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二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第1讲厘清小说情节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6

2/76

3/76

4/76

剩余7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板块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是文学性阅读考查的重点。对小说的阅读,要采取“精读”或“细读”的方式,从情节入手,认识人物,把握环境,体会手法,揣摩用意(小说的主旨)。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既有“面”上的综合选择题,又有“点”上的分析鉴赏题;既重视整体的把握,又考查深度的分析。一、小说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1.小说种类2.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图 3.小说常见主题归纳 二、高考小说选文特点1.微型小说(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蕴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作品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情节安排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最受命题者青睐。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3.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造出的小说,一般认为“科幻性”“人文性”“文学性”是其三要素。 精练高考真题,明晰高考趋向(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江 上[注]冯 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江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 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B项,“只有……才……”说法绝对。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答案:B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D项,“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错误。“季札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泛舟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题通过伍子胥体现出来。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体现了伍子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宝剑留给他,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的重要影响。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答案:D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作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子胥对着这滔滔江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 坦……”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答案: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他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题干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作答本题首先要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分析体会。注意题干中说的“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重点要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点分析;“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我们要从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作答。 从主题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侠义精神,本文将渔夫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内涵就丰富得多了。侠义精神,指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这样的人拯救帮助伍子胥似乎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无论从对伍子胥的影响还是对读者的感召方面均不如设置安排一个普通人更有影响力和感化效果,得出答案①。从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细腻地表现了渔夫的形象和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体现了“渡江”易,“渡人”难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意思是时间总是在每日每月流逝,在已经老去的岁月里,与您相约于芦苇边的江水中。“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身为普通人的渔夫时时刻刻惦念着眼前的陌路人,可见其善良无私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让伍子胥深深感动呢?“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 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答案②。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看,通过对渔夫的语言描写和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得出答案③。“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得出答案④。 答案: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查内容①立足于小说的文体特征,重点考查小说的文体特征、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方面。②虽然每年命题点、考题都在变,但是重视审美及艺术效果分析是不变的考查题型1.客观题。①两道选择题分别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鉴赏,更重视小说内部、局部的考查。②选项陈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文本对应的情节内容和描述人物的基本内容,二是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的“结论”或赏析的“见解”。③设误点小,整体难度不大。2021、2022两年新高考卷中的小说阅读都体现出这些特点 考查题型2.主观题。两道题都是从小说的整体性、审美性角度进行考查。在具体命题上,往往以某个角度(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为切入口,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性地阐述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艺术魅力。尤其是2022年全国甲卷的第9题,就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小说艺术魅力的探究续上表 第1讲 厘清小说情节——厘清情节,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知识导图] 精准突破一 概括情节教材链接参考答案请梳理《祝福》一文的故事情节(明考型)小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依次写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鲁镇祝福景象(尾声)请概括《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暗考型)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时而消极,时而积极,消极与积极相伴,结果是最终变得积极 (一)情节构成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二)情节结构安排情节结构安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常见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续上表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模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2.外国小说模式常见模式解读“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朱阿五次准备开枪打德国兵都没有成功,作者一次又一次推迟小说的高潮和结局,这种情节设置,作为小说的一种结构特点,叫作“延迟”“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续上表“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小切口深掘进,着眼点不在于这个切口,而在于它投射出来的生活记忆。作品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名字、电话号码等为顺序,一一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意识流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伍尔芙的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3.情节线索(把握线索有利于梳理情节) 提示:①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集中突出。②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③主线,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同时存在,而需要特别突出其中一条并以其为主导时,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其他一条或几条便称为“副线”。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 (二)掌握情节概括答题“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三)思维建模(1)模板一(明考型):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表述为: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2)模板二(明考型):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表述为: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3)模板三(暗考型):事由+情感(态度、心理)。 [典例1](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琼卖马谈 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有删改)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思维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中的“心理”“变化”可知,属于暗考型。“简要”二字要求分析时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根据情节的发展,对杨成岳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关键信息。第五段:由杨成岳的话“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可知,杨成岳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了王超杰。又联系后文可知,此时杨成岳已经看出王超杰带来的瓷盘是赝品,因而无意购买。由第五段最后两句的内容可知,杨成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其实已经有意帮助王超杰。第六至十六段:杨成岳出于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最终买下了赝品,帮助了王超杰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在对小说层次进行切分的基础上,锁定文中对应的关键信息,梳理出杨成岳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然后提炼、概括 精准突破二 赏析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教材链接参考答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从叙述手法角度设题)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叙述其故事,这样写能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边城》(节选)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上很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从结构手法角度设题)①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②第四章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③第五章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④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照应了第四、五章。可见,这篇课文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前设伏笔,后置照应。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1.小说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提示: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人称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进行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a.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b.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续上表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a.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b.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a.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b.拓展作品容量 2.小说情节结构手法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续上表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显示矛盾、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道具设置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小说中有时会安排一些不起眼的物品,类似于“道具”,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往往能收到点石为金,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场景设置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连接而成的,巧妙设置场景,对于情节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续上表 【解题策略】情节手法题解题“3步骤” [典例2](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 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姑娘走出去了。“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是啊。”他们喝干了剩酒。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陈良廷译,有删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思维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中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可以明确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情节手法技巧;并且题目明确指出了“‘冰山’理论”手法,我们就可以针对“‘冰山’理论”手法进行思考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小说第①②⑨⑩⑪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第⑫~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文章并未写二人其他的生活情景。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再滑雪?两人从事什么职业?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引人遐思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对第二步找出的答案要点进行简要概括,概括时要注意紧扣表达效果 精准突破三 分析情节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全文,侧重于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教材链接参考答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的开端,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从开头段作用设题)①插入林冲在东京时曾救过李小二的情节,表现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②以林冲明明遭受冤屈却平静地称自己是“罪囚”来表现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③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李小二夫妇报恩埋下伏笔 续上表《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写道:“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这一结尾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从结尾段的作用设题)①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采用对比手法,揭露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突出了主旨;②这样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发《边城》(节选)这篇课文中,“大鱼会吃你”之类的话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从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设题)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更加明朗化;③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 1.关键段落情节的作用(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段落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令人感伤的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下空白的结局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续上表 【解题策略】1.突破情节作用题“5角度”情节本身的作用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情节与人物形象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等情节与小说主题常用术语:揭示(表达、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情节与读者感受常用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情节与小说环境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提示:这类题也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是指情节在环境、人物、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 2.精准分析情节作用“2步骤” [典例3](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第1讲[典例1]《秦琼卖马》)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思维解析: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秦琼卖马”“壮气不足”等可以判定该题主要信息涉及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的内容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结构方面(交代背景,引出下文):根据小说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王超杰曾“专攻老生”,因病不再登台;再结合小说第五段中王超杰的长叹“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及第七段内容可知,王超杰如今处境艰难,落到变卖藏品的境地,而他卖藏品的遭遇与秦琼卖马的遭遇相似,所以他选择了《秦琼卖马》的唱段,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并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续上表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人物方面:根据小说第七段中的“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和第八段中的“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可知,他因为自己处境潦倒,也不确定杨老板会不会帮助自己,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3 10:18:03 页数:76
价格:¥2 大小:1.3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