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岳阳市2023年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 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束缚于血缘、地缘。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活动打破了血缘、地缘社会的界限,大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半径早已越过了村、镇、县、省,跨出国界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平常,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首先提出“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他以这样的画面来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我们搬进陌生人的、我们希望是精致的、建造的房子。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间是被“锁”在危险的、飞快运转的机器里面,如小汽车、公交车、火车、电梯、飞机等里面度过······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运转机器的陌生人手中。”“陌生人社会”即社会流动性增大,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之间。这恰好与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传统中国“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熟人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工业社会以及它的市场经济,把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抽象化为“经济人”,使人只认识金钱和利益得失,时时处于计算与算计的行为谋划中,这对农业社会的“亲情”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社会分化加剧,陌生人世界形成,人际关系由以伦理关系为主向以金钱关系为主转变,由熟人社会的规则向陌生人社会的规则-冷漠、互防、少事等转变;过去在“熟人世界”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似乎在“陌生人世界”都能说、都能做,不受面子制约、熟人监督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的社会现状总结。(摘编自《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因此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D.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进入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亲情关系已不可能延续下去了。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则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材料二认为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大,市场经济打破了乡土界限,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百年身世浑如寄,何处他乡是故乡。”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 现?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先生赵威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是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那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的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 “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凌先生的木匠技艺高超。B.人无完人,大先生有学识,才德兼备,但“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C.大先生嘴笨,肚子里的学问讲不出来,“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所以一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也不苛待学生。D.小说对大先生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7.文中对大先生作为木匠手艺人身份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请他做代课老师,木匠手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因为既是通文墨的教书先生,又是技术高超的手艺人,所以格外受村里人尊敬,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C.退休后把旧课桌搬回家,做成棺材,认为最后躺进去“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所求如此简单朴实,丰富了人物形象。D.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无私奉献、感恩图报的可贵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8.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多次写到大先生 “眼睛变得浑浊”,请找出来并分析大先生每次“眼睛变得浑浊”时的心理状态。(6分)9.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建立对作家的信任感了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和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B.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C.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D.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11.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一般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过秦论》。书,有的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 B.卒伍,秦时乡里基层组织,“卒伍”也指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为卒,泛指军队。文中指家乡。C.子,一般用于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文中“苏子”是苏轼自称,“卿子”犹如公子。《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也是尊称。D.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就是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对其进行褒贬是非功过的文字,有官谥和私谥之分,“私谥”是由死者的亲友或门生议定的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范增不明去就之分,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他极力劝谏项羽杀刘邦,只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却不为项羽为君的气量考虑,可谓见识浅陋。B.苏轼认为立义帝一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不仅关系到楚国的盛衰,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苏轼认为后来项羽杀义帝并非范增本意。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因为范增若不离开,必然逃脱不了被项羽杀害的悲惨命运,遗憾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太晚了。D.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肯定范增的谋略才干就是否定项羽不能知人善用。全文论的是范增,实际意在批评项羽不善用人,终必败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2)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14.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贤主的依据何在?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和湖州杜员外①冬至日白蘋洲见忆唐·李郢白蘋亭上一阳生,谢朓新裁锦绣成。千嶂雪消溪影渌,几家梅绽海波清。已知鸥鸟长来狎,可许汀洲②独有名。多愧龙门重招引,即抛田舍棹舟行。注:①杜牧48岁时自请外放湖州,官职为吏部员外郎,因而尊称为“杜员外”。②诗人白居易在《白蘋洲五亭记》中,详细记载:“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雪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冬至日,白蘋亭上,杜牧如谢朓一样,挥毫弄云,凝墨成章,清新秀丽。B.颔联对仗工整,千嶂对儿家,雪消对梅绽,溪影渌对海波清,自然妥帖,逸趣横生,含蓄隽永。C.颈联巧用典故,其中化用鸥鸟忘机的典故,既写出湖州的环境幽美,也体现了杜牧的纯朴性情。 D.尾联回应标题,其中“龙门”借指杜牧,写他得到招引后,便立即离开田舍,转棹划舟前往白蘋洲。16.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李郢的诗有“理密辞闲”的特点,请从语言和思想情感的两个角度来简要分析本诗“理密词闲”的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运用“,”的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能成功。(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3)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写梦中事、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变身古装侠客,拍摄科幻大片,变装民族服饰······近段时间以来,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经由文旅局长推介,不少景点知名度大增,带动更多文旅部门加入,也带动起了人们高涨的旅游热情。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一个个出图视频,成为网友们了解各地的一扇窗口,对促进文旅发展①。据统计,贺娇龙“火出圈”一年后,当地助农直播销售达1.4亿元,带动2830人直接就业;甘孜的“网红局长”刘洪所,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4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6.33%和107.42%。应该说,在合力共促下,原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点变得热门,“出圈”的文旅宣传犹如催化剂,把吸引游客的关注力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这些②的宣传方式,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渐丰富。零下20度穿长裙,展现的是黑龙江塔河县丰富的冰雪资源、独具一格的鄂伦春族服饰;身着白袍、舞剑下棋,是为了带领观众领略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的深厚底蕴和美丽色彩;一袭红衣、雪原策马,让昭苏“天马浴河”的壮美景观③······文旅局长们或美、或飒、或奇,生动演绎的背后是看得见的自然风景和沉淀下的人文风情。或许在呈现的创意、形式等方面还有不少完善空间,但他们敢于尝试的努力,也值得点赞。各地文旅部门不是一定要在短视频上“分一杯羹”,而是应该去思考和探索更多元、更丰富的宣传、引流方式。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服务上与时俱进,献上好看更好吃的“旅游大餐”,让游客愿意来、愿意再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3分)19.下列对引号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披挂上阵”与“美食、音乐、表演、文学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克服文化差异的'最大公约数'”中 的引号用法不同。B.“网红局长”与“他们用来维持“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中的引号用法不同。C.“分一杯羹”与“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螟蚣”中的引号用法不同。D.“藏在深山人未识”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中的引号用法不同。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说文解字·子部》云:“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意思是,字即指生育。“字”是会意字,以“子”与“宀”。①?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不足以说明所有问题,这就要回归到最早期的汉字中来。我们都知道,早期的汉字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其字形酷似一种图画,可以表达出最直接的含义,如“日、月、山、川”等等,仅仅凭借它的字音、字形,便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汉字的形态,尝试触碰那些文字最原始的含义,管窥先民们的精神世界。甲骨文是最初的汉字,甲骨文中,尚未有“字”;金文中的“字”也并不常见。依容庚《金文编》所录,三件器物铭文中包含了“字”字。但它们或为氏族名称,或与“子”同义,信息十分有限,仅能通过留下的字形来理解“字”的渊源。按照其字形来看,由“子”与“宀”上下两部分构成。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言,“宀”搭建了一个房屋,而“子”立于屋内,用最简单的符号,便使人将之与生育的环境勾连起来。事实上,甲骨文中已经有“育”字表示女子怀孕生育,②?甲骨文中的“育”字甲骨文中的“育”由两部分组成:“女”与倒写的“子”。“女”的写法酷似手抚腹部的母亲,而倒写的“子”便是呱呱坠地的婴儿,甚至有的写法上还粘连了三点,表示生育时产生的血水。新生命降临那一刻的情形就这么形象地被简单符号所概括。到了小篆中,“育”才显现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字形,而在古代文献中,也大多用以表示“教育”的引申义。与之相比,“字”所显现的“生育”则不再刻画分娩时的痛苦,而是直接呈现生育的结果:屋檐之下,多出一位需要照顾的孩子。因此,③。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汉字的形态,尝试触碰那些文字最原始的含义,管窥先民们的精神世界。”试根据下图所示推断“引”字的词义。(4分)《说文·弓部》:“引,开弓也。从弓、丨。”根据“引”字的演变,推测其本义是例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可引申为_,如:“”。(举例可填成语或课内古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爆全网,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ChatGPT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能根据要求进行聊天、撰写论文、创作诗歌,就连生成游戏剧本、编写程序代码等都不在话下。对ChatGPT的出现,大家看法不一:网友一:媒体编辑、律师助理、会计师等行业有可能被AI取代。网友二:无论时代怎么变换,人类始终是科技的主宰者。网友三:ChatGPT可以提升很多行业的效率,使人类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对于ChatGPT的出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岳阳市2023年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选A。解析: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因此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错误,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项,扩大程度。“熟人社会的亲情关系已不可能延续下去了”错误。材料二“把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抽象化为‘经济人’,使人只认识金钱和利益得失,时时处于计算与算计的行为谋划中,这对农业社会的‘亲情’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故选A。2.选C。解析:C项,无中生有,似是而非。“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原文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故 选C。3.选B。解析:B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B。4.解析: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答对一点1分,四点4分)5.解析:①在当今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活动打破了血缘、地缘社会的界限,大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半径早已越过了本乡本土,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②“陌生人社会”即社会流动性增大,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③社会分化加剧,陌生人世界形成,人际关系由以伦理关系为主向以金钱关系为主转变,由熟人社会的规则,向陌生人社会的规则转变。所以,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答对一点1分,三点4分)6.选C。解析:A项,开篇句子没有比喻。B项,借列举李白衬托自己。D项,有侧面描写,但没有“对比衬托”。7.选A。解析:三叔三婶首先是“看他可怜,天又冷”才让他留宿,之后才知道他会木匠手艺活。8.解析:①第一次:三叔三婶看他可怜,留他过夜,他被三叔三婶的善良所感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②第二次:大先生给学生讲李白的《静夜思》,讲“思归之辞”,不觉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思归而不得的感伤。③第三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每月3000块的退休待遇,大先生心有不安,却被村支书告知这是国家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内心深深感动。(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9.解析:示例一:真实。①细节真实,凌先生要饭时以及上课时的神情、动作等细致生动,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②背景真实,“农村撤点并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等时代背景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形象真实,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形象,展现大先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大先生的缺点,形象不单一,不脸谱化。示例二:不真实。①形象不合逻辑。逃荒来村里几十年,没有家人,思归却不回乡。有学问,手艺好,在村里定居几十年却未成家。②情节前后矛盾。瞧不上文人,“只佩服半个李白”,却有一肚子学问。对教育充满热情,上课却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答对一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6分)10.选C。解析: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11.选A。解析:“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错误,《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不是奏疏。12.选A。解析:“却不为项羽为君的气量考虑,可谓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 13.解析:(1)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间疏”“有私”“稍”各1分,句意1分)(2)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兆”“本”省略句式各1分,句意1分)14.解析:①义帝心存善念,关爱人民,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残暴的项羽;②义帝知人善用,慧眼识珠,赏识并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15.选D。解析:曲解诗意,应该是诗人被招引,立即乘舟奔赴白蘋洲。16.解析:①本诗用辞虽简洁,但思想情感却丰富,颇有“语淡而味不薄”之意。②从语言角度看,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少用生僻词、晦涩词,如“一阳生”“锦绣成”“长来狎”“独有名”,写景叙事都是惯常用语,不讲究雕琢,晓畅自然,但意味深长。③从思想情感角度看,本诗颔联借白雪消融,溪水清澈、梅花绽放的清幽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恬淡惬意自然生活的向往。首联、颈联突出李牧才华横溢、清正廉洁及治理有方,表现诗人对内外兼修品性的钦佩。诗人面对邀请,感到非常惭愧,并且立即抛田舍棹去赴约,表明了诗人的感谢之情以及相见的迫切之意。(整体把握特点1分;语言“自然”角度分析2分;思想情感“向往”“钦佩”“感谢及迫切”分析3分,其中每种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17.解析:(1)(考手法的使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2)(考内容的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考意象的运用)梦:《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李凭箜篌引》: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8.解析:①大有裨益;②别出心裁;③闻名遐迩。19.选A。解析:A:“披挂上阵”——特殊含义;“最大公约数”——特殊含义,属于词语的移用。用法相同。B:“网红局长”——特定称谓;“秩序”“文明”——讽刺。用法不同。C:“分一杯羹”——特殊含义;“瓦片儿”——特定称谓。用法不同。D:“藏在深山人未识”——直接引用;“早”——强调。用法不同。20.解析:据统计,贺娇龙“火出圈”一年后,当地助农直播销售额达1.4亿元,带动2830人直接就业;“网红局长”刘洪所在的甘孜,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4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6.33%和107.42%。【说明】原句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当地助农直播销售达1.4亿元”主语中心语残缺,应改为“销售额达1.4亿元”;②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接待游客4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4万元”的是“甘孜”,而不是“网红局长”,应改为“‘网红局长’刘洪所在的甘孜”。(两处语病改正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解析:①“字”最初为什么表示生育②那么“育”与“字”又有什么区别呢③“字” 还能表示抚养、抚育(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解析:第一空:把弓拉开。第二、三空,示例: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②延长;伸长。“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③招出;牵连。“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④拿;举。“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⑤承认,承担。“引咎辞职”。(第一空、第二空各1分,第三空2分。)【参考译文】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您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他)回乡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我)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苏子)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情将要发生的预兆,大概是大神人吧!"《诗经》说:"就像下雪,在此之前会降下小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凭借楚将项燕、扶苏的旗号。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候背叛他,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哪里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何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项羽和范增共同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没有确定。如果替范增考虑,(应当)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难道不是坚韧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顾忌,(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答案仅供参考,阅卷可据实灵活处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04 12:36: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176.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