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县二中2023-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慧光部国庆考试语文学科试题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21- 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21- 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民无信不立。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A3.D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21- 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能力。C.“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C.“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中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故选A。【3题详解】-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D.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ABC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由材料一结尾三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得出答案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由材料二开头段“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得出答案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对偶,材料一第二段“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21- 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材料二第二段“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21- 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21-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7.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21- 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8.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9.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6.D7.C8.(1)①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②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2)①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②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9.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理解错误。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理解错误,第二段光景描绘创造的是安静悠闲的气氛。B.“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分析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关于英豪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幻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理解错误,《念奴娇·赤壁怀-21- 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归纳出,周瑜年青有为,文采风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风喜悦,且有儒将风采,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派豪放。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沉醉于军号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浸”,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浸于战争的英豪;当“我”走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衣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声”,表示周瑜已经是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豪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句“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引出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第二句“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说明不参与战争一样也可成为和平的英雄。通过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表达友爱、家庭和睦的主旨。由此可分析出,“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的能力。文中以“我”作为叙述人称,同时也参与故事情节,与文中“周瑜”见面交流,显得真切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如见到周瑜对其外貌的描写,“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据此分析出,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文中从“我”的叙述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据此分析出,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文中“我”从梦境中见到周瑜,到与其对话进行观点和思想上的交流,到最后走出梦境回到现实,自始至终贯穿文章的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出,“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21- 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染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节选自《孟子·万章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H复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B.牺牲,文中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用来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1- 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亦泛指天下。D.速,指迅速、赶快,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霄询问古代君子是否做官,孟子不但肯定地回答,还引用《传》上的记载和公明仪的言论加以佐证,指出士失掉官位就好比诸侯失去国家。B.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多次帮助他,送他牛羊,派人替他耕种,但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残暴无道。C.万章担心宋国施行仁政会遭到齐楚两国厌恶甚至攻击,对此,孟子以汤征葛为例说明如果行仁政就会受到百姓拥护,完全没有必要畏惧齐楚。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等到明年就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这样做不合道义,定会加速国家灭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14.孟子是怎样看待“卿”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D13.(1)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2)齐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14.①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②前者在国君犯大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更立国君。③后者在国君犯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离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富有天下,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哪。”“四海之内”作“曰”的主语,故“四海之内”前应断开,即C处;“非富天下也”是“曰”的内容,“曰”后E处和“也”后G处应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21- A.“含义相同”错。“如”,助词,相当于“然”/动词,往、到。句意:就焦急不安/听任小船漂流而去。B.正确。C.正确。D.正确。“速”,迅速、赶快/招致。句意:就赶快停止/才招致了祸患。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定会加速国家灭亡”错。原文说的是:戴盈之是说减轻税率到十分之一,撤除关市赋税,但现在还做不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不合道义的事要赶快停止,不必等到明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日”,每天;“或”,有人,有的人;“是非君子之道”,判断句,这不是君子的行为。(2)“色”,脸色;“曰”,省略了主语“孟子”;“异”,奇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可知,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②由原文“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贵戚之卿在国君犯大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更立国君。③由原文“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可知,异姓之卿在国君犯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离开。参考译文:材料一: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要推行仁政,齐楚两国却厌恶这样,要出兵讨伐它,该-21- 怎么办呢?”孟子说:“汤住在亳地,和葛国挨着;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谷物做祭品。’汤便派亳地的民众去为他们种地。老弱者给种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提着酒菜好饭的人来抢劫,谁要不给就杀掉。有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杀了他,夺了饭和肉。《书经》上说‘葛伯仇视送饭者’,就是说的这事。’因为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富有天下,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哪。’‘汤开始征战,即从伐葛开始’,十一次征战,无往而不胜,天下没人能与之抗衡。朝东方出征,西夷怨恨;朝南方出征,北狄怨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排后边?’老百姓盼望他,就和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如果实行仁政,天下的人都要抬起头来盼望,要拥护他来做君主;齐国楚国纵然很大,又怕什么呢?”戴盈之说:“税率定为十分之一,撤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怎么样?”孟子说:“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减少一点,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干。’——如果明白这样做不合道义,就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孟子说:“王所问的是哪种公卿?”王说:“公卿难道还有不同吗?”孟子说:“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重大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废掉他而改立别人。”齐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宣王脸色平定了,又请问非王族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去。”(节选自《孟子·万章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对流萤作韦应物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府中徒冉冉①,明发②好归休。【注】①冉冉:匆忙貌。②明发:黎明;平明。-21-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月光昏暗、竹亭幽寂的清冷画面,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B.次句中“流”字生动地刻画出萤火虫飞行迅疾、行迹不定的特点,富有动态美。C.尾联中“徒”与“好”两个虚词表现力很强,在对比中流露出诗人的情怀志趣。D.诗人夜对流萤,触景生情,在对月夜景与事的描写中寄寓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5.A16.①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②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③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A.“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不正确,如颈联的情感并非“伤感悲凉”,而是自得其乐。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写夜晚的流萤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自己在月下惬意地看书,为什么要惭愧秉烛夜游呢?表达作者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府中徒冉冉,明发好归休”表达作者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阐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朝如青丝暮成雪(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21- 妆镜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就有道而正焉④.致知在格物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暮”“妆”“衰鬓”“斑”“帖”“焉”“未”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期盼的生活愿景。_____①_____?贺知章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余光中吟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就是思念家乡故土的深情,隐藏在游子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愫,也可以说是对大自然、对原生态生存和生活的向往与留恋。_____②_____,这情绪便会或早或晚,或深或浅地涌流而出。当前,人类已步入自由流动的地球村时代,人们仍然在经历离乡、怀乡、他乡成故乡的心灵轨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增进,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在激烈地依然展开。也可以说现代化和文明程度越高,_____③_____。蕴藏乡愁的思乡曲不会随着城镇化的前行而消失。城乡变奏、融合发展、同生共荣是历史必然,也是人心所向。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依然在激烈地展开。19.(示例)①乡愁到底是什么②一旦人远离故土③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会越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语病有三处:一是结构混乱,“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增进,村庄……”中途易辙,句首加介词“随着”。-21- 二语序不当,“依然”作状语,应放在“在激烈地”前。三是搭配不当,“快速增进”搭配不当,改为“快速推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这是一个问句,前文有“记得住乡愁”,后文诗人的吟咏对象是“乡愁”。据此,此处应填:乡愁到底是什么。第二空,前文有“乡愁就是思念家乡故土的深情”,后句是假设离开故土的结果,此处是假设的前句,应填:一旦人远离故土。第三空,前后句之间形成“越………越……”的句式,后句又强调“藏乡愁的思乡曲不会随着城镇化的前行而消失”,此处是说乡愁会变得浓烈,据此应填: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会越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荼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20.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1-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一一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答案】20.D21.B22.①三个重叠词语“牢牢”常常”轻轻”与“牢”常”轻”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以“礼貌而轻柔”形容风,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B.以“招手”“纤细的指尖”描述树枝,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C.以“撑起双臂”“举起”描述楼房,赋予其人的特点,为比拟。D.把身影比喻为手,为比喻。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递进。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D.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21- 叠词相较于单个字的使用,有强化语意的作用。“牢牢”,牢固,比“牢”的程度更甚,故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比“常”频率更高,突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的次数之多和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轻轻”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给我的踏实感那么轻易就被颠覆,以及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之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曼,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取长善短,相得益彰。参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处,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辉洒向自己的答案,从此我们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动。避参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米兰·昆德拉之言发人深省:“盲从是通往地狱的毒药。”诚哉斯言,若人们陷入参考答案之怪圈难以自拔,终落得迷失自我,万劫不复。我感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质,他没有一味盲从国外潜艇技术,避其短,终让中国深海事业蒸蒸日上;我钦佩于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书写的答案,遇见最绚烂的火树银花。“大多数人如落叶踉跄着归于尘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21- 内心的一片纯净。”所以青年们当免于参考答案之牢笼,不囿于陈规旧法,去开创人生之答案。谱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壮语如雷贯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该被诟病,但值得尊敬的仍应是能谱写出独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对疟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杂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对饥饿的回答。青年们,你们的回答呢?“热忱倾江海,丹心入天地。”择参考答案之优,避参考答案之劣,以此为两种最锐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战争中打最漂亮的仗,书写属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斩浪地勇毅前行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句富有内涵的话。审题时,首先应当明确概念。什么是“参考答案”?生活中,“参考答案”起到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我们做题对照答案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我们没有思路时的启示,同时,是会限制我们思考方向的有限思维,看了别人的答案,你也许很难想到与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所以,材料才会说“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这句话意味着给出的答案只是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它表明答案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要理智并充分地思考,不盲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和背景,这使得每个人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提醒我们应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到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但最终需要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依据。整句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也可以由此展开多种写作思路。比如,可以从自我提升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他人给定的答案为标准,由此论述自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应当具备独立精神。也可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因此我们不能刚愎自用,而是应当承认价值观的多样性,并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等等。立意:-21- 1.独立思考,成就精彩人生。2.推崇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差异。3.拒绝盲从,走独立创新之路。4.吸纳他人智慧,展现独特之美-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09:50: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91.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