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淮北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8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4题48分,每题2分)1.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A.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B.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C.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可知,从出土的文物数量的多少,精美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了贫富阶级分化,A项正确;当时是父系氏族,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排除C项;奠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排除B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3.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D.家国情怀根植久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认为楚国是少数民族,跟中原不同,但是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楚国是华夏的后代,对于自身的认识由蛮夷转为华夏后代,表明华夏的观念日益增强。故选A;B项宗法分封制已瓦解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百家争鸣影响深远也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从西周到战国民族观念的变化,没有反映爱国主义精神,D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D.游士敢干挑战君主权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体现的是当时君主权力并非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迷信色彩,排除A项;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挑战君主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下列符合该思想家主张的是A.“为政以德”B.“道法自然”C.“兼爱”“非攻”D.“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可得出是道家无为的思想,而道家也主张“道法自然”,B项正确;A项是儒家,C项是墨家,D项是法家,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 6.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A项。7.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C排除。故选D。8.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该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9.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选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选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选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二是 注意区别政事堂和三省制、权力制衡等概念,不能混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1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以看出,佛教的内容宣传了中国传统伦理,说明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宗教政策,排除A;材料与儒学地位无关,排除C;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13.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意在A.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B.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的地位C.重建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D.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口号展现了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思想以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故C 项正确;儒学复兴旨在重建儒学价值信仰而非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排除A项;以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地位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有利于强化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而非批判专制主义,排除D项。故选C。14.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15.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可得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的现象,官员从中获利,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项正确;青苗法可以增加收入,排除A项;青苗法与加强对农民管理无关,排除B项;C项与青苗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律规定“奴婢比之资财”,“律比畜产”,地位低下。宋代除少数官奴婢外,私奴往往订立契约,约以时限,付以雇值,又称“女使”。这反映了宋代A.宗法等级观念淡薄B.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女性政治地位提高D.雇佣劳动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私奴往往订立契约,约以时限,付以雇值”体现的是宋朝对于下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唐朝来说,更侧重于契约关系,说明的是当时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B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A排 除;女性在封建社会属于男权的附庸,C排除;雇佣劳动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史记》中记载陈涉与人佣耕,D排除。故选B。17.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南面官负责……北面官负责……”可知,辽朝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D项正确;此举体现了温和的民族政策,而非民族歧视,排除A项;辽朝此举有利于笼络民心,巩固自身政权和发展,加重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而非减轻,排除B项;此举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而非日趋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18.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A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9.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A.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B.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C.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D.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史料“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习近平主席强调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是宝船和友谊”,排除AC 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20.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在叙述明朝中期的婚姻关系时说:(明前期)婚娶,但论门阀;(明中后期),定亲时,女家只重男方财礼;婚嫁之日,男方则非常关注女方的嫁妆。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D.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前婚娶双方强调门第对等不同,明中后期的婚嫁更注重双方的财富,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商业发展打破了等级秩序,排除A项;明代婚嫁观念的改变并非政府放松控制的结果,排除B项;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是近代以来的社会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物资产区集中区域粮食产区江南,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棉布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丝绸产区江南,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食盐、茶叶等产区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棉布、丝绸等物资产区集中分布,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分工,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宋代就已经完成了,排除B项;重衣抑商政策没有被政府废止,排除C项。故选D项。22.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型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一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和“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一伯克制度”可知清政府在统治边疆时即继承了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继承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B项正确;因俗制边并非清朝开创,排除A项;根据题干不能得出正是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排除C项;题干为满清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并不能体现华夷观念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23.清雍正时期,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关于其职能,《清史稿》中记载道“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B.保障了西北军务的需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使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承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所述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不能有效防止中央决策失误,排除A项;为保障西北军委的需要而建立了军机房,后解决完西北军务后改为军机处,因此军机房改为军机处时西北军务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所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24.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A.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色彩思想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戏曲繁荣,世俗化气息浓厚,C项正确;戏曲只是其中一种娱乐,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不符,且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进步思潮中出现早期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材料解析题,共计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8分,27题16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三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再呈送皇帝画敕,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亦称“封驳”……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作用。【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2)主要职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3)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三分,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及所学,可知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小问2详解】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二“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可知宰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小问3详解】作用:根据材料三及所学,从行政效率提高、皇权的加强角度分析说明。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秦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唐代“道”制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一“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得出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 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得出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得出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得出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根据材料二“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得出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根据材料二“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得出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根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主要有尖头和圆头的两种,用以耕作不同土质的土地。安装铁锌的楼车,在北方普遍使用,提高了播种速度。河南地区耕牛不足,有人创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一日可插千畦。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这时在福建普遍种植,又推广到江淮地区和淮河流域。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是明清时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人们还加紧对盐碱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甘薯传到中国,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有栽培。至迟到16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中国,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18世纪中叶后,山东、河北、陕西关中等地较普遍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南方多熟制也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厩肥(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磷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明末沈氏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摘编自《明清时期的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原因。【答案】(1)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占城稻的推广种植;茶、桑麻种植区域增加。(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耕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改良和利用;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多熟制发展;肥料使用种类和技术 增加;政府政策支持。(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南传入的占城稻”、“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占城稻的推广种植,茶、桑麻种植区域增加。【小问2详解】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19 07:25:01
页数:13
价格:¥2
大小:39.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