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江西省2023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2023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江西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社会动荡,中国古代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而且都是官方乡村组织的基本载体。自村落出现迄于战国,一直以宗法血缘组织编制乡村。村落之内均聚族而居,一个村落由若干个家族组成。虽然此时的村落不具备经济、政治与军事的独立性,只是生产与生活单位,但社会管理都以村落为基本单位,赋役征发与分封赏赐也以村落为基本单位,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战国以来,村落功能逐渐完备,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多元化,村落也成为较为独立的社会存在。在各王朝乡村管理体系的变迁中,虽然一直以地缘行政组织编制乡村,经历了乡里制、乡村制以及都保制、里甲制等编制方式,但每一种方式都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作为行政体系的乡村基层组织与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高度重合。秦汉时期,乡里制成为乡村组织的通制,乡里不仅实现了对绝大多数村落的覆盖,而且还构建起里与自然村落有机统一的村落组织体系。王朝政府在进行乡里编制时虽然规定了乡里规模与户数,但在具体操作时因村设里,多数情况下各村落均设一里。自然村落不仅未被行政组织打破,反而成为行政组织所依托的载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村组织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对村落的依托并未改变。至唐代,南朝的乡里制转化为乡村制,以里正行其职。乡之下直接以村落为基层单位,设村正为一村之长。《通典》载:“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掌同坊正。”村正“掌同坊正”,而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也即以治安为主。村正除治安外,还作为里正的助手出现,协助里正进行乡村管理。当然,在唐代的乡村社会,里正是乡政行使者,是县级政府的直属胥吏,权限、责任远过于村正,村正只是一个自然村落之首,具有典型的民间色彩,但这恰恰反映了王朝政权对村落地位的重视。随着中央王朝越来越倚重于田土之征,对人户的控制不断削弱,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基础。因而,宋元时期乡村管理实施了都保制,以加强对人口的直接管理。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既以人户数量为单位编制村落,又依原有村落体系适当调整,两者有机统一,村落的完整性同样得以保存。明清时期乡村管理实施了里甲制,仍然是依托村落而设。里甲制虽然明确规定一甲10户、一里110户,但要求各地在执行中对畸零户就地消化。所销畸零户,就定在编制里甲过程中多出110户的户数。各地在实际编制里甲的过程中,对于畸零户各有变通。除了一些较大的村落一村设置二里或若干里、一些较 小的村落一里多村外,多数村落还定里村合一,实现了行政系统与地缘村落系统的融合。由上可见,各王朝乡村治理体系尽管变化不断,但都未打破村落范畴,村落始终是乡村组织体系中实际的基本单位,对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农耕文明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摘编自马新《论中国古代村落的基本特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村落功能的逐渐完备和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战国之后村范的稳定性越来越强。B.尽管我国各个封建王朝的乡村管理体系有所不同,但每一种管理体系都重视村落的作用。C.宋元时期实施的都保制,既是对前朝乡村管理经验的承袭,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现实形势的需要。D.明清时期的里甲制对一甲、一里的户数都有明确要求,那些多出的户数只能合并到其他村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我国古代村落的特点及作用,交代了全文的论述对象。B.文章从第三段起依次分析乡里制、乡村制、都保制、里甲制,论述了村落组织的形态变化。C.文章引用《通典》中的话,以文献资料论证了唐代乡村治理中村正所具有的职责。D.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并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管理体系的优缺点,观点全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同一村落的人们彼此大都存在宗法血缘关系,而不同村落的人们其宗法血缘往往是不同的。B.不管是乡里制、乡村制还是都保制、里甲制,都依托村落设置乡村基本行政单位,保护了村落的整体性。C.在唐代社会,政府委任里正、村正进行乡村两级管理,如催交乡村赋税等事务需要里正、村正共同参与。D.村落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尽管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化,但它的存在始终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战国之后村落的稳定性越来越强”错误。原文没有战国之前和战国之后村落稳定性比较的信息,同时,文中第二段说,自村落出现一直到战国,“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既如此,也就没有稳定性的强弱之分。C.“是对前朝乡村管理经验的承袭”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的信息,宋元时期“中央王朝越来越倚重于田土之征”“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基础”,因而实施都保制,“以加强对人口的直接管理”。可见实施都 保制是出于当时现实形势的需要,而并非“承袭”“前朝乡村管理经验”的结果。D.“那些多出的户数只能合并到其他村落”错误,原文第七段是说“就地消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论述并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管理体系的优缺点”错误,文章论述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管理体系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析其优缺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政府委任里正、村正进行乡村两级管理”错误,从原文第五段“里正是乡政行使者,是县级政府的直属胥吏,权限、责任近过于村正,村正只是一个自然村落之首,具有典型的民间色彩”等信息可知,里正是政府委任的,而村正不是政府委任的。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这些历史文物及其文字资料都是收藏单位的珍稀瑰宝。古文字资料的文物属性,使得其保护和利用成为长期以来困扰收藏单位和古文字研究者的一大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使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其他电子媒介将深藏于博物馆的珍贵文字文物资料与研究者和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妥善解决古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目前,一些收藏单位已开始尝试将所收藏的古文字文物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同时,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古文字知识的生产,不像其他社会学科那样快速。数字化技术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运用,有望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甲骨缀合、竹简编联新路径,甚至尝试进行疑难文字的释读,可为古文字的释读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采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解决文物文字信息提取和辨识的难题,可为正确释读古文字的疑难字奠定文本基础;如此等等。可以预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材料二: 就古文字考释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将古文字的考释方法总结为形体对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等。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正可与这和各方法相互对应。如推勘法。推勘法是将出土材料与文献中的记载进行对勘,寻绎文义,进而破解未释形体。近年来,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在实体识别、语义关系等方面有重大提升。经过足够的数据训练,模型能够具有普通人甚至专家的能力。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假设“过节了我们煮△▽吃”一句中的“△▽”二形是未释字或残损字。如果要考证这两个形体,经过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给出备选答案,如“饺子”“汤圆”“粽子”等相符合的词语。因为有“过节”限定,所以“白粥”等普通熬煮食物不会被推荐;因为有“煮”字限定,“月饼”等非熬煮食品不会被推荐。深度学习模型完全能够捕捉语句里面关键字词的文意。对于例子中的这句话,普通人也能给出正确的判断方向。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古文字材料,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多数人对古代汉语并不熟悉,即使专业学者也无法熟记大量的古代语料。所以,专家可以利用出土文献的释文数据和传世古书的记载来构建、训练语言模型,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模型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这能给予专家极大的帮助。当然,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提供辅助性作用,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创新成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古文字学者往往要穷其毕生精力,专心致力干研究领域,才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摘编自李春桃《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古文字研究》)材料三: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推动了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甲骨学与计算机深度结合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学科发展背景。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以色列发现的“死海古卷”曾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虚拟拼图”帮助残卷复原,又通过辨析古卷上的笔迹类型,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甲骨学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也正是这一波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什么人工智能会与古文字碰撞出如此多的火花呢?因为二者有很多契合点。人工智能近期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恰好能与古文字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人脸识别运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所有古文字本质上都是一种平面图像,识别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再如,运用广泛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本质上是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而古文字是古代语言的一种书面形式,当然也可以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对象。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古文字与计算机已经从初步连接开始走向深度结合,“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与计算机素有渊源的甲骨学,无疑又走在这一深度结合的前列。(摘编自莫伯峰《“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依托数字技术可以改变古文字资料的收藏方式和呈现方式,这为解决古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办法。B.相较于其他社会学科,古文字知识的生产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则可能改变古文字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C.推勘法是对照有关古文字材料,推求文义,进而推断出未解字的研究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帮助推断。D.古文字学和人工智能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本质等方面有很多契合点,所以古文字学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6.三则材料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对古文字研究的影响,这对你将来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答案】4.D5.A6.①与时俱进,善于接受并利用新技术。②广泛涉猎,实现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③潜心专注,付出艰辛的努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取得以色列发现‘死海古卷’的成就”错误,根据材料三“以色列发现的“死海古卷”曾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工智能通过‘虚拟拼图’帮助残卷复原,又通过辨析古卷上的笔迹类型,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的意思,以色列发现“死海古卷”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帮助残卷复原、推测出“死海古卷”的撰写人数,才是“人工智能+古文字”这一研究新方式取得的成就。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则可能改变古文字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错误,在数字化时代,古文字学同样需要 多学科知识的积累,材料一中所说的“有望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是指“古文字知识的生产,不像其他社会学科那样快速”;C.“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帮助推断”错误,根据材料二对推勘法的解释,和推勘法相对应的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即专家可以利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帮助推断;D.“在研究内容、研究本质等方面有很多契合点”错误,根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人工智能近期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恰好能与古文字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人脸识别运用的是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所有古文字本质上都是一种平面图像,识别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困难”,是说人工智能的有关技术和古文字在本质上有很多契合点,并不是说它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本质有很多契合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专家可以利用出土文献的释文数据和传世古书的记载来构建、训练语言模型,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模型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这能给予专家极大的帮助”可知,与时俱进,善于接受并利用新技术。结合“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古文字与计算机已经从初步连接开始走向深度结合”可知,广泛涉猎,实现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提供辅助性作用,讲入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创新成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古文字学者往往要穷其毕生精力,专心致力干研究领域,才能获得一定的成就”可知,潜心专注,付出艰辛的努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号圣的传人王鼎钧“老兵怕号,新兵怕炮。”不对,有人说是老兵怕炮,新兵怕号。不管怎么说,那“的的打打”的号声总有人怕就是了。当时,一些失学的学生们陆续汇入这所流亡学校①,学校仿照军营,实行军事管理。我是新兵,炮声还没听过,号声却劈头盖脸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教官规定:集合时,号音起开始行动,号音落排好队形,不许迟延,不许落后,不许错误。因此,每逢集合号响,大家立即向操场飞奔,迟到一步的人尽管跑个舍生忘死,也得挨教官那又黑又硬的大拳头。一天之内有例行的集合,也有临时突然的集合。例行的集合内心预先都有准备,可以从容不迫地在号声里归队;那突如其来的临时集合就教人失魂落魄,那号声简直是洪水猛兽,直吹得天崩地裂,吹得个个面无血色。 我们的号兵——正式的职称是号目,我们尊之为号长——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的肚子,显得很矮;眼球上总缠着血丝,有人说是因为他吹号把微血管吹涨了。这副模样,穿上军服也显不出威武,何况他的风纪扣多半敞开,皮带多半挂在肚皮上,他在操场出现的时候,皮带上又多半挂着一只闹钟,每走一步,那只闹钟就拍打他的大腿,闹钟“的打的打”指挥他,他就“打打的的”指挥我们。他最得人缘的举动,是在吹集合号的时候尽量把最后一个音符拉长,教官要在号声完全停止时才开始打人,只要尾音不灭,我们总有逃脱的机会。这漫长的号音救过很多人,有好几次,我一面快跑,一面急喘,一面绝望,暗想完了,在劫难逃,谁知那号音以一种难信的固执响着,神灵一般地呵护我。一个长音怎么能拖那么长,那声音简直自己有了生命,可以离开号独自生长。想想号长两眼的红血丝,他是拼命替我们争取时间。我们虽然怕他的号,却喜欢他这个人。号长说,他的师父是江南的号圣。“吹号这一行也有圣贤,也有公侯伯子男。提起号圣,我这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是号圣关门弟子,他老人家只收过两个徒弟。”提起他的师兄,号长的表情是恭敬加上骄傲:“我师兄比我强,他才是号圣的传人。他这人虎背熊腰,仪表堂堂,人人都说他有做将官的相貌没有做将官的福分,其实他吹起号来不就是个司令!平时连长营长也是拿他当个官看!战场上一声上刺刀,官靠兵,兵靠号,我师兄那一阵急急如律令的碎点子,把弟兄们变成了天兵天将!”说到这里,号长挺胸抬头,脸膛发光,目光三面扫射,俨然置身第一线阵地待命出击的模样。他说,他师兄最善干看时机,拿火候,该拖长音的时候拖他个长江大河,弟兄们马上像吃了定心丸,刺刀对刺刀,手不酸、腿不软、胆不怯、气不喘。“你们师兄弟吹号怎么能拖那么长的音呢?”一提到这个问颗,号长有办不住的得意:“这就是号圣徒弟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别人想吹这么长的长音,中间得换气,一换气,号音就断了,士兵的一股气也松散了。我们学吹号先练气,练气功夫到了家,吹起号夹自己不伤身体,别人听了也提精神。我师父70岁还能吹号,每星期总有两三天到村子外高地上去吹号,高地下面是个大学,他老人家一吹号,一群一群大学生就跑出来听。”如果有谁说贪生怕死才当号兵,我们这位号长马上就拉长了脸:“你上过战场没有?知道不知道号兵怎么吹冲锋号?”他的口气严厉:“冲锋的时候,多半离敌人只有百把公尺,这时候你说号兵在什么地方?坐在战壕里吹号?伏在地上吹号?告诉你,他顶天立地地站在那里吹!他的喇叭对准敌人的阵地!枪林弹雨拿他当活靶!我师兄就是这么吹的,一手把住号,一手推开拘命的判官小鬼!”他的眼皮忽然下垂,声音也低了:“我师兄了不得,他一面吹号,他大腿上的枪眼里往外冒血。他不知道自己受伤,有人告诉他受了伤,他吹得更起劲!一直吹到一颗开花弹在他屁股后头炸了,你们没见过这样的好汉!”师兄弟俩去了一个,剩下的这个有了心事。“要是我也死了,谁给号圣传这一炷香火呢?”要是没个徒弟,到地下怎么见号圣?左思右想,决定到后方机关找徒弟,有人借此说他贪生怕死,他心一横,不管了。他换了两个单位,徒弟到现在还没有。“唉,年头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一行了。” 后来,号长经常到灾民住的地方转悠,找到了一块材料——一个14岁的男孩,可就在号长拉着我去帮他签契约时,听着父子俩骨肉分离的哭声,号长扔下他们和一桌饭菜落寞地走了。转眼中秋到了。这天晚上不点名,不吹熄灯号,任凭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地球上,望着自己的明月,各人听着各人的秋虫,各人承受这落在发上臂上的露珠。月光引起的惆怅,引起的想象,形成一副重担,压得流离失所的我们永远坐在那里,不能起身,连改变姿势的力气也没有。就在这近乎麻木和自弃的时候,号声响了。今夜的熄灯号比平时低沉一些,比平时缓慢柔和。号音像暖流一样冲刷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号声里综合了箫的声音,琴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那天夜里,我觉得吹号真是迷人的事业。我几乎想去问老号长:“你愿意收我做徒弟吗?”(选自王鼎钧作品集《山里山外》,有删改)【注】①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土地,在敌占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区到后方流亡,后方就设立了这种因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的学校,称之为“流亡学校”。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选取抗战时期一个流亡学校作为观察点,透视那个特殊年代漂泊在兵凶战危边缘的人和事,真挚朴实,温情感人。B.说到吹长音的绝技,号长忍不住得意;当有人质疑当号兵就是贪生怕死时,号长连珠炮似的严厉驳斥,两情相较,妙趣横生。C.文中写到,为了给号圣传一炷香火,号长四处物色徒弟,先到后方机关,后到灾民区,却都未能如愿,可见其选择标准的严苛。D.中秋晚上,号长在号声里巧妙地传递各种声音,这些声首慰藉流亡在外的人,“我”更是感受到吹号的魅力,萌生了拜师的冲动。8.作家王鼎钧说:“我中年以前崇拜英雄,中年以后把感情交给无名的苍头众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无名”的号长的。9.作品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答案】7.C8.①正面(直接)描写。如描写号长外表其貌不扬、随意酞漫的样子,以及提到师父师兄时的语言和神态等等,表现号长的形象。(如列述人物描写若干方法,只作为一个小点给分)②对比反衬(先抑后扬)。开头有关号长的外貌描写,与后文写他对学生的关爱、对男孩父子的理解和月夜吹号的温暖等形成对比,突出其形象的温暖高大。③以物写人,作品中多处描写号长的号声,作者正是通过这悠长、响亮、激越的号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9.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使故事显得真实、自然、可信。②现实和回忆交织。在“我”叙述号长的故事时,号长回忆师兄弟吹号的特点,丰富小说内容,突出人物形象。③注重细节描绘。比如中秋月夜的描写,富有诗意,意境深沉,人物形象细节,细腻传神,栩栩如生。④语言富有韵味。整散结合,长短交错,亦庄亦谐,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择标准的严苛”错。依据文章“唉,年头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一行了”可知,未能选到传人,并非选择标准严苛。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的肚子,显得很矮;眼球上总缠着血丝”“这副模样,穿上军服也显不出威武,何况他的风纪扣多半敞开,皮带多半挂在肚皮上,他在操场出现的时候,皮带上又多半挂着一只闹钟”“‘吹号这一行也有圣贤,也有公侯伯子男。提起号圣,我这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是号圣关门弟子,他老人家只收过两个徒弟。’提起他的师兄,号长的表情是恭敬加上骄傲”“说到这里,号长挺胸抬头,脸膛发光,目光三面扫射,俨然置身第一线阵地待命出击的模样”“一提到这个问颗,号长有办不住的得意:……”,作者通过语言、神态等正面(直接)描写写号长外表其貌不扬、随意酞漫的样子,以及提到师父师兄时的语言和神态等等,表现号长的形象。“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肚子,显得很矮;眼球上总缠着血丝”“这副模样,穿上军服也显不出威武,何况他的风纪扣多半敞开,皮带多半挂在肚皮上,他在操场出现的时候,皮带上又多半挂着一只闹钟”“想想号长两眼的红血丝,他是拼命替我们争取时间。我们虽然怕他的号,却喜欢他这个人”“听着父子俩骨肉分离的哭声,号长扔下他们和一桌饭菜落寞地走了”“就在这近乎麻木和自弃的时候,号声响了。今夜的熄灯号比平时低沉一些,比平时缓慢柔和。号音像暖流一样冲刷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号声里综合了箫的声音,琴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有关号长的外貌描写,与后文写他对学生的关爱、对男孩父子的理解和月夜吹号的温暖等形成对比,突出其形象的温暖高大。“谁知那号音以一种难信的固执响着,神灵一般地呵护我。一个长音怎么能拖那么长,那声音简直自己有了生命,可以离开号独自生长”“号声响了。今夜的熄灯号比平时低沉一些,比平时缓慢柔和。号音像暖流一样冲刷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号声里综合了箫的声音,琴 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作者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多处描写号长的号声,通过这悠长、响亮、激越的号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易于将读者带入情境,叙述自然,故事真实可信。“我们的号兵——正式的职称是号目,我们尊之为号长——中等身材,鼓着个圆圆的肚子,显得很矮……”“号长说,他的师父是江南的号圣……”“我师父70岁还能吹号,每星期总有两三天到村子外高地上去吹号……”“我师兄就是这么吹的,一手把住号,一手推开拘命的判官小鬼!……”,小说现实和回忆交织,在“我”叙述号长的故事时,号长回忆师兄弟吹号的特点,丰富小说内容,突出人物形象。“转眼中秋到了。这天晚上不点名,不吹熄灯号,任凭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地球上,望着自己的明月,各人听着各人的秋虫,各人承受这落在发上臂上的露珠”“光引起的惆怅,引起的想象,形成一副重担,压得流离失所的我们永远坐在那里,不能起身,连改变姿势的力气也没有”“眼球上总缠着血丝,有人说是因为他吹号把微血管吹涨了”“提起他的师兄,号长的表情是恭敬加上骄傲”“一提到这个问颗,号长有办不住的得意”,文章注重细节描绘,描写富有诗意,意境深沉;人物形象细节,细腻传神,栩栩如生。句式上,文章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如“老兵怕号,新兵怕炮”“我是新兵,炮声还没听过,号声却劈头盖脸逼得人喘不过气来”“集合时,号音起开始行动,号音落排好队形,不许迟延,不许落后,不许错误”“我师兄比我强,他才是号圣的传人。他这人虎背熊腰,仪表堂堂,人人都说他有做将官的相貌没有做将官的福分,其实他吹起号来不就是个司令!平时连长营长也是拿他当个官看!战场上一声上刺刀,官靠兵,兵靠号,我师兄那一阵急急如律令的碎点子,把弟兄们变成了天兵天将!”等;手法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如“那号声简直是洪水猛兽,直吹得天崩地裂,吹得个个面无血色”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号音像暖流一样冲刷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用即生即灭的号音和万古千秋的月魄竞争。号声里综合了箫的声音,琴的声音,母亲的声音,爱人的声音”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易》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榆祭”,盖重礼不贵物也,敬实而不贵华。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坐有顷,太子不视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 姓上戴,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豫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候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也。”文子曰:“然乎?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华国,不闻以妾与马。夫德者,得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仲孙它惭而退。(节选自《说苑·反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B.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C.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D.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经侯杜门不出/愧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侯往适魏太子”与“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B.“默然不谢”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C.“上车驱去”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D.“人其以子为爱”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侯身佩宝剑玉佩去见魏太子,问魏太子魏国是否也有宝物。魏太子误会了他的意思,告诉经侯魏国徒师沼、郄辛、芒卯等人都是魏国之宝。B.齐桓公打算禁止齐国群臣奢侈之风,问管仲是否可行。管仲牛分析了群臣奢侈的原因,然后建议齐桓公从自身做起。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C.季文子做鲁国国相时,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告诉他这样做会引起别人误会,并且有失国家颜面。季文子并未采纳仲孙它的劝谏。D.魏太子把人才当作一国之宝,齐桓公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季文子戒除奢侈、重视德行,他们的行为均可视为“敬实而不贵化”的具体体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有其德而推之,则安往而不可?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质。(2)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答案】10.D11.B12.A13.(1)如果的确有德行并推广它,那么到哪里不可行呢?因此圣人看见别人的礼节仪式、文辞修饰,一定要考究他的实质。(2)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车马衣服之类的东西,不能反省自己,凭什么保住国家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太子派骑使带着玉剑环佩追上去交还经侯,并让使者告诉经侯说:“我不会感谢你的宝物,也不能守护你的珠玉。这些东西冷了不能当衣服穿,饿了不能当饭吃,不要为我留下祸害。”于是经侯闭门不出,不久惭愧而死。“所宝”是“德”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此”是“寒不可衣”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适:往、到,拜访/顺从、依照。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句意:经侯前去拜访魏太子/该怎么办我还得顺从兄长的意思。B.错误。谢:告辞/感谢。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句意:沉默着也不告辞/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C.正确。去:离开。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句意:上车赶马离开/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D.正确。爱:吝啬/爱惜。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句意:别人将会认为你是吝啬/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故选B。【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魏太子误会了他的意思”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魏太子对“宝”的看法与经侯并不相同,因此他并非“误会了他的意思”,而是故意“答非所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推”,推广;“安往”,到哪里;“是以”,因此;“文”,礼节仪式、文辞修饰;“质”,实质。(2)“淫”,放纵;“沉”,沉迷;“文章”,车马衣服之类的东西;“自反”,反省自己;“何以”,凭什么。参考译文:《周易》说“东邻殷人杀牛举行盛大的祭祀,不如西邻周人举行俭朴的祭祀”,就是注重礼仪而不看重财物,看重实质而不看重浮华。如果的确有德行并推广它,那么到哪里不可行呢?因此圣人看见别人的礼节仪式、文辞修饰,一定要考究他的实质。经侯前去拜访魏太子,左边带着玉饰佩剑,右边挂着玉环玉佩。坐了好一会儿,魏太子根本不看他。经侯说:“魏国也有宝物吗?”太子说:“有。”经侯问:“那宝物是什么样?”太子说:“君主诚信,臣子忠实,百姓拥戴君主,这就是魏国的宝物。”经侯说:“我所问的宝物,不是您说的这些,而是问那些器物。”太子说:“魏国有徒师沼治理,市场上就没人敢于欺价;郝辛治理阳邑,百姓就道不拾遗;芒卯在朝,四周邻国的贤士没有不互相荐举引见的。这三位大夫就是魏国的大宝。”于是经侯默不作声,解下左边的玉饰佩剑,解下右边的玉环玉佩,丢弃在座位上,沉默着也不告辞,急步走出,上车赶马离开。魏太子派骑使带着玉剑环佩追上去交还经侯,并让使者告诉经侯说:“我不会感谢你的宝物,也不能守护你的珠玉。这些东西冷了不能当衣服穿,饿了不能当饭吃,不要为我留下祸害。”于是经侯闭门不出,不久惭愧而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的国家很小,财物用品很少,但群臣的服饰车马十分奢侈。我想禁止这种风气,行吗?”管仲说:“我听说:君主品尝过的东西,臣子们就爱吃它;君主喜好的服饰,臣子们就爱穿它用它。现在主君的饮食,一定要是丹桂肉桂汤;穿的一定是紫色绸衣、白狐皮袍,这就是群臣奢侈的原因。《诗》说:‘不从自身做起,百姓不会相信。’您想要禁止这种风气,为何不从自己开始呢?”桓公说:“好。”于是就改制了白绸衣帽穿戴上朝。一年之后,齐国就节俭成风了。季文子做鲁国国相,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它劝谏说:“您是鲁国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将会认为你是吝啬,并且使国家也不光彩。”季文子说:“是这样吗?我看国都居民的父母都还穿粗衣吃蔬食,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再说我听到的是君子靠德行使国家光彩,没听说靠妾和马。所谓德,是既能由我获得,也能由他人获得的东西,所以能够推行。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车马衣服之类的东西,不能反省自己,凭什么保住国家呢?”仲孙它惭愧地退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②,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③,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④,石龙舞罢松风晓。【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九畹:泛指田亩广大。兰佩:以兰为配饰。③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④湘累:指屈原。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蛾眉”代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作者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B.上阕化用了屈原《离骚》的诗句来表情达意,下阕则是对上阕抒情的深化。C.作者借助比兴手法来抒发政治感慨,写出了自己与屈原类似的情感和心绪。D.这首词不尚铺陈,意象含蓄,意境蕴藉,堪称一首意近而旨远的抒情篇章。15.请赏析“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的表达效果。【答案】14.A15.①“唤起湘累歌未了”,呼应前文“空谷无人”。作者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再次诉说了在人世间难寻知音的苦闷之情。②“石龙舞罢松风晓”采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手法。在拂晓阵阵松风中,作者酒醒梦消又回到现实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满腹的悲愤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作者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说法错误,“蛾眉”是作者以美人自喻,自怨因“蛾眉巧”而遭嫉妒。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唤起湘累歌未了”意思是: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一起来唱失意之歌。正是因为人世无同调,才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所以该句照应了前文的“空谷无人”。该句表达了词人现实中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忧愁苦闷之情。“石龙舞罢松风晓”解释为:阵阵松风里,不知不觉天已破晓。这一句是景色描写。在黎明时刻,松风阵 阵,词人酒醒梦消,如一盆冷水从他脸上浇过,清醒之后,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结句让全篇挥之不去的沉郁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满腹的悲愤之情。故该句景中含情,采用了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具体表现宋荣子的“荣辱不惊”。(2)《琵琶行》借景物描写渲染感情,如借江月之景“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的孤寂生活,借居住之境“________________”抒写诗人谪居卧病的凄苦之情。(3)陆游的《游山西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欢悦、农人热情好客的美好景象。【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绕船月明江水寒④.黄芦苦竹绕宅生⑤.莫笑农家腊酒浑⑥.丰年留客足鸡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誉、沮、浑、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①。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守,好让死者的幽灵有月明之夜,登台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②,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③的背景、色彩和内涵,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海外,却世代翘望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都对内地表达了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改写成一副上下联各7字的对联。(可适当增删和调整词语) 【答案】17.①落叶归根(叶落归根)②背井离乡(离乡别井、颠沛流离)③截然不同(迥然不同)18.示例:含辛茹苦寄海外,经世历代望神州【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此处强调树无论高千丈,其叶飘落时也要回到大树根部,故选用“落叶归根”或“叶落归根”。落叶归根:意思是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也说“叶落归根”。第二处,根据语境中“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可知,此处是说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故选用“背井离乡”“离乡别井”“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多指由于生活不下去,被迫离开家乡。也作“离乡背井”。离乡别井:离开家乡到外地。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而到处流浪。也作“流离颠沛”。第三处,根据语境中“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可知,此处是说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背景、色彩和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故选用“截然不同”“迥然不同”。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把“含辛茹苦,寄籍海外”删去“籍”,改为“含辛茹苦寄海外”,“含辛茹苦”是并列短语,“寄海外”是动宾短语。这样,上联是“含辛茹苦寄海外”。把“却世代翘望神州”中“世代”改为并列短语“经世历代”,“翘望神州”改为3字动宾短语“望神州”。这样,下联是“经世历代望神州”。(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荔枝不耐贮藏。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①,古代宫廷想吃 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③。据有关记载显示,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或许已有荔枝,由此可见它的载培历史已约有2000年以上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用的是唐代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因为荔枝不耐贮藏②一年开花两次③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20.①印证了前文古代宫廷想吃荔枝的困难及给人民造成痛苦的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丰富文本的意蕴(使文本具有文学底蕴),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21.据有关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由此可见它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年以上了。【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本段的中心句是“荔枝不耐贮藏”,后文“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说的是荔枝不耐贮藏带来的结果,故此处可填写“因为荔枝不耐贮藏”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句为照应句,“广东有双季荔枝”照应“又有四季荔枝”,此处与下文“一年开花四次之多”照应,故可填写“一年开花两次”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本段先介绍“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下文举例证明,故可填写“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之类的句子。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段主要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文中引用唐代杜牧的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印证了“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引用诗句,丰富文本的意蕴(使文本具有文学底蕴),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据有关记载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据有关记载”或者“有关记载显示”。二是不合逻辑。“足见当时广东或许已有”不合逻辑,删去“或许”。三是成分赘余。“约有2000年以上”,“约有”“以上”赘余,删去其一。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三年疫情结束,在外奔波的人们终于可以回家,封闭家中的人们终于可以出发。生活又回到常态。于是不少人感叹,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常常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人们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但也有人说,其实未必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疫情引出,因为疫情结束,生活又回到了常态。由疫情引申到人生,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从材料来看,有人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回归过程,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可以以材料中的疫情为例,生活因为疫情改变,最终疫情结束,我们又都回到了以前,这就是回归。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心心念念想逃离学校,有的想逃离家乡,最终有些人又回到学校做了老师,有些人中年以后难舍故乡情,回到了故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归。如果由此延伸,很多年前,人们拼命逃离农村想到城市去, 多年过去了,又有很多城里人想回到农村去过田园生活。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归,从个人到社会,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一个轮回。当然,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回归也并不是真正的回归。我们以学生的身份从学校逃离了,再回到学校则是教师,身份发生的改变。当年拼命逃离农村的那些人,可能是生活所迫,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农村,而如今去农村过田园生活的人们,无非就是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如此看来,他们的心境不同,身份也不同,因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回归,因为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本题为思辨性作文题,立意角度多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考生可以写人生经历,诸如疫情这类重大事件之后回归常态的思考,可写疫情,但不必拘泥疫情;可以写上述经历对社会人生的新的领悟,获得的成长;也可以写有了经历之后有些现象似乎能回归,但人的认知、观念等不会完全回归。从认识层面看,持否定态度更为深刻。材料中“原来的位置”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认识。无论从哪一角度立意,须紧扣材料,对经历事件之后是否“回归”亮明观点。展开思考,思维有层次,认识能深入。行文过程必须言之有据,盲之成理。立意:1.此“回归”非彼“回归”。2.其实我们不可能再回去过去。3.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轮回。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新余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鹰潭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鹰潭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9-02 20:20: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1.6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