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永州一中2023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1.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帝”字本指神灵,指代宗教神权;商代晚期“帝”字开始用作商王的称号,同时指代世俗王权,神权和王权集于商王一人之身,说明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王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动的干预,排除A项;商王称“帝”说明其利用神权加强王权,不能说明政权和神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用神权加强王权,无法说明迷信思想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2.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原本地方督抚没有属官,但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督抚的幕府却拥有类似省级政权部分职能,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的信息,因此无法据材料得出遏制列强侵略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这反映了当时西欧地区()A.原有罗马文化日渐衰落B.政治统治推动文化认同C.宗教信仰成为文化符号D.二元政治格局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96年(西欧)。根据材料“,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国王皈依基督教,赋予了教会多项特权,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力,反映出政治统治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文化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教信仰成为文化符号,排除C项;此时王权强于政权,没有二元这政治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救灾举措实际上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灾,因此其希望通过政府的举措,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目的在于长久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A正确;王安石西方灾民自身能提高御灾能力,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排除B;C与题干中的救灾思想不符,排除;王安石并不反对政府救灾,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排除D。5.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深化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 主要结论是:《文官任职令》规定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且由“文官甄用委员会”决定,体现出政府注重监管,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些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文官任职令》并非是法制保障深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规定,不能反映官吏任用过程(实施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6.汉代统治者提出:“讼理刑狱,必原父子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虽然汉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但在司法实践中,出于伦理而促使法官缘情疏法之事比比皆是。这一反差表明()A.儒家伦理成为汉律的核心思想B.政府注重司法的教化功能C统治者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D.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朝在司法实践中注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这表明汉朝注重司法的引导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朝司法实践受儒家伦理影响,体现不出汉律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宽刑仁政治国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并未实现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7.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这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的是()A.遵循先例,创立先例B.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C.注重保护个人权利D.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有: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因此BCD三项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8.读下表人物主张 郑观应(1842~1921)……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薛福成(1838~1894)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由表可知,郑、薛二人()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可知,两者认为弱国是不会在国际法中受益的,只有强国才能受益于国际法,体现出两者对富国强兵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两者对富国强兵的看法,并不是学习国际法上的分歧,排除A项;两者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并没有分歧,排除C项;国际法维护各国利益,但是强国更能受益,并不是维护强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19世纪80年代,中荷关于华侨国籍归属问题的交涉中,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初步胜利,还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A.清政府逐步收回国家主权B.国际法观念已被国人接受C.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了保障D.时局变动推动外交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说明这是中国外交近代化,D项正确;据材料“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不属于国家主权,排除A项;国际法观念的接受也仅限于少数人,排除B项;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保障没有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10.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 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A.地方考核的标准化B.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C.注重维护财税基础D.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考课令》以户口的增加与减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户口数量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户口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基础,重视户口的增加本质是重视财政收入,C项正确;标准化应强调条条细化的考核标准,排除A项;增加户口不是强化户籍管理,排除B项;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员行政能力强弱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地区出现,戏院、喜剧、足球赛事等发展较快,而这些设施一般出现在城市,侧面反映了当时欧美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A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文娱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但材料还涉及体育赛事和戏院建设,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工人福利,排除D项。故选A项。12.基佐在《法国文明史》中说,拿破仑比任何人都“了解当时的社会要生存和正常发展所需要的是什么”“他一经出场,就为大家所了解、所接受和听从,大家都参加和促进他所领导的谋求共同利益的工作”。基佐这样说主要基于拿破仑()A.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B.促进了欧洲各地民族觉醒C.维护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D.制订并大力推行大陆法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拿破仑成长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他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维护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成果,A 项正确;在反抗拿破仑对外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的民族意识觉醒,所以促进了欧洲各地民族觉醒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不能说维护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排除C项;拿破仑之后,逐步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排除D项。故选A项。13.19世纪某次国际会议后签订的条约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或迄今没有这类领地而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该会议()A.揭开了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的序幕B.大大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C.开创了以谈判形式解决争端的先例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或迄今没有这类领地而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及所学可知,该会议指柏林会议,此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B项正确;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排除A项;开创了以谈判形式解决争端的先例的是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二战时期(世界)。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秩序,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逐渐衰落,殖民体系逐渐解体,D项正确;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二战改变了原有的国际秩序和殖民体系,而非对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是对市场的争夺,而材料观点强调的是二战对旧有秩序影响,而非殖民扩张的本质,排除 B项;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淘汰出局了”可知,作者认为帝国主义的建立依靠的霸权和掠夺,由此可知,他并不认同欧洲通过暴力血腥建立起的帝国主义统治,也并未体现对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带来的担忧,排除C项。故选D项。15.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等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1918—1919年,“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反映出,当时苏俄()A.经济秩序全面紊乱B.经济决策不切实际C.农民抵制现行政策D.粮食短缺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中“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紧张,在自由贸易禁绝的背景下,“背口袋的人”从事的黑市贸易部分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粮食需求,说明当时农民对余粮收集制进行了抵制,保留了部分余粮进行非法交易,C项正确;仅凭“背口袋的人”供应城市居民粮食物资就判断“经济秩序全面紊乱”并不准确,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国家主要任务是取得战争胜利,“不切实际”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到了黑市贸易提供了超半数的城市居民粮食数额,但粮食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2年,好莱坞影星吉恩·凯利(GeneKelly)主演的音乐剧《雨中曲》,其背景设置在了美国繁荣的社会环境中,街道两边是摆放了各种各样商品的店铺,宽敞明亮的家中有多功能的现代家电。一位苏联女士观影后曾表示:她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看到主角用按钮而不是火柴加热晚餐时的震惊。这类作品输出的主要目的是()A.展示美国实力B.传播意识形态C.讽刺苏联落后D.提倡科技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美国音乐剧《雨中曲》显示了美国商品的丰富,这与苏联形成反差,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输出意图,B项正确;展示美国实力、讽刺苏联落后都是美国为其全球霸权利益服务的工具,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C项;提倡科技革命只是次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 17.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沿革——《选择性必修1图册》材料二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方面分别概括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的成因,并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答案】(1)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选拔原则逐渐趋向制度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2)成因: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启蒙运动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特点:政治中立;职务常任;考试录用(3)启示: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既要适合国情,又要相互学习、借鉴;要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人才要不断创新。(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选拔标准为血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为门第,到科举制产生之后,选拔标准为才学,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上,选拔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由地方举荐人才,但到科举制时为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上,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之后,不断完善发展,如糊名、誊录成为制度,更加公平公正和客 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上,选拔原则逐渐趋向制度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成因,据材料二“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可知,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据材料二“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还可以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启蒙运动的推动、教育程度的提高三个方面说明。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考试录用。【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沿革和材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背景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选拔人才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科举制,而西方的文官制度又影响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这反映了既要适合国情,又要相互学习、借鉴;据材料一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下考试录用的特点可知,要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在西方选官制度发展上具有创新性,这反映了选拔人才要不断创新。18.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类的问题。时空是宋代。不同:根据“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根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根据“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得出可得出唐朝藩镇割据;根据“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宋朝积贫积弱。【小问2详解】本题是…类的问题。时空是元代。特点:根据“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控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概括。【小问3详解】本题是…类的问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策略:结合前面两问的内容可得出是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9.[图片中的历史]材料文字和图片,是解锁记忆和历史之门的钥匙。文字记录下文明,给人们无穷想象。而图片和照片则是记录历史最直观的方式,使人类能够通过它们寻找到历史中的留痕,甚至发现历史的某些规律。 选取上述材料两张或两张以上相关联的图片,以“历史中的图片”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选取图片2和图片3论题:民族独立是摆脱屈辱外交地位、实现和平外交的前提。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政治上,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战败的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把守,俨然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一规定使东交民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也沦为“洋人的朝廷”,其卑躬屈膝、妥协退让的形象是近代屈辱外交的真实写照。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便向世界宣告,新中国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部分与会国家对新中国的猜忌、敌视,周恩来同志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新中国在现代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大国风范和强大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和平外交,也才能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作出国际贡献。示例二选取图片1、2、3、4论题:外交政策是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和外交理念等因素综合反映。 论述: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天朝上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请求同中国通商贸易,被乾隆皇帝拒绝。这反映了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中国继续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也预示着封闭的中国将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内外交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面对列强的侵略,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延续封建专制统治,只能卑躬屈膝、妥协退让,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在外交上历经屈辱。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进入和平、民主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便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强大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综上所述,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外交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征。【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取图片2和图片3,图片2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万隆会议则反映了新中国独立参加国际会议,由此可知,民族独立是摆脱屈辱外交地位、实现和平外交的前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政治上,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战败的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把守,俨然形成了“国中之国”,这一规定使东交民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也沦为“洋人的朝廷”,其卑躬屈膝、妥协退让的形象是近代屈辱外交的真实写照。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便向世界宣告,新中国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的破坏,部分与会国家对新中国的猜忌、敌视,周恩来同志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 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新中国在现代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大国风范和强大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和平外交,也才能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作出国际贡献。选取其他的图片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05 03:2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840.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