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岳阳市2022年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 文本试卷共12页,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洞庭湖,又名云梦泽、青草湖等。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对其就有不少记述和吟咏。历史人物的不断穿梭其间赋予了它独有的绚丽璀璨的地域文化。但真正把洞庭湖作为故事重要的生发地和表现背景的小说出现在唐代,由此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小说群,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洞庭湖,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唐传奇中的洞庭湖常常被视为孕育两情相悦的浪漫之地,许多如歌如泣的婚恋故事在这里演绎。如《柳毅传》中柳毅因科考不中去泾川访友的途中遇到牧羊受苦的龙女,为其送信至洞庭,这才引出了以后曲折复杂而又浪漫动人的故事。《郑德璘》中郑德璘与韦氏两人驻舟相遇以诗达意以及韦氏死后复活重逢意中人等妙趣曲折情节,皆发生在洞庭之畔。这些华美而缥缈的爱情,为洞庭湖涂抹上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洞庭湖还被唐代小说家用来构建异境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极大地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就异境构建而言,特别引人瞩目的有《柳毅传》中的水下龙宫、《许汉阳》中的“夜明宫”等。水下龙宫是“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夜明宫”则“四面奇花异木,森耸连云”。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异境是作者浪漫情怀的充分流露。那么为什么洞庭湖会成为唐传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呢?中唐时期的历史语境应是洞庭湖情结出现、情感意蕴得以丰富的主要原因。中唐以前,唐代文人多有充满进取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以后,国运衰退,士人进取之心渐消,遂多于现实之外寻求寄托。具体到小说创作上,表现为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辅以想象、虚构,在才子佳人、人神交往等情节中解释现实人生、抒发内心怨愤。洞庭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域,已升华为一种包容了固定情思的文化符号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象征,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期许。中唐时期重视小说审美特性的风尚促使文人更加注重洞庭湖内蕴的挖掘,这一转变为洞庭湖情结在唐传奇中的拓展提供了契机。中唐时期随着“滋味说”等\n理论的提出,小说家对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从丰富多彩的洞庭湖传说里汲取素材、情思、意境来充实文本,从而形成了浓郁的诗意小说。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插入诗歌,特别是骚体诗,使得以叙事诗为主的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二是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诗一般的韵味。如《湘中怨解》虽是讲述一个人仙遇合的传统题材故事,但作者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而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小说在“舞毕,敛袖……须臾,风涛崩怒,遂迷所往”中收尾极具诗的韵味与浪漫气息。此外,洞庭湖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唐代文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使其逐渐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其风流袅娜的自然美,吸引了文人赋予其丰富的意蕴。“俄见碧山出于远波”(《柳毅传》)、“阔水波澄,高天月皎”(《高昱》),寥寥数语,但都写出了洞庭湖超脱清幽之景。这种美景与中唐文人追求逍遥闲适、与世无争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从而在唐传奇中被赋予了浪漫、空灵、清幽的意蕴。(摘编自《洞庭湖何以成为唐传奇最浪漫之地》)材料二:作为天下驰名的山水佳境,“洞庭”在唐诗笔下,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意象。尤其是对于水的描写,经常用洞庭来形容水势的阔大与风景的美妙。在这里,“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如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就是用洞庭水色比喻咸阳桥上遇雨时的美妙风景。从洞庭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上看,其形成的审美意义大多情况下表现为肃杀凄凉。“肃杀”指其自然环境而言,而“悲凉”指其人文内涵而言。这种审美意义在唐人许多诗作中,往往表现为一些更加具体的意象。首先,从自然环境上看,洞庭湖到秋天,草木凋零,万物沉寂,这样的季节中,自然多华发之悲,望乡之叹。这一类意象中最重要的是“洞庭波”。“洞庭波起”时,木叶纷飞,江水澄碧,秋风阵阵,凉生枕席。秋天的景物本身具有的肃杀之感和湖水本身具有的阴柔美,都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如“梧桐叶老蝉声死,一夜洞庭波上风”,句中“洞庭波”意象就具有浓郁的凄凉之意。洞庭的凄凉审美意义还表现在“异客”的悲哀上。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自古既多逐臣,又多行客。到达洞庭的文人大多非本地人,他们或纵情山水,或在历史文化中寻求慰藉以消遣内心的苦闷。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这种惆怅与洞庭诗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地成为了“洞庭”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重要内涵。(摘编自《“洞庭”意象在唐诗中形成的独特审美意义》)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洞庭湖小说群中,洞庭湖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B.安史之乱后,有士人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辅以想象、虚构,在才子佳人等情节中解释现实人生,抒发内心怨愤,这是他们于现实之外寻求寄托的一种具体方式。C.中唐时期小说家对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诗一般的韵味,使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D.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很多到达洞庭的非本地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2.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但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描写洞庭湖的小说。B.为了强化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唐代小说家常常用洞庭湖来构建异镜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C.《湘中怨解》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讲述人仙遇合的传统故事时,有意淡化情节。D.“洞庭波”意象具有秋天的肃杀之感与湖水的阴柔美,比较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3.下列诗句用来论证材料二中“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C.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韩愈《登岳阳楼》)D.雨外鸟归吴苑树,镜中人入洞庭烟。(韦庄《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说:“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实体容器,而是具有意义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洞庭湖”在唐传奇与唐诗中的“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n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n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卿在画师作画之前烧掉母亲的照片,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B.师傅每次画像都是先画眼睛,而这次却从鼻子画起,说明小卿的舅妈提供的照片太陈旧模糊,看不清照片上人的眼睛。C.“我”坚信师傅第一次画的画像是小卿拿走的,所以为了防止画像再次丢失,每次画完画,“我”都会拿画夹把画像带回店里。D.师傅烧掉画像,一是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二是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善于设置悬念,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如小卿烧掉母亲的照片,第一次画像离奇失踪,师傅艰难完成画像又亲自烧毁等情节,无不吸引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B.小说中多次提到“画像”,但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都是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侧面反映人物形象的。C.小说没有任何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但通过两次作画的过程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暗示了故事发生在一个壮阔、轰烈而又宏伟的革命年代。D.小说选用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方式,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8.师傅杨宝丰在两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样之举,请简要概括。(4分)9.文章以“不能完成的画像”为标题,有何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n材料一: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欧阳修《丰乐亭记》)材料二:《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B.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C.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D.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或记山川名胜、器物建筑。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丰乐亭记》《石钟山记》。B.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本文指的是战争。C.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代的刺史为虚衔,无实职,文中“刺史”指欧阳修自己。\n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干支纪元法”。文中“丁丑”和“丙戌”都是表示年份。12. 下列有关《丰乐亭记》和《石钟山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丰乐亭记》回顾了滁州百年前的战乱,也描写了当时百姓的安闲生活。古今对比,意在告诫人行要居安思危,不忘皇恩。B.《丰乐亭记》行文情景交融,迂徐有致,体现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风格。C.《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首段提出对石钟山命名问题的质疑,从而引出下文夜游石钟山的记述,结构很有特点。D.《石钟山记》体现了求真辨伪的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真实缘由。此文一出,后人于石钟山所以得名再无争议。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 根据《丰乐亭记》的内容,说明亭子以“丰乐”为名,寄寓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客至①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肯④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②盘飧:盘盛食物统称。③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④肯:乐意。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的江村中略带寂寞的心情。B.颔联,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也因为“蓬门”寒酸,不大好意思相见,和后面的畅饮欢快形成对比。C.尾联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相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D.本诗语言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忧国忧民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16.本诗善于运用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请结合诗作最后两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n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 (2)子规,即杜鹃鸟,诗人多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和《蜀道难》中的“”都用了此意象。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话来批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致辞。他说,本届冬奥会奥运村,场馆令人,组织工作非凡卓越。我们要向北京冬奥组委、中国政府部门以及我们在中国的所有合作伙伴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这是一届真正    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最后,巴赫宣布第二十四届冬奥会闭幕,并号召全世界青年4年后在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相聚,参加第二十五届冬奥会。大屏幕播放短片《再见!一起向未来!》,在本届冬奥会即将结束的时刻,定格下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地来宾的情谊。21时35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动人歌声再次响起,闪闪发光的奥运五环从场地中央升起。主火炬“大雪花”缓缓落下,在纯洁空灵的《雪花》歌声中,燃烧了16天的奥运之火渐渐熄灭。盛大焰火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呈现出五环形状、“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歌声、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国家体育场成了欢乐的海洋。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独具匠心 惊叹不已空前绝后依依惜别B.标新立异叹为观止空前绝后难舍难分C.独具匠心叹为观止无与伦比依依惜别D.标新立异     惊叹不已     无与伦比     难舍难分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下一家”所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C.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20.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人都有一双手,人人都有一张口”。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  ①   ,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有教育、医疗、就业、娱乐等其他需求。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  ②   ,都会成为人口问题。\n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等社会问题。但是,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  ③ 。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人口问题需要解决,各国都制订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有的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摘编自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人口与人种》)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订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B.人口问题需要解决,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人口问题需要解决,各国都制订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D.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志短,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新时代青年在成长、奋斗的过程中,或身处顺境,或遭遇逆境。如何使顺境和逆镜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呢?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对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岳阳市2022年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n1.选C。解析:C项“从而使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错误。“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的原因是“插入诗歌,特别是骚体诗”,而不是“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诗一般的韵味”。2.选D。解析:A项,原文只是提到“但真正把洞庭湖作为故事重要的生发地和表现背景的小说出现在唐代”,不能由此推断“唐朝以前没有出现过描写洞庭湖的小说”。B项“为了”一词使用错误。“强化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是“常常用洞庭湖来构建异镜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的结果,而不是目的。C项“有意淡化情节”错误。原文说“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不能据此推断“有意淡化情节”。3.选D。解析:文中“在这里,‘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一句说明在唐诗中“洞庭”这一意象常被用来虚指美景,而不是实指洞庭湖。题中A、B、C项中的“洞庭”是实指;D项中的“洞庭”即虚指美景,可以作为论据材料。4.解析:①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述。②首先提出唐传奇中洞庭湖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的观点。③接着,论述洞庭湖在唐传奇中的浪漫气息具体表现。 ④最后,分析指出洞庭湖成为唐传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的原因。(共4分,每点1分)5.解析:①洞庭湖,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被视为孕育两情相悦的浪漫之地,被用来构建异境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承载着小说家们的审美追求。②“洞庭”是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③“洞庭波”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具有肃杀凄凉的审美意义,既有自然环境上的肃杀,也有人文内涵上的凄凉。(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选D。解析:A项“是因为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母亲作为革命者的真实身份”错,小卿不想让师傅给母亲画遗像,是因为她不相信母亲已经死了。B项“说明小卿的舅妈提供的照片太陈旧模糊,看不清照片上人的眼睛”说法不准确。C项“我坚信师傅第一次画的画像是小卿拿走的”过于绝对化。7.选B。解析:“全文并没有直接正面刻画革命者的形象”错,小说中的师傅杨宝丰也是革命者之一,文章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8.解析:①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共4分,每点1分)9.解析:①文章主要情节围绕“未完成的画像”展开,画像构成了本文的核心事件。②制造了叙事中情节进度的波澜和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师傅杨宝丰接受作画、艰难作画、烧毁画像的曲折过程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未完成的画像”也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悲壮形象。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选B。11.选D。 解析:“丙戌”是纪年,“丁丑”是纪日。12.选D。 解析:“后人于石钟山所以得名再无争议”的说法,文中找不到依据。\n13.解析:(1)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要点:状语后置,“既”“日”)(2)在敲击时能发出铿铿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要点:定语后置,“铿然”“所在”)(共8分,每题4分,一个要点1分,句意一分。)14.解析:①庆幸百姓遇到丰收的年成。②让百姓知道所以有丰年的快乐,是因为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③宣示皇恩,表示与民同乐。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任选3点,每点1分。满分3分)15.选B。解析:“今日‘君’来,也因为‘蓬门’寒酸,不大好意思相见”理解错。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的意思,今日“君”来,才为君大开“蓬门”,更能彰显二人交情深厚,而不是因为‘蓬门’寒酸,不好意思相见。16.解析:①颈联描绘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细节。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表现出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②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面的欢快热烈,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酒意浓,兴致高,也表现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共6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解析: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8.选C。解析:提供六个词语的解释。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有时也指敢于打破旧框框,进行革新创造。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惊叹不已: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深。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用于好的事物)。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依依惜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难舍难分:舍,舍弃、放下。形容双方感情很好,不忍分离。19.选B。解析:A项,表讽刺和反语。C项:表直接引用。D项,表特殊含义。“厚壁障”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B项与题目中所指引号作用相同,都是表着重强调。20.解析:(答法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体育场比作欢乐的海洋。歌声、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海洋的波浪此起彼伏。形象地写出了观众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享受着体育盛会带来的快乐。(答法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歌声、掌声、欢呼声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各种声音响彻云霄,形象地写出了观众被精彩的表演所感染,尽情享受体育盛会带来的快乐。(两种答法,写出一种即可。写出了修辞给2分,作出了分析给3分)21.选D。解析:画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是主语不一致。第一个分句应做状语,可改为“为了解决人口问题”。二是逻辑顺序不恰当。应先谈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再谈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先谈对人内部的影响,再谈对人外部的影响。三是搭配不当。“制订”是创制、拟定的意思,如:制订计划;制订方案。“制定”是确定(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等)的意思,如:制定方针政策;制定《刑法》。此处应用“制定”。22.解析:①人也是消费者。②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第①处,根据开头引用的俗语以及“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可知,人既能生产,又能消费。所填地方应该与“人是生产者”\n对应,且还要表达一种递进关系,所以,此处可填“人也是消费者”。第②处,根据前一句话“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知,这一处所在的句子是讲述结果。且要注意对应“人口增长速度”来填写,可仿照“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确定此处填“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也可以结合下文内容进行填写。第③处,可根据第二段开头谈“人口多,增长快带来诸多问题”得知,这一段是谈“人口少,增长慢带来的影响”,还可看看横线后面所举例子。考虑与第二段的关系,能表达出递进关系更佳。所以,此处可填“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3.写作(60分):略。【附:《丰乐亭记》参考翻译】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答案仅供参考,阅卷可据实灵活处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1 19:08:0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43.4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