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枣庄三中市中校区2023届高三元旦测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周王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B.维系了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C.开创了新型的地方行政制度D.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朝商王与附属国没有隶属关系,商王依靠武力降服附属国,而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对天子履行义务,同时诸侯也由权利,因此西周分封制开创了新型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周的统治范围扩大,排除A项;分封制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2.“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如图),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A.中央加强地方财政的控制B.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优劣C.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D.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上报国君……”可知,反映了“上计”制度主要涉及地方财政的内容,A项正确;据材料“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可知,上计制的考核对象是中央和地方官员,排除B项;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凭据,属于上计制所起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上计制与察举、征辟制互相印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家,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三教并存,内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着混合兼容的状态,进而反映出唐朝是思想、文化上最为宽松的时期,显示了当时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 会各个领域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产生的,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未体现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4.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互为外国,但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种意识形成的原因是()A.突出自己的正统地位B.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加强C.强调各民族间的平等D.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辽和金虽然强调和宋朝是不同的政权,但是都属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见辽和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国观”形成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使得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D项正确;依据题干中辽人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互为外国,可见并非是突出自己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加强,也是由于长期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各民族间平等的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这一现象客观上()A.造成了官商勾结现象B.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C.改变了社会主流意识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对士商关系的看法,有利于改变人们对商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商结交进行捐款等义举,而不是勾结作乱,排除A项;明清之际,传统儒学仍是社会主流意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或者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6.关于洋务运动,一种观点认为:“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被“首肯”,主要是这一运动()A.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C.凸显了变革者阶级局限性D.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为洋务运动不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发展,不能代表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所以洋务运动不被“首肯”,C项正确;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受到洋务运动刺激和诱导的,排除D项。故选C项。7.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D.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18年1月在《新青年》出现新体诗,但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可以体现出虽然新文化运动已经进行了3年时间,但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派对新体诗的批判,这说明思想层面的革命运动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体现顽固派对思想解放运动的批判,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薄弱,排除A项;民主和科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派的声音,不能说民主科学影响有限,排除C项;文学革命之前已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动摇儒学根基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1950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新婚姻法宣传教育活动,报纸、广播、电影、戏剧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都被用于宣传新《婚姻法》。此举旨在()A.消灭剥削阶级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促进社会变迁D.废除传统婚姻陋习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新婚姻法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变迁,使之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符合,C项正确;《婚姻法》与消灭剥削阶级无关,排除A项;《婚姻法》主要涉及到的是婚姻方面,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关,排除B项;废除传统婚姻陋习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A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C.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可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D项正确;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并非是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排除A项;材料设问是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的原因,并非表现,排除B项;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推动了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D项内容包含C项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治的需要B.民族国家的形成C.教会统治的弱化D.工商业经济发展【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罗马法中涉及到了诸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符合当时欧洲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会教授罗马法和教会法,D项正确;主要由于西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自治,排除A项;15-16世纪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排除B项;教会统治的弱化只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年)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格劳秀斯所倡导的海上自由旨在A.维护海上贸易的平衡性B.与英国争夺海上殖民霸权C.打破葡萄牙的海上封锁D.适应荷兰商业资本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仍享有海上霸权,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开始成为“海上马车夫”。格劳秀斯此时强调海上自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荷兰的海上贸易利益,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格劳秀斯倡导的是海上贸易自由而不是平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葡萄牙与荷兰的争夺,排除B项;葡萄牙此时没有对荷兰实施海上封锁,排除C项。故选D项。12.1847年,恩格斯撰文强调:“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这一论述()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C.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847年,恩格斯强调废除私有制只有在物质极大富足之后才能进行,也即在消除私有制之前必须经历发展生产力和社会改革阶段,这是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B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材料中恩格斯的观念不是只针对英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未涉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1815年后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年或1880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B.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C.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展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狂潮出现,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的掠夺进一步加剧,C项正确;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同样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列强就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材料现象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拿着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规划大笔的政坛学界‘诸公’……如果说单靠30年代经济低潮的惨痛记忆,还不足以磨砺他们要待改革资本主义的欲望,那么刚刚结束的一场政治生死斗,这场与大萧条之子纳粹德国的殊死战,其致命之处,却是再明显不过了。更何况眼前还面对着……苏联势力的西进浪潮。”作者旨在()A.夸大战后苏联成功B.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C.强调改革的必要性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说单靠30年代经济低潮的惨痛记忆,还不足以磨砺他们要待改革资本主义的欲望;这场与大萧条之子纳粹德国的殊死战;苏联势力的西进浪潮。”可知,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新危机的担忧,表明作者主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C项正确;选项夸大战后苏联成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态度,排除B项;选项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5.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 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1.0—3上表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B.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缺陷C.军备竞赛带来负担并拖垮经济D.用行政命令干预资源配置积重难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数据可以看到,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三项数据都逐渐下降,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从时间上可以断定,其直接原因是苏联几经改革造成的后果,但究其根源却是斯大林模式弊端导致的,即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D项正确;A项说法从属于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D项包含A项,排除A项;B项与经济负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C项与经济负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国家法层面,《宋刑统》之民商事立法,沿袭唐律,但《宋刑统·户婚律》还创设了“户绝资产”门和“死商钱物”门。“户绝资产”门规定了一般民户的财产继承法,“死商钱物”门规定了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财产继承法,二者均明确了财产继承人的范围和遗产的分配、处理原则。……敕是宋代重要的法律形式,以灵活的形式突破了律典正文的规定,较唐代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宋代司法官员形成一套处理民事诉讼的规则和方法。“切惟官司理断典卖田地之诉,法当以契书为主,而所执契书则又当明辨其真伪,则无遁情”。在审理婚姻、田宅诉讼时,“若其两辞纷挚,郡呼之使至案前,及复论辨,未尝敢临之鞭朴,亦未尝取拘之囹圄。因是以理断曲直,庶几可以无失。” 在民间法层面,宋代士大夫努力重建基层社会秩序,真德秀《教子斋规》说:“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事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宋代家训还多存在禁止性和惩罚性规定,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直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士绅通过修家训、族谱明收祖敬宗之效,以乡约维护乡里秩序。——陈景良《法律史视野下的唐宋社会变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法律发展的特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答案】宋朝建立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同时,理学逐渐兴起,儒家伦理得到加强。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规范统治秩序,对法律建设较为重视。在此背景下,宋朝的法律内容、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司法倾向于理性化,同时用儒家文化,规范日常行为,礼法结合。宋代法律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利于改良社会风气【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回答本题可以从宋代法律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这部分内容制定的背景,以及宋代法律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最后得出结论即可。首先根据材料“民商事立”“财产继承法”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法律中关于经济的部分占据了相当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宋朝时期的工商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各种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为了解决经济生活遇到的问题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的法律制定很多经济方面的条文;其次根据材料“士绅通过修家训、族谱明收祖敬宗之效,以乡约维护乡里秩序”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的时代背景是战乱频繁,秩序崩坏的五代十国时期,因而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规范统治秩序,对法律建设较为重视,同时宋朝时期理学逐渐兴起,为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改良社会风气,宋代的法律体系中以儒家文化维系基层统治秩序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篇幅;再次根据材料“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宋代司法官员形成一套处理民事诉讼的规则和方法”可知宋朝的法律内容、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司法倾向于理性化;最后得出结论宋代法律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利于改良社会风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康有为、茅海建对待“上书”这一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2)谈谈《康南海自编年谱》及《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在“上书”这一问题上的史料价值。【答案】(1)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茅海建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2)《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进行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可知,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根据材料二“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可知,茅海建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进行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根据材料二“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亥革命的失败,"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主张联省自治”,其实是“提倡武人割据”;“希望军阀出来废督裁兵,岂不是与虎谋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前锋队,为无产阶级奋斗,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是真的民主派。”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因为这种联合战争,是解放我们中国人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战争,是中国目前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15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22年《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并得出具体结论。(要求:结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解读:20世纪20年代初,列强进一步加紧对华侵略步伐。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决议,使中国重新成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半殖民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军阀混战造成了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见解;在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性质,指出中华民国仍由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北洋军阀掌握政权,中国仍旧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他们还批驳了其他各种政治派系 为解决时局提出的不合理的政治主张,指出其空想性,并且也认识到了中国受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压迫,提出联合民主的国民党以便发动对国内外敌人的战争,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为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结论:《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是中共中央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认识和对革命路径的有益探索,对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具有重要价值。(“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这段材料出自1922年6月15日,此时正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又通过了一系列不利于中国的决议,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就指出了当前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为了挽救中国,中共提出“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这些主张不仅为之后的中共二大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之后的革命道路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综上所述,该题的答题思路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产生的背景,然后解读《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的内容,最后总结其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 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答案】观点一:二战后西方仍处于支配状态。(观点准确)论证要点:在政治上,西方通过构建战后国际政治体系,操纵了联合国;在经济上,西方通过内部经济体制的调整(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断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对外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构建起货币、金融和贸易的主导优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高新科技领先世界;军事上,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地区冲突,影响地区稳定。冷战结束后,苏联和东欧社会性质的剧变,消除了西方战后最强劲的对手。结论:二战后的西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仍旧保持支配地位。观点二:二战后,西方不断走向衰落。论证要点:在政治上,殖民体系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第三世界兴起,不断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在经济上,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未能解决,经济危机时有发生;社会主义国家深入探索现代化新模式,新兴民族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冲击西方的经济优势地位;社会问题:失业、贫富分化加剧、毒品、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国际因素:冷战后,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力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西方的霸权地位进一步走向衰落。结论:二战后,西方在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的挑战下不断走向衰竭。观点三:二战后,西方虽然保持了优势地位,但其优势地位被不断削弱。论证要点:参见观点一与观点二。【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题。第一步依据材料“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可提炼出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即“观点一:二战后西方仍处于支配状态”、“观点二:二战后,西方不断走向衰落”,也可以综合两种 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观点三:二战后,西方虽然保持了优势地位,但其优势地位被不断削弱”。第二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以及国际格局等角度进行阐述,如政治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操纵了联合国;经济上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逐渐恢复并显著发展,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构建了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军事上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格局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美国作为西方国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等。如果选择观点二,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格局等角度进行阐述,如政治上旧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益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兴起;经济上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始终不能根本解决,经济危机仍时有发生;国际格局方面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宣告冷战结束,但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冲击西方的霸权地位等。第三步在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升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1:00: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42.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