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2023年6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顶: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疾病的出现、全球化和犯罪性质的变化,生物威胁逐渐被视为对国际安全的一种挑战,生物安全成为国际议程中的重要课题与研究领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权威定义,它认为生物安全是分析和管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所面临风险的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生物安全包括食物安全、人畜共患病、动植物病虫害、生物技术及基因改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例如转基因生物)的传入和释放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和管理等。可见,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包括农业可持续性、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众所周知,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已经触及生物安全的各主要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个领域都存在困境,这导致生物安全治理的很多历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作为一种“边界对象”,生物安全类似一种媒介物,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实践场景,其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边界的属性使生物安全领域存在多种结构性内生困境,其中最为凸显的不确定性边界主要体现在生物科学知识的边界、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等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双重用途困境。双重用途困境是生物安全领域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困境,且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一方面,生物科学知识是民用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病毒研究、流行病防控、疫苗开发等领域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在无监管的情况下,生物科学知识也能用于生物武器制造、 生物恐怖主义技术、违反生物伦理的技术等领域。科学知识层面的边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国际社会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将邮购的脱氧核糖核酸链条拼接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能使老鼠瘫痪和死亡的新病毒。研究人员说,制造这种病毒是为了发出警告:恐怖分子可以在不获取自然病毒的情况下制造生物武器。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正当目的,也可以用于有害目的,这就产生了被广泛称为“双重用途困境”的局面。生物安全治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由于贸易和生物威胁的扩散性,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不仅仅局限于一国的内部,更重要的是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治理,这就形成了生物安全治理边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规范生物安全并协调各国自主的生物安全政策与更自由的国际贸易事项之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和结构性困境。世贸组织2009年通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对成员国贸易协定内的动植物保护做出补充规定。协议第5条建议,应使用相关国际机构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来确定与贸易相关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制定保护措施以减轻贸易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该协议还要求,尽量减少因生物安全理由对贸易施加不必要的、武断的、科学上不合理的或变相的限制。但现实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利益,特别是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利益,通常会严格限制进口高生物风险或倾销性的农产品和食品。所以,贸易自由化与生物安全风险带来的贸易保护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总体上处于从相对温和向相对严峻转变的过渡期。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不断凸显的各种生物安全危机正在挑战国际社会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内生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政治分裂和紧张局势。(摘编自贺刚、吴文成《不确定性边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材料二第三十八条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进行,并依法取得批准或者进行备案。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第三十九条国家对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实行追溯管理。购买或者引进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应当进行登记,确保可追溯,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第四十条从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应当通过伦理审查,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内进行;进行人体临床研究操作的,应当由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行。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对生物技术应用活动进行跟踪评估,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应 当及时采取有效补救和管控措施。(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1.下列对材料一中二、三两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WHO和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目前使用较为广泛,这一权威定义认为生物安全是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B.生物安全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这决定了生物安全应涵盖食物安全等众多领域。C.生物安全治理方面还有许多历史问题悬而未决,这是因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D.“边界”一词在文中指生物安全联系着不同实践场景之间的界线,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边界的两个属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科学知识的使用既可以造福于民,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增加了国际社会的生物安全风险。B.SPS协议在减轻生物安全风险,减少对贸易施加限制上有建议和要求,但从实际来看,还有一定的障碍。C.在我国,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只能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购买或持有。D.两则材料都关注生物安全,各有侧重,材料一聚焦于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材料二为相关法律条文。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双重用途困境”的一项是()A.1995年3月,日本奥姆真理教组织人员在东京地铁投放沙林毒气,最终造成13人死亡及5510余人受伤。B.美国在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转基因一代产品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份额。C.飞机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入侵至非洲、亚洲等地,因生长繁殖快速,对当地农林牧等产业造成了极大破坏。D.目前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制剂气溶胶技术的进步,使那些发展生物制剂的国家更容易将其“武器化”。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中国应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治理工作。 【答案】1.B2.C3.D4.①材料一采取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②首先由生物威胁引出生物安全的话题。并由生物安全定义谈起,罗列了生物安全涵盖的范围,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最终目标。③文章主体部分详细分析“双重用途困境”“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的具体表现。④最后,分析了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现状及带来的后果。5.①应重视生物安全治理的双重用途困境,加强对科学研究成果的监管。②就生物安全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治理。③通过严格执法,对涉及生物安全治理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开展风险评估、追溯管理、跟踪评估等工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它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错误,以偏概全,从文中“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可知,“保护人类健康”是目标之一;“决定了生物安全应涵盖食物安全等众多领域”也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由文中“可见,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包括农业可持续性、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的“可见”一词可知。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能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购买或持有”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中第三十九条“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不能推断出“只能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购买或持有”。“只能”过于绝对,材料二中多次出现“应当”一词。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双重用途困境”指生物科学成果既可以用于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四个选项中,只有D具有这一特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采取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疾病的出现、全球化和犯罪性质的变化,生物威胁逐渐被视为对国际安全的一种挑战,生物安全成为国际议程中的重要课题与研究领域”可知,首先由生物威胁引出生物安全的话题。结合第2段关键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权威定义,……生物安全包括食物安全、人畜共患病、动植物病虫害……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可知,并由生物安全定义谈起,罗列了生物安全涵盖的范围,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最终目标。结合第3段关键句“众所周知,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已经触及生物安全的各主要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个领域都存在困境,这导致生物安全治理的很多历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第4段关键句“生物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双重用途困境”和第5段关键句“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正当目的,也可以用于有害目的,这就产生了被广泛称为‘双重用途困境’的局面”可知,文章主体部分详细分析“双重用途困境”;结合第6段关键句“生物安全治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和第6段关键句“但现实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利益,特别是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利益,通常会严格限制进口高生物风险或倾销性的农产品和食品。所以,贸易自由化与生物安全风险带来的贸易保护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可知,文章主体部分详细分析“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的具体表现。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总体上处于从相对温和向相对严峻转变的过渡期。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不断凸显的各种生物安全危机正在挑战国际社会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内生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政治分裂和紧张局势”可知,最后,分析了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现状及带来的后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双重用途困境是生物安全领域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困境,且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一方面,生物科学知识是民用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病毒研究、流行病防控、疫苗开发等领域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在无监管的情况下,生物科学知识也能用于生物武器制造、生物恐怖主义技术、违反生物伦理的技术等领域。科学知识层面的边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国际社会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可知,应重视生物安全治理的双重用途困境,加强对科学研究成果的监管。结合“生物安全治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由于贸易和生物威胁的扩散性,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不仅仅局限于一国的内部,更重要的是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治理,这就形成了生物安全治理边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规范生物安全并协调各国自主的生物安全政策与更自由的国际贸易事项之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和结构性困境”可知,就生物安全治理加强与 其他国家的协调治理。结合“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进行,并依法取得批准或者进行备案。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国家对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实行追溯管理。购买或者引进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应当进行登记,确保可追溯,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对生物技术应用活动进行跟踪评估,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补救和管控措施”可知,通过严格执法,对涉及生物安全治理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开展风险评估、追溯管理、跟踪评估等工作。(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铁凝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现在呢?”我问父亲。“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一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①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 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 (有删改)【注】①奥斯陆: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港口。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的“规格不高”“散乱”暗示了作者对林风眠画册的态度,“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则表达出欣喜之情。B.在回忆于中国美术馆参观林风眠画展时,文章使用“信手”“不知为什么”“突然”等简洁语言展现丰富的情感。C.因为孙犁的来信,作者决定重读《赤壁赋》;而在不断揣摩领悟中,夏青的一次朗诵带给作者以全新的艺术认识。D.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对林风眠画作认识上的转变,后半部分讲述了重读《赤壁赋》的经历,两部分都紧扣标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便想起“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虽有些突兀,但照应了后文有关林风眠的内容。B.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解答了上文“门却总是紧闭着”的疑问,也写出了林风眠对艺术矛盾纠结的心态。C.在谦逊的创作态度下,文章既有个人的感受,又有理性的认识,如“从未大言不惭地说”“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等句子。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句话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主题。8.铁凝眼中的林风眠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散文往往以小见大。作者借几件小事传递了哪些艺术感悟?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6.A7.B8.①不受世俗干扰,追求宁静:面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风火火的文艺界,他紧闭家门,在宁静中进行艺术创作。②亲近生活,融入时代:他关注普通的树、小屋、小河,走进“最没意思”的电影,去领略宇宙领略时代。③艺术上有追求,能沉淀:他崇尚法国画家卢奥,能主动进行艺术创作上的沉淀。9.①借父女二人有关林风眠画作价值的谈话,传递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被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艺术感悟;②借“我”参观林风眠画展一事,传递了艺术作品需要“关门”式的不断沉淀、打磨的艺术感悟;③借孙犁与作者的通信及“我”重读《赤壁赋》,传递了艺术作品可以被多次解读,需要二次创作的艺术感悟。【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表达出欣喜之情”有误。结合上文“这几张散乱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此处应该是惊奇、意外的心情。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写出了林风眠对艺术矛盾纠结的心态”有误,这句话阐述的是艺术创作既要“入世”又要“出世”的观点,以及指出林风眠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而非指林风眠的“纠结”。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可知,林先生身处当时文艺界风风火火的环境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紧闭着门专心创作。由此可看出他不受世俗干扰,追求宁静。根据原文“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可看出,林风眠对于自然万物都非常关心,而这正对应前文画线句的“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由此可看出他亲近生活,融入时代。根据原文“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可以看出,他崇尚法国画家卢奥,能主动进行艺术创作上的沉淀。由此可看到林风眠艺术上有追求,能沉淀的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能力。根据原文“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可以看出作者借父女二人有关林风眠画作价值的谈话,传递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被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艺术感悟。 原文“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的意思是一个作家既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也要出世,不被凡尘世俗过度影响自我。而从这里,也可看出作者借自己参观林风眠画展一事,传递了艺术作品需要“关门”式的不断沉淀、打磨的艺术感悟。根据原文“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可以看出,作者借孙犁与作者的通信及“我”重读《赤壁赋》,传递了艺术作品可以被多次解读,需要二次创作的艺术感悟。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事解立纵去不具狱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①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熙甫宿学大儒,久困郡邑,得为文学官,给事馆阁。以其间观中秘未见书,益肆力于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是时,王弇州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货人为文祭熙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为补书之于此。(节选自钱谦益《震川先生小传》)【注】①新郑、内江:指大学士高拱、赵贞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事解/立纵去/不具狱/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B.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事解/立纵去/不具狱/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 C.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事解/立纵去/不具狱/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D.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事解/立纵去/不具狱/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属文”中的“属”与“……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中的“属”字含义相同。B.“修世庙实录”中的“修”与“修禊事也”(《兰亭集序》)中的“修”字含义不同。C.给事,一般有办理事务、侍奉、供职、官职名称等含义,在文中指供职。D.“自谓可肩随欧、曾”中的“谓”与“因笑谓迈曰”(《石钟山记》)中的“谓”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年少成名,逐有大儒之风,但参加科举却多有波折,考进士八次不中,后迁居在安亭江边读书讲学。B.归有光任职长兴知县间,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因政绩突出,受到高拱、赵贞吉的举荐出任南京太仆寺丞。C.归有光在任职于京城后,有机会利用空闲时间,阅读前未所见的宫中藏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D.归有光才华横溢,贯通传统典籍,作为文学大儒,受学子崇仰,但久在地方任职也曾限制了他的文学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2)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14.归有光有“明文第一”的美誉,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归有光的文学成就的?【答案】10.A11.A12.B13.(1)归有光死后,他的儿子子宁整理编辑他的遗文,随意地加以修改。(2)(学士)命仆人把文章卷起取来,点灯赶忙阅读,面对面赞叹欣赏,一直到天亮。14.①归有光自信与欧阳修、曾巩,与王安石不相上下;②王弇州(王世贞)对归有光有高度的评价;③徐渭避雨时反复诵读归有光的文章,因而迟到;④诸大绶等人的张灯快读;⑤诗文自有特色,不是一般文章可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有的诉讼案件的判决在处理时),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讼”作“听”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事”为主语,“解”为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属’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能属文”中的“属”意为“撰写”,“之属”的“属”翻译成“类”,二者含义不同。句意:能写文章。/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B.编撰;实行,从事某种活动。句意:编撰《世庙实录》。/做禊礼这件事。D.认为;对……说。句意:他自认为可以比肩追随欧、曾。/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因政绩突出”错误。由原文“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可知,推荐他与“政绩突出”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殁”,死;“辑”,编辑;“妄”,随意;“改窜”,修改涂抹文字或者修改。(2)“隶”,仆人;“轴”,书或者书轴;“相对”,面对面;“达旦”,直到第二天早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可知,归有光自信与欧阳修、曾巩,与王安石不相上下;结合“当是时,王弇州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可知,王弇州(王世贞)对归有光有高度的评价;结合“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可知,徐渭避雨时反复诵读归有光的文章,因而迟到;结合“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可知,诸大绶等人的张灯快读; 结合“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可知,诗文自有特色,不是一般文章可比。参考译文: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已通晓“五经”、“三史”、八大家等书,逐渐成为一代大儒。嘉靖十九年,南京考取举人第二名,受到茶陵人张文隐赏识。这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读书讲学,迁居嘉定安亭江边,各地来求学的人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不称呼他的名氏。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治理百姓。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有的诉讼案件的判决在处理时),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有流言蜚语让上级听闻了,迁职为顺德通判。隆庆四年,祝贺皇上,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向来了解归有光,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庙实录》。归有光是学识渊博的人,长久的困在郡邑府县之中,做了内廷文学侍从,在馆阁任职,利用他空闲时观看宫中珍藏未见过的书籍,更加全身心投入于自己的著作。突然因为生病死去,享年六十六岁。归有光作古文,原以六经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了其中的风韵神理。他的文章相比于唐宋八大家,他自认为可以比肩追随欧、曾,与王临川不相上下。他对诗看似无意求工,却有自己特色,旨要不是一般的流俗文章可以相比的。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声名显赫。王弇州晚年赞颂归有光说:“一千年来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有见识的人们说归有光的文章至此才有了定论。归有光死后,他的儿子子宁整理编辑他的遗文,随意地加以窜改。书商翁氏夜梦归有光说:“快刻书,如稍微拖延就全被涂改了。”刻成以后,书商写文章祭祀归有光,详言所梦之事,如今还记载在集子后面。嘉靖末年,山阴县状元诸大绶任职翰林学士,置办酒席招待乡人徐渭。到了晚上,很久才来。学士问他说:“为何迟到?”徐渭说:“刚才在一个士人家避雨,看见墙上悬挂归有光文章,堪称今天的欧阳修。反复诵读,不能放弃离开,因此迟到!”学士命仆人把文章卷起取来,点灯赶忙阅读,面对面赞叹欣赏,一直到天亮。恐怕没有把徐渭这件事让归有光知道吧?在此为他补写上这一段。(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②?闲居③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注】①禅观:禅理。②古先生:对佛的称呼。③此诗为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休官在家时所著。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姚、司马两首诗歌的体裁进行判断,两首诗歌都可以收录进《唐宋近体诗集》中。B.两诗都描写了住宅环境。姚居住在喧闹繁华的城里,而司马住在门可罗雀的偏僻乡野。C.两诗都对自我进行了评价,姚在诗中认为自己俗陋粗野,司马诗则认为自己闲散疏懒。D.姚诗对休官后生活作了规划,期待休官后可学禅理皈依佛家。而司马诗对此没有涉及。16.两首诗都写到了来客稀少,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姚诗借此表达:①为官清闲、摆脱吏务的闲适之情;②对清幽环境、清静生活的欣喜之情。司马诗借此表达:①被政治打压的愤懑;②对人情冷暖、众叛亲离的郁郁寡欢。【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B.“司马住在门可罗雀的偏僻乡野”错误,“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老朋友和达官贵人们不再和我往来,我门庭冷落,真的可安放捕鸟的网罗,只是说自己门庭冷落,少有人来,至于是否住在偏僻乡野于诗无据。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姚诗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描写了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 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姚诗的来客稀少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意趣,表达对清幽环境、清静生活的欣喜之情。司马光之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由注释可知,此诗做于司马光被排挤之时,诗人心情压抑郁闷,司马光退居后,不能忘怀于朝廷政治,所以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从表面上看,客稀少是闲,但诗人的心情也却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充满被政治打压的愤懑抑郁不平,还有对人情冷暖、众叛亲离的郁郁寡欢。(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了热烈的响应。(2)《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伏清白以死直兮④.固前圣之所厚⑤.飞湍瀑流争喧豗⑥.砯崖转石万壑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集”“赢”“景”“伏”“兮”“湍”“喧”“豗”“砯”“壑”。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克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书读完了》。他提到一则轶事,大学者陈寅恪年轻时曾拜访一位历史学家,老先生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估计很多读者乍一看到这个说法,会感到_____①_____。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谁说自己能够穷尽?这个说法必将对于常识颠覆。但一个对阅读饶有心得的人,大概率会像金克木先生一样会心一笑。他不认为这是______②______,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论。这种反应,来自金克木先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对于书籍之间关系的认识。书籍固然数量多,但其轻重分量不同,不可______③______。大量的书实际上可有可无,不读也没有 明显的损失。只有极少数才真正具有原创意义,是那种被称为经典的书籍,是书中之书。作者金克木是这样说的,“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这一类的书籍,在每一种文化中,也不过几十种。这些著作,作为不同文化的根源,都具有元典的意义。围绕着这些书,又会产生很多注解和阐释,然后是注解之注解、阐释之阐释,这些都是经典的依附之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结合文段的相关内容,阐述你对老先生书“都读完了”的理解,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答案】18.①不可思议(匪夷所思)②哗众取宠③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19.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谁敢说自己能够穷尽?这个说法必将是对常识的颠覆。20.因老先生读完了所有具有原创和元典意义的经典书籍,且依附经典的书不必读,所以说老先生读完了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对老先生说的“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很多读者会感到无法想象,很难理解,应用“不可思议”,或者“匪夷所思”。“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来形容无法想象,很难理解。“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他不认为这是用浮夸的言词来博取关注,应用“哗众取宠”。“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词或做作的行动去迎合群众,以博取好感和支持。第三空,结合上文“但其轻重分量不同”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不可不管事物的差别,同等看待,应用“等量齐观”,或者“相提并论”“一视同仁”。“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别,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等看待,不分厚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句子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谁说”修改为“谁敢说”或者“谁能说”;二是成分残缺,应改为“这个说法必将是对常识的颠覆”或“这个说法必将颠覆常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结合材料“大量的书实际上可有可无,不读也没有明显的损失。只有极少数才真正具有原创意义,是那种被称为经典的书籍,是书中之书。作者金克木是这样说的,‘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 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这一类的书籍,在每一种文化中,也不过几十种。这些著作,作为不同文化的根源,都具有元典的意义”可知,老先生读完了所有具有原创和元典意义的经典书籍;结合“围绕着这些书,又会产生很多注解和阐释,然后是注解之注解、阐释之阐释,这些都是经典的依附之书”可知,且依附经典的书不必读。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选用“因为……所以……”,以上两点概括“老先生读完了所有具有原创和元典意义的经典书籍”“且依附经典的书不必读”是原因,“老先生读完了书”是结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揉眼过度时,眼前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图案。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认为是光幻视。①,其中闭眼状态下向眼球施压所产生的压眼光幻视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当头部受到物理撞击时,我们会产生运动光幻视,这便是常说的“眼冒金星”。这些都是在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而产生的一种对光或颜色的主观感受。②?是因为当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时,会刺激视网膜细胞发出视觉信息,负责接收信息的神经元会把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电子脉冲”,再经过大脑的复杂处理,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然而,由于视网膜细胞无法区分外来刺激的类型,所以,③,通过施压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对其产生刺激,使它发出视觉信息。当我们揉眼睛时,对视网膜内的细胞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让它们以为光来了,于是我们就出现了光幻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22.请结合文段内容用一个单句对“光幻视”下定义,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答案】21.①光幻视有很多种②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③除了光线的刺激(不仅是光线刺激)22.光幻视是人眼在没有光线刺激但有其它刺激情况下产生的对光或颜色的主观感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其中闭眼状态下向眼球施压所产生的压眼光幻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可知这里指光幻视有很多种,可以填:光幻视有很多种。第二空,结合后文“是因为当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时……再经过大脑的复杂处理,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可知后文是对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回答,可以填: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第三空,结合后文“通过施压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对其产生刺激”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除了……”或“不仅是……”;结合前文“是因为当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时,会刺激视网膜细胞发出视觉信息”可知这里讲的是光线的刺激,综合起来可以填:③、除了光线的刺激(不仅是光线刺激)。【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表达时一般用“种差+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的形式,把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接起来。结合第一段“这些都是在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而产生的一种对光或颜色的主观感受”可知光幻视是人眼在没有光线刺激时产生的对光或颜色的主观感受。结合第三段“通过施压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对其产生刺激,使它发出视觉信息。当我们揉眼睛时,对视网膜内的细胞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让它们以为光来了,于是我们就出现了光幻视”可知其它的刺激(如施压的方式)可以让人眼出现光幻视。综合起来可以定义为:光幻视是人眼在没有光线刺激但有其它刺激情况下产生的对光或颜色的主观感受。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成功需要走好眼前这一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有人说成大事者需要看好下一步,正如“风物长宜放眼量”。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对“走好这一步”与“看好下一步”当有自己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人生发展规划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成功需要走好眼前这一步”,意思是人生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眼前每一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当前的每一步,奠定未来发展之基。另一种观点是“成大事者需要看好下一步”,意思是成就大事的人往往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开阔的视野,着眼大局,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这样才不能走偏走错,才能抓住机遇,行稳致远。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涉及人生规划与“这一步”“下一步”的辩证关系,意在引导青少年在人生关键时期理性看待当下与未来的依存关系。应该说,“走好眼前这一步”与“看好下一步”两种观点均有道理,并无高下之分。“这一步”意味“当下”,成功离不开当下的的努力和对当下的准确判断;“下一步”代表“未来”,成大事者应该有规划和目标,二者看似对立,却密不可分,启示考生应辩证分析,全面看待,既要脚踏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又要立足未来,看好人生的下一步,把握好前进方向,如此方可成就成功人生。本次作文设置了情境要求,即考生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因此在写作中不能脱离这一写作要求,应当在文章的关键处扣紧“人生发展规划”这一情境,写作时,考生应结合“走好这一步”与“看好下一步”二者的关系,具体阐述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不可泛泛而谈。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走好这一步”与“看好下一步”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做好人生发展规划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走好这一步’与‘看好下一步’的辩证关系”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下一步”可指引方向,“这一步”可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②“这一步”也曾是“下一步”,而“下一步”有赖于“这一步”走好才会变成现实,二者互为依存。③二者应该结合一起,只有两“步”都好才算成功,二者是一个整体。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李子柒抓住互联网机遇,每年拍两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按动摄像机开关4万次,为了取材,从祖国的西南一直穿梭到东北,最终向世人呈现出了“田园牧歌”般诗意的生活的事例,论证我们既应看好下一步,也应走好当下每一步。也可以引用舒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的诗句,论证当代青年应把握当下,展望未来,树立高瞻远瞩的意识。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等浮躁风气,“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走好当下,着眼未来。2.脚踏实地这一步,仰望星空下一步。3.“下一步”引领,“这一步”践行。4.笃行当下,继往开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8:10: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