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中三年级摸底一、选择题1.《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作用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分封制下之下,诸侯、卿大夫之间存在严格等级序列,其中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礼乐制度。材料中郑灵公赐大夫食用鼋汤,违背了礼乐制度;而子公“弑灵公”是卿大夫弑杀诸侯,也违背了礼乐制度;故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楚国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与记载着的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C项。故选D项。2.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记述出处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书·王子侯表》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汉书·王子侯表》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题,甚至剥夺候王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C项正确;不能通过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15- 题,就推断出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用盐铁官营等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B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A.文化气派的宏大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C.社会控制的松弛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南宋文学家洪迈感叹宋代文人在创作歌诗时,没有唐朝诗人“直辞咏寄”、不避权贵的胆识,客观上反映出唐代文化气派的宏大,A项正确;与唐朝相比,宋代“平民社会”的特点更明显,排除B项;仅有唐代诗人抒怀咏志时的肆意豪放,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控制松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宋诗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并非唐代儒学正统受到了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4.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的这一举措没有扩大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更不是要恢复分封制度,排除AB项;元朝将官职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并不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描绘的是清代-15- 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山西、安徽、江浙和广州等地出发点,在国内省区间及中亚、俄罗斯等地长途转运是晋商等商帮的主要贸易途径,A项正确;清代并未出现自山西、安徽向西藏、青海和广西等地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排除B项;高产作物传播方向由沿海向内地推广,而非图中展示的以山西、安徽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发展,排除C项;清代山西和安徽并非主要粮食产地,图中显示的并非粮食的主要运销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6.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A.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B.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C.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D.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1871年中日签订条约时,取消了"一体均沾"条款,改变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援引《虎门条约》规定,扩大侵略权益的做法,反映出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70年代,西方列强正开展第二次工业-15- 革命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与洋务运动及其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1905年,《时事画报》报道:“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这反映出()A.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B.废止缠足已被民众接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面临较大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破除缠足等陋习中,受到传统落后观念的阻碍,体现了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D项正确;A项尊孔复古思想大行其道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A项;B项的说法与材料“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责后自寻短见”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武昌起义后各地区的独立情况,说明的是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A项正确;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与材料无关,排除B-15- 项;工农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各省交界处,排除C项;材料与解放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仍坚持这一战略。这主要是由于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之所以没有战役其“先欧后亚”的战略重心,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B项正确;“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美国没有转移战略重心并不是因为日本战略重心在中国敌后战场,排除C项;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并没有减轻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15- 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公民没有“保持中立”的权利,必须立场鲜明;“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一方面体现了个人自由受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民大会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的公民应该怎样做,以及对哲学家或饱学之士的要求,未涉及决策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防范以权谋私”,排除B项;材料中法律的规定,冲击了公民的理性,而不是崇尚理性,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00年英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即受到政府保护;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此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大大增强,不需要政府的保护,因此这一转变说明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盛行,排除C-15- 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1689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18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在安于现状中停滞不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命运几乎是父辈的翻版,与自己的奋斗并无多少必然联系;18世纪时这种状态被打破,社会各阶层都加入到追求财富的行列中,他们认为凭借努力可以过和自己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这一变化反映出()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动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共识C.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价值追求D.民主政治冲击传统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英国国民的对命运价值认知发生了变化,认为凭借努力可以过和自己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为高不可攀的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即是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价值追求,C项正确;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影响,得不出民主政治冲击传统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14.1913年,德国外交部用于支持海外学校的预算拨款,达150万马克;1920年,法国外交部将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升格为法语著作司;1934年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这表明三国A.把争夺文化霸权列为首要任务B.文化输出与世界扩张同步C.实现国家战略以文化手段为主D.文化传播由自发进入自觉【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德法英三国都注重在国外推广本国文化,说明他们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输出,B项正确;三国是在输出本国文化,而非争夺文化霸权,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以文化手段为主,排除C项;“自发”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15- C.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增强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以来,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的美国,屡次以其“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为借口,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客观上反映出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排除A项;早在二战后初期,美国已确立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排除B项;19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滞胀时期,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在减弱而非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答案】(1)时间、人物、旱灾、民饥;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2)分歧:《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若整体概括为“在隋文帝是否赈济灾民的问题上有分歧”也可得2分)宋代材料可信。《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歌颂贞观之治、美化唐太宗统治,有明显政治倾向),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或:《资治通鉴)》)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15- 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或:《资治通鉴》汇集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叙述)。【解析】【详解】(1)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人物、旱灾、民饥;根据两则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双方叙述一致。(2)分歧:根据材料“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可知,《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根据材料“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可知,《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宋代材料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注:19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15- ——据吴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内海外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要求:按图例要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画图:(注:1932年之前,主要分布在南京周边的华东地区及以广东、福建为主的华南地区;1932年之后,逐渐转至以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1937年底以后,再次逐渐转至以重庆、四川、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说明理由:华东、华南地区(东部沿海、东南沿海)1932年之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华侨倾向回国投资;日本侵华战事集中在东北地区,华东、华南相对安定;南京周边的华东地区毗邻国民政府政治和经济中心,投资条件便利;这些地区历史上原有经济发展基础;华南地区地近南洋且是著名侨乡;西北地区:1932年之后,日本侵略威胁到华北、华东地区,华侨投资受损;国民政府酝酿迁都西安,吸引华侨投资转移;西北地处抗战后方,地理位置险要,局势相对稳定;民族危机加深,华侨支援抗战的爱国意识增强。西南地区:1937年底后,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华侨爱国投资热情高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亟需加强西南地区开发建设;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工业大量向西南大后方迁移;西南地区富含军事工业急需的矿产资源。【解析】【详解】据材料“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932-15- 年之前,主要分布在南京周边的华东地区及以广东、福建为主的华南地区;1932年之后,逐渐转至以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1937年底以后,再次逐渐转至以重庆、四川、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说明理由:华东、华南地区(东部沿海、东南沿海):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932年之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华侨倾向回国投资;日本侵华战事集中在东北地区,华东、华南相对安定;南京周边华东地区毗邻国民政府政治和经济中心,投资条件便利;这些地区历史上原有经济发展基础;华南地区地近南洋且是著名侨乡等角度回答。西北地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932年之后,日本侵略威胁到华北、华东地区,华侨投资受损;国民政府酝酿迁都西安,吸引华侨投资转移;西北地处抗战后方,地理位置险要,局势相对稳定;民族危机加深,华侨支援抗战的爱国意识增强等方面回答。西南地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937年底后,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华侨爱国投资热情高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亟需加强西南地区开发建设;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工业大量向西南大后方迁移;西南地区富含军事工业急需的矿产资源等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灶神画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供年节时张贴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如图为凤翔县新式历头灶神画(历头中年历气节表未印),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15- ——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概括指出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①“夫妇居中、相对而坐”“公务人员立于人后”“民主家庭”“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对联,以及夫妇均佩戴“劳动模范”红花等图像元素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②无论老幼都手持农具、劳作场景、夫妇佩戴的“劳动模范”红花及“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等图像元素反映了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③一家之主由灶神变为到普通人民形象反映出当时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观念④“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儿童持书阅读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好学之风⑤五角星、五星红旗等图像元素反映出普通民众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同。(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层次二: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三: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历史阐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③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新式年画表现了广大民众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新道德、新理想的-15- 追求与歌颂,并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年画就其风格而言属于世俗画,是对现实的反映,要紧扣年画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映封建落后思想的内容都在被改造之列,只有客观真实的,能反映新社会、新生活、新观念的形象才被表现在画面中。年画艺术在不同时代需求下,产生不同的形式变体,新媒体时代下年画更需要新形式的创造来推展延续。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夫妇居中、相对而坐”“公务人员立于人后”“民主家庭”“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对联,以及夫妇均佩戴“劳动模范”红花等图像元素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无论老幼都手持农具、劳作场景、夫妇佩戴的“劳动模范”红花及“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等图像元素反映了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一家之主由灶神变为到普通人民形象反映出当时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观念。“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儿童持书阅读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好学之风⑤五角星、五星红旗等图像元素反映出普通民众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同。综上信息可知,新式年画表现了广大民众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新道德、新理想的追求与歌颂,并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停战车厢材料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年11月11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国的代表,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1940年6月21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人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做为法国停战役降文件的签署地,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变成德国民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1950年9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的纪念,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车厢”前-15- 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二战前,“停战车厢”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20世纪上半期,因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普法战争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两国之间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上存在严重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导致法德之间的长期仇视和战争,这使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给法德和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法德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两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反思和吸收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消除隔阂,走上了和解合作之路,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法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和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法德两国从战争。仇恨到和解,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同时法德关系的演变也警示我们战争和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解析】【详解】论述: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搜集与写作“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相关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中“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一战结束后,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二战时期曾)做为法国停战役降文件的签署地”“(二战后法国重置)停战车厢”“‘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济、政治合作进程”等,揭示“停战车厢”见证的历史和问题,即“停战车厢”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然后运用相关史实,从历史、时代、发展等方面,简述法德关系发展的原因、进程和影响,如通过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长期仇视和战争的史实,说明敌对和对抗为20世纪上半期的法德两国和欧洲带来深重灾难和巨大破坏,二战后法德从现实出发,反思历史教训,调整两国外交战略,通过和解、合作促进了法德和欧洲的发展和进步,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最后,在简述史实基础上,总结历史问题,升华历史认知,说明法德关系的发展史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和发展问题提供的借鉴和启示,明确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追求和平与合作的必要性;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15-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30 15:40: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3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