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2级高一下期6月试题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 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而在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C.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 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D.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B.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的特点。D.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并非如出一辙。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C.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D.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5.大观园中有座沁芳亭,“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红楼梦》第十七回),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答案】1.D2.A3.A4.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5.①“自然”角度:沁芳亭傍山临溪,压水而成,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借景”角度:沁芳亭居桥而建,应属园中至高点,可“俯而视之”满园春光之景;此亭下临清溪,可“镜借”天光云影。③从“分景”的角看,沁芳亭一边是自然景观,一边是人工的楼台亭阁,丰富了美的印象。④从文化角度,沁芳亭的构建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彰显了“有若自然”的情趣意境。【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可知,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说法错误,原文相关内容是“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所以“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于文无据,“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不能单指中国花园。C.“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没有比较谁更优。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A.这两句诗能准确证明材料二关于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论点。BCD中的诗句都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可知,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结合“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可知,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分析,沁芳亭傍山临溪,压水而成,从“自然”的角度,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结合材料二“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可知,从“借景”“镜借”的角度,沁芳亭居桥而建,应属园中至高点,可“俯而视之”满园春光之景;此亭下临清溪,可“镜借”天光云影。结合材料二“颐和园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可知,从“分景”的角看,沁芳亭一边是自然景观,一边是人工的楼台亭阁,丰富了美的印象。结合材料一“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可知,从文化角度,沁芳亭的构建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彰显了“有若自然”的情趣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命若琴弦史铁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你不信?”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明天就走?”“天一亮就动身。”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你真那么想吗?”“真想,真想——”“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雨坎坷的岁月,难以阻挡“瞎子”师徒为看见世界的决心,他们坚持着用心弹琴。B.老瞎子的师父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但为了给老瞎子拉紧生命的琴弦,对他说了谎话。C.老瞎子最后发现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D.“瞎子”师徒饱受艰辛,根据自己所知猜测着无穷未知,以自己的情感勾画出世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铁生在小说的开头渲染了一个悲凉和苦痛的生存画面,“瞎子”抱琴四处说书为生,凄惨漂泊钻进人心,悲苦难言。B.小说首尾照应,结尾处八句与开篇完全相同,作者说“回到开始”,回到文章的起始位置,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C.文章是象征主义的佳作。弹琴与生存,琴弦与命运,赶路与追寻构成对应关系,老、小瞎子与生命欲望四溢也通过象征对应起来了。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8.小说中“老瞎子”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充满了“生命的悲怆”和“生命的诗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B8.①努力进取,坚毅顶强。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②慈善悲悯,传承大爱。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③ 技艺精彩,细心严管。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9.生命的悲怆:①人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老瞎子从来也没看见过世界充满着悲剧性。②执着追求光明的过程充满着悲剧性。老瞎子师父留下的治疗失明药方是立在老瞎子个人欲望与自身能力之间无法跨越的屏障。③执着的追求而不得的悲剧性结局。老瞎子历经磨难,弹断一千根琴弦,得以彻底告别灰暗的时光,信心满满,得到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光明的梦想彻底被毁灭。生命的诗意:为了得见光明而克服重重困难、不懈追求过程充满着诗意。老瞎子和小瞎子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人类顽强的意志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说法错误,由原文“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可知,最后老瞎子还是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虚无。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说法错误。由原文“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和最后一段“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可知,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而是预示着新的开始。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根据文本“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可知,文中老瞎子虽然眼盲,但心存希望,他努力地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表明他是一个努力进取,心存希望的人。(2)根据文本“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 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可知,当老瞎子得知药方是一张白纸时,他并没有把真相告诉徒弟,仍然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表明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悲悯之心的人。(3)根据“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分析,概括为:老瞎子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老瞎子和与徒弟相处等事件,表明他技艺精湛,观察仔细,眼盲心亮,细心,严格管教徒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一)生命的悲怆①人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三代瞎子命运相似,老瞎子的师父没有看见过世界,老瞎子从来也没看见过世界,未来的小瞎子也很难看见世界,充满着悲剧性。②执着追求光明的过程充满着悲剧性。“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师父留下的治疗失明药方是立在老瞎子个人欲望与自身能力之间无法跨越的屏障。③执着的追求而不得的悲剧性结局。“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虽然眼盲,但心存希望,他努力地弹断一千根琴弦后希望见到光明,可是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光明的梦想彻底被毁灭。(二)生命的诗意为了得见光明而克服重重困难、不懈追求的过程充满着诗意。“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通过白纸药方,老瞎子懂得了师父当年说的话,对生命有了透彻的理解,同时,这张药方也让小瞎 子重燃了活下去的希望。老瞎子和小瞎子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人类顽强的意志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嵩,貌伟秀,美须髯。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①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士争往交象先,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②,举门蕃炽。”时人不许。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王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怀保边人。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③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初,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终者。”久之,迁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嵩退,修莳园区,优游自怡。家饶财,而子华为工部侍郎,子衡以尚主位三品,年逾八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改)注:①僚婿:同门女婿。②艾:对老年人的敬称。③赞普:吐蕃诸王的称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需加句读的位置。臣(A)待(B)罪(C)宰(D)相(E)爵(F)位(G)既(H)极(I)幸(J)陛(K)下(L)未(M)厌(N)得(O)以(P)乞(Q)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文末“天宝”也是年号。B.首领,在本文中指为首的领导地位,现在一般表示最高领导,二者的意思相近。C.终,意为“终结”,和《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终”字意思不同。D.工部,古代的官署名,为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嵩还未做官,名声不显。相士夏荣却断定萧嵩将来比陆象先官位高寿命长,但时人都不认同相士 看法。B.萧嵩得到皇帝的恩赏,令人羡慕。他出师远征,皇帝作诗送行;取得战功,被授予高官;还与皇帝结成亲家。C.萧嵩推贤任能,懂得进退之道。他推荐韩休,韩休与他同处相位时却将他告到皇帝面前,于是他恳请退休。D.萧嵩位高权重,家世显赫。他曾高居宰相之位,儿子萧衡娶新昌公主为妻,官居三品,儿子萧华任工部侍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2)久之,迁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答案】10.EIN11.B12.C13.(1)萧嵩于是施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吐蕃的赞普果然杀了他。(2)一段时间以后,萧嵩升任太子太师。他坚决请求退休,皇上同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愧为宰相,爵位已极高,幸亏陛下没有嫌弃,得以乞求退休。“待罪宰相”是担任宰相谦虚的说法,语意完整,动宾结构。“宰相”是宾语,故在其后E处停顿;“爵位既极”主谓结构,“极”是谓语,故在其后I处停顿;“得以乞身”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臣”,“乞”是谓语,“身”是宾语,故在“得以乞身”前N处停顿。故在EIN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文中指为首的领导地位”说法错误。“首领”在文中指头颈、生命,与现在的意思不同。C.正确。终结。/最后。句意:君臣情谊应当有始有终。/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不多。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他告到皇帝面前”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二段“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可以看出,不是韩休向皇帝告发萧嵩,而是韩休刚正不相让,以至于和萧嵩闹到皇帝面前来让皇帝评判是非曲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纵”,施行;“示”,给……看;“疑端”,可疑的事情。(2)“迁”,升任……官职;“固”,坚决;“请老”,请求退休养老、请求告老还乡;“见许”,被/得到同意。参考译文:萧嵩相貌俊秀,有漂亮的胡须。当初,娶了会稽贺晦的女儿为妻,贺家另一女婿陆象先,是宰相的儿子,当时任洛阳尉。士人争着和陆象先结交,而萧嵩被埋没还没有做官,人们不认为他奇特。夏荣这个人善于给人相面,对陆象先说:“君十年后,将贵为宰相,但不如萧郎那样官位高年寿长,全族兴盛。”当时人们不赞同他的说法。开元初年,升任中书舍人。当时崔琳、王丘、齐澣都有名气,认为萧嵩缺少学问,不赞许他是同辈中的名人,只有姚崇称赞他大器晚成。开元十四年,以兵部尚书兼任朔方节度使。将要前往军中时,有司奉皇帝的命令在定鼎门外陈设帷帐、用具等,皇帝设宴为他饯行,玄宗赋诗慰劳他出师远征。正值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和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皇帝选择能胜任边地事务的人,改任萧嵩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事务。萧嵩上表奏请安排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在幕府中任职,任命建康军使张守珪任瓜州刺史,安抚保护边民。这时悉诺逻恭禄威势震慑各部,吐蕃倚仗他的勇健蚕食唐朝边境。萧嵩于是实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吐蕃的赞普果然杀了他。吐蕃又派悉末明攻打瓜州,张守珪奋力抵抗,吐蕃军退却。萧嵩又派遣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强弩兵和吐蕃在祁连城下交战,从早晨一直战到傍晚,吐蕃终于大败,唐军斩杀吐蕃一名将领,敌人的哭声震动山谷。皇帝很高兴,授予萧嵩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他的儿子萧衡,娶新昌公主为妻。萧嵩的妻子入宫谒见,皇帝称呼她亲家,用于礼仪的器物非常贵重。当初,皇帝委托萧嵩选择宰相,萧嵩推举韩休,等韩休和他同处相位,严峭刚直不相让,以致闹到皇帝面前评判是非曲直。萧嵩惭愧,请求退休。皇帝安慰他说:“朕没有嫌弃卿,何必要离去呢?”萧嵩伏身说:“臣愧为宰相,爵位已极高,幸亏陛下没有嫌弃,得以乞求退休。如果陛下厌恶臣,臣将身首不保,又怎能如我的心愿?”因而哭涕。皇帝为此动容地说:“卿说得很恳切,朕不能决断。你姑且回去,傍晚会有诏书。”不一会儿派遣高力士下诏给萧嵩说:“朕将你留下,君臣情谊应当有始有终。”一段时间以后,萧嵩升任太子太师。他坚决请求退休,皇上同意。萧嵩退居在家,修栽园林,游玩自乐。家境富裕,而萧华任工部侍郎,萧衡因娶公主为妻位居三品,萧嵩年过八十,士人羡慕其一门荣耀。天宝八年去 世。(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元】汤式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14.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诗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孤苦之情。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客中的凄凉与惆怅。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有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15.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答案】14.D15.①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③以动衬静(寓情于景),以三种声音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不乏华美生动”错误。由原文“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可见,本首曲的语言朴实凝练,并没有华美的辞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用词、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都采用修饰语加中心词的形式,句式比较整齐,富有节奏感;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写出了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写出了三处声音,如“鼓声”“浪声”“钟声”,更加衬托出作者夜晚停 泊在京口的孤寂之情,以声衬静,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同时也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以地事秦⑥.犹抱薪救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俟、锱铢、事、薪。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国共两党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近一个世纪之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实现,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①,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携手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作为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的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走进新时代,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两岸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大陆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加充满信心。虽然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前进道路也不可能②,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由和平统一迈向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两岸中国人应当大力传承与弘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认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③、人心所向,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积极投身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征程,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创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未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7.①齐心协力②一帆风顺③大势所趋18.回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革命摇篮。19.原句中的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可以突出表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可以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可用“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第①空,语境指前进道路不可能非常顺利,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第①空,语境指“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局势发展的趋向,可用“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一是“展望历史”搭配不当,改为“回望历史”。二是语序不当,“国共两党”应放在“培养”前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中,两个“一批批”间隔反复,强调数量众多;“一批批”修饰“热血青年”,强调无数热血青年们前赴后继奔赴黄埔学习救国;“一批批”修饰“革命军人”,强调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之多,突出黄埔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招聘启事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岗位职责:负责来稿筛选、文字斧正和新闻采写等工作。招聘对象:高一、高二学有余力的同学。应聘条件:1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2能够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xx@xx,附上拙作一篇,面试事宜另行通知。截至日期:6月25日。校报编辑部6月1日20.上面是一则校报的招聘启事,文中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正。21.校报的招聘启事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发布,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请你根据广播稿的特点,对招聘启事进行改写,改写时更正招聘启事中的错误。【答案】20.“斧正”改为“校正”;“拙作”改为“自己的原创作品”;“截至”改为“截止”21.示例:各位同学下午好,现在播放一则“招聘启事”。校报编辑部计划在高一、高二年级招聘两名编辑,负责校报的稿件筛选、文字校正和新闻采写。如果您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有较强的责任心,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欢迎您前来应聘。请把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xx@xx,并附上本人的原创作品,作为面试参考,截止日期为6月25日。面试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此处是讲招聘的编辑的职责,改为“校正”。“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此处是称别人的作品,改为“自己的原创作品”。“截至”,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强调“至”。“截止”,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此处强调时间,改为“截止”。【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广播稿的能力。 广播稿需要有称呼,这是校园广播稿,称呼直接为“各位同学”,后面需要明确此条广播的主要内容,即播放一条招聘启事。然后需要具体介绍招聘的内容,招聘主体和招聘对象需要交代清楚,即“校报编辑部计划在高一、高二年级招聘两名编辑”。接着介绍岗位职责,如“负责校报的稿件筛选、文字校正和新闻采写”。再介绍应聘条件,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条件为三点,如“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能够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还需要介绍应聘的方式及截止时间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等。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先生说,我在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当今网络时代,我们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也更习惯对别人指手画脚,而忽视对自我的解剖。盯着别人,只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剖析自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鲁迅先生剖析自我的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严于剖析自己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鲁迅先生说,我在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自我剖析就是通过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许多人虽然在理论上也这样认为,但实际上却往往很难正确评价自己。犯错误、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的缺点常常看不到,看不透,看不全,甚至把蛹蛆当佳肴,把赘瘤当宝贝,抱残守缺,结果小恙酿成痼疾,小错铸成大错。英雄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非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什么缺点,而在于他们能够严于剖析自己,能够自觉认识并及时克服自己的缺点。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改造过程,只有经常反省剖析自己,勇于自责,及时清除思想上的灰尘,才能在防微杜渐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正如人天天要洗脸、房屋天天要打扫一样,自我解剖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自我剖析,贵在严格无情。用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的话讲,就是自己要经常“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当“原告”,自己当“被告”,自己当“法官”。这里的“原告”,就是自己头脑中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思想认识;“被告”则是不符合道德的思想和言行;而“法官”则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作为集“ 原告”“被告”“法官”于一身的修养者,如果不能严格无情地“执法”,如果不能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铁面无私地予以“裁决”,“被告”就会“逍遥法外”,“官司”就打不赢,矛盾就不能向着有利于思想道德要求的方面转化。因此,只有警钟常鸣,严于解剖,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目标,才能逐步完善自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自我剖析,贵在坚持不懈。思想道德修养不是一日之功、一时之功,而是一生之功,必须长期坚持;思想品德上的自我完善又并非是一件轻松愉快、一帆风顺的事,它需要修养者以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进行坚持不懈的自我解剖、自我磨炼。因此,修养者只有把严格的自我解剖贯穿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言必信,行必果,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自我剖析,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被信息的海洋淹没,又由于社会的浮躁,想要独立思考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身处网络旋涡中的我们,经常被各种信息包围,我们常常陷入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的自我娱乐之中,反而忽视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省。如果只被这些信息裹挟着不断前行,我们就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剖析自我。而实际上,人要想成长,必须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盯着别人,只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剖析自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新时代青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引出当今时代,我们也应继承鲁迅先生的剖析自我精神,并从正反两面阐述了自我剖析的价值——盯着别人,只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剖析自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今时代,网络信息丰富复杂,有些媒体可能会刻意发布一些信息,博人眼球。如果我们总是盯着这些信息,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一是浪费精力,二是反而陷入这样的信息茧房,失去了自我。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多向“内”看,多反思自我,解剖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作文写作身份是“新时代的青年”,要结合时代特点,论述自我剖析的意义。建议写成议论文。首先对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稍加分析,引出论点。然后可以结合古代修养身心的名言,先分析什么是自我剖析;再分析自我剖析的意义,可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论述在当今时代自我剖析的必要性,以及作为青年如河进行自我剖析。立意:1.剖析自我,走好人生路。2.自我剖析是时代的要求。3.剖析自我,做更优秀的青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5:1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