实则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声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将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声音,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声来表达。殷朝善于表达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达的是周公。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荒诞不经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表达。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此后的魏、晋,能表达的人比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等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其后还活着的人当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这些作品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的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让他们自鸣个人的不幸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像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 由天定的话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②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淳熙七年,作词前几年,词人调任频繁、到处漂泊。②憔悴:指衰老。招魂:楚辞中有宋玉的《招魂》,词人用此典表示其要为那些抗金主战派将士招魂。③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山前灯火”表明天色已近昏暗,“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景象。B.山头的浮云飘来飘去,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调任的遭遇,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密切关合。C.下阕前三句,作者借用三国周瑜羽扇纶巾的潇洒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此典的用意相同。D.本词最后两句用典自然,饱蘸词人的血和泪,语调低沉,读之能够引起对词人的无限同情。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漂泊不定的凄凉。词人在黄昏的山村,听到阵阵鹧鸪声,想到自己频繁调任,写出了他凄凉的心境。②遇到友人的欢喜。“潇湘逢故人”写词人见到友人,立即转忧为喜,心生喜悦。③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词人用典,借“赋招魂”控诉爱国主战派将士受到的迫害,表达了对朝廷误国、抗金将士英灵难慰的愤懑。④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抚今思昔,回忆当年“鞍马尘”,如今却屡遭排斥,频繁调任;同时借杜甫“儒冠多误身”的典故,表达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遭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此典的用意相同”错误。两者用意不同,本词是用来写当年自己抗金时的英雄形象和潇洒风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来与词人“早生华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漂泊不定的凄凉。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想到自己频繁调任,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遇到友人的欢喜。“潇湘逢故人”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心生喜悦,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词人用典,借“赋招魂”控诉爱国主战派将士受到的迫害,表达了对朝廷误国、抗金将士英灵难慰的愤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的悲鸣。“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运用比喻、夸张,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在古诗词中是诗人经常运用的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而未尝往也②.而卒莫消长也③.问君能有几多愁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卒”“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____①____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____②____指挥战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以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_____③___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赵明诚被招回京复职,但随即病急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更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茁壮成长时,上帝斩断了她无情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为爱所宠,为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她的后半生更是坎坷,直至她死的时候也是满脸的惆怅。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居无定所②身先士卒③临阵脱逃19.文中连用“不能没有爱”构成了排比的修辞,三个排比句构成了递进关系,范围由大到小,逐渐聚焦到“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身上,表现了她失去爱之后的痛苦与愁苦,起到了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作用。20.示例: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之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李清照一家人开始过漂泊不定的生活,可用成语“居无定所”。“居无定所”,表示没有固定的居住位置,甚至是属于自己的定居点都没有。从不在同一个地方多做停留,随遇而居。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指挥战乱,可用成语“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李清照很为丈夫临到作战时逃跑而羞愧,可用成语“临阵脱逃”。“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更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连用“不能没有爱”构成了排比的修辞,“不能没有爱”“更不能没有爱”“更不能没有爱”三个排比句构成了递进关系,从“人”到“如花的女人”,再到“感情丰富的女诗人”,范围由大到小,逐渐聚焦到“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身上;赵明诚被招回京复职,病急而亡,表现了她失去爱之后的痛苦与愁苦,起到了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与“在”搭配的词语,在“浇灌”后加上“之下”;二是语序不当,“无情”做状语,修饰“斩断”,应为“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①。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②。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不管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只是③,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在烈日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衣服浸透了汗水,但他们却说“我们值得”。B.面对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班会上班主任鼓舞大家:“让我们一同前进,为梦想永不停息!”C.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响而变得脆弱时,应该像受伤的野兽一般,找个僻静之处舔一舔伤口。D.武契奇说:“我们没有核武器和石油,这就是西方认为可以对塞尔维亚为所欲为的原因。”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C22.①语言也是这样②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时间长了就显出来了)③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人称代词用法的能力。文中“我们”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谁。A.特指,特指“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B.特指,特指“班主任和全班同学”。C.泛指,没有具体指向谁。D.特指,特指“塞尔维亚”。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横线前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可知这是在讲一种规律,由横线后句“语言的变化,……”,表明下文要讲语言的变化,故可填“语言也是这样”。②由横线前句“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可知,此句所填内容与前句对举;由横线后句所举的例子是朱熹听不懂孔子跟弟子们的谈话可知,此句填的是时间长了之后语言便会发生变化,故可填“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时间长了就显出来了)”。③由“不只”可知,所填内容应是对前面朱熹听不懂孔子与弟子的谈话的总结,故此处可填“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写自己对地坛的感悟,悟出了生与死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悟出了母亲对自己的毫不张扬的爱。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对某地或某人也有着深刻的感悟?请以“我与××”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将标题补充完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材料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启发考生思考对某地或某人的深刻的感悟。题目“我与××”中的“××”可以表示地点或人物,如家乡、庭院、街头或老师、同学、父母、亲友或其他和“我”有关系的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应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我”和“××”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写出这种关系,就会把作文写成“我的××”,就不切题。题目规定了范围是写“我”和“××”之间所发生的相关的事情。从题目看,可以写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可以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因此,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时就要侧重于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如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时就要侧重于把事情写完整,把问题说清楚,总结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行文构思时,写作时要结合自己对地点、人物的了解,设计特定的场景,构思合理的情节,如写曹操,可以选取横槊赋诗、青梅煮酒的场景,体味其志向的高远;写苏轼,可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场景,学习他旷达乐观的胸襟。行文时,可用回忆式、记梦式、镜头切入式等开篇,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写出地点的具体环境以及周围的特色场景,或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气质风貌,也可用几个情节片段的组合,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地方风物的变迁来表达你的感悟或共鸣。语言要简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立意:1.文化名人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丰碑。2.小城新貌,牵动我的情思。3.人生最忆是家乡。4.门外的世界好精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7:00: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0.3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