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A)2023.04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子学”追求对先秦子学学术图景形成新的理解。旧的认识受《汉书·艺文志》“道统”叙事的影响,常特意将儒家尤其是孔子立于先秦学术的核心位置,民国以来的学者对此虽有所反思,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自觉地沿袭该习惯,这具体反映在现代一些学者关于诸子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比如,书籍目录多把孔子放在首位,似乎是以此标志子学的开启,然后为了脉络的连贯,继之以反儒的墨子和之后卫道的孟子,而年辈比他们都长的老子则被放在后面,与庄子组成一个单元,似乎他在诸子学发展上只代表一条副线。显然,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独特位置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当然,这种将老子边缘化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对老子年代的怀疑。但综合郭店简《老子》等出土文献和当前学界的主流判断,我们还是基本认同《史记》中的记载,认为老子就是孔子问礼的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传世的《道德经》与老子所作之书会有文本的差异,但是主体是一个。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忽视老子的现象其实是文化惯性使然。在独尊儒术的传统下,人们排列典籍已经习惯将儒家尤其是孔子放在优先位置,从最早的《汉书·艺文志》到现代的《四部备要》,其中关于子书的排列无不循此原则。而在文化史上,也逐渐积淀成了“孔老”合称的说法,其蕴含的其实也是一种先“孔”后“老”的偏见。但是,按年辈来讲,老应在孔前,这才符合客观历史,那么上述说法中以孔为先显然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价值立场简单来说便是道为儒辅、子为经辅。而在当下,“孔老”应该摆脱这一陈旧内涵,变成平等化、一体化的“孔老”,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在诸子学发展史中,老子与孔子应得到一视同仁的看待,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价值必须被正视。首先,老子所传《道德经》是最早的“私家著述”(此就思想性意义上的著述而言,兵法、 史传不在此列),而这种思想性的私家著述正是子学的核心特质,相比于“述而不作”的孔子,老子更能标志子学的开端。其次,“周文重建”是诸子时代的思想争论焦点,其根本问题在于文明重建的依据与路向之争,而老子最早对周文展开反思,这可以说是为诸子时代的论战拉开了序幕。最后,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浑融博大的概念,其对于世界本原的独特理解与建构,为理解、包容百家间的争议提供了一个视角,庄子能超脱各家之争、司马谈能发现各家“殊途”之“同归”、《淮南子》能融汇诸派立场,正因为他们都选择了“道”的视角。可以说,老子为学派间的融通开辟了空间,为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他在子学开端时便给予学铺展了宏大的格局。综合以上方面,在诸子学领域,我们有必要改变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旧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孔老齐等的地位。甚至参考“周孔”的说法,亦可谓之“老孔”——在礼乐文化上,孔子承袭周公事业,故周先孔后,而子学发展史中,在孔子开展私学之前便已有老子体道乃至撰述,两者同样是前后相承,故亦可有老先孔后的排序。(摘编自方勇《六论“新子学”》)材料二: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孔子又是链接起三代智慧与一统背景要求下的学术文化的重要一环,成为秦汉一统局面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与孔子不同,早期有关老子的记载存在诸多可疑,老子的早期形象是模糊不清的。有关老子的早期文化记忆的阙如,使得我们无法对当时的孔老地位作出直接判断,而对子学时代孔子与老子地位的判定,或可以从彼时的儒道关系、孔老次序等记载中窥见一斑。通观整个子学时代,儒墨并提、儒先道后的情况最为普遍。早期孔老并称的问题,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是枚乘在《七发》中有“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一句。其中明确把孔子置于老子之前,鉴于《七发》创作于独尊儒术之前,可见,当时孔先老后的地位已然形成。孔老并称、平置孔老的情况并未出现在子学时代,而恰恰是出现在了独尊儒术之后,人们对老子的认可又往往与儒学的发展相表里。汉唐之间,老子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孔老并列的情况也愈加频繁。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形象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道教的初期形态五斗米道也在此时出现。此后魏晋玄学的出现,更是儒道碰撞融合的产物。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判断问题放在两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大背景下予以历时性关注,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和老子的地位之尊均是文化重构和文化记忆重塑的结果,但孔老地位的逐渐平等却并非出现 在子学时代,孔先老后才是子学时代孔老关系的真正面貌。此外,老子的地位升降往往与孔子地位的变迁如影随行,这也说明了孔老思想存在高度互补性。(摘编自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旧子学将孔子的地位放得过高,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的首要任务。B.方勇认为“孔老”的排列顺序不符合客观历史,这种排序影响了后世学者的价值判断。C.《七发》最早明确提出了“孔老”一词,它的创作时间能够佐证孔先老后的形成年代。D.随着五斗米道和魏晋玄学的发展,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的形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籍目录的编排体现了学者对诸子学发展的态度和看法,研究者们要关注书籍的目录顺序。B.如果没有老子为诸子学派间的融通提供的空间,庄子、司马谈等人可能难以有通透的见解。C.探究孔老的排名问题要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只探究子学时代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偏颇的。D.学者们对孔老排名先后的问题争论不休,反映出历史上统治者在治国理念选择上的灵活性。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三国)曹丕B.经纬天地之谓文,戡定祸乱之谓武。自古不兼斯二者而称圣人,未之有也。孔子所以祀于学者,礼有先圣先师故也。—一(宋)司马光C.自古功业,惟孔孟最大且久。时雍风动,今日百姓也没受用处,赖孔孟与之发挥,而尧、舜之业至今在。——(明)吕坤D.孔子身后,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有尊孔,有反孔。然而反孔的各派思想,终于不可大,不可久。——钱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下面是《史记》的部分目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司马迁对孔老排序的看法。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答案】1.B2.D3.D4.①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解决方案的递进式结构展开;②首先,通过分析历史提出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③然后,从老子生活年代存疑与文化惯性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应构建平等化、一体化“孔老”关系的观点;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在子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强调应平等看待孔老或者老先孔后。5.①《史记》将孔子列于世家;而将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世家记载的是王侯将相及重要人物,而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名人传记,世家的地位高于列传。②该目录反映出司马迁对孔子地位的尊崇,他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与贡献高于老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首要任务”错误。原文说“而在当下,‘孔老’应该摆脱这一陈旧内涵,变成平等化、一体化的‘孔老’,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并没有说“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的首要任务”,选项无中生有。C.“《七发》最早明确提出了‘孔老’一词”错误。从原文“早期孔老并称的问题,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是枚乘在《七发》中”来看,提出了“孔老”一词,“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的是《七发》,但不能说“最早明确提出”,选项略去限制词“目前可见”。D.“随着五斗米道和魏晋玄学的发展,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的形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错误。从原文“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形象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道教的初期形态五斗米道也在此时出现”来看,二者并没有必然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反映出历史上统治者在治国理念选择上的灵活性”错误。学者们对孔老排名先后的问题争论不休,应是反映了儒道的文化地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的关系。D.“有反孔”错误。材料二没有反孔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由“旧的认识受《汉书·艺文志》‘道统’叙事的影响,常特意将儒家尤其是孔子立于先秦学术的核心位置,民国以来的学者对此虽有所反思,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自觉地沿袭该习惯,这具体反映在现代一些学者关于诸子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显然,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独特位置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可知,通过分析历史提出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第二、三段,由“当然,这种将老子边缘化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对老子年代的怀疑”“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忽视老子的现象其实是文化惯性使然”可知,从老子生活年代存疑与文化惯性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应构建平等化、一体化“孔老”关系的观点;第四段,由“综合以上方面,在诸子学领域,我们有必要改变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旧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孔老齐等的地位。甚至参考‘周孔’的说法,亦可谓之‘老孔’——在礼乐文化上,孔子承袭周公事业,故周先孔后,而子学发展史中,在孔子开展私学之前便已有老子体道乃至撰述,两者同样是前后相承,故亦可有老先孔后的排序”可知,,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在子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强调应平等看待孔老或者老先孔后。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解决方案的递进式结构展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可知,《史记》将孔子列于世家;而将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世家记载的是王侯将相及重要人物,而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名人传记,世家的地位高于列传。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把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可见该目录反映出司马迁对孔子地位的尊崇,他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与贡献高于老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珍贵的尘土【俄】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沙梅福星高照。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得了很重的热病。于是这个害病的兵,没上过一次阵,就给遣送回国了。团长,一个鳏夫,借此把他八岁的女儿苏珊娜托付沙梅带回法兰西。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沙梅照顾苏珊娜无微不至。为了让她开心,沙梅给她讲了金蔷薇的故事。在沙梅家乡,一位老渔妇屋子的十字像架上,插着一朵做工粗糙、色泽晦暗的金蔷薇。他有一次甚至亲眼看见过这朵蔷薇,并记得它在闪烁发光,虽然窗外没有阳光,海峡上空也咆哮着惨厉的风暴。“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不多,”沙梅的母亲说,“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蔷薇都有福。”但老太婆的房子不断为狂风所摇撼,而且在晚上屋子里连灯火也没有了。不久沙梅离开了村子。后来,一个相识的邮船伙夫告诉他,老太婆的儿子忽然从巴黎来了。他是一个画家,满腮胡子,是一个快乐古怪的人物。从那时起,老太婆的茅舍跟以前大不相同,里面充满了生气。有一次,沙梅坐在甲板上给苏珊娜梳理她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她向他说:“约翰,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什么都可能,”沙梅回答说,“絮姬【注】,你总会碰见一个怪人送你一朵的。”沙梅把小姑娘带到了里昂,当面把她交给了苏珊娜的姑母。这位老妇人皱着黄嘴唇,满身缀着黑玻璃珠子,好像马戏班子里的一条蛇。小姑娘紧紧地挨着沙梅,抓住他褪了色的军大衣。“不要紧!”沙梅低声地说,轻轻地推了一下苏珊娜的肩膀。“我们当兵的也不挑拣连里的长官。忍着吧,絮姬,女战士!”沙梅走了。他好几次回头张望这幢寂寞的屋子的窗户,连风都不来吹动这里的窗幔。墨西哥的热病摧毁了沙梅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沙梅尝试过各种卑微的职业,最后,成了巴黎手工艺作坊的一个清洁工。从那时起,灰尘和污水的气味,总没离开过他。有时候在沙梅的心灵里,会浮现出一片轻飘的蔷薇色的云。苏珊娜,她在哪儿呢?她怎么了?他所知道的只是她父亲已经负伤死了。有一次,在雾蒙蒙的黎明里,沙梅看见一个年轻女人站在荣誉军人桥栏杆的旁边,凝望着塞纳河。沙梅停下步子,脱下了帽子,“夫人,这个时候,塞纳河的河水是非常凉的。还是让我送您回家去吧。”女人向沙梅转过脸来,帽子从沙梅的手里掉下来了。“絮姬!”他兴奋地说,“絮姬,女战士!我的小姑娘!我到底看到你了!你恐怕忘记我了吧。我是约翰·埃尔奈斯特·沙梅,第二十七殖民军的战士,是我把你带到里昂那位讨厌的姑母家里去的。”“约翰!”这个女人突然尖叫一声,扑到沙梅身上,抱住了他的脖子,放声大哭。“约翰,您还和那个时候一样善良。”沙梅把苏珊娜拉到自己身旁,但马上又退到一边,生怕苏珊娜闻到他衣服上的鼠臊味。但苏珊娜挨在 他的肩上更紧了。“你怎么了,小姑娘?”苏珊娜没回答,她止不住痛哭。沙梅明白了,暂时什么也不要问她。之后的几天,巴黎的上空升起了一个不平凡的太阳。所有的建筑物,甚至最古旧、煤熏黑了的,每座花园,甚至沙梅的小窠,都像珠宝似的在这个太阳的照耀下灿烂发光。不出沙梅所料。苏珊娜的情人,一个年轻的演员,变了心。沙梅帮助苏珊娜把信送给这位演员。不久,这个演员便坐着马车接苏珊娜来了。当年轻的人们临走的时候,苏珊娜是那样匆忙,连和沙梅道别都忘记了。但她马上觉察出来,红着脸,负疚地向他伸出手来。“你既然照你的兴趣选择了生活,”沙梅埋怨地说,“那就祝你幸福。”苏珊娜突然眼眶里闪着泪光。“假如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苏珊娜叹息说,“那便一定会幸福的。我记得你在船上讲的故事,约翰。”“谁知道呢!”沙梅回答说,“可是不管怎样,送给你金蔷薇的不会是这位先生。”通常,沙梅会把从手工艺作坊扫出来的垃圾统统扔掉。但是在这次跟苏珊娜相遇之后,他便不再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扔掉。他开始把这里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带到他的草房里来。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沙梅决定把首饰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打成一朵小小的金蔷薇。不少日月逝去了,金屑已经积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当蔷薇终于作成了的时候,沙梅才听说絮姬在一年前,已经从巴黎到美国去了,且这一去永不再回来。沙梅在自己的草房里躺了好几天,面对着墙。他沉默着,只有一次,脸上露出一点笑容,他立刻拿旧上衣的一只袖子把自己眼睛捂住了。谁也没看见。守望着沙梅的只有那个上了年纪的首饰匠,就是他,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沙梅在一次首饰匠探望他的时候,悄悄地死去了。晚秋时节晚风和闪烁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沙梅的面孔在死后变得严峻而静穆。“生所未赐予的而死却给补偿了。”首饰匠粗浊地叹息了一声。(节选自《金蔷薇》,有删改)【注】苏珊娜的昵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珊娜两次直言渴望有人送给自己一朵金蔷薇,表达了她对幸福的追求是锲而不舍的,无论生活怎样,心中永远保持对爱的珍视与期盼。B.虽然战争和社会不公无情地摧毁了沙梅的肉体和尊严,但面对可能轻生的年轻女子他未视而不见,反 而委婉劝说,关怀备至,人性之善可见一斑。C.沙梅虽然尊重苏珊娜回到情人身边的选择,但他认为此举不会给苏珊娜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贫穷的他下定决心为苏珊娜锻造一朵金蔷薇。D.沙梅在孤独与贫穷中静静死去,他用全部精力甚至生命锻造的金蔷薇最终没能送给苏珊娜,这成为他的临终遗憾,只有死亡才能消弭这种缺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沙梅当兵时因得了“很重的热病”未参加战争而被遣返,却称之为“福星高照”,反语的运用情感鲜明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否定和批判。B.在“没有阳光”“风暴惨厉”的天气下,色泽晦暗的金蔷薇却“闪烁发光”,浪漫主义手法生动诠释了苦难生活中的百姓对幸福的追求。C.文中画横线处环境描写语言优美,都洋溢着清新、淡雅、温暖、恬静的气息,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小说富有诗意之美,充满温情。D.“拉”“退”的动作描写表达了沙梅思念与自卑的纠结心理,“叫”“扑”“抱”“挨”等动作则写出苏珊娜再次见到沙梅的意外、激动与依恋。8.小说的标题内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金蔷薇”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6.D7.C8.①首饰作坊里的尘土含有金屑,沙梅用这些尘土筛出金屑并锻造出金蔷薇,这些尘土是珍贵的。②沙梅是一个卑微如尘土的小人物,却拥有善良、无私等高贵品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沙梅其品质是珍贵的。9.①金蔷薇是情感的载体,有助于沙梅与苏珊娜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②金蔷薇为文章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苏珊娜对金蔷薇的渴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金蔷薇象征底层百姓在困境中对爱与幸福的追求,有助于深化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这成了他的临终遗憾,只有死亡才能消弭这种缺憾”错误。沙梅最终也没有送出金蔷薇,死亡无法消弭这种缺憾。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洋溢着清新、淡雅、温暖、恬静的气息”错误。“晚秋时节晚风和闪烁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基调是苍凉、冷清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能力。由“但是在这次跟苏珊娜相遇之后,他便不再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扔掉。他开始把这里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带到他的草房里来。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沙梅决定把首饰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打成一朵小小的金蔷薇”可知,首饰作坊里的尘土含有金屑,沙梅用这些尘土筛出金屑并锻造出金蔷薇,这些尘土是珍贵的。由“墨西哥的热病摧毁了沙梅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沙梅尝试过各种卑微的职业,最后,成了巴黎手工艺作坊的一个清洁工。从那时起,灰尘和污水的气味,总没离开过他”“约翰,您还和那个时候一样善良”“沙梅决定把首饰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打成一朵小小的金蔷薇”可知,沙梅是一个卑微如尘土的小人物,却拥有善良、无私等高贵品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沙梅其品质是珍贵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由“‘这样的金蔷藏在世界上不多,’沙梅的母亲说,‘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蔷薇都有福。’”“她向他说:‘约翰,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可知,金蔷薇是情感的载体,有助于沙梅与苏珊娜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金蔷薇”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从小说开始,沙梅讲述“金蔷薇”的故事给苏珊娜听,到再见时苏珊娜希望有人送她一朵“金蔷薇”,到小说的结尾沙梅从手工艺作坊扫出来的垃圾筛选金屑最终制作一朵“金蔷薇”,金蔷薇为文章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苏珊娜对金蔷薇的渴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蔷薇都有福”以及遭遇坎坷时苏珊娜希望有人送她一朵“金蔷薇”可知,金蔷薇象征底层百姓在困境中对爱与幸福的追求,有助于深化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挑霸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伐诸侯今为齐下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氏,复善待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秦A五B世C以D伐E诸F侯G今H为I齐J下K苟L得M穷N齐O不P惮Q以R一S国T都U为V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谥号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后人对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文字,如文中“燕昭王”的“昭”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的“宣”。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指的是中等国家,而“万乘”是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C.厚,意思是极力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意思不同。D.卑,卑微、低下之意,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中的“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代认为如果燕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会使仇敌的势力变得强大,给国家带来长久祸患。B.苏代用齐国人将破旧的白缯染紫以增价十倍和越王勾践被困后大败夫差的例子,论述智者善于转败为 功的观点。C.苏代认为燕赵两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并非因为贪图利益,而是出于对秦国的不信任,不得己而屈尊齐国之下。D.苏代曾因子之之乱离开燕国,燕昭王看了苏代的这封信后十分认同他的观点,将其召回燕国帮助自己出谋划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14.苏代谋划了怎样的策略助燕昭王“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请简要概括。【答案】10GKO11.A12.C13.(1)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应对,现在竟然用三个齐国来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14.①先怂恿各国尊崇齐国为霸主,共同排斥秦国,引起秦国恐慌;②再派说客游说秦王,让秦国主动拉拢燕赵,并讨伐齐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秦五世以伐诸侯”,“秦五世”主语,“伐”谓语,“诸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今为齐下”,主语省略,“为”谓语,“齐下”宾语,前后断开;“苟得穷齐”,“苟”如果,连词,其前断开;“齐”作“穷”的宾语,其后断开。故在GKO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褒奖性文字”错。谥号有褒谥、贬谥和平谥之分。 B.正确。C.正确。“邻之厚,君之薄也”中“厚”,动词,变得雄厚;句意: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D.正确。“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苏代认为燕赵两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错误。并非苏代的观点,而是苏代为燕王准备的说服秦王主动拉拢燕赵的说辞。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一齐之强”,定语后置;“支”,应对,抵挡;“临”:面对;(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王”,称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则莫如挑霸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王必患之”可知,先怂恿各国尊崇齐国为霸主,共同排斥秦国,引起秦国恐慌;由“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可知,再派说客游说秦王,让秦国主动拉拢燕赵,并讨伐齐国。参考译文:齐国进攻宋国,宋国形势危急。苏代于是送信给燕昭王说:“燕国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列,却派遣质子寄居在齐国,这使燕国名声低下,权威减轻。协助齐国进攻宋国,劳民伤财。攻破宋国,使楚国的淮北地区受损害,结果是使齐国的领土扩大了,也就是使仇敌强大本国弱小了。劳民伤财,没有尺寸的功劳,攻破宋国却扩大了仇敌的领土,又会世代背负齐国的祸患。宋国和淮北合在一起,就足以抵得过一个万乘之国。齐国一旦兼并它们,就如同增加了一个齐国。北夷的地盘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卫等小国,这也是所说的比万乘之国还要强大的地方,齐国如果吞并它 们,这就如同增加了两个齐国。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同它抗衡,现在用三个齐国来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虽然这样,但是臣下也听说智者做事,能够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齐国人将破旧的白色生绢染上紫色,价格就会上涨十倍。当初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但后来却灭了吴国称霸天下。这都是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的范例。现在大王也想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吗?那么不如怂恿各国推举齐国称霸并极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结盟,烧尽秦国的信符,相约:‘上等计策是击破秦国,其次是排斥秦国。’秦王必然会恐惧担心。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既然这样,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平民百姓,用能使齐国陷入困境的道理游说秦国,对秦王说:‘燕、赵两国要攻破宋国,扩大齐国领土并尊崇齐国,甘愿屈居齐国之下,这对燕、赵两国并没有好处。得不到好处而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不相信秦王。现在大王何不派可以信赖的人去联合燕国、赵国,并立三帝号令诸侯。并立三帝,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愿望。实际上获得利益,名义上满足愿望,燕、赵两国背弃齐国,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毫不吝惜。如今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那么齐王称霸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诸侯们拥戴齐王而大王却不从命,这就会使秦国遭到讨伐。诸侯们拥戴齐王,大王也跟从他们,这就使大王名声低贱。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低贱,国家出现危险;大王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尊贵,国家安宁。抛弃名声的尊贵和国家的安宁,去追求名声的低贱和国家的危险,聪明人可不这样做。’秦王听了如此说法,一定心头像被匕首刺进了一样刺痛。那么大王何不赶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这样的说法游说秦国呢?秦国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受到讨伐。燕昭王认为苏代的信写得很好,说:“先王曾经对苏家有恩,由于子之之乱,苏氏才离开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有苏代辅助不可。”于是召来苏代,重新善待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①何逊②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注】①何思澄,东海郯(山东临沂)人。天监十五年(516)迁治书侍御史。②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15.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江上春雪随风起落,“可怜”一词点出作者对春雪的怜惜之情,统领全诗。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雪想与梅花互相映和,却反而要悲伤自己如玉屑般的命运。C.颈联用春来婉转啼叫的黄莺和行将结条的新柳反衬即将融化的春雪,自然引出尾联。D.全诗既摹出春雪形态,又咏出春雪神韵,兼融抒情、描写、议论为一体,堪称精妙。16.古人写诗往往“寄兴写情”,即寄寓个人的思想情趣,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一诗论在本诗里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A16.①诗人赞美了春雪的高洁品质。春雪起而复灭迅速融化,但并不为迎合时节而改变自己的质地;②寄寓了对友人何思澄品格的称誉,也借此表白诗人自己的坦荡胸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统领全诗”错误。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族人何思澄的品格的称誉以及表达了自己的坦荡胸怀,故“可怜”一词不能统领全诗。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意思是:江上春雪随风起落,迅速融化;但“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都说春雪来得不是时候,但它并不为迎合时节而改变自己的质地。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族人何思澄的,诗歌中用“梅花”映衬春雪品格的高洁,用“玉屑”赞美春雪的冰清玉洁,赞美了春雪的高洁品质;写春雪也是写族人何思澄,借助春雪表达对友人何思澄品格的称誉,“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同时借此表白诗人自己不为世俗改变节操的坦荡胸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也体现出孔子对“礼”的重视。(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壮阔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色彩对比和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彩舟云淡⑥.星河鹭起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坼,乾,坤,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漫步在那柯里的街道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尽显过年的喜庆,我看到春节度假来此的游客①熙熙攘攘,从人们的口音及自驾车牌中,不难猜想到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是从遥远的黑龙江赶来的,那柯里的吸引力②。要知道,这里如今已经是云南省特色小镇、国家4A级景区了。而且,最让那柯里人感到自豪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亲临那柯里考察并勉励他们搞好乡村旅游、传承好“茶马古道”文化。然而,在清朝时期它还只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小驿站,并非今日这般引人注目。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地位。今天,依托着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依托希因此而生的乡村主题游、依托着茶文化的推广,文化古迹保存相对完整的那柯里③成了当地的一张王牌,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内。20.下列选项,与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杜甫著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B.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各有不同的形式。C.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刺激了传播技术的创造。D.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答案】18.①络绎不绝②可见一斑③自然而然19.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中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的位置。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指游客多,可用“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行人、车 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②空,语境形容柯里的吸引力从熙熙攘攘的游客就可推知,可用“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第③空,语境强调柯里成为当地的一张王牌是很自然的,可用“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如此。【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小到几乎在史籍中找不着”,“几乎”修饰“找不着”,应调到“找不着”的前面。二是搭配不当。“标注它的地位”搭配不当,改为“标注它的位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互联网时代,从论坛到知乎,从博客到微博,从新闻网站到哔站、抖音与快手,文字、图片与视频,长短随意、方式灵活,人人皆有舞台,人人皆可表达,我们的观点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可是,我们拥有“自媒体”账号的同时,①,我们履行好了吗?最近这两年,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网络谣言的可怕,当事人更是深受其害。真相还在穿鞋子,②。一个个惊悚的标题跳动着,叫卖着,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一边满足了很多人的猎奇心理,一边收割了大把流量。他们没有想过,③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以及导致不应该的社会矛盾激化对立。网络暴力被称为“消音的枪”是非常准确的。有人说,我只是在下方评论了一句,最后发生的悲剧与我无关。其实,这些蜚语流言、侮辱谩骂,通过网络形成枪林弹雨,被放大成千上万倍,这让受害者瞬间“社死”。这样的声音多了,网络就会变成垃圾场,并对公序良俗造成冲击,人人自危,人人掩鼻而过,网络暴力者亦会被反噬,这样的网络环境是我们想看到的吗?我想每个人的答案不言自明。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21.①也有维护网络环境的义务②谣言却已跑遍世界③谣言不仅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22.①将“网络暴力”比喻为“消音的枪”。“网络暴力”与“枪”都是攻击他人的手段,准确生动地点明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之深,攻击性之强,相似度高。②“消音”对“枪”加以修饰限定。“暴力”发生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而现实中无声无息,这一比喻准确点明网络暴力于现实难觅踪迹却极具杀伤力的特点。【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句“我们拥有‘自媒体’账号的同时”可推断句式表述为“也有……”;根据下文“最近这两年,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网络谣言的可怕,当事人更是深受其害”可推知,第二段论述“网络谣言的可怕”,我们有义务维护网络环境,故可填写“也有维护网络环境的义务”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下文“一个个惊悚的标题跳动着,叫卖着,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可知,在真相不明的时候谣言已经满天飞,故可填写“谣言却已跑遍世界”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谣言首先伤害的是当事人,故可填写“谣言不仅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之类的句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网络暴力被称为‘消音的枪’是非常准确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网络暴力”比作“消音的枪”,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枪”是攻击他人的手段,也能带来巨大的伤害,在这一层面上,“网络暴力”与“枪”具有相似性,准确生动地点明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之深,攻击性之强,相似度高。“消音”对“枪”进行了修饰限定,“枪”响无声;“网络暴力”,“网络”对“暴力”进行了修饰限定,“暴力”发生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而现实中无声无息;这一比喻准确点明网络暴力于现实难觅踪迹却极具杀伤力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古以来,“知”与“行”既是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百姓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生话题。简而言 之,“知”指的是事物之理、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行”指的是实际行动、道德践履。人们对“知”与“行”的关系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人偏重于“知”,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有的人偏重于“行”强调“知易行难”“行高于知”。你如何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到今,知行都是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正如学和思一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看待知与行的问题?我们应怀冷静沉着的心态辩证地面对,如此便可以做到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始终伴随着知识华丽的舞步。“知”指的是事物之理、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价值准则。自古以来,无数人为了知识而不懈奋斗。悬梁刺股、牛角挂书、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我们倒背如流。“窗帘夫妻”热爱诗词,一边奔波于生计,一便沉醉于诗海。朗朗上口的韵律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终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发出“我从百人团里冲出来了”的激动呐喊,并摘得桂冠。知识引领着他们面对阳光,走向希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浸透着奋斗的汗水。行,指的是实际行动,道德戒律,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君不见书家圣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游若蛟龙,翩若惊鸿,是因为他临池学书,废寝忘事,常年洗笔,将一池清泉染成浓黑。乒乓皇后邓亚萍的球技,之所以炉火纯青,所向披靡,是因为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块球板被握出沟槽而浑然不觉。无臂琴师刘伟的脚下工夫神奇,风景无限,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练琴不止。脚趾被磨出鲜红的血泡,也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为了成功而付出了实际行动,使他们今日被鲜花和掌声装点得璀璨无比。晶莹的汗水折射出他们勇于追梦的心,他们值得拥有这一切。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支柱。犹记得稻田中劳作的身影。“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人们远离饥饿。”泥腿子院士袁隆平凭借丰富的知识扎根于农田,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忘不掉实验室里工作的身影,在她的努力下,一握青蒿,却可以拯救千万人的生命。面对困难时,她与她的团队反复试验,寻找各种方法,甚至将自己当做小白鼠,以身试药。屠呦呦依靠扎实的知识储备,投身于实验室,终于迎来了诺贝尔奖的光彩荣耀。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如此,人生必将辽阔高远,而 生命也将熠熠生辉。让我们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火之光增辉日月,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共创美好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知”与“行”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和人生话题。第二句话分别解释了“知”与“行”的内涵。第三句话列举的人们对“知”与“行”的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有的偏重于“知”,有的偏重于“行”。可见材料提出的话题是:“知”与“行”的关系。“知”与“行”是想法和行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于知易行难或知难行易,不能因为两者看似矛盾而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是知易行难,有些事是知难行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知”还是先“行”,不能截然分开。做一件事情,或认识一个道理,可以先“知”再“行”,也可以在“行”中“知”。总之,知与行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学”与“做”的关系,跟哲学上的认识与实践一样,是辩证统一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检验知。知可以从行中来,在行中得到丰富;行受到知的指导,又可以促进知。要把“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从“感悟和思考”可知,可以写议论文。写作时要从自己的认识与实践中去体会、分析、拓展,要辩证地看问题。可以侧重谈知易行难,要先知后行;也可以侧重谈知难行易,要先行后知;还可以二者兼顾,谈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总之,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1.知易行难,不要纸上谈兵。2.知难行易,实践出真知。3.在知中行,在行中知。4.知行合一,方是正道。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B)(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08:40: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