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卑,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材料二: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辈就明确认为 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 D.现代版的“西学东渐”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B3.D4.①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包括文化自信。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5.①当我们的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文化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即使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已有社会学,也得不到认可;②此后,又由于“全盘西化”思潮和日本社会学家的观点等的影响,中国没有“社会学”竟成定论;③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国人想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可应和者很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主客倒置,应是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C.“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而“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于文无据;D.“只有……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可见文中并未说“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B.“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无中生有,文中是说要“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并未提及“接受”外在“他者”的思想。故选B。【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迫使国人作出自己的选择”带有个人主观性,不一定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阐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检索材料一内容,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提炼答题关键信息。依据“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等可概括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包括文化自信。依据“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可概括为: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阅读题干信息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很多人在学术问题上缺乏文化自信。在社会学的角度表现为,未能在社会学起源问题上坚持本国立场,未能及时建立中国社会学体系。解答此题,应结合材料二具体内容,如“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前辈就明确认为旬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一再提起荷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报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等关键信息,围绕“社会学”在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下难以发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老宅里的树张强勇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 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 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7.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8.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答案】6.D7.A 8.①内容上,以抒情的笔调表现了椿树的生机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椿树的生长,又引出下文对用椿芽做菜的描写。9.①引用三毛的《如果有来生》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②使作者在前文中所表达的对椿树的情感和对树的认知得到升华。③深化主题,椿树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曲解文意。根据“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可知,此处主要表达作者对故乡深厚的眷恋,“悲凉之感”曲解文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父亲不顾儿子反对”错误。由“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可知,因信件往来时间长,导致父亲没有看到儿子劝父亲留下椿树的信,并非“不顾儿子反对”。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从内容上看,由原文“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可知,画线句以抒情的笔调赞美了椿树在春天发芽充满生机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从结构上来看,由原文“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可知,划线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了上文椿树的长大,也引出下文用椿芽做菜的内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先从内容入手,由“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可知,三毛所表达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等内容十分契合,引其入文,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生动。再分析情感,文末的“做一棵树吧”“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微”不仅和三毛《如果有来生》一文中“要做一颗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呼应,同时呼应了全文对于树的描写和情感寄托,对树的认知得到升华。最后从文章主题,结合文中“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可知,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君姓许氏,名原,闽人也。其父素业儒,老为里校师。君自幼传父学,虽朴而颇赡于书,多所观览,为诗与文务达其意而已。疆土入职方,有司强起赴乡选,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君不为动,虽箠辱横加,未尝一明其非罪,亦不以是伤其民。于是西北用兵未已,征需尚繁,戈甲之攻造,旌棨之营置,调发无虚日。且地濒大海,岁修治海舟,盖难以数计,而官直不时降,或已降而为吏胥所欺隐。每事第差民之中次者一二人,以主其出纳,谓之库子,凡所费用,皆令其代输。期会迫促,至日受榜笞不恤也。以故岁弊民产恒数十家。君恻然曰:“是岂为民父母意哉?”即诣府请其直,集里役之长分授之,俾售其物次第归之库,为召集人匠造之使如法。吏皆不得有所与,仅令持笔治文书,以防稽勘耳。是以功成而民不知扰。乡之人不惮为库者,盖自君始也。一日,台檄下,宪府追君甚急,老幼闻者成错愕。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自府尹而下及县之僚佐,与他官之在城邑者,亦皆割俸金驰赠于道左。君悉谢遣无所受,曰:“造次颠沛,见人之所守,纵死不易吾心矣。”抵京,上之人卒明其非罪。未几乃还。及还,远近大夫士无不交口称贺,喜其公论之有在。后数月当得代,然以父忧去。先是,父年老不可以迎养,留其妻子使养之,居官计日用俸,辍其余以归,为具甘旨居其父。然父年益老,则念辄悲之。(节选自《戴良集•许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 B.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C.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D.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里校,也称之为乡校,古代地方学校,也是古时乡人聚会议事与娱乐的地方。B.吏胥,旧时各类官府低级官吏及掌管簿书案牍办事人员,文中指原定海县令。C.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需持丧三年,任官者应离职。D.“辄悲之”的“悲”在本文中指哀伤,与“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悲”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原出生在读书人家,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家里藏书很丰赡,所以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后来还被有关部门推荐去参加乡试,并由此走向仕途。B.定海县每年修治海船难以计数,但是官府给的薪俸常常不发放或被官吏欺瞒,于是县里把责任都推到库子身上,最后许原亲自出面解决了这件事。C.许原曾经受到诬告被宪府逮捕,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后因他深受百姓爱戴,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被无罪释放,当地十大夫得知都齐声相互道贺。D.许原自己做官时,因为父亲年老不能带在任上尽孝道,就留下他的妻子孩子奉养父亲;他被释放后应该继续留任,但是因为父亲去世而离官而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2)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14.许原被宪府追捕时,为什么“老幼闻者”都感到错愕?【答案】10.B11.B12.C13.(1)然而,上面的人大多不知道他果真可以有作为,经常责备他。(2)等到他被押上路,长号哭泣来送他的大约有上千人,并且都担忧他缺乏盘缠,没有一个人不是带着钱来的。14.①能体恤、爱护百姓;②有能力,积极处理调配事宜;③在百姓心中是个好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召见并令他回答问题,吏部授予他明州府定海县丞(这一官职)。(许君)刚到定海县,大 家都因为他年轻没有经历多少事而轻视他,等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才都非常敬畏佩服,全县都很震惊。“明州府定海县丞”是官职名,中间不可断开;而“始”作为叙述事件原委的句首词,其前应断开,排除CD;“及观君所为”中的“所为”作“观”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文中指原定海县令”错,文中应是泛指下级官员。D.句意:就感到哀伤/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哀伤。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C.“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被无罪释放”错,由文中“抵京,上之人卒明其非罪。未几乃还”可知,许原本身就无罪,并非因社会舆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然”,然而;“果”,果真;“责”,责备。(2)“比”,等到;“殆”,大约;“怀”,带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是以功成而民不知扰。乡之人不惮为库者”可概括为:能体恤、爱护百姓。依据“君恻然曰:‘是岂为民父母意哉?’即诣府请其直,集里役之长分授之,俾售其物次第归之库,为召集人匠造之使如法。吏皆不得有所与,仅令持笔治文书,以防稽勘耳”可概括为:有能力,积极处理调配事宜。 依据“老幼闻者成错愕”“号泣而送者殆千人”“无一人不怀金以至”等可概括为:在百姓心中是个好官。参考译文:君姓许,名原,是闽地人。他的父亲一向以儒学为业,年老时作为地方学校的老师。许原从小传承父亲的学业,虽然(家庭条件)朴素但是藏书丰富,看了好多书,写诗写文章一定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当时国家刚刚统一,有关部门强行要许原赶赴乡试,(皇帝)召见并令他回答问题,吏部授予他明州府定海县丞(这一官职)。(许君)刚到定海县,大家都因为他年轻没有经历多少事而轻视他,等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才都非常敬畏佩服,全县都很震惊。然而,上面的人大多不知道他果真可以有作为,经常责备他。他不为所动,即使道到鞭杖之类刑具毒打,也没有明确他的罪责,(他)也不因此伤害百姓。与此同时西北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征调物品(的任务)还很繁重,制造兵器,置办旌旗与染戟,调配发放工作没有一天停过。并且(定海县)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每年修理整治海船(的数量)真是难以计数,但是官府给的薪体常常不按时发放,有时发放又被官吏欺骗隐瞒。县里有事常常只派出一两个身瘦体弱的百姓,来主持薪体的出纳发放,(大家)叫他们库子,凡是有什么费用,都让他们代为缴纳。如果遇到催墩急迫,到了期限日如果没有交上去就算受到鞭笞拷打,官员也不体恤。因此每年都败坏沙及数十家的百姓产业。许原同情地说:“这难道是作为父母官的本意吗?”于是到府衙去要了那笔钱,把年长的乡里役人集合起来并把钱分给他们,等到卖出去东西依次归还到府库,召集匠人按照这种方法制造。官吏都不得参与,只让他们持笔参与文书的书写,以备日后审问查验罢了。因此,事情成功了并且百姓却没有受到骚扰。百姓也不再惧怕做库子,大概就是从他那个时期开始的。一天,朝廷下了诘责文书,御史台追捕许原非常紧急,老人幼童都很惊愕。等到他被押上路,长号哭泣来送他的大约有上千人,并且都担忧他缺乏盘缠,没有一个人不是带着钱来的。从府尹到县里的同僚,以及在城邑的其他官员,也都拿出自己的薪俸奔驰而来在道路边赠送给他。他都谢绝并还给人家没有接受,说:“流离失所生活困顿,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操守,就算是到死(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初心。”到达京城后,上面的官员最终明白他并没有犯罪。没过多久就让(他)回去了。等(他)回去,远近的士大夫没有不齐声道贺的,为他一直在的公正评论而高兴。几个月后许原本应该继续担任原职,但是因为父亲去世离官。在这之前,他的父亲年迈不能迎接尊亲,就留下他的妻子孩子去奉养父亲,(许原)做官时计算着日子使用俸禄,结余部分都送回家里,让他们准备美味的食物奉养他的父亲。然而父亲逐渐变老,(他)每次想到这件事就感到悲痛。(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建元寺①李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注】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16.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5.C16.①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意境阔大。②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豁达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错误。“空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代指建元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建元寺内,紫荆树花开得繁盛艳丽,艳丽多姿的红药在古寺庙里怒放,春意盎然。这里也曾经热闹繁华,也曾经熙熙禳攘,但是现在繁华早已不在,只有这些花花草草还留有春天的气息。这两句可以读出诗人对盛衰变化、世事变迁的感叹,意境阔大。“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作者虽然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但是“莫悲风月独沾巾”慰勉勿在年老之时悲哀,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音调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 的胸怀。(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时光流逝从不停歇,因此苏东坡在《赤壁赋》里以“__________,__________”劝解同游者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动,不必为天地变迁与时空变幻而感伤。(2)对秦朝的灭亡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是“__________”;而杜牧在《阿房宫赋》则认为是秦不爱六国百姓,并假设“__________”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君。(3)在诗人眼里,“云”没有尘俗之气,闲静平淡,成为人们超脱尘累、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性外化的介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⑤.云无心以出岫⑥.鸟倦飞而知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瞬,岫,倦。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始终抱定①的信念,在半个世纪的小麦育种生涯中沥尽心血——他开创了小麦选种鉴定注重综合性状协调点的时代,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②贡献。当前,中国小麦生产虽然已经创造了历史性跨越,但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为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程顺和全面确定改良南方麦区小麦品质的目标,还培育出了高产优质弱筋小麦。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小麦抗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小麦育种事业,程顺和经常忙得③。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对新—代小麦育种研究员的培养,程顺和经常带领他们下田地进行实地指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是我——”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C.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D.海尔茂,给我一支雪茄烟——要那种黑哈瓦那。 20.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坚韧不拔②不可磨灭③脚不点地19.D20.当前,中国小麦生产虽然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的问题,为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程顺和确定全面改良南方麦区小麦品质的目标,还培育出了高产优质弱筋小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关键词“信念”和后文“在半个世纪的小麦育种生涯中”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体现程顺和为小麦育种坚持不动摇的成语,故可填“坚韧不拔”之意的成语。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第②空,根据“初步解决了……世界性难题”“作出了……贡献”可推知,此处应填写描述其贡献与影响之大的成语,故可填“不可磨灭”之意的成语。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第③空,根据“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小麦育种事业,程顺和经常忙得”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交出其忙碌状态的成语,故可填“脚不点地”之意的成语。脚不点地:走起路来像脚尖没有着地一样。形容走得飞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材料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示话未说完。B.表示对上文的总结。C.表示插说。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搭配不当,“创造……跨越”搭配不当,应把“创造”修改为“实现”;二、成分残缺,缺少与“面临”搭配的宾语,应在“降低成本”后面添加“的问题”; 三、语序不当,“全面”是对改良范围的限制,应将“全面确定改良”修改为“确定全面改良”。修改后:当前,中国小麦生产虽然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的问题,为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程顺和确定全面改良南方麦区小麦品质的目标,还培育出了高产优质弱筋小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①。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②,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内耗,常常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你的对手遍布世界,你却没有一个外援。结束内耗的方法,就是摒弃一切纠结、比较与得不到。B.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各样干菜带些来。”C.小版画尺幅虽小,却意趣盎然,不同版种的作品也因为它们不同的原理和技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不拘一格,耐人寻味。D.专业人士提醒:登山时,要选择正规景区,不攀爬野山;要结伴而行,不自己进山。否则,不仅更容易陷入险境,还会给搜救带来困难。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21.C22.①显示出豁达大度②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自己”是“各自”的意思。A.指“自身,自我”。B.指关系密切、知己亲近的人。C.指“各自”,与文中的“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一致。D.指“一个人,独自”,区别于集体成群结队。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空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茶,茶文化虽有不同,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可以推知,他们在一斟一饮中相互包容共存,这种共存正印证了“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的特点,故可填“显示出豁达大度”之意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很多外国友人”“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可以推知,茶文化的力量是向世界传递这种谦和的精神,故可填“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之意的句子。第③空,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测可知,此处大意是世界各国文明相互交流,且空处句式特点应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大致相仿,故可填“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之意的句子。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热词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焦点和时代变迁。2022年度的流行语重现了一个个难忘瞬间:“一起向未来”照亮了冰雪赛场上拼搏奋斗的青春面庞,“精准防控”引导着抗击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勇毅身影,“数字经济”记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脉动……近日“汉语盘点2022”也正式揭晓:“稳”“党的二十大”“战”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中国式现代化”“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精准防控”“俄乌冲突”等当选2022年度流行语。请从以上热词流行语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印象中的2022年,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围绕2022年度热词展开,引导考生回顾全年大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落实“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汉语盘点”不仅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的大事要事,也不忘捕捉碎金一般的奇思妙想、新词新语。比如,“汉语盘点”中,“我的眼睛就是尺”传递出超群实力带来的强烈自信,“电子榨菜”调侃了网友们用来“佐餐”的视频音频,“雪糕刺客”代表的高价雪糕刺痛了年轻人的钱包,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生动表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成为完整记录这一年的不可或缺的细节和注脚。对此,可能有人会觉得,“汉语盘点”中有些宏大的词语概念,似乎和日常语言有些距离,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自己印象中的2022年。事实上,语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先行官”的角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语言也具有“正名”的功能,在众说纷纭中厘清概念,在众声喧哗中阐明道理。“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我们用语言勾勒出的美好未来不是口号和传说,而将在火热的实践中变为可知可感的现实。试题要求,需要考生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这在给考生广阔写作空间的同时,又有一定的任务要求,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选取关键词时,要注意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的组合要体现作文的立意角度,如围绕“一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的内容,则可具体立意为冬奥健儿自信自强,为国争光;围绕“精准防控”和“端稳中国饭碗”的内容,则可具体立意为中国人敢于牺牲奉献、务实进取的精神品格;围绕“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的内容,则可具体立意为中因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等等。总之,不同关键词的选择能反映出考生的个人志趣,便于展现独特的写作视角。立意:1.耀我国光,自信自强。2.求真务实,勇毅奋进。3.敢于超越,一起向未来。4.踔厉奋进,展我中国力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1 04:36:01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8.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