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二中2022年秋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并不难,因为文化无处不在。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它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的历史风云,重新叙述了那个时代许多重大的事件,复活了那个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影视剧的话语,生动而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潮发生演化的轨迹,晚清启蒙 文化的萌芽,城外文化的第进,传统文化的再生,等等,那是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从《新青年》的创刊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不仅仅是历史时序的呈现,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早期文化人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思想探索的凤凰涅槃。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了,不仅是与《觉醒年代》同题材的作品,还有许多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作品,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忽视了文化的存在,没有能够把历史与现实发生的文化上的必然性表现清楚。明白了这些,也就同时明白了《觉醒年代》作为电视剧的艺术创造,从人物角色的塑造、场景的设计、情节的安排直到细节刻画与气氛的渲染,乃至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无不彰显着文化的光辉。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规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有删改)材料二:某平台将即将上线的21部纪录片分为“人间”“万象”和“烟火”三个版块。“人间”版块,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人生第二次》记录的是当代中国人如何在逆境中重启命运的真实故事。仅是一小段预告片花,浓郁的时代价值与人文关怀呼之欲出,不少网友留言“列入必看清单”。“Z世代是文化自信的一代。”这一论点已得到过各种证明。新的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记录的主角都是中国的舞台艺术家们,包括民乐、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解说旁白却使用了英语,片花里几个惊鸿一瞥的镜头亦都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创新科技的有机结合,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万象”版块里,自然、科学、科幻、视野都是关键词。《众神之地》扎根中国独特的极致地貌,探寻人类、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奥德赛》——当下唯一一部以刘慈欣科幻宇宙为题材的天文科普纪录片;《心灵密码》解密人心深处,有着心理学实验性质。事实上,纪录片走俏的背后,更广泛的语境便是学习和知识类视频在年轻人中“红透半边天”。较之以往年轻人常把上网当作娱乐消遣,现在的他们倾向于上网学习、感受世界、追求精神的充实。而在“烟火”版块里,《川味4》《人生一串3》《奇食记2》等,从片名到内容都是带有温度的日常视角,都切中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纪录片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内容形态。从影像诞生之初开始,它就在记录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故事和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现在,1.3亿乃至更多的中国当代青年,用自己迭代的文化审美推动着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我们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等多维“在场”的中国故事。(摘编自王彦《从娱乐化到知识化,属于Z世代的纪录片黄金时代来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要将文化加以文艺的表达,就能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B.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一定是能够超越有限的题材,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中去的。C.Z世代年轻人比以前的年轻人更倾向上网学习,纪录片是他们的主要学习途径。D.新时代的纪录片是兼具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三方面要素的文艺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因为王羲之高妙的书法,还因为文章当中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发现、礼赞和敬畏。B.《觉醒年代》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创团队重视了文化的存在,能够将历史事件背后文化上的必然性表现清楚。C.《舞台上的中国》的解说旁白使用英语,使得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显示出Z世代的文化自信。D.由“烟火”版块中《川味4》《人生一串3》《奇食记2》等纪录片的名称,可推断出该版块侧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文化。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楚辞》不仅仅是一首首歌,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心灵栖息之所和永远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B.《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主要在于它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无不个性鲜明又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C.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东方爱情文化的音乐诠释,这种诠释离不开作曲家对故事原型、社会环境的认识,也离不开作曲家的生命观、爱情观和伦理观。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充分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初步在海外市场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5.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某视频网站上线,短短几个月就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片中几位文物修复师成了年轻人尊敬又喜爱的“网红”。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答案】1.B2.C3.D4.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文艺创作要有文化追求;主体部分分别从创作主体和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全文,强调观点。5.①学习和知识类视频大受当代年轻人欢迎;②作品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征服了观众;③作品从普通人的层面讲述鲜活的中国故事。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要将文化加以文艺的表达,就能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可知,原文“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强调“缺少不得”;选项“只要……就”为充足条件,强调“有了就够”。C.“纪录片是他们的主要学习途径”错误。材料二第四段“较之以往年轻人常把上网当作娱乐消遣,现在的他们倾向于上网学习、感受世界、追求精神的充实”可知选项“主要”曲解了原文的“倾向于”。D.“新时代的纪录片是兼具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三方面要素的文艺作品”错误。材料二第六段“现在,1.3亿乃至更多的中国当代青年,用自己迭代的文化审美推动着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我们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等多维‘在场’的中国故事”可知选项中“兼具”改变原文的范围条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使得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显示出Z世代的文化自信”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Z世代是文化自信的一代。’这一论点已得到过各种证明。新的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记录的主角都是中国的舞台艺术家们,包括民乐、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解说旁白却使用了英语,片花里几个惊鸿一瞥的镜头亦都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创新科技的有机结合,一则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生机的中国故事呼之欲出”可知,除了选项中所谈之外还有“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创新科技的有机结合”等原因,属于以偏概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充分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初步在海外市场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是“文艺创作要有文化追求”,而选项谈的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论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通过整体阅读可以知道,材料一共有四个自然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第一自然 段为第一部分,根据“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可知该段的主要观点是“是否有文化追求决定创作的高低”或者“文艺创作要有文化追求”。其次,中间两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问题。第二段中,根据“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可知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三段中,根据“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可知是从形象塑造方面进行的论述。最后,第四段为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文艺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规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可知再次强调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分析、运用的能力。本题是例谈类的题目,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首先,从受众角度看,根据材料二“纪录片走俏的背后,更广泛的语境便是学习和知识类视频在年轻人中‘红透半边天’。较之以往年轻人常把上网当作娱乐消遣,现在的他们倾向于上网学习、感受世界、追求精神的充实”可知当代年轻人喜欢上网学习,网站上线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当代年轻人欢迎。其次,从内容上看,根据材料二“纪录片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内容形态。从影像诞生之初开始,它就在记录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故事和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可知纪录片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能够征服观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自信,时代价值、人文关怀等足以征服观众,吸引观众。最后,从讲述方式上看,根据材料二“用自己迭代的文化审美推动着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我们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等多维‘在场’的中国故事”可知,纪录片要讲多维“在场”的中国故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普通人走入神秘的故宫,去看大国工匠修补那些神秘的“文物”,这是从普通人的层面讲述鲜活的中国故事。(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挂在故乡的钥匙欧阳明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两年前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咋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害个病就是癌症。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毕竟一个人待在偌大一个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但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穿过去。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又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子女儿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然后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他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那些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屋里每间房也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才彻底安稳。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都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人,从小就能看到大。可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会比自己上过大学的儿女这么出息。老栓觉得自己的确是看走眼了。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看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栓叔,我来拿钥匙,江娃子说。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很纳闷。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见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了么?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为啥?老栓很惊讶。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真的?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湾里只有老栓一人居住的现状,典型地反映出了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社会现实。B.小说写老栓面对乡亲们为感谢他而送来的钱物一律拒收,表现了老栓真诚淳朴、善良热心的美好品格。C.小说写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学历低下,暗示了他后来成为省城公司老板并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D.“手上的钥匙,一路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写出了老栓巡查后的安稳与高兴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来由、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主题。 B.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详写江娃子家而略写其他家,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表现江娃子穷人乍富的俗气。C.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词语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有乡村生活的气息。D.小说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又借老栓的想象和低头看钥匙时“嘀咕”的话语,预示了乡村的未来,言有尽而意无穷。8.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作者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9.小说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与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当今的变化。请结合作品,从社会状况和村民的情感观念两方面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热爱农村,不离不弃。老栓觉得农村山清水秀生态好,对于江娃子回乡搞农业充满了喜悦,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老栓热爱农村、不离不弃的形象。②善良热心,不求回报。老栓不辞辛苦帮大家照看房子,乡亲们要给他钱物表示感谢,他予以拒绝。③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老栓照看房子,每天要把所有房子巡查一遍,每间房每把锁地看。④讲究信用,力践诺言。老栓觉得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得做到,因此要等大家都把钥匙拿回去了再进城。9.(1)社会状况:①老栓所保管的一串钥匙的由来与未来去向,反映了农村逐渐“空心化”再由“空心化”到乡村振兴的变化;②湾里26户人家房子的建设情况,反映了农村经济水平的变化。(2)情感观念:①每逢清明、春节,外出的村民从都会回来到有些不再回来,反映了村民对乡村由依恋到疏离的情感变化;②江娃子的人生轨迹,反映了农村人从入城发展到回村发展的观念变化。【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C.“暗示了他后来成为省城公司老板并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错。文中只是说“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并没有说江娃子成为省城公司老板靠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且,从后文江娃子决定承包荒地,开农业开发公司振兴乡村可推知,江娃子应该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省城某公司的大老板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的富裕,表现江娃子穷人乍富的俗气”错,不只是“为了突出江娃子家 的富裕,为下文江娃子回村办公司埋伏笔”,还为了“表现老栓的善良热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抓住言行和心理分析,从“湾里一共27户人家,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前两年患肝癌走了。老栓想不通,农村山清水秀的,吃的菜和粮食,从没打过农药”“老栓老伴还在,两口子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可见,他热爱农村,认为农村山清水秀生态好,整个湾里只剩他一个,他也依然不走。当听到江娃子说“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老栓“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跷起了大拇指”,对于江娃子回乡搞农业充满了喜悦,可见老栓热爱农村、不离不弃。从“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钱。老栓不收,说,钱,我不缺”“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还是拒绝”可见,善良热心,帮大伙儿照看房子,每天巡视,勤勤恳恳,还拒绝大伙儿的金钱回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老栓每把锁每把锁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并样,心才彻成安稳”“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可见他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他走不了,那串钥匙拴着他”“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可见,他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照看房子,觉得别人没拿回钥匙,他就不进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创作意图及分析社会环境的能力。(1)社会状况文中一开始就是老栓保管着已经进城的25户人家的钥匙,每天给他们巡查看房,而整个村庄只剩下老栓一个人居住,反映出农村“空心化”的情况;而结尾时,江娃子打算“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老栓笑着跷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卖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回头看了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心里嘀咕道,你们啦,很快就可以物归原主了”,反映出国家“振兴乡村”的政策。从“26户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最后一家的房子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可见,村民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2)情感观念从“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钱了,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到“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可见,有些村民对家乡的情感观念淡漠了,从一开始年年 都回来,到后来连过年也不回来。而“江娃子”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小时候调皮捣蛋,“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了一大半,把爹给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生死不知,直到三十年后才回来,回来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大老板”“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外出闯荡发展,成为大老板,常年在城里居住,最终却决定“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反映了农村人从入城发展到回村发展的观念变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虽有是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材料二: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材料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选自《荀子·劝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C.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B.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4.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10.A11.C12.D13.(1)“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14.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嘉肴”意为“美味的菜”,为“有”的宾语,故“嘉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不知其旨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动词,说。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动词,是,句意:太守是谁。B.助词,……的样子。句意:于是感叹地说。/连词,然而。句意: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C.反,都同“返”,动词,返回。句意:从周国返回鲁国。/句意:才能往返一次。D.使动用法,使……完善、使……完美,句意: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意动用法,认为……美,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错误,由原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可知,耳听口出的是小人的学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才;“所以”,……的原因;“王”,称王;“去”,离开。(2)“学”,学习;“美”,完善;“以为”,把……当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由原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自周反鲁,道弥尊矣”可知,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由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君子如向矣”可知,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参考译文:材料一: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材料三: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选自《荀子·劝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15.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本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斯是随室,惟吾德馨。16.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答案】15.B16.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示例二:运用衬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与《小宅》一致。B.表现的是杜甫因为自己的茅屋破漏而感到忧伤,并由此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小宅》不一致。C.表明了陶渊明喜爱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有淡泊的情怀,与《小宅》一致。D.体现了刘禹锡身在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小宅》一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运用典故,借古代的贤人“庾信”“陶潜”自比,表达自己虽身居陋室,但品格高洁、安贫乐道的情怀。作者以“庾信园”“陶潜屋”来衬托自己的“小宅”,也可以说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以古代贤者自居,借“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表明自己不介意生活的清贫,更在意精神世界的满足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文字紧凑,音调铿锵,以夸张之笔写出秦始皇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③.鼎铛玉石④.金块珠砾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竭”“鼎”“铛”“砾”“尊”“酹”等,需要理解字义来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 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①。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②、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③。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记忆犹新大开眼界永无止境19.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20.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怎样才能”的问题并进行回答。一问一答,引起读者的思考;顿生波澜,避免平铺直叙。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个“精心”、三个“确保”形成排比,突出了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荣光的具体做法;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使句子富有气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空格前面有“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后文有“人们还记得”,接着回忆再现了几个场面,因此可以推断填入“记忆犹新”之类的成语。记忆犹新:意思是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第二空,空格前面的内容为航天员太空中别样的体验,空格后有“倍感新鲜”,那么可以推断这些体验让身处地球家园的人们“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广泛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第三空,空格前面的内容可以判断为“星空浩瀚无垠、我们要不停地探索”,空格后文则为我国今年航天事业的计划,因此可以确定为“永无止境”。永无止境:指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单独长句:“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作“创下”的状语,添加主谓和谓语,改为“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作“记录”的定语,其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又作“年夜饭”的定语,分别抽出,添加成分,变为两个分句“(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最后注意按照逻辑调整句子之间的语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运用设问修辞,“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为问,“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为答,有问有答,是设问,使用这种修辞,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引起注意,避免平铺直叙。运用排比修辞,“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句式整齐一致,增强语势;三个“精心”、三个“确保”,都是从做法上的强化,确保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的荣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0月28日,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①,这是国内首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②,甲骨文是重中之重。2006年7月,殷墟遗址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殷墟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③。” 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殷墟遗址”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21.①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②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2.①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且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②在此发现了甲骨文。③殷墟遗址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④殷墟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本处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国内首次考查的最后一站,根据后文“在殷墟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是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查,可填“来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②根据“甲骨文是重中之重”可知,这是在说殷墟考古发现,因为甲骨文属于殷墟考古发现之一,可填“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③本处是说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的意义,根据后文“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可知,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可知,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且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由原文“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可知,在此发现了甲骨文。由原文“2006年7月,殷墟遗址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知,殷墟遗址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 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  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请谨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内涵丰富,具有时代内涵,传递出的是社会正能量和积极教育意识,体现出的是主流价值和中国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劳动意识”,可以说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创造幸福。材料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这突显出劳动的价值内涵,热爱劳动是一种精神传承,是对民族意识的践行。材料中还有不同人对劳动的不同看法,很显然,这种看法是背离主流价值意识的,主干材料的最后为“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是一种总结,直接阐释出这种“不尊重劳动”现象的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必须予以破除,这才是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念,人人都应尊重劳动,践行劳动意识。可见,这则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立意:1.在劳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2.渗透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3.以劳动立身,以实干兴邦。4.赓续劳动精神,如臻完善自我。5.劳动立志,志生芳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1:0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