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5届春季末期高一语文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条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的星宿定的,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 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蛤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材料二: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家和科学家费尽心力进行实验,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其依据正是美本在物这一认识。B.朱光潜用有人喜欢温飞卿讨厌辛稼轩,有人却讨厌温飞卿喜欢辛稼轩这一现象,形象地指出了美本在物之说存在的问题。C.梁衡认为美在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艺术创造需要师法自然。这种认识符合美本在物的美学观点。D.朱光潜文侧重阐述的是美产生的机理——心物结合,梁衡文侧重阐述的是美感获取的途径——观察与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认为康德的主观判断、黑格尔和托尔斯泰从事物中得出普遍原理的美学观点不合适,依据的是艺术欣赏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B.在朱光潜看来,如果一个事物能给人美感体验,说明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已经融入了主观的个性化认知。C.梁衡认为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美的要素是师法自然得到的。D.朱光潜认为,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在梁衡看来,引发人的美感需由美形及美情及美理,三者相互依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一项是()A.能称为“美”的就不“自然”,称为“自然”的就还没有成为“美”。B.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进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C.美是理念的内容通过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得以显现。D.物之所以美,是由于自我感情的移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分别用两则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对下面诗句中“白菊”美感的形成进行阐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闻一多《忆菊》)【答案】1.C2.B3.A4.①先列出美本在物之说,接着用美并无公认的标准指出其片面性;②然后列出美本在心之说,再用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美指出其片面性;③从而得出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④由此阐述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这一美学观点。5.①入诗后白菊已是一个艺术品,它是美的,这种美既来自菊之特性(柔艳的尖瓣攒蕊),又来自诗人之个性、情趣(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即形象的直觉。②白菊外形美(柔艳的尖瓣攒蕊),以美形引人;由白菊到美人,由美人到金粟,诗中有了温馨的意境,由美形上升到美情和美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梁衡认为美在自然”错误,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可知,原文说的是“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选项说法不够严谨。同时,根据材料二第2段“客 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可知,梁衡的认识不能完全等同于美本在物之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依据的是艺术欣赏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3段“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而不是“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C.“……是师法自然得到的”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1段“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要素……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并不是“师法自然得到的”。D.“三者相互依存”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2段“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可知,原文只是说“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并没有说“三者相互依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具体阐述即“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A.“称为‘自然’的就还没有成为‘美’”,单纯指物理(形象),“能称为‘美’的就不‘自然’”,则指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情(直觉)的物理(形象),符合“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的观点。B.属于美是“目的”的观点,认为同一物从不同效用目的看,其美与否就有不同的判断。C.属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D.属于美是移情于物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依照从后到前的顺序进行梳理。即先从后文找出观点“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由这一观点可找到“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而这一观点又来自前文对“美本在物”“美本在心”这两种观点的批判性认识。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 生来就丑”可知,先列出美本在物之说;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关键句“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可知,接着用美并无公认的标准指出其片面性。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然后列出美本在心之说,再用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美指出其片面性。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关键句“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可知,从而得出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关键句“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可知,由此阐述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这一美学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可知,用“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的观点进行阐释:白菊这一“柔艳的尖瓣攒蕊”的形象,具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加上诗人有情趣理解,即“直觉”,就形成了“白菊”的美感。结合材料二“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可知,用“以美形引人”“以美情感人”“以美理服人”的观点进行阐释:白菊“柔艳的尖瓣攒蕊”,具有外形美,以美形引人;再通过营造意境,上升到以美情感人和以美理服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失去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何新成哭了,哭得十分悲切。每天晚间,当爸爸妈妈关起卧宝的门休息时,只有小花猫跟他在一起。有时半夜里听见外面发出奇怪的声音,或是听到有人在楼下大声吵架,何新成会感到孤单,害怕。每当这个时候,小花猫就会跳到床上,及时出现在他面前,用嘴巴或尾巴碰碰他的脸,坚定地跟他站在一起,给他以安慰。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有我陪伴你,你什么都不要怕,好好睡吧。每天早上,当何新成醒来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枕边的也是小花猫。有时小花猫会用舌头舔舔他的耳朵,舔得他的耳朵痒酥酥的,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该起床了,当学生的不能睡懒觉。于是他就穿衣服 起床,并顺便把小花猫抱一抱。而从今以后,何新成再也见不到他的小花猫了。何新成之所以哭得如此伤心,还有一个原因,他从何赵庄的小学转到上的小学之后,班里有的同学嫌他是从农村来的,嫌他说话有老家的口音,嫌他土里土气,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他土鳖。何新成在老家时看见过土鳖,在门后的绒土里,在院子里柴草垛下面,都看见过。土鳖的身体扁扁的,下面长着许多细腿,是一种很不讲卫生的虫子。同学们怎么能给他起这么一个难听的外号呢!这个外号很快就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一听土鳖,同学们就知道指的是他,相比之下,他的大名何新成好像不重要了。这样带有羞辱性的外号,使何新成在班里仿佛成了一个另类,不少同学都排斥他,不愿搭理他。回想起他在何赵庄小学,一连三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班里许多同学想巴结他都巴结不上,他是何等的骄做,地位是何等的优越!到了金泉矿小学,他成了被嘲弄、被欺负的对象,地位一落千丈,再也骄傲不起来。这样的处境,他还没有跟妈妈说过。土鳖的外号这么难听,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来,他怎么好意思跟妈妈说呢!何怀礼的愤怒是因为失掉了第二个孩子,猫偷吃肉松就成了引燃何怀礼愤怒的导火索,通过从楼上扔掉猫,他的愤怒才终于发泄出来。何新成的委屈先是在校园里受到了歧视和欺负,他的委屈还一直没有在家里表现出来。现在爸爸残忍地扔掉了他心爱的小花猫,使旧的委屈上增添了新的委屈,两个委屈加在一起,终于超出了他对委屈的忍受能力,他再也忍不住了。何新成哭着喊起了妈妈:妈妈,妈妈!小花猫在危难之时求救于他,他在痛苦时刻只能求救于妈妈。妈妈把新成抱住了,一手捂着他的头安慰他说:好了,别哭啦。王国慧意识到她这一辈子就这一个孩子了,不会再有第二个孩子了。她对新成心疼得也快要哭了。何怀礼却不允许何新成哭,他说:不许哭,你老子还没死呢,你哭什么哭?再哭老子揍你!何怀礼气哼哼地回到卧室里去了。何新成还在哭:妈妈,我不想让小花猫死。小花猫要是死了,我就没有好朋友了。小花猫不一定会死,猫会跳高,爪子会接地,能力可强呢。你没听人家说嘛,狗记千,猫记万,狗能记住一千里路,猫能记住一万里路,说不定,小花猫还会自己回老家呢!等咱啥时候回到老家一看,小花猫正在老家的家门口等着咱们呢!妈妈,我也想回老家,我不想在这儿上学了。想回老家可以,等到过年的时候,妈妈带你一块儿回去。不想在这儿上学可不行,因为你的户口转到了这里,就只能在这里上学。何新成想跟妈妈说,这里的同学看不起他,瞎给他起难听的外号,但他没有说。他已经有了自尊心,并开始学会了自己压抑自己。还有,何新成隐隐约约感觉到家里最近好像出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似乎与妈妈肚子里怀的小妹妹有关。妈妈没有跟他说小妹妹怎么样了,他也没有问。妈妈以前跟他说过,不该打听的事情不要打听。何新成不哭了,悲伤的情绪渐渐有所缓解。妈妈问他,你跟同学们都熟悉了吗,打成一片了吗? 妈妈既然问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应该说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实话实说、诉说心中委屈的机会,然而他把机会放弃了,他的回答是:打成了。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吗?快写完了。作业一定要完成。接着写吧,写完作业抓紧时间睡觉。妈妈帮新成把折叠床撑开,把被褥铺好,才回到卧室去了。当晚何新成迟迟睡不着觉,按理说,睡不着觉是成年人才会出现的情况,因为人一大,责任就大,烦心事就多,会影响睡眠。而像何新成这么大的小孩子,正是吃凉不管酸的时候,正是瞌睡多和倒头便睡的时候,怎么会睡不着觉呢?原因不难理解。是他第一次遇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经历了离别的问题,心神的某个痛点受到了刺激。也许他以前在村里也看见过别人家死人,埋人,从老家往矿上迁移时,跟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子等,也算是一种离别。因为死的是别人家的人,跟他的心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他一点儿都不觉得痛苦。离别的虽说是他的亲人们,因为不是生死离别,他也没感到伤心。小花猫的猝然失去就不一样了,带给他的是撕裂般的痛感。小花猫虽然不是一个人,但他对小花猫比任何人都觉得亲密。包括生他养他的妈妈。比如说每天晚上妈妈都是关上卧室的门和爸爸睡在一起,只有小花猫形影不离地跟他一块儿待在客厅里。他和小花猫之间的联系是感情的联系,也是心与心之间的联系。如果说新成和小花猫之间有一根纽带的话,那就是情感和心灵的纽带。扯断这根纽带,难免使新成的情感和心灵都会带出血来。客厅里的灯熄灭了,黑暗像煤炭一样瞬间填满了屋子。何新成仿佛觉得小花猫就睡在他枕边,他不由得伸手往枕边摸了摸,枕边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节选自刘庆邦《家长》,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痛失花猫让何新成悲切难耐,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向孩子的悲悯善良和孤独寂寞。B.何新成对妈妈隐瞒了与同学关系的真相,这说明了他已经学会了压抑和欺骗自己。C.何新成有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失眠,是各种烦心事的叠加刺激了他心灵的痛点。D.何新成提出转回老家的愿望,妈妈没有明白他的意图,失去了走进他内心的机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画横线语句用“跳”“碰碰”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花猫在何新成孤单害怕时,带给他朋友般的安慰和温暖。B.小说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补充介绍何新成在老家见到的土鳖的样子,突出了这一侮辱性外号给他的自尊心带来的伤害。C.小说采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以何新成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父母的生活,显得更真实,便于表现孩子 复杂的内心世界。D.小说以平实老练的语言、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写出了一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引人深思。8.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作简要点评。9.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对主人公心理的剖析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D7.C8.①运用比喻,将何新成与小花猫之间的联系比作纽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之间的心有灵犀和亲密无间;②运用“扯断”“带出血来”等富有表现力的词,写出了爸爸扔掉猎带给他撕裂般的疼痛感,突出了他内心受到的伤害程度之深。9.①何新成拥有小花猫时的安慰与失去它后的悲切形成对比,突出他失去好友后内心的孤单寂寞;②何新成转学前的优越骄做与转学后的遭嘲被欺形成对比,突出他内心的委屈;③何新成在老家看见别人家死人以及跟老家亲人离别时的平静与小花猫猝然失去时的悲切形成对比,突出他与小花猫亲密无间;④何新成对小花猫和跟妈妈之间的亲密程度形成对比,突出与小花猫的亲密和与妈妈之间的隔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悲悯善良”错误。小花猫是何新成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并且何新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的并不好,所以痛失小花猫让何新成悲切难耐,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并不能体现他的悲悯善良。B.“欺骗自己”错误。何新成向妈妈隐瞒了与同学关系的真相,他已经有了自尊心,并开始学会了自己压抑自己,所以这说明了他已经学会了压抑,而没有自己欺骗自己。C.“各种烦心事的叠加”错误。何新成失眠是因为他第一次遇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经历了离别的问题,心神的某个痛点受到了刺激。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采用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错误。本文的叙事视角并不是何新成,所以并没有采用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何新成与小花猫之间的联系,喻体为纽带,而这纽带就是情感和心灵的 纽带,所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心有灵犀和亲密无间。本句话中运用“扯断”“带出血来”等富有表现力的词,“扯断这根纽带”指的是爸爸扔掉猫,让何新成的心灵和情感受到伤害,“带出血来”突出了爸爸扔掉猫带给他的撕裂般的疼痛感,突出了他内心受到的伤害程度之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和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失去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何新成哭了,哭得十分悲切”可知,何新成失去小猫的悲切。由原文“每天晚间,当爸爸妈妈关起卧宝的门休息时,只有小花猫跟他在一起。有时半夜里听见外面发出奇怪的声音,或是听到有人在楼下大声吵架,何新成会感到孤单,害怕。每当这个时候,小花猫就会跳到床上,及时出现在他面前,用嘴巴或尾巴碰碰他的脸,坚定地跟他站在一起,给他以安慰。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有我陪伴你,你什么都不要怕,好好睡吧。每天早上,当何新成醒来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枕边的也是小花猫。有时小花猫会用舌头舔舔他的耳朵,舔得他的耳朵痒酥酥的,小花猫仿佛在对他说:该起床了,当学生的不能睡懒觉”可知,何新成拥有小猫时非常的安慰,所以将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他失去好友后内心的孤单寂寞。由原文“回想起他在何赵庄小学,一连三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班里许多同学想巴结他都巴结不上,他是何等的骄做,地位是何等的优越!”写出了何新成转学前的优越骄傲。由原文“到了金泉矿小学,他成了被嘲弄、被欺负的对象,地位一落千丈,再也骄傲不起来”可知,何新成转学后的遭嘲被欺,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他内心的委屈。由原文“也许他以前在村里也看见过别人家死人,埋人,从老家往矿上迁移时,跟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婶子等,也算是一种离别。因为死的是别人家的人,跟他的心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他一点儿都不觉得痛苦。离别的虽说是他的亲人们,因为不是生死离别,他也没感到伤心”可知,何新成在老家看见别人家死人以及跟老家亲人离别时非常平静。由原文“小花猫的猝然失去就不一样了,带给他的是撕裂般的痛感”可知,小花猫猝然失去时何新成非常悲切,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他与小花猫亲密无间。由原文“小花猫虽然不是一个人,但他对小花猫比任何人都觉得亲密。包括生他养他的妈妈”可知,何新成对小花猫和跟妈妈之间的亲密程度形成对比,突出与小花猫的亲密和与妈妈之间的隔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C.于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答案】10.C11.D12.D13.(1)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僻,施政却很正当。(2)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14.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得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围孔子于野”是“徒役”的宾语,“徒役”“徒役”是“发”的宾语,又是“围孔子于野”的主语,“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是一个兼语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发徒役围孔子于野”承前省略主语“陈蔡大夫”,“不得行”的主语应是“孔子”,两句主语不一致,“不得行”前应断开,排除B。“病”的主语是“从者”,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六艺……文中指前者”说法错误,文中的“六艺”是指后者,即《诗》《书》《礼》《乐》《易》《春 秋》等六种儒家经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D.“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理解错误。文中说的是“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能赞一辞”的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而选项说成是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望文生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志”,志向,目标;“处”,所居住地域;“行”,施政。(2)“听讼”,审理案件;“共”,共同处理,此处可译为商量;“独有”,独自决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孔子第一次回答是“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意思是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据此概括为:志向远大,施政恰当。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据此概括为:遵循礼治,注重秩序。孔子的第三次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据此概括为:节约开支,杜绝浪费。参考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成年以后,曾做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也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越养越多。因此出任司空。没过多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奔波于宋、卫两国,又在陈、蔡两国间遭遇困厄。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的秦穆公,国家既小,地域又偏,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域虽然偏,施政却很正当。”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听了说:“太好了!”改天他又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最要紧的在于节省财力。”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这时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行人男女都各守礼法分开走路,路上见了别人掉落的东西也不捡回去;来到鲁国的四方旅客,不必向管事官吏请求,管事官吏都会给予他们宾至如归般的照顾。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 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商议说:“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掌权),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得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小人困窘的时候,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在孔子的时代,周朝王室已经衰微,而礼乐的制度教化也废弛了,《诗》《书》等典籍零散残缺。于是孔子探寻三代以来的礼制遗规,厘定《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间,下到秦穆公止,依照事类秩序加以编排。古代留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把重复的去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部分。所取诗篇,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的诗,其次是歌颂殷、周两代盛世的诗,再次是讽刺周幽王、厉王政治缺失的诗。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们入乐歌唱,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先王礼乐教化的遗规,到此才稍复旧观而有可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齐全了。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到他写《春秋》时(就不同了),认为该记录的就提笔直录,该删削的就删削,子夏这些弟子,一句话都参酌不上。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逝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众人【宋】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他们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B.颔联用典,众人赞誉王莽,流言诽谤周公,这都改变不了事实。暗示自己的处境,与尾句相呼应。C.颈联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只有圣人才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回归现实,指出决定美恶的在于“吾身”。此处的“吾身”不是指别人,而是专指诗人自己。16.本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与“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都表达了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吾身”错误,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的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看出这里的“吾身”不仅仅指诗人,而是每一个“自身”。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的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是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他表明“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高尚节操的坚强决心,这与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都表达了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杀害良将是 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洎牧以谗诛⑥.邯郸为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善、繁、寡、覆、隔离、洎、谗、诛、邯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18.作者善于将常见的词翻出新意,请从文中加点的“构成”“诞生”两词中任选一词,加以分析。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示例一:“构成”一词,常用于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事物,这里说“胡同构成了我”,凸显胡同于我之意义:胡同构筑了我的精神世界,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表达有陌生化效果,给人庄重的感受。示例二:不说是“我”诞生,而说因“我”而胡同“诞生”,赋予胡同以生命的色彩,胡同伴随我的出生而获得一个全新的意义,这是作者对胡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充满哲思意蕴,具有庄重色彩。19.示例一:(1)特点:①“我不断长大”与“胡同不断地漫展”回环叙述,并与反复设问结合。②“漫展”一词以动 写静,由实入虚,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作者心灵世界的延展。(2)效果: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表现了作者对个人成长与故乡胡同的关系的追问与思索,含蓄地写出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情感表达厚重深沉。示例二:①回环叙述,将个人成长和故乡胡同密不可分的关系凸显出来。②反复设问,强化了追问与思索的意味。③“漫展”一词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作者心灵世界的延展。以动写静,由实入虚,拓展了意蕴空间。④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写得含蓄委婉,情感表达厚重深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示例一:“构成”一词“构成”是形成、组成的意思,常用于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事物。“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这句话中,主语是“胡同”,宾语是“我”,即胡同构成了我,说明胡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再结合上文“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可知,它构筑了我的精神世界,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表达不同于我们习惯性地表达,从而让人有陌生的感觉,更让人感觉到庄重。示例二:“诞生”一词“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中“诞生”的主语是“胡同”,所以这里面不是说“我”诞生,而是说胡同诞生,当“我”这个男孩越过一道大门槛,四下张望的时候,对“我”来说胡同就诞生了,所以胡同的“诞生”是因为“我”,“诞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胡同以生命的色彩,胡同本来是早就存在的,但因为“我”的缘故,胡同有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充满哲思意蕴,具有庄重色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特点以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将“我不断长大”与“胡同不断地漫展”回环叙述,并且“是……呢”“还是……”运用了两个设问句,所以回环叙述和反复设问结合使用,既突出了个人成长和故乡的胡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运用设问强化追问和思索的意味。“漫展”本指现实生活中故乡胡同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这里将故乡胡同的漫展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漫展”就有了深层含义,暗示了随着个人的不断长大,故乡的胡同在作者心灵深处不断地延展。故乡胡同的不断延伸本来是一种动态描写,但这里暗示它在作者心灵深处的延展,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并且由实入虚,具有了更深的含义,拓展了意蕴空间。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既采用了回环叙述的表达方式,也运用了设问的形式,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即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故乡的胡同在作者心里不断地漫展,也就是对故乡胡同以及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奶奶的怀恋逐渐地加深,使情感表达更加地厚重深沉。(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曾经历过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从他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之中。在①的年代,沈忠芳断断续续才读完小学课程。沈忠芳认为,“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他们②。”于是,1953年高中毕业时?,看到报考目录有北京航空学院,沈忠芳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直到学校增设了火箭导弹专业,让一直围绕飞机制造作为目标的沈忠芳产生了投身导弹研发事业的想法。仅仅有厉害的飞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厉害的导弹才能真正保卫国家。沈忠芳三次担任导弹研发任务的总指挥。面对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敢于拍板做决定的人③。沈忠芳每次都能够在看清风险后,理智做出决定并将责任扛在自己肩头。“成功了是集体的,失败了我个人负责”。沈忠芳的“一肩挑”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有这样的领头羊,路又怎么会走歪呢?2009年国庆,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亮相阅兵式,观礼台上的沈忠芳热泪盈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强大我们的民族。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战火纷飞②落荒而逃(落花流水)③寥寥无几21.直到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这让一直把飞机制造作为目标的沈忠芳产生了投身导弹研发事业的想法。22.①把沈忠芳比作“领头羊”,生动的表现出沈忠芳在研发导弹任务中所担任的重要责任和起到的榜样作用,引领中国防空武器的发展。②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成员对沈忠芳的信任,坚信导弹研发路线的正确,突出沈忠芳的责任与担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在战斗激烈、频仍的年代,应用“战火纷飞”。“战火纷飞”,形容战斗激烈、频仍。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一定要打得他们仓皇逃命,应用“落荒而逃”,或者“落花流水”。“落荒而逃”,形容战败后仓皇逃命。也泛指一般斗争中的惨败。“落花流水”,指残花坠落,随流水漂去。形容残春景象。比喻零落残败或狼狈不堪的样子。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敢于拍板做决定的人很少,应用“寥寥无几”。“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增设……专业”搭配不当,应改为“成立……专业”;二是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在第二句前加上“这”;三是搭配不当,“围绕……作为目标”搭配不当,改为“把……作为目标”或者“围绕……目标”。【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沈忠芳的‘一肩挑’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有这样的领头羊”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沈忠芳比作“领头羊”,生动的表现出沈忠芳在研发导弹任务中所担任的重要责任和起到的榜样作用,引领中国防空武器的发展。“路又怎么会走歪呢”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成员对沈忠芳的信任,认为在沈忠芳的带领下路不会走歪,坚信导弹研发路线的正确,突出沈忠芳的责任与担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展现了观望者和行动者这两类不同的人。观望者,永远采取作壁上观的姿态,在心态上既不关心,在行动上也不会付出实际努力。而行动者,则一方面积极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变化,能学会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对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永远能以奋进的行动者姿态去努力。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旁观者或许也有目标、梦想,也有渴求幸福的姿态,但是只有行动,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食物和泉水。由此,试题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写作时,可以以“行动”“奋斗”为主题展开写作。首先,可以依据材料,指出旁观者和行动者的区别,从而在对比中对行动者予以肯定。比如,可以说,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只知作壁上观,梦想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可知区别在于是否投入实践。也可以结合一些俗语,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说明,梦想是否能实现,还是要看有多少人在“行动”。由此可知,做“旁观者”并不能解决问题,成为“行动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立意:1.袖手旁观不如甩开膀子。2.声震四方勇于行。3.深知此事要躬行。4.做行动的巨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21:4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