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散文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2讲阅尽好风光青峰在眼前--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 散文阅读任务三 考点突破第2讲 阅尽好风光,青峰在眼前——概括内容要点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括题。 题型一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01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归纳概括的原则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做,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二、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概括也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三、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信息检索提炼“三个方法”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梳理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可能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链接教材】概括《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主旨。答案:《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通过回忆与烈士的交往,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回忆烈士遇难,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2021·全国甲卷)阅读《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文本见本专题任务一“高考真题”二),完成后面的题目。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题目中有三个要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联想”“达吉雅娜”。特别是“联想”一词指明了答题总方向。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达吉雅娜,在第三自然段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考生只要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条总结即可。分析时一定要依托原文,在原文的分析中找到有效信息,然后对点作答。 (1)联想到达吉雅娜的原因一:人物→作品→作品创作地→作品的作者。全文写的是普希金,作者联想到达吉雅娜,必然与普希金有关联。原文中“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从这句可以看出两个关联:一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普希金的流放地;二是此地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地点,而达吉雅娜是作品的女主人公。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 (2)联想到达吉雅娜的原因二:人物的品质。“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由这些句子可见,作者钟爱她,认为她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喜欢一个人是有理由的,作者喜欢达吉雅娜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作者自然联想到达吉雅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联想到达吉雅娜的原因三:作者自己的青春记忆。“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女主人公也关乎作者的青春回忆,故而引起作者的联想。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答题时,答案要点要清晰,每个要点可采用“总+分”的模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互相包含。 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微提醒]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找不准概括区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面对问题时,找不准概括区间。②归纳能力不强,照搬原句。密密麻麻写了几大行,“有苦劳没功劳”,建议加强对信息的归纳能力。 题型二 概括文本主旨02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体内容概括“三个方法”1.关键整体结合法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2.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常见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链接教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从这段话中透视出鲁迅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用意是什么?答案: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示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鲁迅创作这篇文章对进步力量进行呐喊声援,表明对进步力量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 水①李万华①昨夜梦得一坡油菜花开,竟是“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在梦中,我以为大地的模样就是这样:金黄,暗藏柔韧的劲道。但是梦中有人说:风吹雨打,花落叶下。 ②我在今天的某个时刻想起梦中油菜,便有些恍惚。我分明看见那是一坡一坡的花在梢上驰骋,但我相信别人所言的零落成泥。便是现在,我依旧对自己说:花的尸骨如同花开。③这之前的某一日,我在老屋檐下闲坐。这是乡下,阳光没有杂质,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它旁边,一棵沙枣树歪着身子,旧年的妃色果子小如豆粒,果皮上布满黑点。想一想,如果每一种果子都如此闹脾气,不肯掉落,年长日久,果树会成为什么。一只猫咪跑过去,爬上大板夯筑的土墙,又从墙头跃到树枝上,停驻。看上去,它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 意义。墙头露出远山一角,清冷的风从屋外榆树的枝子上滑下,近处耍社火的锣鼓节奏铿锵。也有一两声鸦啼,仿佛冬季还未离去。我们喝咸茶,偶尔说话。脑中无舟楫的片刻散漫,清波亮出光斑。其间记忆自在身边游走,觉察时它们已经遥远,并不与我发生多少关联。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一扭头,我甚至看见多年后我们自身的白骨,在阳光里静坐。它们洁净、温润,泛着光泽,它们完好无损,姿态娴雅,仿佛正在轻颦浅笑。 ④现在想起,那一天仿佛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又仿佛取自未来。眼下转瞬即逝,未来遥不可及,过去是什么,一棵沙枣树,抑或只是一场回忆?⑤然而回忆未必可靠。在一部电影中,一场或许并不存在的相遇被男主人公回忆得历历在目,仿佛它刚刚发生,彼此的气息还没在花园的雕塑下散去,不过被另一个人忘记。如果遗忘表明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回忆,是否果真能杜撰出一个过去。 ⑥这一日夜间,我听见窗外檐漏,滴答滴答,屋顶积雪正在消融。我有多久不曾见得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日那些冰凌挂在屋檐,雪水晶莹,春风沿着河道走过的情景,我并未生疏。一些情景日日重复,回想起来却如同空设,一些情景一旦露面,便被魔术长久定格。小时候接触物事存有局限,不能一一看尽,然而相待之心细腻专注。成年后,时刻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抑或山重水复,我们却已习惯顺水流逝。 ⑦其实我并不知这是哪一日的积雪,我从乡下老屋回到小镇,它们已经存在,在楼层背阴的角落,树根、砖瓦的缝隙。它们在那里沉积,并且渐渐瓷实,它们的表面因此变成薄薄冰层,反射光芒,仿佛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并不依附。⑧《礼记》说:“始雨水,桃始华。”这节候的物征,本以中原为主。在青藏高原,这一切都将姗姗来迟。 【注】①作者系青海人,在散文集《西风消息》中,她以“立春”“惊蛰”等节气为题写了一系列散文,此为《雨水》篇,有删改。 有人评价李万华的文章“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历程的反观和思索”。本文表达了哪些“反观和思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体现”“反观和思索”,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考查整体内容概括的题型。作答时,要注意通篇考虑,“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段落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②~③段“便是现在,我依旧对自己说:花的尸骨如同花开”“一扭头,我甚至看见多年后我们自身的白骨,在阳光里静坐。它们洁净、温润,泛着光泽,它们完好无损,姿态娴雅,仿佛正在轻颦浅笑”,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死亡的认知 段落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③~④段“其间记忆自在身边游走,觉察时它们已经遥远,并不与我发生多少关联。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眼下转瞬即逝,未来遥不可及,过去是什么,一棵沙枣树,抑或只是一场回忆”,写时光易逝,光阴荏苒,过去和未来令人感到迷茫 段落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⑥段“小时候接触物事存有局限,不能一一看尽,然而相待之心细腻专注。成年后,时刻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抑或山重水复,我们却已习惯顺水流逝”,突出了幼时与成年后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 段落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⑦段“它们的表面因此变成薄薄冰层,反射光芒,仿佛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并不依附”,从中可以看出,人要学会特立独行,坚守自我第三步:依规范,组答案。 答案:①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以及对死亡的认知;②乡下闲坐,感悟时光流逝,难以把握,未来和过去都让人迷茫;③幼时与成年后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幼时用心对待和思考所接触的有限人与事,成年后能接触更多人与事,却习以为常,表现失去童真的遗憾;④人不应随大流,而应当坚持自我认知,特立独行。 [微提醒]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缺少层次意识。有时不注意梳理段落中的关键信息,概括时,只会罗列段意,这必然导致所拟写答案杂乱无章,没有前后层次关系。②缺少归纳意识。有时不注意归纳,随意摘句作答。如本题,找关键句不难,如果只是摘关键句加以组合,答案就不够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 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 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 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第④~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答案:四个方面:①芦叶可以包粽子;②芦秆可以编炕席;③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④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2.(整体概括文本主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答案:①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②本文是一篇咏物的散文,“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③从写芦草特点的各段文字来看,这些描写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可以说,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与芦草一样:生命力顽强、飒爽、慷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1 13:10:01 页数:48
价格:¥2 大小:961.4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