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散文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5讲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探究标题意蕴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3/49

4/49

剩余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 散文阅读任务三 考点突破第5讲 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探究标题、意蕴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鉴赏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是考试能力中的最高级。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设题角度多涉及主旨意蕴、审美意蕴及创作意图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在“探究”上淡化了许多,虽然不冠以“探究”字样,但不少题目的实质仍是探究。散文探究与小说探究在探究角度及方法上差不多,仍以主旨意蕴为主,要求思考深刻、开掘广泛。对于我们复习来说,需要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题型一 探究标题01 标题类探究题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探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要善于根据不同题型合理、有序地探究解读。 探究标题“五思考”(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写作对象。作答时要特别关注写作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标题由写作对象和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作答时,要特别关注修饰限制语,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要特别注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写作对象的特征或内在意蕴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有些标题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它常常就是文章表达的主旨。(5)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那么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链接教材】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但作者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逝。②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 (2021·全国甲卷)阅读《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文本见本专题任务一“真题感知”二),完成后面的题目。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定向。“理解本文的钥匙”:一是“理解本文”;二是“钥匙”。“钥匙”是比喻说法,也就是说这句话是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打开方式”。有了这句话,我们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考生要回答的是:通过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你是如何来理解本文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作者把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作为文章标题,也有强调作用,标题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说明本篇文章的主题与这句话有关。 第二步:读文析要。文本内容方面:解释普希金人生悲剧的原因。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就是对其死因的最好解释。是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消除自己的痛苦。作者认为普希金的巨大痛苦是来自于时代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 主旨情感方面:引发的人生思考,意味更深远。文章主旨从遗言中的“痛苦”出发,通过普希金的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从这一点来看,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借普希金的遗言,引出关于“痛苦与人生”的深层思考。标题方面:即文眼。在答题时应该想到标题与遗言的内在关联。散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眼”。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放到标题上来,意图不言自明,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让读者了解全篇主要内容。第三步:组句作答。 答案: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的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临终遗言有密切关系。 [微提醒]散文标题,有的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散文选材多种多样,结构摇曳多姿,情感含蓄内敛,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一般透露以下信息:点明写作对象的含义及其特点,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题型二 探究意蕴02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某种精神或取向,等等。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意: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个性思考。 1.意蕴式探究两角度(1)主角度: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选用的材料、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散文中精辟且深刻的议论抒情语句)探究、挖掘意蕴。(2)次角度:作者角度和读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作品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的主旨意蕴。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意蕴式探究两层面表层意蕴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深层意蕴民族心理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等 深层意蕴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还指对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等学科认知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1.物象意蕴探究物象意蕴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物象特点及作用一样,只不过它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三方面。 2.情感意蕴探究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文中“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事、物、景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3.句子意蕴探究其方法同理解句子含意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层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探究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具体有以下角度: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生硬地联系。 【链接教材】根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回答下面的问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答案:观点一: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观点二: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和落寞。既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铁匠铺李登建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 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 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拃许。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砸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 饭后,炭火噼噼叭叭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 准。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选自《散文海外版》2012年第6期,有删改) 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定向。题干中“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告诉我们要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喜怒褒贬等。 第二步:读文析要。解答本题,要找出作者写了哪些人、事、物、景等,并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文中第③段,作者选取了一个铁匠世家作为叙述对象,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还以这一家人为代表,对劳动者进行赞美和讴歌。第⑧段,重点描写了打铁场面,把打铁描写得如同艺术表演。技术之高,能让人联想到庖丁解牛。显然这个场景是一个有内涵的场景。第⑩段,写了围观的大人们、孩子们不同的表现:“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由“心满意足、啧啧赞叹”“不散”“节日”等词,可见众人对父子俩的赞美与喜爱。纵观全文,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老铁匠父子俩,写出了他们的艰辛、苦涩。据此分析,总结答案即可。第三步:组句作答。 答案:①写打铁的场面:赞美劳动是大美,把打铁过程写得如同艺术表演,出神入化,把劳动写得充满喜悦。②写老铁匠父子俩:讴歌劳动者吃苦耐劳、朴实淳厚的优秀品质和默默付出的生活态度。③以长年累月辛勤劳动的铁匠世家为题材: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同情他们生活的繁重、无奈、艰辛、苦涩、苦难。④第④段写景和最后一段的“节日”:紧贴土地和众生,热爱、留恋、回望那片贫瘠而富饶、美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余君才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皲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负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节) 1.(标题探究题)请结合全文理解标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的丰富意蕴。答案:①现实中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辛勤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④揭示了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主题。 2.(意蕴探究题)根据全文,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层意蕴。答案:①人生如同雪花,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雪和花随风而坠,落到哪里都是随机的。但不管高贵还是贫贱,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数。②人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我们有选择不同方式生活的权利。③不管以哪种方式生活,只要认真生活,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生活就值得被歌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1 10:55:02 页数:49
价格:¥2 大小:936.8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