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二诊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山中学实验学校二诊模拟生物1.下列有关化合物或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叶绿体,也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B.DNA、RNA被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有12种C.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D.核仁与三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A、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分化程度较低,无叶绿体,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B、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4种碱基(A、T、C、G),磷酸和脱氧核糖,RNA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4种碱基(A、U、C、G),磷酸和核糖,产物共8种,B错误;C、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核糖体的组成是RNA和蛋白质,C错误;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某种RNA是指rRNA,D错误。故选A。2.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各项表示利用该方法进行物质转移路径的探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含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洋葱根尖,15N的转移路径可为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B.用14C标记CO2,卡尔文循环中14C的转移路径为14CO2→14C3→14C5→(14CH2O)C.给浆细胞提供15N标记的氨基酸,15N在具膜细胞器间的转移路径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5S的传递路径是亲代T2噬菌体→子代T2噬菌体【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 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详解】A、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可参与转录过程,培养液中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可先进入细胞质,再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转录,转录生成的mRNA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A正确;B、用14C标记CO2,卡尔文循环中14C的转移路径为14CO2→14C3→(14CH2O),B错误;C、给浆细胞提供15N标记的氨基酸,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路径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D、在T2噬菌体亲、子代之间传递物质是DNA,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子代T2噬菌体中不含35S,D错误。故选A。3.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哺乳动物(2N)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甲、乙、丙三图。下列与图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细胞中有8个核DNA分子和4对同源染色体B.乙图所示细胞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丙图B组→A组发生了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极D.丙图中,B组只有部分细胞能发生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答案】C【解析】【分析】1、甲图: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2、乙图: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之间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3、丙图:图丙中,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是体细胞的一半,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末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为体细胞的两倍,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详解】A、甲图所示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有8个核DNA分子和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之间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B正确;C、丙图B组→A组染色体数目由2N变为N,染色体数目减半,为减数第一次末期或减数第二次末期,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由2N变为4N,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由N变为2N,C错误;D、丙图中,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只有部分细胞能发生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C。4.研究发现,姐妹染色单体在分离之前,彼此间通过黏连蛋白相互黏着在一起,黏连蛋白可被分离酶降解,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通常情况下,分离酶与一种抑制性蛋白结合而不表现酶活性。当后期开始时,后期促进因子复合体(APC)被激活并介导抑制性蛋白的降解,解除其对分离酶的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抑制分离酶活性的药物可使连续分裂的细胞停滞在有丝分裂中期B.秋水仙素可能通过改变APC的活性来影响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黏连蛋白没有发生降解D.黏连蛋白被降解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染色体DNA分子数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后期促进因子复合体(APC)被激活并介导抑制性蛋白的降解,解除其对分离酶的抑制作用,分离酶恢复活性即可降解黏连蛋白,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详解】A、后期开始时,虽然APC解除抑制性蛋白对分离酶的抑制,但是药物又抑制了分离酶活性,黏连蛋白依然发挥作用,姐妹染色单体无法分离,所以细胞分裂无法正常进入后期,停滞在中期,A正确;B、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而不是改变APC的活性来发挥作用,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没有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现象,所以黏连蛋白没有发生降解,C正确;D、黏连蛋白被降解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着丝粒数目加倍,所以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染色体DNA分子数不变,D正确。故选B。5.将若干生理状态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a(对照组)和三种摩尔浓度相同的b、c、d溶液(实验组)中,定时测量每组萝卜条平均长度,记录如图。据图分析,下述错误的是() A.a、b,c三组的萝卜条细胞均发生了渗透吸水B.90mim时,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C.40min时,若将萝卜条全移至清水,足够时间后测量,则b、c组长度大于a、d组D.40min后c组的萝卜细胞开始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导致质壁分离复原【答案】D【解析】【分析】在清水中,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甘油溶液、葡萄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甘油(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细胞大小保持不变。【详解】A、清水组萝卜条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甘油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组萝卜条先渗透失水后渗透吸水.A正确;B、蔗糖使组织细胞失去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也变大,B正确;C、最初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一致,40min时,将萝卜条b和c吸收了甘油和葡萄糖,导致细胞中溶质多于a和d组,全移至清水,足够时间后测量,则b、c组长度大于a、d组,C正确;D、萝卜细胞一开始就吸收葡萄糖,并非从40分钟开始吸收,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⑤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⑦初次接种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为主动免疫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②反射需要完整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⑤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其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⑤错误;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⑦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是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⑦正确。组合③⑦正确故选B。7.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人工模拟高温田间实验,探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高温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处理施氮量(kg/hm2)叶绿素(mg/g)气孔导度[mol/(m2·s)]胞间CO2浓度(μmol/mol)叶片净光合速率[μmol/(m2·s)]产量(kg/hm2)对照组904.280.1817125.26132681804.720.2116027.22137902704.980.2813829.4614257高温903810.2116424.644027 组1804.020.2516526.6746202703.630.2219322.224499(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2)请根据表中数据描述施氮量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对照组中,中、高施氮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能是因为氮素在植物体内参与合成______________,从而使叶肉细胞对光的吸收能力增强,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4)对照组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气孔导度逐渐增大,而胞间CO2浓度却逐渐降低,研究人员推测原因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时催化CO2固定的PEPC酶活性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5)根据表中数据,施用氮肥量为_____________时可以尽量减少高温胁迫所造成的玉米减产。(6)同等施氮量下,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玉米的产量下降的百分比远大于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百分比,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答案】(1)温度、施氮量(2)正常温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高温条件下,增加施氮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3)叶绿素(4)增强(5)180kg/hm2(6)高温条件下,净光合积累的有机物运输到种子中的比例减少【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NADPH)与氧气,同时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小问1详解】分析表格和题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施氮量,因变量包括叶绿素、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小问2详解】正常温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能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高温条件下,增加施氮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小问3详解】中、高施氮组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故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能是因为氮素在植物体内参与合成叶绿素,从 而使叶肉细胞对光的吸收能力增强,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小问4详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气孔导度逐渐增大,而胞间CO2浓度却逐渐降低,说明细胞固定CO2增多,原因可能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时催化CO2固定的PEPC酶活性增强。【小问5详解】高温组施用氮肥量为180kg/hm2时,植物叶绿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增加,可以尽量减少高温胁迫所造成的玉米减产。【小问6详解】产量是玉米种子的量,净光合量是产生有机物的量,同等施氮量下,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玉米的产量下降的百分比远大于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百分比,可能是因为高温积累的有机物运输到种子中的比例减少。8.NAD+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法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线粒体内膜,只能借助特殊的转运蛋白。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在动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找到相应的转运蛋白。2020年9月,科学家首次在人类细胞中鉴定出了线粒体NAD+转运蛋白。(1)线粒体膜的基本骨架是_____,线粒体内外膜功能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2)控制线粒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分布在_____(3)研究发现NAD+转运蛋白与MCART1基因有关,科学家通过定点诱变技术确定了MCART1蛋白就是NAD+转运蛋白。为验证MCART1的功能,研究人员分离出了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并增加MCART1蛋白的含量,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培养。请分析,本实验最后的检测指标为______(4)随着人类细胞线粒体NAD+转运蛋白的首次发现,科学家尝试开发疾病的新疗法。请提出一种靶向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________【答案】(1)①.磷脂双分子层②.内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大多数在细胞核、少数在线粒体(3)线粒体中NAD+的含量(4)通过特异调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吸收NAD+,改善衰竭的心脏功能【解析】【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在水的参与下,生成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小问1详解】线粒体有内膜和外膜两层膜,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线粒体膜的基本支架。膜中蛋白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据此可推测,线粒体内外膜功能不同是由于含有的内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小问2详解】线粒体中含有少量DNA,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所含蛋白质大部分由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合成,另一部分由线粒体基质中的DNA控制合成。【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MCART1具有转运NAD+的功能,研究人员分离出了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并增加MCART1蛋白的含量,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NAD+进入线粒体后与H+结合形成NADH,因此,最后的检测指标为线粒体中NAD+的含量。小问4详解】MCART1具有转运NAD+的功能,且NAD+进入线粒体后与H+结合形成NADH,并在在线粒体内膜上与O2结合生成水,产生大量的能量,为了治疗心力衰竭,可设法提高MCART1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通过特异调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吸收NAD+,改善衰竭的心脏功能。9.某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2N=6),其3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分别标记为1号、2号和3号。已知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阔叶对窄叶为完全显性,且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控制高茎与矮茎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现有各种性状组合的纯合植株若干,请利用这些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子代数量足够多,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1)杂交实验中对母本的基本操作过程是______(用文字加箭头描述)。(2)要确定叶型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最少要做____(填数字)组纯合子之间的杂交实验。假设现已选定一株红花矮茎阔叶的植株做父本,则与这株植株杂交的母本的表现型应选_____(3)请完善以该红花矮茎阔叶植株为父本的杂交实验的思路和结论:实验思路:_____实验结论:①若叶型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最终观察到子代的花色和叶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②若叶型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最终能观察到子代有_____种表现型;③若观察到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则叶型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答案】(1)(花蕾期)去雄→套袋→授粉→套袋(2)①.1②.白花高茎窄叶(3)①.先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F2表现型及比例。②.红花阔叶:白花窄叶=3∶1③.6④.27∶9∶9∶9∶3∶3∶3∶1 【解析】【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以很多自由组合的题目都可以拆分成分离定律来解题。【小问1详解】由题干可知,该植物为雌雄同株植物,在对其进行杂交操作时,为防止自身花粉进行授粉,常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操作,然后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等人工授粉完后,再套袋,这样就完成了杂交操作,用文字加箭头可表述为去雄→套袋→授粉→套袋。【小问2详解】假设红花、白花由基因A、a基因决定,高茎、矮茎由基因B、b决定、阔叶、窄叶由基因C、c决定,在各种性状组合的纯合植株中,选择杂交后代为三对等位基因杂合子AaBbCc的父本和母本,只需进行一次杂交实验即可确定叶型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这样的组合有多种,当选定一株红花矮茎阔叶(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做父本时,为保证子一代为AaBbCc,需要选择的母本是白花高茎窄叶(基因型为aaBBcc)。【小问3详解】根据以上分析,以红花矮茎阔叶植株AAbbCC为父本,白花高茎窄叶植株aaBBcc为母本进行验证时,先将二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Cc),然后再让F1自交得F2,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①当叶型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即花色和叶型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此时F1中A与C在一条染色体上,a与c在一条染色体上,只考虑这两对等位基因,F1产生的配子为1/2AC、1/2ac,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为1/4AACC、1/2AaCc、1/4aacc,表现型为红花阔叶:白花窄叶=3:1;②若叶型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即茎高度和叶型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此时F1中b与C在一条染色体上,B与c在一条染色体上,仅考虑这两对等位基因时,F1产生的配子有1/2bC、1/2Bc,这些配子形成的后代基因型为1/4bbCC、1/2BbCc、1/4BBcc,表现型有3种;考虑花色基因时,F1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1/4AA、1/2Aa、1/4aa,表现型有2种,综合考虑这三对基因时,F1自交后代F2的表现型有3×2=6种。③当叶型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时,这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那么F1(基因型为AaBbCc)自交后代F2的表现型应符合(3:1)(3:1)(3:1)=27:9:9:3:9:3:3:1。10.生活在寒冷地带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体温调节过程及其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 如下图。(1)图1中B代表的器官是______,途径②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2)BAT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BAT细胞中,_______________激素能够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UCP-1蛋白是一种独特的线粒体膜蛋白,也是一种解偶联蛋白,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使其无法合成ATP,据此解释该激素能够增加产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寒冷地区,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图2说明甲状腺激素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促进BAT细胞产热的机理_____________(写出两方面)。【答案】(1)①.垂体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①.组织液②.甲状腺③.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过程产生的大量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和ATP,由于该激素使其无法合成ATP,故能量全都转化为热能(3)神经- 体液调节(4)增加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促进UCP-1基因表达,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产热【解析】【分析】据图示分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小问1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故图中B代表的是垂体;②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用于垂体起作用,是一种信号分子。【小问2详解】BAT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据图可知,UCP-l基因首先要通过转录生成相应的mRNA,mRNA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控制合成UCP-1蛋白,据图可知,此表达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cAMP共同调节该基因的表达;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过程会产生大量能量,呼吸作用过程释放的能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储存在ATP中,另一种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若无法合成ATP,则会使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增加产热。【小问3详解】寒冷地区中动物的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该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故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小问4详解】分析图2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BAT细胞后,增加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促进UCP-1基因表达,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产热,进而使得细胞产热增加。【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有氧呼吸、基因表达、脂质代谢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1.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以我国国宝熊猫为原型设计的,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给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下表所示的培养基配方来分离熊猫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KH2PO4KCLNa2HPO4·7H2ONaNO3MgSO4·7H2O酵母膏水解酪素纤维素粉 0.9g0.5g1.2g1.0g0.5g0.5g0.5g5.0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1)该培养基属于_____(填“液体”“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水解酪素又称水解酪蛋白,它能为微生物提供_____。(答两点)(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分离出的微生物是____,若要鉴定是否分离出该种微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路是_____,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时,用的接种器材是_______。接种后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为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采取的措施是_____【答案】(1)①.液体②.氮源、碳源(2)①.纤维素分解菌或能产生(或分泌)纤维素酶的微生物②.实验思路: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③.实验原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后,红色复合物消失产生透明圈。(3)①.涂布器②.对菌液进行梯度稀释【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的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小问1详解】该培养基中没有加入琼脂,因而属于液体培养基,水解酪素又称水解酪蛋白,其中含有C、H、O、N等元素,因而它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小问2详解】由培养基成分表分析可知,该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粉,据此推测该同学想从中分离出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若要鉴定是否分离出该种微生物,设计思路为:在富含纤维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该操作依据的原理是刚果红与纤维素会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后,红色复合物则会消失,出现透明圈,据此来判断是否分离出目的菌株。 【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07 19:25:0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581.0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