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 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A2.C3.A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语言自然新颖;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5.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一些的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故选A。【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运用了比喻修辞。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仔细阅读材料二,根据原文“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可知,这是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依据原文“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可知是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依据原文“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可知是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依据原文“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知是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引用论证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如果引用的名言警句,可以从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等角度分析,如果是名人轶事、奇闻趣事,那么就会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分析材料二、三种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的作用,如材料二中“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就是为了证明下文的“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材料二中“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证明了分论点“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同时也增强了本文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材料三“《荷塘月色》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为了论证文章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作者引用的朱自清自己说的内容“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并且引用朱自清本人的原话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文章中引用的朱自清的这些观点或说法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有文化色彩。(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枯井(节选)冯骥才在这荒郊野外、杳无人迹之地,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而我们自己是绝对没办法爬出这枯井的。渐渐地,我看清楚了我们身处的环境。这口致命的井大约两丈深,井内早已无水,井底的稀泥是多年雨水所致。由于下宽上窄,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我们手里的工具只有两杆枪,枪比人还短,有什么用?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二表哥发出声音:“那是一根树根,从井壁伸出来的,与上边没关系。”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我逐渐看到二表哥的脸。在井里朦胧的光线中,他的圆脸不再是红润的,更像一个素色的苍白的瓷盘,五官像用墨笔画上去的,刻板而没有任何表情。“我刚刚真的把你的腿砸坏了?”我对他说。二表哥的回答叫人胆寒:“用不了太多时候,我们就该捯气了,还管它腿不腿的。” 二表哥似乎已经超然世外,我却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来,并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很快要死了吗?”没想到二表哥如此淡定。他说:“已经死了!你要是不甘心,最多也是等死。”我坐在井底的烂泥里,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耳边响着二表哥不绝的呻吟声。他的腿肯定在我掉下来时砸断了,因为他一直背靠井壁斜卧着,一动不动,他明显已经动不了了;他清醒时没有发出一丝叫苦之声,睡着后便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这表明,他的心已经死了,只有肉体还活着。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这圆圆的天空正中,是明亮、苍白、冰冷、残缺的月亮。除此纤尘皆无。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在我直面月亮时,忽然想老婆、家人、二表嫂,一定在着急地找我们。他们一定会来找我们的!他们知道我们到南郊这边来,但我们这次改了地方,到潮白河故道这片荒村来了,他们会想到吗?能猜到吗?找得到吗?这个想法曾一度重新燃起我生的渴望。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我身上有火柴,我应该把衣服脱下来点着,扔到洞口外,引起野火,引来找我的家人。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我身上的烟卷和火柴早已被井底的泥水泡烂!随后,月亮从井口处一点点移走,阴冷的井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把眼睛闭上一动不动,更因为饥饿使然。昨日进入荒村前,二表哥叫我轻装上阵,我没带任何吃的。坠入枯井已经快一天了,渐渐饥饿难熬。洞里没有任何可以充填空腹的东西。我感觉到了低血糖,心慌、昏眩、抽搐,一度真有吃烂泥甚至咬自己一口来充饥的幻想。后来,很奇怪,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相信,人的身体在极度饥饿时,一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站出来,对饥饿感进行自我抑制。但是,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我像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其实是身体里的一种精气。一旦散了,没法抓住。这就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我在这感觉中渐渐睡着了,也可能是昏迷了。迷迷糊糊醒来时,洞里变得朦朦胧胧,略能看见一点东西。二表哥倚着井壁还在睡。我忽地发现他的脸好像缩小了,还有一点变形;怎么,他死了吗?我叫他两声。“我还没走——”他忽然出声,“快了。”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我也没有心思说话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死亡的哲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无人相救的险境,“我”误以为从井壁伸出来的树根是一根来营救的绳子,这是出于求生的本能。B.“我”痛哭,二表哥却“似乎已经超然世外”,将二人的表现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C.“我”把眼睛闭上,既是因为月亮从井口移走后井底很黑,更是因为已经近一天没吃东西的饥饿。D.“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绝望—放下”的心路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蜕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述细致,“绝对没有任何人相救”“井大约两丈深”“湿滑的四壁无法攀登”等,写出了“我”和二表哥面临的绝境。B.文章以“我”的视角观察二表哥的脸色,之前是红润的,现在是苍白的,在对比中可以看出二表哥糟糕的身体状况。C.文中“我”与二表哥的对话虽简短,但从中可以看到在绝望艰困的环境中,“我”对二表哥的关心以及“我”的恐慌。D.文章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描写“我”在枯井中的感受,如“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8.文本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博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点展示了“我”的心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6.B7.D8.①博喻的本体是“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喻体分别为“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的身体衰竭状态。②用多个喻体描绘一个本体,化抽象为具体,使“我”当时的状态更让人理解和感知。③连用三个比喻,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能给人深刻而明晰的印象。9.①深入“我”的心灵,全面真实地展示了“我”在枯井中的内心变化,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真实。②对“我”的心理描写使“我”的行为更合理,情节自然流畅,如见到绳子垂下来,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③剖析“我”的内心世界,能够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更了解人物的处境。【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突出二表哥看淡生死的洒脱” 理解错误,二表哥超然世外不是因为看淡生死,而是没有希望的绝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D.“味觉”错,“鼻孔呼吸着腐臭得令人窒息、含着一种沼气的空气”是嗅觉描写,“耳边响着二表哥不绝的呻吟声”是听觉描写,“四周漆黑一团,头顶上边的井口里,是一个圆形的银灰色极其通透的天空”是视觉描写,文中并没有味觉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指出博喻的构成,交代出比喻本体是“从身体内部出现……的感觉”,喻体是“一个气球撒气了”“一串珠子散挂了”“一团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了”,这样由三个喻体构成一组连续的比喻句,形成博喻。其中“像”是比喻词,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抓住“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来理解,突出“我”的身体衰竭状态。博喻的表达效果,从两个角度分析,先从比喻看,本体是一种感觉,感觉具有抽象的特点,而喻体“气球撒气”“珠子散挂”“浓密的雾气开始消散”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景象,具体可感,这就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描述的感觉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取得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再从三个比喻来看,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一个本体,强化突出的效果明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心理描写是本文塑造“我”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结合“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任何希望都是不存在的”“我却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后来竟忍不住对二表哥痛哭起来”“这是一个要死的人最后看到的人间的景象吗?这景象是神奇还是离奇?”“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跟随而来的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可遏制,就是衰竭”“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一天来,经过各种情感的折磨与忧思,我渐渐把人间的难舍难离的东西放下了”“我尽力叫自己明白,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可知,这些心理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了“我”在枯井中的内心变化,“我”在枯井中经历了“抱有希望—绝望—放下”的心路历程,在死亡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蜕变,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真实。“我忽然看到右边有一根很粗的绳子垂下来,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翻身要起来去抓那根绳子”使“我”的行为更合理,以为有人营救来了。 “心中一阵惊喜与慌乱,竟以为有人营救来了”“这疯狂的想法令我激动起来,可是很快我又陷入绝望”“很奇怪,我感受不到饥饿,原来饥饿和疼痛都可以慢慢麻痹和接受”“我觉得从身体内部出现一种困乏、软弱、松懈、瓦解的感觉”“这就是死亡前的幻灭感吗?”“死亡正向我们走来,我已经感到了”“没什么放不下的。放下了才是真正的解脱”这些心理描写直接揭示“我”的内心感受和处境,剖析“我”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表现“我”的从抱有希望到绝望再到放下的心路历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发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节选自《南史·萧宏传》)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B.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C.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D.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后指一县的最高长官。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B.有司,旧指各级衙门官吏。古代因为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顿首,旧时礼节,俗称叩头,行礼时头部碰地即起。也用来表示致敬。D.谥,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追封的称号,不一定是表示褒扬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宏出身皇家,躲过一劫。萧宏的兄弟因为受到牵连,都被抓捕,萧宏被道人释惠思藏匿起来,才躲过一劫。B.萧宏统率军队,胆小无能。他受命统率装备精良的大军驻在洛口,梁军溃败,暴风雨中梁军惊乱,他却先行逃走。C.萧宏深受皇恩,声名不佳。他徇私枉法,被免丢官职;有武士图谋不轨,称受萧宏指使,萧宏向梁武帝叩头认罪,D.萧宏放纵自己,肆无忌惮。他生活放纵,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14.武土在事情败露后供述是受萧宏主使,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处死萧宏呢?【答案】10.D11.A12.C13.(1)死者家属申诉,有敕令严厉追究。吴法寿躲在萧宏府内,(衙门官吏)不知拿他怎么办。(2)我这人才能胜过你百倍,当此局面还担心颠覆坠落,你算什么人?14.①京城经常有人冒用萧宏的名义,武士的供述不一定是事实。②梁武帝还念及兄弟亲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四年”指的是天监四年,表示时间的状语,可以单独成句,不能归入上句,排除AB;“宏以帝之介弟”,“介弟”是对他人之弟的敬称,或对自己弟弟的爱称;“帝”是“介弟”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C。本句译为:等到梁武帝的军队东下,萧宏到新林迎驾。天监四年,梁武帝诏令萧宏都督诸军侵犯魏国。萧宏因是皇帝的弟弟,所带领的军队器械精良崭新,军容很强盛。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刺史……后指一县的最高长官”理解错误。刺史,后来指州郡的最高军政长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萧宏向梁武帝叩头认罪”理解错误。由“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可知,萧宏并没有认罪,只是辩解。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诉”,申诉,上诉;“严讨”,严厉追究;“如……何”,拿……怎么办;(2)“才”,才华;“恐”,担心;“颠坠”,覆灭,衰亡;“何”,是,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分析可知,京城经常有人冒用萧宏名义,武士的供述不一定是事实;由“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分析可知,梁武帝还念及兄弟亲情。参考译文: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身高八尺,胡须眉毛很漂亮,容貌行动值得观赏。出仕齐朝任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王祸难时,兄弟们都被捕了。道人释惠思将萧宏藏匿起来。等到梁武帝的军队东下,萧宏到新林迎驾。天监四年,梁武帝诏令萧宏都督诸军侵犯魏国。萧宏因是皇帝的弟弟,所带领的军队器械精良崭新,军容很强盛,北人认为这阵势是一百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九月,驻在洛口的梁军溃败,萧宏放弃众人逃走。这一夜下暴风雨,梁军惊乱,萧宏与数名骑将逃走。诸位将领寻找不到萧宏,众人就四散而归。丢弃的铠甲,抛掷的矛戈,都填满了水中与陆地,抛弃了重病者,强壮的将士仅仅得以脱身。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诈,倚仗着萧宏无所忌惮,随意就杀人。死者家属申诉,有救令严厉追究。吴法寿躲在萧宏府内,(衙门官吏)不知拿他怎么办。梁武帝下旨令萧宏把他交出来,立即偿罪。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说:“爱惜萧宏的是兄弟私人亲情,免除萧宏的是王者正当法律,所奏准许。” 萧宏自从洛口之败后,常怀惭愧愤懑之心,京城里每当有盗取之事发生,动辄打着萧宏的名义,(他)屡次被有关衙门官吏弹劾,梁武帝每次都赦免了他。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来。梁武帝将要出发时,突觉心中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暴露,(武士)供述是受萧宏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这人才能胜过你百倍,当此局面还担心颠覆坠落,你算什么人?我不是不能做周公、汉文帝那样的人,只是考虑你愚蠢的缘故。”萧宏叩头说:“没有这种事,没有这种事。”于是因罪被免官。然而他放纵恣意不知悔改,奢侈过度,修建的府第可与皇帝宫殿相比,后庭有数百上千个女子,都是极尽天下之人选。(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玩物可比齐东昏侯的潘妃,珠宝价值千万。她喜好吃鲫鱼头,常常每天要进三百条,其他珍奇的膳食摆满了也还是放不下,后房姬妾吃也吃不完,丢弃到路上。(萧宏)天监七年四月去世,自患病到去世,梁武帝乘舆驾七次出宫探视。待到萧宏去世后,诏令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号为靖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别云间①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③归来日,灵旗④空际看。【注】①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为清廷发觉,遭捕,不屈而死,年仅17岁。《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②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③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④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B.诗中“南冠”一词使用典故,代指诗人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满含辛酸与无限沉痛。C.颔联诗人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D.从诗歌的颈联可知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表达对生命苦短的感慨及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16.本诗用典信手拈来,化入无痕,能做到文品与人品的高度契合,请结合诗歌尾联进行赏析。【答案】15.D16.诗作尾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坚强不屈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以此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达对生命苦短的感慨”错误,从“已知泉路近”可知,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有清醒的认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更是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注释③“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可知,本诗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化用了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眼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完成恢复大明江山的伟业。诗作以此铁骨铮铮的誓言作结,表达了诗人诀别家乡时,对国家山河沦丧的悲愤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后继者的激励和对抗清斗争必胜的信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中用“明月”与“东风”表达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衣服,与同伴一起,“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答案】①.苍山负雪②.明烛天南③.小楼昨夜又东风④.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⑤.浴乎沂⑥.风乎舞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苍”“堪”“沂”“雩”。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从前《诗经》的作者写作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有人热衷于,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更应把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18.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沽名钓誉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舍本逐末B.欺世盗名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舍本逐末C.欺世盗名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背道而驰D沽名钓誉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背道而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答案】18.A19.修改为: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靠果实依赖感情,何况文章,更应以抒情述志为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沽名钓誉”,比喻故意矫情做作,用手段猎取名声或赞誉。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从前文“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可知,此处填入成语是指用手段猎取名声或赞誉。应用“沽名钓誉”。第二空,“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虚张声势”,指大造声势 ,借以吓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从后文“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装腔作势,应用“矫揉造作”。第三空,“高官厚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好大喜功”,比喻一切脱离实际,一心只想做大事、贪大求功的浮夸作风。从后文“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可知,与“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相反的做法就是贪图官位,应填入“高官厚禄”。第四空,“舍本逐末”,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从前文“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更应把抒情述志为本”可知,此处填入的成语是形容有些文章没有以抒情述志为本,而是追求其他的不重要的写作特点,应该填入“舍本逐末”。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语序不当,应先“依靠果实”,再“依赖感情”,和上文相照应。搭配不当,“更应把……为本”应改为“更应以……为本”。故正确表述为: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靠果实依赖感情,何况文章,更应以抒情述志为本。20.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雪景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A.诗句的意思是:雪下得非常突然,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上的梨花盛开一般。描写的是雪景。B.诗句的意思是: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描写雪花飞舞。C.词句的意思是: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白色的浪花比作雪,描写的是浪花。D.“万里雪飘”一句点明描写的是雪景。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_。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植物不但“好色”,而且“好声”。科学家研究发现,②____,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③_____。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B.宁愿付出死亡的代价,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不听音乐C.为了表示厌恶,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D.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A22.所有植物都是“好色”的;不同的植物喜欢不同的音乐;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结合原文“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可知,括号前面表述的内容是植物愿意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紧接着括号里应先填植物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宁愿……也……”表示选择,“不听音乐”和“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二者二选一,排除CD;“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进一步说明听不喜欢的音乐的表现,应放在句子后面,排除B。故选A。【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原文“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植物不但‘好色’”可知,此处是说植物和颜色的关系,故可填“所有植物都是‘好色’的”。第二空,结合原文“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可知,此处是说不同的植物喜欢听不同的音乐,故可填“不同的植物喜欢不同的音乐”。第三空,结合原文“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可知,此处是说植物具有同情心,故可填“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美丽生活不可欺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来无非出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再!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时,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淹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得上是美好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在绽放。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 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日本大学生研发的这一“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呼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个性,也不要瘦的雷同。”美好,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洒脱。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自在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正所谓,美丽人生不可欺。【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指应考者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主旨,确定作答文章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审题】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围绕“自拍美颜”的现象展开,先呈现现象,再围绕具体的“自拍美颜”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甚至也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负面评价。第二自然段整体上与第一自然段构成对比,“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相对而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引导考生拓展对某个具体现象的认识。而本题则通过“反美颜” 与“自拍美颜”的对比使考生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认识更为清晰而理性。立意方向:正向立意有: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也可以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可……反向立意有:拒绝刻意之美,呼吁真实之美;自拍美颜,掩盖真实;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反美颜,呼吁真实;接收并悦纳真实的自己;反美颜,以诚相待;真实的自己,无需美化……辩证立意有: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内外兼修,人生更美;尊重真实,适度美化……素材准备: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罗纳尔多还有一名普通的球员时,他觉得自己的暴牙很丑,训练时,总会下意识地把嘴紧闭,这样,他不能大口呼吸,精力也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细心的教练发现了这个问题,跟他谈话,鼓励罗纳尔多张开嘴,忘掉自己的暴牙,之后他的潜力充分发挥,成为一名足球明星。球迷们说过,他们觉得罗纳尔多的暴牙很酷。这说明真实也是一种美丽,我们不需要掩盖事情的真相,既然它已成定局,你又何苦浪费心思去掩盖,要知道,有时候,真实是很美丽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李白,一直做真实的自己。受皇帝亲诏上京,他自信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语。在官场黑暗斗争,报国无门是,他毅然离去,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李白,用他的超凡的才华诠释了大唐才子的真性情。即使平步青云,即使沦为布衣,他依然做真实的自己,挥毫舞墨,书写自己昂扬的斗志,失落的郁闷,使然的豁达,他用千古诗句书写自己真实的人生,毫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结构设想:先根据自己的审题立意,选择一种,确定文章题目;然后,从材料中引出论题,在利用素材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论证可以使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用事实论据时注意叙述语言的高度简洁,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分析上。可以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之后,联系自身实际,联系时代特征,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展望未来。【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15 21:3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