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桐乡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桐乡一中高一年级5月考语文试卷(2023.5)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从世代中国人民的长期生活实践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久考验而被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B.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宝贵产物。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经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并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建筑中的规则和惯例。D.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整合、归纳、提炼出来的被普遍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之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创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各自的建筑,而他们这样做可以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C.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除了细节略有变迁。D.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与某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没必然联系。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先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中国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这说明中国石匠有很深的“构合如木”的建筑思维。D.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构材不同,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4.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答案】1.D2.C3.D4.①依据史实和实物,准确梳理分析,如对中国造桥技术的介绍。②客观评价,明确优劣,如对中国石匠技术不足的分析。③立足民族思想文化特征,分析因果,如对中国和古埃及民族心理的分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错。原文在材料一“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可见“实践活动”应为“建筑实践”;B.仅仅是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C.原文说“由这‘词汇’和‘文法’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木材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选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影响”错误。原文中“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缺少限制语“直至最近半世纪”,原文“未受影响”和选项“从未受到过任何影响”表述上也有区别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错,两者不一致,中国不注重“原物长存”,埃及注重“原物长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可见,作者依据史实和实物,准确梳理分析中国建筑技术的特点。“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则可见,客观评价,明确优劣,分析中国石匠技术不足。“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可见,立足民族思想文化特征,分析心理特征与建筑文化的因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节选一: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节选二:鲁大海(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节选三: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它需要不断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的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和冲突氛围里,把两家30年来的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情爱纠葛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同是炎黄子孙,但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柔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微细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哀怨和愤恨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伪善和灵魂的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的侍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破了周朴园伪善自私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金钱至上的信条,撕出了侍萍倔强自尊的性格,也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坚忍反抗的精神。5.下列对节选一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这句舞台说明,通过周朴园的细微动作表现出侍萍三十年相貌变化之大,连周朴园都认不出。B.“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写出侍萍担心周朴园认不出自己,直呼周朴园的名字,以昔日亲切的称呼引起其对往事的回忆。C.“谁指使你来的”写出周朴园认为侍萍到这里来是有目的的,一定是受人指使,借往事来敲诈他,这表现了他的冷酷无情。D.选段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对话补充交代了三十年前侍萍离开周家的原因,两处“你们”说明当时逼迫侍萍的还有周朴园的家人。6.节选一和节选二中三处画线部分是对鲁侍萍三次“哭”的描写,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谈谈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7.赏析节选三画横线的句子。【答案】5.B6.①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包含了鲁侍萍渴望见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的痛苦的心情。②鲁侍萍第二次“哭”,“大哭起来”,是因为见到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感到伤心和愤怒。③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是因为周萍的言行让她深感失望、痛苦,又难舍母子之情。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①运用拟人手法,把“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这一人的行为赋予“戏剧”,表现了戏剧强调的是矛盾冲突。②“混血儿”是比喻的说法,在这里用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他是血腥的资本家,也是封建专制家长,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写出侍萍担心周朴园认不出自己,直呼周朴园的名字,以昔日亲切地称呼引起其对往事的回忆”错误,鲁侍萍重回周公馆是为了领会女儿四凤,并不想和周朴园相认,称呼只是往日的习惯而已。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鲁侍萍第二次“哭”,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也有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以“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来形容“戏剧”,赋予戏剧以人的行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相对“平静”,“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指波折,矛盾冲突,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戏剧地特点之一,强调矛盾冲突。②“混血儿”,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既属于资产阶级又属于封建阶级,此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作为资产阶级,他必定会对金钱有无休止的攫取的欲望,甚至不惜用血腥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作为封建阶级,他是封建家长,必然以封建专制来对待家人,他身上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本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各题。(甲)王夫人对她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是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8.上述语段中“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指的是谁?请简要概括王夫人这样介绍的用意。(1)是谁____________(2)用意____________(乙)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9.上述三段话分别出自下列人物之口()A.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B.王熙凤、史湘云、贾宝玉C.贾宝玉、贾探春、王熙凤D.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丙)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______。宝玉也猜着了,亦______。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红楼梦》二十二回,荣国府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母出钱吩咐王熙凤置办演出)10.根据语境与人物间的微妙关系,上文两处横线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便说不肯说B.不肯说不敢说C.不敢说不便说D.不屑说不好说【答案】8.①.贾宝玉②.看似责骂宝玉,其实表现内心的疼爱;暗示了宝玉性格的叛逆性;告诫黛玉不要轻易接近宝玉。9.A10.B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的能力。“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指的是贾宝玉。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因为宝玉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其实,这正暗示了宝玉的叛逆形象。贾宝玉是荣国府嫡派子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王夫人是贾宝玉的母亲,这几句话出自王夫人之口,由此可知这话表面看是在责骂宝玉,其实是表现王夫人对于贾宝玉的疼爱,也暗示了贾宝玉性格叛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这句话是在初见林黛玉时说的,是说给林黛玉听的,目的是让林黛玉不要接近宝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的能力。第一段话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第二段话是林黛玉的“吃醋语”。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第三段话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人物形象以及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是说贾母喜欢的“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扮上活像一个人”,像谁呢?其实是像林黛玉,大伙其实都看出来了,但根据薛宝钗为人处事圆滑的特点,她是断不肯说的,说了会伤人,故此处应填“不肯说”。第二处,宝玉也猜着了,但因为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与众不同,他照顾到黛玉的心情,心疼黛玉知道后会伤心生气,所以不敢说,故此处应填“不敢说”。故选B。三、古诗文阅读(41分)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乙)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居域中之大众皆为之危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赤松子、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C.中钩,指春秋时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管仲曾辅佐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为相。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B.魏征被赞忠诚奉国。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李世民夸赞他忠心为国,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自己的心意。C.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随隐太子的,隐太子被诛后,又转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礼遇,因此,朝中长孙无忌等近臣颇为嫉妒。D.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地劝谏太宗李世民,不许他做错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答案】11.A12.B13.B14.C15.(1)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解析】【11题详解】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所仇”是“仇人”之意,是宾语,表明魏征身份,与前面不可分开,排除BC;“为非”是“不许”的宾语,句意为“不许我做错事”,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排除D。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它,它的;副词,怎么。句意:一定稳固它的根部/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怎么可以忽视不理吗?B.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句意: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想砍掉树木的根而希望树木长得茂盛/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谥号”错,均应为“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如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遭人嫉恨”不准确,“投奔太宗李世民”错。太宗李世民敬重魏征的为人,所以对他委以重任并厚加礼遇的,并非魏征主动投奔。长孙无忌也主要是之前与魏征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才说见魏征如见仇敌,不愿意与他一起参加宴会。并非出于对魏征被太宗信任厚待的嫉妒不满。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雅”,平素,素来;“抗直”,刚强正直;“屈挠”,畏缩屈服。(2)“司”,管理;“役”,役使;“亏”,减损;“无为”,顺其自然。参考译文: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甲)魏征,钜鹿人。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乙)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文言文选择(本题共2小题,共6分)1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使六国各爱其人(爱惜)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C.率赂秦耶(率先)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作状语,像蜂房)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后天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率”应解释为“全都,一概”。句意: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故选C。17.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A.以有尺寸之地可以养松、乔之寿B.苟以天下之大多于周身之帛缕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D.诚不得已诚能见可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而;介词,用,凭借。句意: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可以用它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B.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助词,的。句意: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比身上穿的衣服还多。C.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流的远。D.副词,实在;如果。句意: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故选C。(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注)张孝祥[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18.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B.“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C.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湖的广阔,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D.孟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像垂钓者一样远离官场,悠闲自在。19.有人说,张词“道”隐其中,孟诗“儒”溢于表,你怎么理解。【答案】18.D19.①张词“着我扁舟一叶”“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等词句充分体现了词人当时渴望暂得超脱、融入自然、浑然忘我、天人合一的澄澈心境,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道”隐于“象”内。②孟诗描绘出前四句洞庭湖宏阔的意境,衬托诗人宏大心胸,“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等诗句强烈表达了诗人渴望“用世”又暂不可得的愿望,“儒”溢于词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像垂钓者一样远离官场,悠闲自在”错误,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指在朝廷做官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张词“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悠然心会”洞庭湖是澄澈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词人当时渴望暂得超脱、融入自然、浑然忘我、天人合一的澄澈心境,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道”隐于“象”内。孟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衬托诗人宏大心胸,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表达了诗人渴望“用世”又暂不可得的愿望,“儒”溢于词表。(四)古诗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国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评论“刺秦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至燕以荆卿为计⑥.始速祸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鉴”“卿”“焉”。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得了感冒后,会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发热恶寒等,其中尤以咳嗽最为常见,且相当坚固。即便是普通感冒,一般七到十天,①,但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一般是②:首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③。其次,呼吸道损伤。目前普遍认为,呼吸道损伤是由气道炎症引起,炎症因子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对咳嗽的治疗具有多靶点优势。中药的功效是古人通过实践并且记载传承下来的。每样中药材都有自己的功效,如半夏燥湿化痰,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桑白皮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苦杏仁镇咳平喘,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桔梗宣肺利咽、镇咳排痰,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让肺部热毒通过排便排出体外。多种中药材合理配伍就可以起到一个治病的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中医是对症用药,辩症施治,千年时间,积累了不少安全、方便、效用显著的名方。小柴胡汤是治感冒的常用药剂,出自《伤寒论》,其主要成分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请结合材料,简述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哪些症状。【答案】21.①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②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③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22.①发热②咳嗽③多痰④心烦喜呕⑤不思饮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但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可知,“但”表转折,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那么说明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第二空,结合下文“首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其次,呼吸道损伤”可知,讲的是咳嗽症状停不下来的几种原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第三空,结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可知,讲的是咳嗽症状停不下来的原因,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发热;结合“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咳嗽;结合“半夏燥湿化痰”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多痰;结合“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心烦喜呕;结合“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不思饮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敦煌50多年,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在敦煌莫高窟,每个洞窟都是一个的博物馆,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为什么在遥远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璀璨的石窟艺术?这些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它们经历了什么?又该如何保护它们?带着这些问题,樊锦诗一头扎进工作中,反复进洞、调查、临摹、记录、查阅资料,撰写考古报告,制定保护规划。在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过多的游客进入,会损坏洞窟中稳定的小环境。如何让莫高窟得到有效保护,樊锦诗①。壁画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葆青春。对比100年前拍摄的照片,莫高窟现在的壁画很模糊,颜色也在逐渐褪去。在樊锦诗看来,保护不是为了把观众②,而是“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这么珍贵而脆弱的艺术如何才能“活”得更久?65岁的樊锦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让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容颜永驻”的数字档案。2016年4月,“数字敦煌”成功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即能③。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24.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过多的游客进入,会损坏莫高窟中稳定的小环境。B.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过多的游客进入,会破坏莫高窟中稳定的小环境。C.在世纪之交的旅游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过多的游客进入,会破坏莫高窟中稳定的小环境。D.世纪之交的旅游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给敦煌莫高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过多的游客进入,会破坏莫高窟中稳定的小环境。【答案】23.①.忧心忡忡②.拒之门外③.一览无余24.B【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强调樊锦诗为让莫高窟得到有效保护而表现出的担心与忧虑,可填“忧心忡忡”。“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处,一方面要与前文“旅游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量”形成对照,另一方面突出敦煌保护工作的人性化,可填“拒之门外”。“拒之门外”: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③处,强调“数字敦煌成功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后,游客很容易全方位欣赏敦煌文化,可填“一览无余”,“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主要有:一是成分残缺。“在……背景下”掩盖主语,删掉“在……背景下”;二是搭配不当。“损坏……环境”中的“损坏”改成“破坏”。全部改对的是B项。故选B。五、写作题(60分)25.作文。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勿到缺时方恨无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有所缺时才会想到需要,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惯例,但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因为所需太容易得到而常常被人们忽视吗?但若有一日你发现所需并不是唾手可得,你又当如何?诚然,有所缺时才想到有所需,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是自古便有的俗语,比喻富贵的人并不知道贫穷的苦,富人从来都不缺少金钱,自然他们也不会有金钱的需要;住在大山里的孩子,在面对书籍时渴望的眼神,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因为书籍是他们与外界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通道,缺少探寻外面世界的机会,自然格外珍视;在经历过饥饿的六十年代人们,似乎更懂得珍惜粮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只有在缺少的时候才会想到需要。但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在缺少时想到的需要,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探囊取物、唾手可得的,比如你在饿了时想吃饭,天冷了要添衣,下雨了要打伞,这些是你即想便即得的,但另一类,却并非即想即得,就如每年的高考,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才想到知识的需要,难道不太晚了吗?你如何能比过那些终日埋头苦读、披星戴月、囊萤映雪的人呢?因此万物都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顾城《白昼的月亮》中有一段话:“我愿做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炫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浪潮。”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生逢盛世,勿颠簸于短视、功利的无边波浪中,我们要在内心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自会发现筑梦路上清风来,崎岖道上也花开。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也,当他们面临所缺的困境时,安之若素、履险如夷。周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假使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时刚刚想到需要,那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是否还会有他们的轨迹呢?因此在他们骄人的伟绩背后,是无数个日月的积累,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样即使在黑暗侵袭的时候,依然能守住生命的星光。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当用坚劲点燃岁月,志之所屈,无远弗届,让我们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勿到缺时方恨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所给比较简单,核心句就是“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但是关于这个观点有两种认识,一是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而有人则认为不尽如此。这个作文材料中“缺”是核心,先理解什么是“缺”,“缺”就是不够,能够让我们找到需要什么。比如口渴了,说明缺水,因此我们需要喝水。“缺”是客观稀缺感知,比如野生动物,当猎杀过多,野生动物稀缺时,我们就会感觉野生动物是珍贵的。往往,在短缺或失去的时候,才会感到这些东西的可贵。比如说财物、时间、健康,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如果再深入理解的话,不要等什么东西“缺”了,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的宝贵,应该未雨绸缪,比如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我们应该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亡羊补牢的做法有的时候并不可靠,因为毕竟已经损失了。也就是在稀缺发生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预见性的手段和措施,防止稀缺本身的出现。从正面观点来看,有所缺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有所求的行为动力。当我们面对“缺”这样一种客观状态的时候,这样一种“缺”是我们基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判断,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有所缺”的状态,我们的理智告诉了我们应该执行什么样子的行动策略来补充,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在环境正生存。正如一个人只有在自己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才知道维护身体的重要性;一个人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自己黔驴技穷的时候,才知道去做到自我的能力精进。从反面来看,“缺”并不能成为我们“有所求”的唯一动机来源。一味的弥补缺,会让我们缺乏行为的多样性,失去很多可能性,而将我们更多“所求”的动机合理化,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好的可期待结果。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有所缺能够给我们带来有所求的行为动力。然后主体可以先从日常生活写起,比如当我们口渴时就是缺水,这个时候需要去找水喝,如果获得水比较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麻烦,就需要我们费时费力;接下来就可以由此引申,如珍惜野生动物被人们猎杀越来越少,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想办法保护动物……由此可知,有所缺才会有所需。最后再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立意:1.有所缺才会有所求。2.未雨绸缪。3.稀缺本身并不是客观的价值。4.追求稀缺是一种短视。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27: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68.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