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遵义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摘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1关于《太初历》《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的成果。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以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为新的历元,并以此作为推算气、朔时刻及五星位置等天文历象的共同起算点:(2)闰法19,闰周为19年7闰,并且确立“无中置闰”的原则,改变以往“归馀于终”的置闰方法,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协合的矛盾,使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太阳历与朔望月为特征的太阴历有机结合起来,气策让中气保持在固定月份。这样可以使中气、月份与物候相差不致太远,以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安排,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在历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使中国历法具有明显的阴阳合历性质;(3)定出了新的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推五星位置的方法:(4)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宿度表和二十八宿赤道宿度表(赤经差)等,这些数值沿用了800多年,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才被僧一行重新测定的新值所取代;(5)改秦至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为“以正月为岁首”,合乎春夏秋冬的自然物候顺序,使国家的政治年度、会计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年度协调统一起来,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法所承用,影响深远。2关于落下闳《史记》《汉书》记载,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汉代扬雄《法言》及西晋陈寿《益部耆旧传》均载落下闳“营(转)浑天”,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落下闳是“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浑仪(测量仪器)和浑象(演示仪器)也是由落下闳研制的。扬雄所谓“营之”者,即是转动或营造之义,并非创造性的发明制作。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2004年9月16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对落下闳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和历算家的最高评价和最好纪念。(摘编自张存良《略说〈太初历〉及其历史影响——兼谈落下闳其人其事》)1.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太初历》的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B.对于修历过程中的争论,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对双方都不偏向。C.落下闳是以民间人士的身份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他只会天文运算。D.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天文学界对落下闳的贡献的认可。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采用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不同,所以“浑”“盖”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B.《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所以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C.扬雄及陈寿都记载了落下闳“营(转)浑天”,说明落下闳与“浑天说”一定有关联。D.因为“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所以“年终置闰”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4.学校准备举办中国古代历法成果展览,需要制作一块介绍《太初历》的展牌,请结合材料,写出展牌内容要点。5.对于落下闳对“浑天说”的贡献这一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二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D3.C4.①《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②《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③《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④《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5.第一问:①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②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第二问:材料二的依据有:①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②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仪才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太初历》改造了《三统历》中的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错误。而原文说的是“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选项混淆了事件的先后顺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错误。原文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司马迁是支持“盖天说”的;B.“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错误。原文说“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可知,汉武帝没有支持哪一方,选项表述明显有误;C.“他只会天文运算”错误。原文说“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并不是选项说的“他只会天文运算”。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强加因果。由材料一“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可知,两个“……不同”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系;若是理解为因果关系,选项表述恰好因果倒置。B.因果失当,由“《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不能必然推出“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的结论。《太初历》之前的历法未必不完整,有可能只是因为缺少文献记载没有保存下来。D.“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过于绝对。原文“‘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的表述,其本身就包 含一个价值判断——‘年终置闰’有其合理性。关乎科学价值判断问题,在一个更科学的方法出现之前,之前的方法也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说是没有价值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可知,《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由材料二“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可知,《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由材料二“《太初历》……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可知,《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由材料二“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可知,《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可知,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可知,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由材料二“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可知,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可知,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 仪才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就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月刊第七卷第五期)文本二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 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相的前面。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相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1938年文本三怀念鲁迅先生巴金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 “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原文刊发于1981年《收获》第5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郁达夫以突起的笔法,先声夺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B.文本二中,萧红在鲁迅家看到的“万年青”具有“不怕冻”“耐久”等特点,作者在此意象中寄托了丰富的情感。C.缺了瓶底的花瓶“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站到石榴树开花而后结成石榴,这一描写蕴含了流逝的时间中不流逝的怀念。D.巴金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和鲁迅没有过实际交往,但鲁迅照亮了巴金的人生道路,鲁迅的精神激励巴金也成长为大文学家。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追怀鲁迅的作品,《怀鲁迅》作于鲁迅刚去世不久,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行文沉郁厚重。B.文本二中萧红在选取鲁迅“抽烟”等典型细节描写的同时,又结合侧面描写来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C.郁达夫以鲁迅友人的身份怀念,萧红与巴金以晚辈青年的身份怀念,身份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差异。D.鲁迅先生“讲真话”“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在巴金先生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闪光的品质。8.文本一中,句法成分的排比(句内词或词组的排比)的使用很有特色,试选择两例,进行赏析。9.鲁迅的文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请结合你学过的教材相关篇目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三个以定中短语为宾语的排比,呈现了人们对鲁迅之死的反应,突出了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②“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组排比,为后文突出未来的希望作了很好的铺垫;③在“不知”后接“拥护,爱戴,崇仰”这一组排比,强调人们应敬重自己民族的伟大人物,引人深思。9.①埋藏在猛烈批判背后的对民族的深沉的爱。比如《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②难以割舍的“青年情结”。在《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认为当权统治者扼杀的不是刘和珍、柔石等几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的希望。③ 强烈的民族自信心。鲁迅针对社会普遍认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荡然无存消极论调时,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加以反驳。④对民族发展表达强烈的希望。如通过《拿来主义》表达民族需要多吸纳优秀文化的主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巴金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和鲁迅没有过实际交往”有误,文本三文中有提及“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可见巴金与鲁迅有过交往。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C.“身份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差异”属于过度解读,文章风格差异有许多原因,身份的不同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原文中,运用排比手法的有“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等。这其中,如“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一句,作者采用定中短语形式,以“脸”为描写对象,而分别展现“脸”的真诚、热烈、悲愤的状态,表现了人们对于鲁迅之死的不同情感表现,比如对于鲁迅情感的真诚、比如对于鲁迅情感表达的热烈、比如对于一代伟人鲁迅离世的悲愤。这一组排比,充分突出了鲁迅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作者用“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一组排比,多角度展现“这些问题与感觉”。而这么多角度的一切,与鲁迅之死相比较,却“似乎太渺小了”。排比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文突出未来的希望作了很好的铺垫。比如,作者在“不知”后接“拥护,爱戴,崇仰”这一组排比,对不重视伟大人物的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加以批判,而这里的排比,其实是反其意而用之,充分强调人们应敬重自己民族的伟大人物,引人深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与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课本中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领悟鲁迅在文中表达出的浓郁的 爱国热情以及对当时时代、社会、人民的深沉的忧思。这些,正是鲁迅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首先,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鲁迅文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愚昧有着强烈的批判。比如,我们学过《阿Q正传》,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对阿Q式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有着强烈的批判。其次,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所以鲁迅对中国的未来——新青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对当权统治者扼杀刘和珍、柔石等几个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与悲痛,认为他们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希望。鲁迅的文章虽然充满了批判,但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同时,在鲁迅的文章中,同样有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肯定与认可的态度。比如,鲁迅针对社会普遍认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荡然无存消极论调时,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加以反驳。不仅如此,鲁迅还会积极探索思考新中国未来的方向,并给出建议指导。比如,他在《拿来主义》中表达民族需要多吸纳优秀文化的主张,对民族发展表达强烈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恶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延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责,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霍光顺民所欲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不意今日此论复兴。立法之初,其费已厚,纵使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今坏常平而言青苗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臣窃以为过矣。”安石滋怒,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文本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又令民封状增[A]价以买[B]坊场[C]又增茶监[D]之额[E]由是赋敛[F]愈重[G]而天下[H]骚然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B.提举,意思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提举常平”。C.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与“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赠”意思相同。D.常平,官府筑仓储谷,市场谷价低时增价买入,谷价贵时减价卖出,是调控市场的手段。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文思敏捷,志向远大。他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面对国家积弱积贫,上万言书,有移风易俗之志。B.王安石议论高深,才辩无双。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议论变法时,他舌战群儒。C.王安石固执己见,排除异己。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变法时,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D.苏轼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上书直述新法不利,因惹怒王安石,苏轼立刻被外调到杭州做通判。1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2)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14.请结合两则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安石所推行的均输法的利弊。【答案】10.CEG11.C12.D13.(1)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2)当时商人们都停止来往贩卖,盗贼更猖獗,几乎酿成乱事。14.利:①预知需求,方便蓄买货物;②增加朝廷收入,恢复经济。弊:百姓赋税增多,社会动荡不安。【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递密封状增加价钱购买坊场,又增加茶、盐的税收数额。从此赋税聚敛越来越重,而天下骚动不安了。“茶监之额”是“增”的宾语,应在“之额”后断开,即E处;“又令民封状增……”与“又增茶监之额”结构一致,应在第二个“又”前断开,即C处;“愈重”是“赋敛”的谓语,二者构成主谓句,在“愈重”后断开,即G处。故在CEG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错误。追赠;赠给。句意:追赠太傅的封号/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苏轼立刻被外调到杭州做通判”错误,由原文“轼遂请外”可知,是苏轼自请外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洎”,等到;“凡”,一共。(2)“于时”,当时;“滋炽”,日益严重,猖獗;“几”,几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利:①由原文“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可知,预知需求,方便蓄买货物;②由原文“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增加朝廷收入,恢复经济。弊:由原文“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可知,百姓赋税增多,社会动荡不安。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 变世俗风气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弊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均输法,是把发运的职能改为均输,朝廷给予钱币和米粮,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都必须离开价钱高的地区而在价钱便宜的地区购买,以路程近的地区代替路程远的地区,预先报告京城仓库需要购买的物品,以便能在价钱便宜时购买贮存。法令推行以后,全国各地争言农田水利,古代的陂塘和废弃的堤堰,都必须兴建修复。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递密封状增加价钱购买坊场,又增加茶、盐的税收数额。从此赋税聚敛越来越重,而天下骚动不安了。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的封号。材料二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说:“从前汉武帝因国家财力枯竭,用商人桑弘羊的办法,在货物贱时买进贵时卖出,叫作均输。当时商人们都停止来往贩卖,盗贼更猖獗,几乎酿成乱事。孝昭登上帝位后,霍光顺应民心取消均输法,天下归心,没有出现乱事。想不到今天桑弘羊此论又兴起了。立法之初,所花费的钱财已不少,纵然能稍有收获,而能征收的商税,所受损失必然很多。现在毁弃常平法而说青苗法的功绩,损害商税而取得均输的利益,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是错了。”王安石大怒,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人才[宋]毛珝①但得人才即治安,不忧外侮敢相干。学关世道方为士,业晓农家始是官。国力在兵堪用少,虏情如鬼欲驱难。岂无一代奇男子,抱膝无言静处看②。[注]①毛珝,字元白,号吾竹,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有诗名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②“抱膝”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首句开门见山阐明人才重要性,呼应了题目,下笔直露。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边境局势之紧张。C.尾联用典,作者用诸葛亮奇智超绝对比自己才华平庸,苦闷至极。D.本诗语言质朴,抒情直切,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有相似之处。16.在“治安”方面,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人才观?【答案】15.C16.①人才是维护社会安宁、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②争创高素质人才队伍:“学关世道”“业晓农家”。③朝廷用人应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作者用诸葛亮奇智超绝对比自己才华平庸”错误。尾联用典,作者以诸葛亮自比,自视为“奇男子”,从而表达无路请缨的苦闷。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首联“但得人才即治安,不忧外侮敢相干”,强调了人才是维护社会安宁、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的观点。。②颔联“学关世道方为士,业晓农家始是官”中的“学关世道”是指要学会各种军事、政治等才能,“业晓农家”是指要通晓农业上的事情,只有精通这些,才能成为人才,表达出作者希望争创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观点。③最后,作者在颈联提到“国力在兵堪用少”,指的是在国家需要人才兵力时,才发现人才不足,表达出作者希望国家要尽可能多挖掘人才的观点;尾联用典,作者以诸葛亮自比,自视为“奇男子”,表达自己敬佩诸葛亮,从而表达无路请缨的苦闷,表达出作者希望朝廷用人应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观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雨”是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或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含有“雨”字的句子,一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2)“关山”是古代诗歌中与边塞有关的一个典型意象,请写出杜甫《登岳阳楼》或高适《燕歌行》中含有“关山”一词的诗句,一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概述崤山以东各国英雄豪杰灭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4)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诗经》,起码可以“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能多认识一些禽兽草木的名字。(5)察举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秀才”是当时察举人才的一个科目。(6)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选择含有“树”字的一句写下来:____________。【答案】①.梧桐更兼细雨/石破天惊逗秋雨②.戎马关山北/力尽关山未解围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⑥.庭有枇杷树(驼业种树/视驼所种树/我知种树而已/吾问养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逗、戎、遂、矣、庭、枇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既有年代感又有审美感,既有烟火气息也有“诗和远方”,让白象居成为山城重庆的典型社区,受到一些影视剧组的青睐。随着影视剧的热播,(A)白象居逐渐成为热门打卡地。近日,(B)根据有网友反映,(C)白象居谢绝参观,(D)现场有“居民住宅,谢绝参观”字牌。让客人吃闭门羹,“网红小区谢绝参观”是否背离了待客之道?在农业社会,人们________①________,社会流动是一种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频次低,也不会对主人一家造成过多的干扰。然而,在现代社会,出行更加便捷高效,社会流动是一种柔软、轻灵、________②________的液体状态;到网红小区打卡的陌生人并非一个两个,而是一群又一群、一波又一波。小区原本并非所有人共享的公共空间,而是居民的“小区是我家”。因此,“网红小区谢绝参观”________③________。一些人热衷去网红旅游点、热门小区打卡,不仅是为了满足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也是为了去争取流量,从而进行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这是一种典型的_______④_________的行为。“网红小区谢绝参观”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人们——别人家的小区虽好,但却不能“想进就进”。与其被猎奇心理和流量诱惑所驱动,还不如保持健康、平和、理性的心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有语病,请标出原句标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 接流畅自然。有语病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20.下列选项中,与文本最后画虚线的复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B.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C.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D.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答案】18.①.安土重迁②.千姿百态③.合情合理④.追名逐利19.①.B②.有网友反映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在农业社会,人们不愿迁移,可用“安土重迁”。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②语境形容社会流动状态各不相同,可用“千姿百态”。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③语境指居民小区谢绝参观符合情理,可用“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符合情理。④“为了去争取流量,从而进行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说明这种行为追逐的是名利,可用“追名逐利”。追名逐利:追求名位,逐取利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处,“根据有网友反映”句式杂糅,结合上下文来看,删除“根据”最恰当。如果删除“有”保留“根据”,与后文衔接并不紧密。应改为“有网友反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复句关系类型的能力。原句为选择关系。A.为递进关系;B.为转折关系;C.为因果关系;D.为选择关系。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也________①________‘站在风口就能飞起’的‘神话’!”从新疆到北京某985高校任职的顾彬,2007年上大学第一次接触芯片后,梦想就_______②_________,至今已深耕芯片领域16年。“短平快的研究在迅速投产、变现,撩拨着你的心。”顾彬说,科研之路上充满了诱惑,像他一样愿意平心静气待在实验室,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科研人,无异于踏上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之路。80后李锐,山东某国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多年前辞掉德国的高薪工作,回国组建团队,攻关人工智能。他时刻以“程序员”这个“头衔”提醒自己:“正如同程序要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码’,数字大厦要一层一层地‘盖’,向高新科技挺进_______③_________。”搭档们的理念高度一致:“有哪个‘卡脖子’技术会白白送你呢?”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除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任何‘卡脖子’技术都不会白白送你的”这样一个陈述句,在意思上也差不多,你觉得原句更好还是修改后更好?请说明理由。【答案】21.①没有那么多②有了安放之处③必须脚踏实地22.示例1:原句更好。原句是反问句,通过反问强调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更好地表现了科研人员的决心。示例2:修改后的句子更好。(1)陈述句显得更沉稳,符合科研人员的气质,“任何……都不……”的句式暗含着科研人员的决心。【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根据横线前面的“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以及横线前面的“也”可知前后是并列句式,因此横线上填写“没有那么多”。第②处,根据横线后面的“至今已深耕芯片领域16年”可知句子所说的是“接触了芯片”就有了梦想,根据“深耕芯片领域”可知句子表达的是“芯片领地”就是梦想所在之地,故填写“有了安放之处”。第③处,根据横线前面的“数字大厦要一层一层地‘盖’”可知,句子强调的是要“脚踏实地”,故填写“必须脚踏实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回答原句好还是修改后更好,然后比较原句和修改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句“有哪个‘卡脖子’技术会白白送你呢?”使用了反问句,可结合句意从加强语气和突出强调的角度进行分析。改句“任何‘卡脖子’技术都不会白白送你的”是一般陈述句,可结合句子内容从表达语气的角度分析。如认为原句更好。原句采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强调了没有任何“卡脖子”技术会白白送给你。修改后的句子是一般陈述句,只是告诉人们“卡脖子”的技术不会白白送给你的事实,语气平淡,起不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认为改句更好。改句采用陈述语气,语言沉静,语境所说“搭档们的理念”,符合科研人员的沉稳气质,“任何……都不……”更能表现科研人员对突破技术难关的坚定决心。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通过静观可以了悟万物之理;有人不赞成,认为单凭静观无济于事,必须实实在在地走向广阔天地,在实践中探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道理;还有人认为,静观与行动对于明白道理都很重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试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三种观点:①通过静观可以了悟万物之理;②在实践行动中探寻万物之理;③静观与行动都很重要。任务参考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只要学生能够围绕“如何了解事物的道理”这个主要的议题写作,能够关联观察思考与实践,就不算偏题,但最佳的写作方向仍是兼顾静观与行动,既能静心体悟世界、沉潜钻研,又能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体现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静观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静观与行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处理静观与行动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以静观为灯,在安静的环境中观察自己和外界,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行动为杖,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检验真理,获得宝贵经验;静观与行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兼顾静观与行动,助力人生行稳致远。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列举苏轼亲自实践,探究石钟山得名由 来,最终得出准确答案的事例,论证了悟万物之理不仅需要静观,还需要实际行动,亲自实践。也可以引用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以及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的名言,论证静心思考是亲身实践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立意:1.静观万物之理,实践检验真知。2.静观得来终觉浅,绝知此理要躬行。3.道阻且长,且行且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7:40: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88.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