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枣庄三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1.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四川地区已出现农牧分工,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无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开创家国同构政治结构先例B.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严格贯彻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权集中在最高统治者“王”的手上,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17- 形成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周代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与“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周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3.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奖励耕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主要作用是富国强兵,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奖励耕织属于经济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C.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即社会的大动荡和大变革,D项正确;“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A项;“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此说法并非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17-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的没有采取分封制是正确的,肯定了郡县制的意义,C项正确;秦朝的统一并非得益于实质性改革,是多重因素导致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汉武帝时,政府设平准令丞,如果遇见市场上商品价格过低,就以较低价格收购。如果商品价格过分上涨,平准就以较低价格抛售。这一措施()A.有利于稳定市场的秩序B.避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C.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D.加强了对地方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平准令丞的设立,主要是为平抑物价,这打击了商人的投机活动,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A项正确;平抑物价并不能完全避免价格波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姓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平准令丞的设置是打击商人的措施,与控制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二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三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A.政权鼎立B.人口迁移C.民族交融D.江南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中期中国”“以许洛为中心”“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以益州、成都为中心”可知,该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政权鼎立导致出现三大区域经济,A项正确;三大区域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权鼎立,人口迁移、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8.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17- 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南宋时才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以州郡县为主,只是南方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据表可知,这些方式体现了唐代()方式举措战争唐初与突厥开战,大败突厥,俘获其首领。设置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A.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B.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C.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D.照搬汉代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采用武力、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恩威并施,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B项正确;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唐朝并未照搬汉代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为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造成天宝元年到元和二年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地区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元和二年(807年-17- 关内道4.1210.624.96河北道5.7736185.56淮南道2.8716.812324江南道2.8915.658.95A.朋党之争B.贞观之治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天宝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减少和人民项南方迁移,北方的人口密度下降,C项正确;朋党之争不是人口密度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初出现的治世,不会导致北方人口密度下降,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唐朝准备兴建某重大工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正确的运行顺序是()A.门下、中书、尚书、户部B.中书、尚书、门下、户部C.中书、门下,尚书、工部D.尚书、中书、门下、工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主管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营造工程属于工部职责,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审核,因此门下省在尚书省之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尚书省在中书省、门下省之后,排除D项。1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A.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B.佛教造像的中国化C.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7-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的变化,表明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属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影响加深,排除A项;政治权力不会直接导致佛教造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3.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而军权直接由皇帝掌握,以此加强皇权,排除A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制约宰相,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B项;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体现了相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4.《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汉化政策B.猛安谋克C.因俗而治D.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辽代为加强对燕云十六州的管理,推行南北面官制度,由南面官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北面官管理契丹及其他少数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C项正确;辽代没有推行汉化政策,虽然客观上有助于汉化,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具体说明,排除D项。故选C项。15.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17- 之区。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A.密切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B.贯彻犬牙交错的原则C.扩大地方的管理区域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打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界的地方行政区的划分方法,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16.宋代财政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占据的比重远较唐代大,熙宁时期的税收中,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以上,且所收货币越来越多,实物渐趋减少。这反映出,宋代()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经济作物种植减少C.国家铸钱日益增加D.社会经商风气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以上,且所收货币越来越多,实物渐趋减少”,可知宋代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大,且税收中货币较多,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税收构成情况与经济作物种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税收中上交的货币多少,无法反映国家铸币情况,排除C项;风气“浓厚”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的税收情况只是与唐代相相比较,无法直接得出宋代社会的经商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7.如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北方40628061181110南方181024370027769共计58165237611108879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答案】D-17-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明清时期的南方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这说明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否和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B项;由表格数据看出,南宋时期,由于国家疆域主要局限在南方地区,因此状元全部出身于南方,元朝科举制实行时间短,因此状元数很少,明清时期,国家保持安定统一局面,状元人数较多,可见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1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强调了()A.男女平等B.心外无物C.民主法治D.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强调社会责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时期内阁的作用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世宗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事实的宰相-17- C.取得法定的地位D.具有决策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由替皇帝提供顾问发展到有票拟权,再到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最后到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政治地位的提升,A项正确;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很大,但不是事实的宰相,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排除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内阁地位的变化,不是强调决策权,且最终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20.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A.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B.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C.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D.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史料“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习近平主席强调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是宝船和友谊”,排除AC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21.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旨在提升行政效率C.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清朝的奏折制度。根据材料“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说明清朝奏折要求通顺易懂,这样能够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奏折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与强化对官僚的控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否密切无关,排除AC两项;清朝的奏折制度确实具有保密性,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B选项。-17- 22.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说明该地区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会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3.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A.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C.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D.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可知,明朝形成的“桑基鱼塘”将种植、渔业、养殖相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农业的经营方式,不属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粮食生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经营方式,与土地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24.《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可知英国选择“五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掠夺劳动力无-17- 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对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排除D项。故选A项。25.《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项正确;当时并不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国图志》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出版和传播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26.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A.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B.创办了新式学堂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及民用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创办学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培养了科技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27.“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些言语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A.“开眼看世界”B.洋务新政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运动【答案】C-17-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言语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戊戌维新运动,它是在无权的光绪帝主导下进行的,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28.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一幅漫画《拍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抬着大炮去北京》”和漫画中的国家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899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而且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C项;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9.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不再隶属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全体民众。”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在制度转型方面的意义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社会习俗发生转变-17-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权利D.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不再隶属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属于制度转型方面的意义,排除BCD项。故选A项。30.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文中提到的“这场运动”是指()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彻底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必要性,为解放民众思想,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掀起了反专制、反愚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排除A项;五四运动并非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并非反对旧思想、旧礼教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2大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17- 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答案】(1)察举制:以德才为主;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任答两点)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选官制度及标准:根据所学可之,科举制诞生之前,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主;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可知,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是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选官制度是为政府选拔人才,而隋朝新立,因此科举制诞生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流动、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回答即可。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知,古代选官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文官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17- 32.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摘编自包世臣《安吴四种》材料三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材料四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的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城市分布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17-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3)特点: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发展较快(任答2点即可)(4)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运动;提倡国货运动)(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问2详解】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6年(中国)。根据材料“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6年(中国)。根据材料“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可知,外国商品的冲击,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小问3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可知,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发展较快。【小问4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中国)。根据材料“自1914年8月至1920年”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运动;提倡国货运动)。-17- -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07 09:2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369.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