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 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工具。我们是为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应用的人类学。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材料二: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知识,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反实证”倾向联系,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也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从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学”与“人文”相对立。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疾呼“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他特别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直觉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的方法论的意义,它是通过人的深层心灵的感知和觉悟,直接获得某些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我们的祖先实践了几千年”。费先生“双重性格论”为奠定社会学的中国特色指出了方向,他强调“将心比心”的田野调查,注重“解剖麻雀”式典型个案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实现“双重性格”的优势互补。这里有严谨严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摘编自石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识到个人出路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联,科学理解中国社会以求挽救国家和民族,是费孝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的原因。 B.费孝通早期开展学术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一是如何对掌握的材料进行解读,二是在调查时常常遭受到被调查者的冷遇。C.在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如何看待本土的地方性知识是争论的焦点。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既要保持传统上强调的科学属性,又要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相一致,提出了新的社会学方法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在书斋里拿着书本思考,理解社会状况更好的方式,是实地观察和体验生活。B.人类学科学性和主动性的新境界,摆脱了盲目被动局面,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方法论。C.“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智慧,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D.费孝通特别关注直觉认知方式,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常运用这一方法理解问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人民的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为完善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而开展的研究B.为调查全民普法教育的现状而开展的研究C.为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而开展的研究D.为改善特大型城市人居环境而开展的研究4.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实践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费孝通的经历,给今天建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研究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B3.D4.①人民中国建立后,费孝通开展了一系列的量化研究,为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事实根据;②他“将心比心”,让当地人民理解并认识到研究的目的,调查双方能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又“推己及人”,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意见。5.①坚持人民立场的策略,他也由此迈入社会学殿堂、投身民族研究;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早期为认识中国社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解放后则致力于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坚持理论创新的策略,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创新主张,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错。费孝通提出的“双重性格”的命题是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案。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方法论”错。根据材料一第4段,“科学性和主动性”是指能够让被调查者感到“温暖和亲切”“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这就是材料二第2段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直觉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的方法论的意义”。且根据材料二第1段,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具有理性、定量、普遍性等特点;而费孝通所指的“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具有“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的“人文性”方法论特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人民的人类学”指的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工具,为解决人民对社会发展变革等需求提供方法,以服务于广大人民利益的科学。A.该项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围。B.该项研究没有指向具体要解决的问题。C.该项研究没有解决人民对社会发展变革等需求提供方法。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可知,人民中国建立后,费孝通开展了一系列的量化研究,为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事实根据;结合“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可知,他“将心比心”,让当地人民理解并认识到研究的目的,调查双方能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又“推己及人”,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意见。【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可知。坚持人民立场的策略,他也由此迈入社会学殿堂、投身民族研究;结合“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可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早期为认识中国社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解放后则致力干民族地区的发展;结合“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疾呼‘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可知,坚持理论创新的策略,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创新主张,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断魂筑蔡楠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贵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 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仿佛决定了什么,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威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顾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威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6.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B.燕惜再次击筑演奏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尊重。C.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D.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从而暴露身份。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内心十分悲痛,作为一名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无奈愤懑的情感。C.高渐离改名“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亡国后的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8.小说中的高渐离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之外,其形象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战国策》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叙述这件历史故事,却使用了古乐器“筑”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 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击筑时故意唱起《易水歌》”错误,根据原文“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易水歌》”可知,应是“不由自主地唱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他放弃尊严自甘堕落”错误。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放弃尊严自甘堕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高渐离忘不了荆轲,忘不了燕国,“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高渐离不再弹奏筑,因为知音已逝,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他始终在怀念故友,眷恋故国。“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为了报仇,高渐离来到秦宫;果然,秦始皇被他的音乐吸引,“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 ,高渐离最终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静物“筑”开口,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塑造高渐离的形象,如写“筑”的心理和行动,“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等。这些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加真实丰满。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筑”的视角来写,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且赋予“筑”以人的感情,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简夫少卿诗集引[宋]苏辙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 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书李简夫诗集后[宋]苏轼孔子不取微生高①,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中“饘粥之不给”与《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中“之”含义不同B.“夫又将何求”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何”含义相同C.君仕虽不逮乐天逮:及,达到D.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而无所与游。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2)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答案】10.B11.B12.D13.(1)我一向/平素认为李简夫品行高尚,赞许他知止知足,而又担心自己不能践履他的道路/学习他,以他为榜样。(2)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14.相同点:苏辙与苏轼赞美了李简夫品行高尚,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甚至贫困而能随遇而安。不同点: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力,归隐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公简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率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句式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C;“终身”是“乐之”的状语,而“者”表示停顿,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宾语前置的标志;定有后置的标志。句意:不能供给稀粥。/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错误。什么;为什么。句意:还追求什么的呢?/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什么还不改变这些法度?C.正确。句意:李简夫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D.正确。句意:而在嘉佑末年、熙宁初年辞去官职隐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错误,苏轼未将陶渊明与孔孟比较,只是列举二人观点;“ 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错误,是赞李简夫有陶渊明之“真”。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一向,平素;“嘉”,赞许;“惧”,担心。(2)“仕”,入仕为官;“求”,追求;“以……为”,把……当作……、认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同点:由原文“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可知,苏辙与苏轼赞美了李简夫品行高尚,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甚至贫困而能随遇而安。不同点:由原文“庶几乎渊明之真也”可知,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由原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可知,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力,归隐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参考译文:李简夫少卿诗集引[宋]苏辙熙宁初年,我跟随张安道教授陈地的读书人和官吏。那时候,朝廷指定府县完成徭役、农田水利的任务,陈地虽然没有多少任务,但官吏奔走忙碌,为不能完成为忧。只有我凭借诗词文章讽谏议论在其中无所事事领取俸禄,虽然庆幸能从公文中脱身,但没有可以与之交往的朋友,所以也没有什么快乐。当时太常少卿李简夫妇告老还乡,在当地居住已经十五年了。间或与他来往交游。他的生活起居简约而不粗陋,丰盛而不多余。听他的言语,从来不涉及世俗之事;(我)慢慢吟诵他所写的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于法度,有物我两忘的情思。问他和谁交往,大多是庆历年间的名士,晏殊非常了解他。探求他生平志向,他说:“白乐天,我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我仰慕他的为人,所以学习他的诗歌,担心不能比得上他罢了。”我回来后询问他的同乡人,同乡说:“ 他少年好学,精通为吏的方法,所以曾经出使到朝廷各部。还没有年老却患疾病,没有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却辞去官职。他的家四壁空空,都不能供给稀粥,但是他身处其间安然自得。他的儿子李君武,辞去官职谋求财富以赡养父母,在乡里劳碌,不辞辛苦,没过多久家里就因为丰衣足食而广为人知了。”陈地的百姓喜爱种花,和洛阳一样。每年的春夏季节,游览的人整月接连不断。他带着酒壶和朋友,没有一天不在花间,嘴里从来不谈及家事。晚年,他的诗作更加高妙,神似白乐天。我当时正因为宦游在外而感到劳累,认为读书人即使没有通达的际遇,就像白乐天一样,入仕就作了君王的近臣,凭借直言讽谏名声显赫,被贬为州郡的长官,凭借奉公守法而闻名,老年归隐山水间,忧患不能够加诸其身,文章诗歌足以扬名后世,可以老死而没有遗憾了。李简夫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追求什么的呢?而我还没有离开陈地他就亡故了。之后过了十七年,元祐六年,我凭借幸运的际遇而参与国政,俸禄比以前多,但声名却不被人知晓。快到暮龄了,国家的恩德还没有报答,不敢说要挂冠到归田。大概是曾经担心力不从心吧。李简的孙子宣德郎李公辅拿着他的诗集来央告我,希望得到我的文章放在诗集的前面。我一向/平素认为李简夫品行高尚,赞许他知止知足,而又担心自己不能践履他的道路/学习他,以他为榜样。所以全部道出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李简夫一共有古诗若干篇,分为二十卷。书李简夫诗集后[宋]苏轼(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孟子不认同于陵仲子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厌恶他们不情愿。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陶渊明饥饿的时候就敲开别人家的家门乞求食物,能够充饥的时候就拿出鸡和小米邀请客人,是古代的贤人,可贵之处在于率真。李公简从天圣年间以来凭借文学和政绩闻名,而在嘉佑末年、熙宁初年辞去官职隐居。李公简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率真。熙宁三年,苏轼我经过陈地,想要请求拜见陈公简,但是陈公简生病了。二十年之后,从他的孙子陈公辅手中得到他亲手记录的七十篇诗文。读了之后,叹息着说:“君子就应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如果同意: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小楼昨夜又东风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⑤.呦呦鹿鸣⑥.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非、堪、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登上天子山主峰,视野更加开阔。放眼望去,山的层次更加丰富,①的景观尽收眼底。在天子山的茫茫云海中,无数山峰矗立成一座座“孤岛”。不远处的白雾中,一个倩影②;她头插鲜花,怀抱一只玲珑的花篮,抓起满把的鲜花撒向人间。传说,向大坤兵败后,率残部退守天子山,可十万官兵紧追不舍,八百农民起义军士兵血战到底,不甘被俘受辱的众将士③,跳入神堂湾壮烈赴死。许久以后,一位深爱着向大坤的土家阿妹翻山越岭爬上天子山,寻找将士们的尸骨,但只听到山风哀号,溪水呜咽。阿妹咽下泪水,提着竹篮,漫山遍野采集山花,一边呼唤着向大坤的名字,一边遍撒鲜花,就这样撒啊,撒啊,久而久之,阿妹被岁月凝固成了山岩,但她还是手执花篮,把鲜花撒向人间……在天子山脚下的一条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有欢快游动的鱼儿和闪烁着绚丽光泽的各色鹅卵石。阳光透过林间的树隙照射下来,在水面上荡起斑驳的浅影。我环望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凉,忍不住不禁停下脚步,连连按下快门,举起相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层峦叠嶂②若隐若现③宁死不屈19.天子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清澈见底的溪水中,鱼儿在欢快地游动,各色鹅卵石也闪烁着绚丽的光泽。20.(示例)我环望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忍不住停下脚步,举起相机,连连按下快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面的“放眼望去,山的层次更加丰富”可推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尽收眼底的是山岭重叠的景观,故应填“层峦叠嶂”。层峦叠嶂:形容山岭重叠,连绵起伏。第②处,结合前面的“在天子山的茫茫云海中,无数山峰矗立成一座座‘孤岛’”可推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无数山峰在不远处的白雾中依稀可见的样子,故应填“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形容隐约依稀可见的样子或事物模糊不真切、不明朗。第③处,结合前面所说众将士不甘被俘受辱以及后面的“跳入神堂湾壮烈赴死”可推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众将士宁愿一死,决不屈从受辱的精神,故应填“宁死不屈”。宁死不屈:宁愿一死,决不屈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本题中,句子可提炼主干为“溪流中有鱼儿和鹅卵石”,“在天子山脚下的一条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为句子的定语,修饰“溪流”;“欢快游动的”为定语,修饰“鱼儿”;“闪烁着绚丽光泽的各色”为定语,修饰“鹅卵石”。因此可变换为“鱼儿在欢快地游动”“各色鹅卵石也闪烁着绚丽的光泽”“天子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这就将长句变成了三个短句,然后根据句子内容的内在逻辑将各个独立句子排序,再对人称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写后的句子为:天子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清澈见底的溪水中,鱼儿在欢快地游动,各色鹅卵石也闪烁着绚丽的光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苍凉”与“映入眼帘的”不搭配,应将“苍凉”改为“苍翠”;二是成分赘余,“忍不住”“不禁”语义重复,保留其一即可;三是语序不当,“举起相机”应在“连连按下快门”之前。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我环望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忍不住停下脚步,举起相机,连连按下快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们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①。因此,用眼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生近视多发并呈现低龄化的现象更是引发广泛关注。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眼睛的关键发育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②。比如学习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即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或电脑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青少年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适当增加户外运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加班、熬夜已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③。据了解,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等都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青光眼这一隐形杀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很多眼部疾病,比如平衡膳食,充足睡眠,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缓解眼睛疲劳,保证用眼健康。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京剧票友们聚在一起,纷纷粉墨登场,演出了一段段经典好戏。C.整风运动中,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抓辫子,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D.这篇文章非常深,初中生读不懂。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双眼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眼睛也会受到损伤/眼睛健康也会受到威胁)②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③而眼部疾病却易被忽略【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词语“杀手”比喻青光眼对人们健康的损害,这里是比喻义。A.“道路”是从现实道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引申,这里是引申义。B.“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京剧票友们纷纷大展拳脚,这里是基本义。C.“抓辫子”在这里比喻抓住他人缺点或错误,作为把柄,这里是比喻义。D.“深”在这里是由海拔高度的深引申到内容艰深、深奥,这里是引申义。 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因此,用眼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可知,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用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填“双眼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眼睛也会受到损伤/眼睛健康也会受到威胁)”。第二空,根据后文“青少年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可知,“比如学习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指的是用眼方面的良好习惯。而“比如”一词则是对前文的举例,所以空格处可填“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第三空,根据后文“尤其青光眼这一隐形杀手,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可知,眼部健康问题并未被人们关注重视,因此可填“而眼部疾病却易被忽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20岁参加温哥华冬奥会,到32岁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冠,徐梦桃扛过了12年的疲倦。12年间,伤病折磨着她,失误伴随着她,然而,她从未放弃。穿戴120多公斤的舱外服入水、水下模拟作业7小时、堪比全马的体能消耗……这些挑战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训练,王亚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她说:“成为航天员后,我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原以为做不到的事。”梦想不因宏大而不切实际,不因遥远而无法抵达。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都是伟大的追梦人。请围绕“有梦·追梦·圆梦”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介绍了徐梦桃、王亚平追梦十几年,坚持不懈,最终圆梦的故事。第二段进行总结性升华,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是伟大的追梦人。题干部分“围绕‘有梦·追梦·圆梦’主题”这一提示语指明了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考生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明确三者的关系,不可只谈其中一二。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有梦、追梦、圆梦的内涵,三者的辩证关系,如何圆梦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有梦、追梦、圆梦”三者的关系时,应深入本质辩证看待,如“有梦”是圆梦之基,“ 追梦”是圆梦的必要过程,“圆梦”是最终理想与根本目标。在论述“如何圆梦”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敢于有梦,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勇于追梦,不畏艰难险阻,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砥砺奋斗;勤于圆梦,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杨宁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仍坚持不懈,最终圆梦,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当代青年应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勇于追梦。也可以引用《新华社》中“望星空,怀抱远大理想,以追寻与探索的热情才能指引实践的成功”的句子,使论证更有力。还可以立足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佛系躺平”、半途而废、安于舒适圈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2.志存高远,逐梦而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2:15: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3.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