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1级高二(下)期末模拟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A.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B.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C.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D.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诽谤之木”原来为方便百姓“上书”,立于“大路交衢”,可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后来诽谤木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以石代木,雕龙饰物,威风凛凛,体现了汉代以后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故D正确;A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C错误。2.西周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于血缘宗亲的伦理秩序。在该秩序下,宗族成员、众庶百姓将“亲亲”“尊尊”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履行符合自己身份的义务,以“孝”“友”“礼”“和”这些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该伦理秩序()A.扩大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B.蕴含着“天下一家”的观念C.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D.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于血缘宗亲的伦理秩序。在该秩序下,宗族成员、众庶百姓将‘亲亲’‘尊尊’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履行符合自己身份的义务,以‘孝’‘友’‘礼’‘和’这些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可知,西周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于血缘宗亲的伦理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伦理秩序蕴含着“天下一家”的观念,B项正确;儒家伦理思想创立于春秋时期,A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民众文化素质提升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天人合一”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 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官员任免由国君决定,有一定任期。因此材料中“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说明当时宗法血缘关系淡化,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淡化,非血缘政治不断发展,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家臣属于奴隶主贵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据下表可知,周朝()(注:①宋微子,商王帝乙之子;②前369年—前329年,小宗戴氏成为国君)A.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B.传统政治的失序C.分封异性王巩固贵族政治D.沿袭嫡长子继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周朝。根据图示可知,小宗戴氏成取代大宗成为宋的国君,卿大夫取代公,称王等表明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说明春秋战国之际政治构建秩序在社会转型中嬗变。B项正确;材料无法推断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排除A项;分封异性王巩固了贵族政治这句话是对的,但材料是讲小宗取代大宗,及公变成王,排除C项;贵族政治小宗取代大宗说明嫡长子继承中断,排除D项。故选B项。5.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作为国家的具体表现,同过去相比,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已不再直接等同于武装起来的全体人民的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据此判断,中国古代国家应该出现在()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后大规模推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削弱了血缘政治的影响,符合题意描述,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都带有浓厚的血缘因素,与恩格斯的描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6.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B.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C.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激浊扬清”指的是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孔融评价人物重功业、德行名节,陈群也是重功勋,“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可得出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C项正确;材料中是孔融和陈群两个人评价人物,不是政府考核官员,排除A项;材料不是关于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7.东汉和帝时废除察举制的旧规——州郡举荐一律为两人,改为“不满二十万口二岁举孝廉一人,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等;顺帝时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者进行分科考试。据此可知,东汉时期()A.选官方式相对客观B.阶层流动相对活跃C.察举不实现象突出D.意图维护制度公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不满二十万口二岁举孝廉一人,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顺帝时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者进行分科考试”可知,东汉时期,统治者逐渐打破了州郡举荐一律为两人的旧规,产生了按照人口比例举孝廉的新规,并且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鉴别郡国孝廉者,这体现了统治者维护察举制公平的意图,D项正确;察举制通过举荐选官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举制相对比较客观,排除A项;科举制选拔人才,使阶层流动相对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察举不实现象突出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图“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 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可知劳动人民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对服饰进行改良,既保存了魏晋传统服饰的特征又有益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魏晋时期服饰的改进体现了美感和实用的统一,与纺织技术发展无关,且当时并不存在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现象,排除A项;魏晋服饰不仅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也具有实用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魏晋服饰是民族交融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9.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灾严重除了受气候条件影响外,最主要的是无限制的农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唐朝前期,大部分水灾是在北方,到了唐朝后期,南方的水灾越来越严重,这说明南方地区农业快速发展,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C正确;ABD不符合史实。 10.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如何挽救儒学,对应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成为儒家的重要任务。中唐以后,有一部分文学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居易等人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D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与彰显皇家气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入仕还须经过吏部复试,即“释褐(换穿官服)试”,复试合格,也只授以九品小官。宋代免除唐代的吏部复试,唱名日即“释褐”,且初授官职从优,升迁快。特别是进士高科出身的,不几年位极通显者不乏其人。由此可见,宋代()A.文官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B.放宽了高级官员的任用标准C.士人入仕的愿望得以实现D.克服了官吏升迁体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相对于唐代,宋代科举制胜出者免除了吏部复试,且初授官职较高,升迁较快,这表明宋代文官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高级官员任用标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C项表述中“得以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克服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可知宋初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但是三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治理效果,一定程度影响了行政效率,即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D项正确;分割相权并没有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割相权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是社会危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影响了行政效率,并不是加重财政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13.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而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饮食方式的平等化特征取代了宋以前的等级化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饮食观念的转变,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A项;理学强调道德,三纲五常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14.宋太祖曾下诏:“私炼盐者,三斤死”;宋太宗时规定:“有敢私市戍人青白盐(产自西夏境内的盐)者,皆坐死”“贩易私茶,遇官司擒捕抵拒者,皆死”;宋哲宗曾详细规定私贩青白盐,“一两杖八十……一百二十斤绞”。这体现了宋代()A.针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B.严明法纪以促进民间商业C.抑商政策仍占主导地位D.经济管理中重刑色彩鲜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私炼盐者,三斤死”,“有敢私市戍人青白盐(产自西夏境内的盐)者,皆坐死”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代对于私自贩卖或者炼制食盐的行为,予以重刑,体现出经济管理中的重刑色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刑色 彩,并不是对西夏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间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从政府对私自贩卖或者炼制食盐的行为的重刑,无法得出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5.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6.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这些主张()A.成为明清官方哲学B.反映理学走向僵化C.隐含平等叛逆色彩D.否定传统道德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隐含良知,具有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人人都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就极大地突出予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因而其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项正确;明清的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不是阳明心学,排除A项;“僵化”主要指思想凝固不变或走极端,材料中没有反映理学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良知”蕴含价值判断的色彩,王阳明强调它是“是非之心”,以及材料中“皆能明德”,都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17.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 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编订《大诰》,要求“户户有此一本”,建文帝时废除《大诰》,而明成祖时又“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这体现了皇帝可以因为个人原因废除法律和恢复法律,体现人治社会下皇权高于一切,A项正确;法制观念牢固与材料中《大诰》被废、恢复、又被废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了皇权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下的人治色彩,并非社会进步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8.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由材料中“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利己乃人之本性”等信息可知,明清三大思想家都承认“私”是人的本性,这说明程朱理学否定“私”“欲”等观念在明清之际已经受到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根源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近代化趋势的反映,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没有动摇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明清之际对人欲的肯定并不是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B项;明清三大思想家的观点不属于阳明心学的范畴,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19.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以学术辅传教”,通过修历得到顺治帝赏识。顺治帝在《御制天主堂碑记》中宣称:“自古帝王膺承历数,协和万邦,所务者,敬天勤民之事,而其要莫先于治历,定四时以成岁功,抚五辰而熙庶绩。”据此可知,顺治帝“修历”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指导农时以安天下C.学习西方科技文化D.勤政爱民以人为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敬天勤民之事,而其要莫先于治历,定四时以成岁功,抚五辰而熙庶绩”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修历乃国家大典,关系到国家朝廷社稷前途命运,因为古人相信天人合一,天象决定了人事,历法由国家决定,具有农业经济特色,B项正确;“改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修历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修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安定天下,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乡里乡长人数保正人数乡保管辖村庄数距城里数海滨乡慈恩里129427-60孝行里112510-30兴保里4411255-105居仁里13865-60承化里239024-96据表可知,当时()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时期的海滨乡的乡长人数、保正人数及村庄数量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每名乡保管辖村庄偏多,导致难以全面掌握所辖村庄信息,地方治理的效果深受影响,说明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乡保人数分配没有固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保的职责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21.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就意味着,雅典的政治精英是受制于公民大众的,而不是相反。”这表明当时雅典()A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B.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C.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D.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使得政治精英无法独立做出决定,而且他们的每一项建议都要包含着公民群体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表明当时雅典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所以C正确;材料强调雅典的政治精英是受制于公民大众,由此可能导致集体不理性,“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公民集体决策,而不是参政机制,所以D错误。22.古罗马实行以财产为划分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标准的等级制度。罗马每5年举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准各家各户的财产级别,人们的等级身份被不断地告之、强调。这一做法A.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传统贵族特权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扩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古罗马实行以财产为划分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标准的等级制度,财产级别的变化导致人们的等级身份的变化,这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以财产为划分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标准,削弱了传统贵族的特权,排除C;材料信息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无关,排除D。【点睛】23.罗马法规定,凡公民行为卑劣、从事卑贱职业(手工业者、斗兽员等)的人即为有污名者,将失去为他人作证和他人为之作证的资格、对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的财产管理和人身保护资格等部分权利。可见,罗马法()A随帝国疆域扩大有所调整B.规范个人道德修养至上C.重视公平公正行使公民权D.理性与感性法治观交织【答案】D【解析】【详解】法制中的理性指的是法治的公正性和严格性,材料中对行为卑劣的公民进行严惩,体现了理性,感性指的是带有人的情绪和好恶,把手工业者、斗兽员等称为是卑贱职业,体现了感性,所以,罗马法体现了理性与感性法治观交织,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随帝国疆域扩大有所调整,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材料规定的是罗马公民行为,没有涉及外邦人,不属于万民法内容,所以,材料与帝国疆域扩大无关,排除A项;“从事卑贱职业(手工业者、斗兽员等)”不属于道德问题,排除B项;材料是剥夺行 为卑劣、从事卑贱职业(手工业者、斗兽员等)的公民的部分权利,不是重视公平公正行使公民权,排除C项。故选D项。24.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国家机构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其公民拥有共同的精神本质。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每个人都因身居其中而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教育机构,它高度集中了一切有益于人之教育。据此可知,雅典的教育()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B.克服了民主政治的弊端C.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地位D.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教育提倡“通才教育”,只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在将来从事公共事务为城邦服务。也就是说,通才教育有利于强化公民在经济、政治、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结合古希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人文精神,没有提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所述有利于公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材料并未提及最终的结果,排除C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在材料中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 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答案】(1)特点: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因素: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自然地理条件;小农经济。(2)不同之处: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宗教色彩浓厚;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风。历史魅力:彰显国家的规模与精神;反映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兴盛;民族交融的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内的道路规整”得出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根据“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得出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根据“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得出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因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思想、经济、地理条件等方面概括。(2)不同之处:根据“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可得出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根据“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可得出宗教色彩浓厚;根据“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得出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风。历史魅力: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彰显国家的规模与精神、反映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兴盛、民族交融的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概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现象社会人群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皇帝、诸侯、贵统一、分裂、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百家争鸣、思想统 族、官吏、农民、流民、工匠、地主、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 集权、专制、盛世、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 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易、手工生产、雇佣劳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济、徭役赋税、海禁闭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 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唐诗宋词 ——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事)【答案】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示例二:选取现象:农民、起义、土地兼并观点: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论述:战国以后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加重了农民的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农民起义。东汉后期,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终于引发黄巾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专制、思想统一”可以“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为题,结合所学以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背景、过程进行阐述;根据材料“农民、起义、土地兼并”可以“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为题,结合所学可从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阶级成为兼并主体及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的体现和对东汉统治的影响进行阐述。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变法前的秦国,“室”仍是以宗族为特征的财产单位和权力单位。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的成败,“今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一“室”变多“户”,“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 员的人身支配权,“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员。“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是战国基层管理通制,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从而进一步涤荡了宗族关系遗存。——据藏知非《秦汉宗族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兼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历史内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政策措施和影响。【答案】(1)背景:①宗族为单位基层组织不便集权管理;②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经验教训;③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④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或法家思想更适应社会变革需要)⑤秦国不甘落后,勇于变法。(3点)(2)措施:①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②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等级;③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员)④什伍连坐制。(任答2点)影响:①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产和征战的积极性;③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④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秦国)。根据材料“变法前的秦国,‘室’仍是以宗族为特征的财产单位和权力单位”可知,宗族为单位基层组织不便集权管理;根据材料“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的成败”可知,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经验教训;根据材料“‘今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一‘室’变多‘户’,‘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可知,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根据材料“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从而进一步涤荡了宗族关系遗存”可知,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或法家思想更适应社会变革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不甘落后,勇于变法。【小问2详解】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秦国)。根据材料“‘今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一‘室’变多‘户’”可知,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根据材料“‘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可知,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等级;根据材料“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员”可知,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员);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可知,什伍连坐制。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秦国)。根据材料“‘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员”可知,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 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今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产和征战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可知,强化法治,移风易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离散宗族”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07 10:00:03
页数:15
价格:¥2
大小:707.4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