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春秋时期,管仲把齐国人按照职业分成士、农、工、商四类,然后“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人集中居住在清静之地;农民集中居住在田野;工匠集中居住在官府;商人集中居住在集市。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这一举措()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推动了我国农耕经济形态出现C.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D.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和“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管仲的措施有利于政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需知识可知,新时期时代就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将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但没有涉及职业教育问题,不能反映形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且春秋时期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如下图所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流通的钱币各具地方特色。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A.统一趋势尚未出现B.商品经济难以发展C.国家处于分裂局面D.诸侯国间始终对立【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有具有地方特色的钱币流通,这在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在货币上存在差别,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有春秋时期的大分裂到局部统一,蕴含着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商兴起,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之间,在不同的时期,因为利益问题,也存在联合,并非始终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3.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适当以“犬牙相制”的原则取代“山川形便”。与此目的相一致的是()A.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适当以‘犬牙相制’的原则取代‘山川形便’”可知,这是这种地方划分方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设立初期,继承了两汉时期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两者在目的上一致,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均为中央官制,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4.以诗歌为载体,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的带有诗意的教诫即谓家训诗。家训诗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迎来了发展高峰。以下诗句与其表达的价值取向对应错误的是()A“异乡兄弟少,见尔自依然……馀力当勤学,成名贵少年”追求正义、勇于担当B“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齐心治家,重视伦理C“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淡泊名利,修己养身D“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鹏,遥心伴鹅鸽。”奋勇征战、为国舍命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馀力当勤学,成名贵少年”可知,该诗歌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为勤学成名,并非追求正义、勇于担当,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据材料“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可知,这体现了兄弟、叔侄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齐心治家,重视伦理的价值取向,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可知,这体现了对名利淡然的态度和对加强自我修养的要求,反映了淡泊名利,修己养身的价值取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据材料“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鹏,遥心伴鹅鸽”可知,这体现了从军报国的思想,反映了奋勇征战、为国舍命的价值取向,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5.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仅存在于两宋时期。即针对那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的人,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次数和年纪便可以登记造册,通过附加考试后赐予进士出身和官职的制度。以真宗咸平三年为例,除进士、诸科之外,“特奏名”竟高达900余人。此后,仁宗时规定:“礼部(特)奏名,以四百名为限。”(特)奏名限额表明北宋()A.经济发展出现迟滞B.科举取士不断扩大C.冗官现象亟待解决D.崇文抑武局面扭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针对那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的人,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次数和年纪便可以登记造册,通过附加考试后赐予进士出身和官职”和“‘特奏名’竟高达900余人”可知,北宋时期特奏名制度使得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冗官现象亟待解决,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并没有出现迟滞,排除A项;材料中特奏名制度并非科举取士,而是针对落榜的人,排除B项;宋朝一直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这种局面并没有扭转,排除D项。故选C项。6.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可知,“一条鞭法”在南方的实施比较顺利,而在 北方地区却遭到强烈的抵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是江南地区百余年各种赋役制度改革的结果,其自身带有很强烈的江南地域色彩,将地域性色彩强烈的地方政策,一成不变地推行全国其他地区,必然因地域环境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官员维护本地区及本阶层利益而进行阻挠等因素引发矛盾。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A项正确;一条鞭法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排除B项;此时明王朝并未丧失对北方地区的控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南迁的信息,无法得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的结论,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于短短数年之内,以“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涉及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行政法等诸多部门法领域。这些法律的制定()A.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礼教文化B.完全照搬近代西方的法律法规C.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D.推动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渐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沈家本、伍廷芳将各国法律与中国的历代礼教民情相结合,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有利于推动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渐转型,D项正确;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礼教文化,“彻底摒弃”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完全照搬近代西方的法律法规,“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西方法律的结合,没有描述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A.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B.“三三制”原则的贯彻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1944年,为全面抗战时期,会议内容为村选大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主建设上的探索,C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全面抗战时期,并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指的是各级参议会的组成上,材料内容为村选,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成立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所示为《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时间地区人物标题1950年3月山东赵桂兰《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1950年4月河北王青梅《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9月黑龙江梁军《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1950年11月辽宁张子富《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1951年6月安徽甘彩华《治淮女英雄甘彩华》A.鼓舞着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决心B.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C.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D.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通过劳动模范的带动示范作用,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劳模在国内的影响,没有体现抗美援朝信息,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排除C项。故选D项。10.1992年10月,山东诸城将国营电机厂作为第一家改制试点,其内容为:将企业净资产平均出售给每一位员工,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入股,让企业有偿使用。至1994年7月,该市288家乡镇以上企业有272家实现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以下关于诸城企业改革,表述正确的是()A.适应了依法治国的方略B.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从试点起步到逐步推广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山东诸城将国营电机厂作为第一家改制试点”和“至1994年7月,该市288家乡镇以上企业有272家实现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可知,诸城企业改革由试点到推广,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么有涉及依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国有企业改革,不涉及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1.习近平主席在非洲访问时,用“真、实、亲、诚”来表达中非之间以义至上的传统友谊;在韩国的演讲,则强调要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思想观念来妥善处理国际关系;访问蒙古国时,指出:“中国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以上材料说明了()A.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B.我国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我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D.我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策略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真、实、亲、诚’来表达中非之间以义至上的传统友谊”、“中国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致力于构建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与非洲、韩国、蒙古等国家外交上的理念,没有涉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材料中非洲并非我国的周边国家,排除C项;材料中韩国并非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2.元首制就其内容而言是希腊化的王权专制统治,但却披上了罗马共和的外衣……元首制和罗马早期的王政有所不同,后者是由元老院选举产生国王,而元首制是元首选定继承人,由元老院在形式上确认。据此可知,罗马帝国初期的元首制()A.维护了罗马居民利益B.摆脱了希腊文化桎梏C.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D.元老院权力逐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元首制就其内容而言是希腊化的王权专制统治,……而元首制是元首选定继承人,由元老院在形式上确认。”可知,元首制通常被认为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具有明显的王权专制统治色彩,C项正确;元首制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并不是维护罗马居民的利益,排除A项;元首制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而元首制是元首选定继承人,由元老院在形式上确认”反映出元首制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3.“人民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印花棉织物输入,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均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这体现了()A.亚洲大部分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B.自由贸易推动纺织业发展C.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D.英国的棉纺织业急需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和“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出来见客”可知,印度、中国、日本的棉纺织制品在英国流行,这侧面反映了英国本身棉纺织业的相对落后,体现了英国的棉纺织业继续革新,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的经济政策为重商主义,并非自由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进口棉布的情况,没有反映其他商品的进口情况,也没有反映英国出口的情况,不能判断英国是否处于入超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4.18~19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还处在封建割据的“王侯纷争时代”,皇帝空有其位。到西奥多二世(1855~1868年在位)即位后开始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率的军队,并聘请外国技师协助设计制造火炮,还以欧洲军队为模式来训练西式新型军队。西奥多二世的做法()A.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B.实现了国家的全面转型C.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D.推动了西学的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18~19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还处在封建割据的‘王侯纷争时代’”,皇帝空有其位和“创建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率的军队”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皇帝的地位及皇帝对国家的控制,进而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西奥多二世进行了军事改革,但不能体现国家的“ 全面转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军事改革,不能说明西学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1年9月,苏联成立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其管理的生产主体是原隶属于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的企业。由于推广了新的组织方法和工艺,苏联的坦克产量在战争期间大幅提升。1944年苏联坦克的出口量接近1940年的3倍。苏联的坦克工业()A.迟滞了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步伐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直接贡献C.成为苏军对德胜利的决定性因素D.其生产经营模式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苏联)。据材料“苏联的坦克产量在战争期间大幅提升。1944年苏联坦克的出口量接近1940年的3倍”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坦克工业为苏联和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支持,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直接的贡献,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较材料时间早,排除A项;坦克工业是苏联战胜德国的有利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这扩大了塔克工业的作用,排除C项;据材料“成立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其管理的生产主体是原隶属于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的企业”可知,苏联此时期的坦克工业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是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国家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哈萨克斯坦3289616051355157217202212228738972909塔吉克斯坦55762118541514414乌兹别斯坦51810427147200172403230451吉尔吉斯坦77421465624569493110867105 观察上表,可知()A.苏联解体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贸易B.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C.体现了区域内经济合作趋势的加强D.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1—200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01—2005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在逐年增加,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的联系性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趋势的加强,C项正确;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材料中描述信息与苏联解体无关,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早于材料中时间,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际贸易,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3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但是,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也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从而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搅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摘编自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刺史制度与两汉政权”为题,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答案】汉初,由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威胁政权稳定,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和诸侯国的监察,在稳定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大一统局面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但西汉末年以后,刺史权力扩大到行政、军事,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东汉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州牧(刺史)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瓦解和魏晋分裂局面的形成。 综上所述,刺史制度的演变是出于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但后期影响了政权稳定。【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以“刺史制度与两汉政权”为题加以论述,可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局势、刺史设立的意义以及后续发展等角度予以论述等等,最后总结概括,可知刺史制度的演变是出于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但后期影响了政权稳定。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日益显露。……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摘编自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材料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并非一无是处,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以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这一事件为例,就凸显出决策者还是应该具备起码的担当意识。正是乾隆帝紧紧抓住准部内乱这一稍纵即逝的大好机会,痛斥儒臣,力排浮议,乾纲独断,坚持用兵,并在获胜后审时度势,革除回部旧制,驻兵屯田,设官建制,最终开拓疆土二万余里,对稳定西北形势,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居功甚伟。——赵冠峰、马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再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答案】(1)清朝统一全国;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的矛盾加剧(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虚设;军机处的设立。(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政局稳定,为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清朝毕竟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路,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当时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伏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以“。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日益显露”可知,清朝统一全国,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的矛盾加剧;据材料一“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虚设;据材料一“ 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二“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并非一无是处,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可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据材料二“对稳定西北形势,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居功甚伟”可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所学知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还可以从稳定政局、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等方面说明其积极影响,此外还需从束缚生产力发展、违背世界发展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伏笔等角度说明其消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思想方面,基督教有一整套的教规来规范和约束教徒的言行举止,还有一系列的教义——“三位一体论”、信原罪、信救赎、因信称义说等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巩固基督教的不倒地位,为基督教的合理存在提供理论的支持,将教会人员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上,以神论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达到一种愚民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向人们搜刮钱财。在文化方面,基督教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人,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破坏。——吴丽红《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材料二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摘编自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1)有学者指出“西欧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是否合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3)有学者认为基督新教的出现推动了西方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该观点。【答案】(1)①看法一: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范围极广,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占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十一税;思想上,教会通过神学教义来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性;文化上,教会垄断教育,影响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政治上,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②看法二: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中世纪欧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思想上:大 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政治上:王权逐步加强,一定程度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2)观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上帝的权威性;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因信称义);肯定获取财富的正义性根本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新教的产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西欧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是否合理。如果认为这种观点合理,在论证时主要通过中世纪基督教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对西欧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来说明,如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范围极广,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占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十一税;思想上,教会通过神学教义来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性;文化上,教会垄断教育,影响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政治上,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如果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主要通过中世纪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经济、政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列的新现象,冲击着基督教的通知,可进行说明如下:中世纪欧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思想上: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政治上:王权逐步加强,一定程度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及所学知识可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据材料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可知,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强调了上帝的权威,同时肯定获取财富的正义性第二小问根本原因,据所学唯物史观内容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此时期宗教改革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设问要求简要评价“基督新教的出现推动了西方社会进步” ,在回答时主要从新教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推动角度来说明,同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基督新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存在消极方面。具体可以说明如下:新教的产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逆城市化”逐步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大批的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城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此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同时,对城市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出则相应地放缓了城市发展速度,推动城市调整并优化其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摘编自王宇冰、张丽莉《西方逆城市化实质及启示》材料二“逆城市化”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出现了此类现象。第一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于1961—1977年。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第二阶段“逆城市化”发生在1989—1991年。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包括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强调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就业岗位缩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下降,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第三阶段出现了以“非转农”“逃离北上广”“离城返乡”“移居村镇”“回乡投资创业”为代表的多种“逆城市化”现象。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热点也相应转移到了其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持续提振,以及振兴乡村,促进村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摘编自梅堂《中外“逆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对比》(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逆城市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与西方“逆城市化”的异同。【答案】(1)表现: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城市病的加剧);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缩短了时空距离;70年代经济滞胀,城市就业压力增加。(2)异:中国:更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西方:民众的自主需求中国:类型多样西方:普遍性中国:侧重于农业人口回流西方:富人、中产阶级(高收入人群)向外迁移同:(影响同):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或解决城市化的弊端);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制造业外迁)和持续发展;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根据材料一“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大批的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根据材料一“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大批的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弊端凸显(城市病的加剧)。根据材料一“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城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此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可知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根据材料一“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可知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缩短了时空距离。根据材料一“对城市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出则相应地放缓了城市发展速度,推动城市调整并优化其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可知70年代经济滞胀,城市就业压力增加。【小问2详解】异同:本题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1年至1991年(中国、西方)。异:根据材料二“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更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第三阶段出现了以‘非转农’‘逃离北上广’‘离城返乡’‘移居村镇’‘回乡投资创业’为代表的多种‘逆城市化’现象。”可知类型多样。根据材料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下降,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可知侧重于农业人口回流。根据材料一“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大批的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可知西方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富人、中产阶级(高收入人群)向外迁移;民众的自主需求。根据材料一“‘逆城市化’逐步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可知具有普遍性。同:根据材料二“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的“逆城市化”现象都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或解决城市化的弊端)。根据材料二“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热点也相应转移到了其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持续提振,以及振兴乡村,促进村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可知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制造业外迁)和持续发展。根据材料一“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城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此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可知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根据材料一“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可知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21 19:05: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98.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