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S9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杭州S9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B.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B.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C.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的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D.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3.下列表述,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佚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4.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作概括说明。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答案】1.A2.A3.C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及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5.①论点提出: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中心论点。②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层进式论证。③论证方法: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说法错误,根据“‘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可知,文中推崇的“勇”是“大勇”,而非匹夫之“小勇”。 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选项中“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位置颠倒。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其中“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刚强、勇敢;“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包容大度。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的是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达”的不同立场,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强调自强不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和大度,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对抱负终将实现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思妇对于游子的想念与爱慕,以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不符。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读书的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强调的是为人应“宽厚”,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以及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前三自然段先是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出来的新内涵,然后在第四段论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下民族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中心论点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二三段分别阐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表现。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色可以从“立论方式、论证结构或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作答。立论方式: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开篇第一句话“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接亮明观点的方式来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由“大勇者何?”等内容可知,第二段是阐释“勇”的概念和内涵;第三段解释了“勇”的行为特点;第四段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开篇,分析了“勇”的培养方式,这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的对“勇者不惧”进行了论证,构成了层进式的结构,是材料二的分述部分;第五段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总束全文,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论证方法:材料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是引用论证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运用了类比论正法。论证语言:文章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的“栉风沐雨”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奋斗历程的艰辛;“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等句子准确严密,深刻有力的阐释了“勇者”的内涵和特点。这些语言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1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爷爷的雷雨天郑俊华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裸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报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上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柱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柱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鹰嘴岩下的衫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错,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时间是一削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年轻时天天在山林中打猎,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之事。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的勇敢和舍己为人。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他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D.爷爷遭遇了不幸,“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因为是一个寨里的人,大家只能配合演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吸引了读者,同时引出了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外貌描写营造了紧张气氛,也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C.文中多处情节伏笔,如“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可见“我”在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D.爷爷的口头禅“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使用了设问、感叹语气表现了爷爷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这也与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有关。8.“感怀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支红军队伍具有的精神品质。9.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爷爷的雷雨天”的妙处。【答案】6.D7.D8.①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9.①题目“爷爷的雷雨天”交待了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因为是一个寨里的人,大家只能配合演戏”错。由原文“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分析可知,大家了解爷爷的故事,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所以主动默契地配合。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使用了设问”错。““三天怎么了”应是反问,不是设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结合“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 等分析,爷爷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等,这支队伍不拿群众的东西,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结合“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等分析,他们相扶相助,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说笑、哼歌;白天行军,晚上住山洞;遇到危险时候,不顾一切救助他人等,这是一支有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队伍。结合“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等分析,老兵在情急之下救助战友和爷爷,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等,他们有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等分析,“雷雨天”交待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爷爷”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从情节安排看,“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当年“爷爷”为给北上的红军带路,遭遇敌军轰炸,右脑重伤,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气,他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以此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串联了情节。从人物刻画看,“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每当雷雨天气时,爷爷的言行及乡邻的“配合”,再现了当年他身手矫健、慷慨大度、不避艰险为红军带路的英雄形象及人们对他的景仰,以此为题,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来看,以此为题,告诫人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鱼水情深,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英雄前辈的尊重与敬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数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B.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C.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C.入官: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D.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C.“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4.“孔孟”本为一家,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0.A11.B12.A13.(1)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14.①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③文本二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两者意思基本相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莅民”是“君子”的谓语和宾语,不能断开,“不责民所不为”“不强民所不能” 是对称结构,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D。“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是对称结构,“强民所不能”后要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B.“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说法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句意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应为“比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1)“莅”,治理、统治;“而”,表递进,进而;“达”,通晓、明白。(2)“是”,这;“端”,开端、萌芽;“贼”,害、伤害;“自贼”,宾语前置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材料一“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材料二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参考译文: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平陵寓居再逢寒食朱湾① 几回江上泣途穷,每遇良辰叹转蓬。火燧②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③。莫听黄鸟愁啼处,自有花开久客中。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袍醉春风。【注】①朱湾:生卒年均不详,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②火燧: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③灰心:《庄子·齐物论》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之语。故人:古人,此指介子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寓居”“再”表明诗人在外漂泊已久,这是他在平陵寓所度过的第二个寒食B.首联数词和动词“几回”“每遇”“泣”“叹”使用巧妙,写尽长期旅居的沧桑与凄苦。C.颈联写诗人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美景,表明其心境要由“叹”转向“醉”。D.尾联说贫寒和疾病不能使自己屈服,在美好的春色中只管将理想和抱负暂时放下。16.有评论说,颔联中“灰心”一词巧妙而隽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15.C16.同意。①“灰心”一词与“火燧”对仗,既照应了钻燧改火时的灰烬,又暗用《庄子》“槁木死灰”之典,构思非常巧妙;②“灰心”即悟道之心,不为外界所动,枯寂如死灰。诗人言“灰心还与故人同”,是说自己如古人介子推一样,淡然于名利权位,语意深刻隽永。【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春日美景”理解错误,诗人劝在外漂泊的游子,不要只去听黄鹂的悲鸣,春天来了,自有花儿在心中开放。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中“巧妙而隽永”是解题关键。“巧妙”是就结构而言,“隽永”是就思想情感而言。颔联是“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意为:人们请新火用的引火之物随着时节而变化,但我对人生前途的悲观心态依旧和以前一样。结构上,“灰心”对仗“火燧”,结合注释③可知,诗人由寒食钻燧改火之灰烬,勾连《庄子》“槁木死灰”之典,构思非常巧妙。情感上,“灰心还与故人同”,这里的“故人”即古人,指寒食所祭古人介子推,从而表明自己如介子推一般不慕名利,不为外物所动,即庄子所言,已有悟道之心、超脱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名问曾皙志向,他正在鼓瑟,于是先完成“___________”这一动作,然后以“___________”来铺垫自己的答案。(2)《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同。(3)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句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舍瑟而作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瑟、作、撰、尊、酹、暖、鸭。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①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②,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③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取代。中华美食的确博大精深,但它的成长之路却也的曲折萦纡,历经磨难。“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有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选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B.“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C.“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D.“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20.将文中画横线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8.①林林总总②源远流长③津津乐道19.D20.不好。(1)节奏:改句节奏急促压抑;原句“中华美食……也……”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且节奏明快优雅。(2)层次:改句只是简单地罗列中国美食和美食文化的特性;原句先是点明了中华美食的外在特点,再阐述了中华美食的内在特点,最后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性,句式整齐,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原文强调小吃店数量种类之多,而小吃店巹珍贵事物,故填写“林林总总”。林林总总:形容众多纷繁。第二空,结合语境“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分析,这里是强调“中国历史”时间长久,故填写“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的行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第三空,语是说大盘鸡、螺蛳粉是人们感兴趣的、常谈论的小吃美食,故填写“津津乐道”。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一是“有……,更是”结构混乱,应为把“有”改为“是”;二是“而且更是”句式杂糅,应改为“而是”。三是不合逻辑。“不仅……而且更是”表递进关系,而“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与“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两个内容之间不是递进关系,从“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角度分析,这里应强调的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因此句子在表述时不能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应将“不仅……而且更是”改为“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是一组对照并列。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好”,然后从节奏和层次两方面分析其理由。(1)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节奏明快优雅;且前句“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既阐述了中华美食外形的华丽、精致,又解释了其内在的坚韧、顽强、隐忍;后句用“古老悠远”“厚积新成”阐释了中华美食的文化特性。既做到了句式的整齐,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奏明快优雅。而改句则只是简单的词语罗列,体现不出句式整齐、意思递进的特点,且节奏较为急促压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为什么说人文素养对人类越来越重要?随着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如今科学技术已经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如果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已经非常容易,人类余下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问题是人类需要①。如果没有心灵的充实,因为科技的发达节省下大量的空闲时间,对于人们来说,很可能反而是个灾难。以挪威为例,虽然位居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列,但犯罪率居高不下。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气候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心空茫、缺乏生活目标也有很大关系。而心灵的充实,②。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科学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享用到越来越令人称心如意的功能性事物。()正如面对一个人,不管你对他多了解,对他拥有多深入细致的认识,③,他甚至也绝不仅仅是他自己所认识的自己的那个样子,所以,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提供出我们所全知全能的透明世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地语句,衔接最恰当地一项是()A.而人文素养的填充可以让世界在我们面前展现更多的维度。B.而我们可以透过人文素养看到世界展现更多的维度。C.而人文素养的展现可以让世界在我们面前填充更多的维度。D.而我们将借助人文素养填充让世界展现更多的维度。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②主要依赖于人的人文素养③ 他不仅仅是你所认识的那个样子【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文讲“科学素养”,根据第一段可知与之对应的是“人文素养”,应以此为主语,故排除B.D。“展现”对应“维度”,“填充”对应“人文素养”,故排除C。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问题是”指出人类对自己有更高的需求,而上面的“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那么此处是说精神生活需求,应填“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②此处呼应手段“人文素养对人类越来越重要”,指出心灵的充实需要人文素养,应填“主要依赖于人的人文素养”。③对应“也绝不仅仅是他自己所认识的自己的那个样子”,结合前文“不管你对他多了解”,应填“他不仅仅是你所认识的那个样子”。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在世,贵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方能顺风顺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作为青年学生,对上述“三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述文。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细审材料,人生有三“得”: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它们都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所谓“学习时沉得住气”,“学习” 不能狭隘地仅理解为学生时代的课堂学习,还应该指提高自身素质所作的努力。“沉得住气”,不仅指学习时要屏气凝神,全神贯注,还指在取得一定成就后,能够抵挡住尘世的繁华喧嚣,在名利面前能保持初心,不负使命,奋然前行。所谓“成功后弯得下腰”,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所谓“失败时抬得起头”,是指在人生遭遇挫折,失意而不失志时,能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打击,它是沮丧时的自我调整,是失败时的静心反思。题目要求针对上述“三得”写一篇议论文,要联系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的身份写作。对于第一“得”,只要是写学习时沉得住气,如叙述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诱惑,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阐明其意义等均可。对于第二“得”,要围绕学生如何对待成功的话题,可以谈谈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继续努力前行。对于第三“得”,只要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论述“抬得起头”的表现均可。立意:1.心无旁骛,学有所得。2.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3.不惧失败,抬头看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1:15: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