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2022年级生物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与精子的形成相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A.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B.一个卵原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C.初级卵母细胞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D.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后需再经变形才能形成卵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卵巢过 程变形期无变形期性细胞数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细胞质的分配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相同点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详解】A、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卵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A不符合题意;B、一个卵原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四个精子,B不符合题意;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C不符合题意;D、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变形,D符合题意。故选D。2.生物体正常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可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下列原因中不符合的是() A.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C.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D.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原因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详解】A、受精时,双亲细胞核的相互融合导致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不会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A符合题意;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这会导致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B不符合题意;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也会导致后代具有多样性,可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C不符合题意;D、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能会导致基因重组,这会导致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A。3.某动物的1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4个四分体,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分别是()A.4、4、0B.4、8、0C.8、8、0D.8、4、0【答案】C【解析】【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均匀的移向两级。【详解】1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形成4个四分体,说明该精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 体,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时,其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为4条,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即含有8个染色单体,其中的核DNA数目也为8,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数目不变,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故此时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分别8、8、0,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精子内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精卵识别后,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并非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来自母方的更多B.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上的流动性C.卵细胞和精子随机结合,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D.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若与两个精子结合,则将会出现双胞胎【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过程: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子进入卵细胞膜、原核形成、配子结合。【详解】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并非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核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DNA由母亲提供,A正确;B、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上的流动性,B正确;C、一个个体能产生多种配子,卵细胞和精子随机结合,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正确;D、双胞胎是一个卵细胞同一个精子结合后,分裂形成两个胚胎,D错误。故选D。5.下图中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生物(2n=4)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表示减数分裂Ⅱ中期,甲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组成一般是相同的B.4个图表示的细胞分裂顺序是丁→甲→乙→丙 C.丙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0条染色单体,4个核DNA分子D.丁图表示减数分裂I中期,有8条染色单体【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中还那样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且成对的染色体排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详解】A、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相同,因为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的子染色体是由共用着丝粒的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之后形成的,且姐妹染色单体是在分裂间期复制形成的,A正确;B、配子形成过程需要先经过性原细胞的有丝分裂,此后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因此,图中4个细胞表示的分裂顺序是乙→丙→丁→甲,B错误;C、丙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4个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没有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D、丁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离中期,该时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因此细胞中共有8个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B。6.如图1所示为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由题干图示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则染色体的颜色大部分相同,而互换的部分颜色不同。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与③,②与④,B正确。故选B。7.观察到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质体积不均等分裂表明该生物是雌性个体B.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C.该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分离造成的D.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有12条【答案】C【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有2条移向一极,另有4条移向另一极,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详解】A、据图分析,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雌性生物的细胞,A正确;B、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B正确;C、该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分离造成的,C错误;D、该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6条,若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会出现12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C。8.某哺乳动物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甲图所示,观察该动物某器官切片,发现了如乙图、丙图所示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丙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B.不考虑变异,细胞乙“?”处的基因是aC.细胞丙的变化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D.根据甲乙丙细胞无法确定该动物的性别【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均分,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详解】A、甲细胞中处于四分体时期,有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A正确;B、分析可知,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又根据甲图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不考虑变异,细胞乙“?”所在的染色体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故细胞乙“?”处的基因是a,B正确;C、细胞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D、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图像,无法判断性别,甲丙虽然为减数分裂,但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不能判断,丙虽为减数第二次后期,但由于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也无法判断性别,D正确。故选C。9.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正反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C.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如高茎和矮茎杂交)和F1自交(高茎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孟德尔没有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C、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实验完成的,C正确;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只能解释有性生殖生物部分细胞核遗传现象,D正确。故选B。10.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特殊杂交方式称为测交。下列有关测交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测交可以判断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及其产生配子的数量B.豌豆的测交实验中需要进行去雄→套袋→人工异花传粉→套袋C.通过测交可以验证孟德尔所提假说的正确性D.通过测交可以验证控制生物性状的核基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解析】【分析】测交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而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为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详解】A、通过测交可以判断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及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不能判断出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B、豌豆属于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的植物,进行测交实验需要进行去雄→套袋→人工异花传粉→套袋操作,B正确;C、通过测交可以验证孟德尔所提假说中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正确;D、通过测交可以验证控制生物性状的核基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1:1)或自由组合定律(1:1:1:1), D正确。故选A。11.下列有关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分析中,错误的是()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B.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且有易于区分的性状C.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D.受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启发【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①实验材料选择恰当;②精心设计实验方法;③精确的数学统计分析;④由单因素到多因素【详解】A、孟德尔杂交实验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A正确;B、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且有易于区分的性状,是非常好的实验材料,B正确;C、孟德尔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C正确;D、孟德尔没有受到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启发,D错误。故选D12.孟德尔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上,进行了包括豌豆、玉米在内的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最终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揭示了遗传规律。下列与植物杂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豌豆做实验时必须在花未成熟时除去母本的雄蕊,随后套上纸袋避免自交B.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合理的演绎推理就能证明该假说是否正确C.对植物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玉米与豌豆操作上最大的区别是玉米不需要去雄D.用豌豆进行实验时,正反交结果一样:用玉米进行实验时,正反交结果不一样【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详解】A、用豌豆做实验时必须在花未成熟时除去母本的雄蕊,随后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A错误; B、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合理的演绎推理,还要进行实验验证才能证明该假说是否正确,B错误;C、对植物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玉米与豌豆操作上最大的区别是玉米不需要去雄,玉米是单性花,C正确;D、用豌豆进行实验时,正反交结果一样,用玉米进行实验时,正反交也一样,玉米雌雄同株,也没有性染色体,D错误。故选C。13.水稻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粳性与糯性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均为高茎粳稻。若用F1验证分离定律,下列方法错误的是()A.让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B.让F1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C.让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蓝紫色植株与红褐色植株的比例D.将F1的花粉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花粉与红褐色花粉的比例【答案】C【解析】【分析】由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均为高茎粳稻可推出:高茎、粳稻为显性,且F1应该是一个双杂合子,据此解答。【详解】A、若让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则后代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分离比,A正确;B、F1中控制高茎和粳稻两对性状的基因型均为杂合,也可用测交方法,即F1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荃植株的比例,B正确;C、根据题意,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而不是后代出现蓝紫色植株与红褐色植株,C错误;D、由题意可推出:F1应该是一个双杂合子,故可用碘液处理F1的花粉粒,并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C。14.南瓜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用一株开黄花的南瓜和一株开白花的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开黄花的,也有开白花的,让F1自交产生F2,表现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B.③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C.F1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或AAD.F2中白花有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过程③中,亲本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白色是显性性状,而过程①相当于测交,亲本白花是杂合子,其产生子代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A正确;B、过程③中,亲本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的出现是由于杂合子亲本产生了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经过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后代产生了一定的性状分离比,花色性状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该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C、过程①相当于测交,亲本白花是杂合子、黄花是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C错误;D、过程①相当于测交,亲本白花是杂合子、黄花是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F1中白花自交产生的F2中白花的基因型为AA和Aa,二者的比例是1∶2,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性染色体、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次级精母细胞中1条性染色体只含1个DNA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D.在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1条性染色体含有2个DNA,A错误;B、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色盲基因,B错误;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因而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往往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C正确;D、在某些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会表达,D错误。故选C。16.下列有关X、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B.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遗传病与性别无关联C.若某男孩患有红绿色盲,则该男孩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祖母或外祖母D.若某女孩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该女孩的父亲可能为该病患者【答案】D【解析】【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A、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则人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则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A错误;B、男女性染色体组成不同,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联,B错误;C、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其祖母,C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患该病女孩最少有一条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其父亲可能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D正确。故选D。点睛】17.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18.下列对生物体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存在性染色体B.豌豆植株的所有性状都不存在伴性遗传现象C.与生物的性别相关联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存在D.隐性非芦花雌鸡与显性芦花雄鸡杂交,可根据羽色判断幼鸡的性别【答案】B【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往往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详解】A、不是所有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存在性染色体,没有性别划分的生物的体细胞中就没有性染色体,如玉米,A错误;B、豌豆是没有性别划分的生物,其细胞中不存在性染色体,因此豌豆植株的所有性状都不存在伴性遗传现象,B正确;C、与生物的性别相关联的基因不只在生殖细胞中存在,对于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来讲,性染色体在其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存在,C错误;D、控制芦花和非芦花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可用B/b表示),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则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为ZbW,显性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杂交,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无论雌雄均为芦花或雌雄中均有芦花和非芦花,显然根据羽色无法判断幼鸡的性别,D错误。故选B。19.下列各项杂交组合中,不能确定其性状显隐性的是() A.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无论正反交,子代都是黄色圆粒B.黄色小鼠×黄色小鼠杂交,子代小鼠黄色:灰色=3:1C.高茎豌豆×矮茎豌豆人工授粉,子代豌豆中高茎:矮茎=1:1D.某种伴X染色体的遗传病,父亲患病、母亲正常,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正常一个患病【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无论正反交,子代都是黄色圆粒,据此可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与题意不符,A错误;B、黄色小鼠×黄色小鼠杂交,子代小鼠黄色∶灰色=3∶1,根据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可知,黄色对灰色为显性,与题意不符,B错误;C、高茎豌豆×矮茎豌豆人工授粉,子代高茎∶矮茎=1∶1,为测交,高茎和矮茎都有可能是杂合子,无法判断显隐性,与题意相符,C正确;D、某种伴X染色体的遗传病,父亲患病、母亲正常,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正常、一个患病,据此可知母亲是杂合子,因此可判断此病是隐性遗传病,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20.若马的毛色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马毛色的棕色、淡棕色和白色不属于相对性状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C.F2随机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D.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白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中信息:“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知马的毛色的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假设相关基因用A/a控制,则淡棕色基因型为Aa。【详解】A、该马毛色的棕色、淡棕色和白色属于同一个体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根据性状分离比和为4可知,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C、F2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产生的配子为1/2A、1/2a,随机交配产生的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C正确;D、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白色马(aa)所占的比例为1/4+1/2×1/4=3/8,D错误。故选C。21.如图为某有性生殖的植物体细胞内相关基因的位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该生物的生殖细胞中会同时出现D、dB.该生物有可能会产生同时含有A、g的生殖细胞C.该生物的体细胞分裂后期,A、a与G、g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极D.该生物自交后代出现aagg个体的原因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a与G/g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b和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和D/d或者G/g和D/d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D、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在产生生殖细胞中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A错误;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可能产生同时含有A、g的生殖细胞,B正确;C、在有丝分裂的后期,A、a与G、g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D、A/a与G/g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B。22.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的F2,性状分离比为9:3:3: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F2中出现新的性状组合所占比例为3/8 B.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随机结合的方式有16种C.从F2的绿色圆粒豌豆植株中任取两株,则这两株豌豆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5/9D.F1的测交后代中杂合子与纯合子之比为1:3【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因亲本类型未确定,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则重组类型占比为3/8,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则重组类型为5/8,A错误;B、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随机结合的方式有4种,因此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C、从F2的绿色圆粒豌豆植株(1yyRR、2yyRr)中任取一株,则这两株豌豆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3+2/3×2/3=5/9,C正确;D、F1的测交后代基因型即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1:1:1:1,杂合子与纯合子之比为3:1,D错误。故选C。23.家蚕有结黄茧和结白茧两个品种,其茧色的遗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茧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AaBb的个体为白茧,雌雄杂交,子代中白茧:黄茧=13∶3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色素合成进而控制蚕茧的颜色D.基因型相同的白茧个体交配,子代仍为白茧,这样的基因型有6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知:黄茧的基因型为aaB_,白茧基因型为A___和aabb。【详解】A、茧色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据分析可知AaBb的个体为白茧,雌雄杂交,子代中白茧:黄茧=3/4+1/4╳1/4:1/4╳3/4=13∶3,B正 确;C、据题干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色素合成进而控制蚕茧的颜色,C正确;D、基因型相同的白茧个体交配,子代仍为白茧,这样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D错误。故选D。24.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如图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①或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Bb)产生配子B.从①或③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BbDd)产生配子C.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产生F2D.从①②③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F2【答案】B【解析】【分析】①和②是一对等位基因,模拟分离定律,①③和②④是两对等位基因,模拟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①②两个松紧袋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从①或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Bb)产生配子,A正确;B、从①和③中或从①和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的自由组合,即模拟F1(BbDd)产生配子,B错误;C、①或②中两种小球分别代表B和b两种配子,从①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F1(Bb)产生F2的过程,C正确;D、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F1(BbDd)产生配子,从①②③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F2,D正确。故选B。25.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③错误;④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④错误;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综上分析,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6.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孩子,他们再生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A.1/8B.3/4C.1/4D.1/6【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双亲表现正常,但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详解】由题意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正常双亲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再生一个患病的概率aa为1/4,男孩的概率为1/2,故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A正确。故选A。27.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B.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D.由于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Ⅰ是X染色体特有的片段,表现为伴X显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Ⅱ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含有等位基因;Ⅲ为Y染色体特有的片段,表现为伴Y遗传。【详解】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B正确;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可以联会配对,D错误。28.下图是人类中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C.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D.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答案】B【解析】 【分析】遗传方式判定顺序: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详解】据图可知,II1和II2患病,而生出的III3女儿正常,故该病属于显性遗传病;又因为II4患病,但其有正常的女儿,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故选B29.下列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中的个体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B.两性花玉米的雌花和雄花中的染色体组成相同C.鸟类、两栖类的雌性个体都是由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组成D.环境不会影响生物性别的表现【答案】B【解析】【分析】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性染色决定,如XY型、ZW型;第二种是染色体数目决定,如蚂蚁、蜜蜂中二倍体为雌性,单倍体为雄性;第三种是环境因素(温度、营养物质等),如蜥蜴卵在26℃~27℃下发育为雌性,29℃下发育为雄性。【详解】A、蜜蜂中的个体差异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A错误;B、两性花玉米中无性染色体,所以雌花和雄花中的染色体组成相同,B正确;C、鸟类中雌鸟的性染色体是ZW,是由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组成,C错误;D、环境会影响生物性别的表现,例如温度会影响蜥蜴卵的性别发育,D错误。故选B。30.用纯种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杂交组合PF1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B.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C.由组合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但无法判断显隐性D.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答案】C【解析】【详解】综合①②结果可判断果蝇的体色与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其中灰色为显性性状,D项正确;由组合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位于X染色体,且白眼为隐性,C项错误;根据组合①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体色遗传与性别无关,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4,A项正确;根据组合②的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随机交配,不考虑体色,F2中白眼雄果蝇占子代总数的1/4,B项正确。31.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分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 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32.图示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B.为形成对照实验,应再增设一组用32P和35S同时标记的实验组C.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时所需的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D.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的放射性会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DNA和蛋白质都含有N,不能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A错误;B、35S标记的蛋白质和32P标记的DNA两组实验形成的相互对照,不需要用32P和35S同时标记的实验组,B错误;C、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时所需的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也在细菌细胞内合成,C错误;D、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35S标记组别的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D正确。故选D。3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适宜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观察;如果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B错误;C、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D、32P、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34.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分别证明了细胞内的DNA和RNA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且该过程不可逆。所以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也就是说热杀死的S型是不可能复活的。那就说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一“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可以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2、DNA加热以后,氢键断裂,当缓慢冷却,又会恢复为双螺旋结构。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详解】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含有哪种核酸哪种核酸就是遗传物质,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正确;B、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且该过程不可逆,而DNA加热以后,氢键断裂,当冷却后又会恢复为双螺旋结构,故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C正确;D、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让活的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35.研究表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DNA,这些DNA主要是环状双链DNA。下列关于这些环状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A.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数目相同B.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接C.有性生殖的子代这部分DNA绝大多数来自于母本D.互补配对的碱基对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与叶绿体中含环状双链DNA分子,其上的每个磷酸都与两个五碳糖相连接,且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数目相同。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细胞的核遗传物质的遗传。【详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数目相同,A正确;B、环状的DNA分子中每个磷酸都与两个五碳糖相连接,B正确;C、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于母方,一半来自于父方,而质DNA几乎来源于母本,C正确;D、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D错误。故选D。36.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温热泉中细菌的DNA的(A+T)/(G+C)比值大于生活在常温条件下的细菌B.两名同学长相差异巨大,但他俩体内DNA中(A+C)/(G+T)比值却是完全相同的C.若(A+T)/(G+C)=(A+C)/(G+T),则可判断该DNA分子一定是环状双链 D.某双链DNA分子的(A+C)/(G+T)比值越大,则该DNA分子的稳定性就越高【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AT之间两个氢键,GC之间三个氢键,GC含量多高温下温度,所以高温热泉中细菌的DNA的(A+T)/(G+C)比值小于生活在常温条件下的细菌,A错误;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A+C)/(G+T)比值都是1,故两名同学长相差异巨大,但他俩体内DNA中(A+C)/(G+T)比值却是完全相同的,B正确;C、(A+T)/(G+C)=(A+C)/(G+T)时该DNA分子也可能是单链,C错误;D、所有双链DNA分子的(A+C)/(G+T)比值都等于1,D错误。故选B。37.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花叶病毒(HRV)是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RNA病毒。将TMV和HRV的RNA与蛋白质分离后,用两种RNA分别感染烟草植株的叶片,叶片上出现不同形状病灶,用两类蛋白质分别感染则叶片上均不出现病灶。将一种RNA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重组,得到两种杂交体,再用杂交体分别感染烟叶,烟叶上也出现病灶,病灶类型与杂交体的RNA种类有关而与蛋白质种类无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说明病毒RNA也可独立完成完整的生命活动B.因两种病毒RNA的亲缘关系较近,故二者的核苷酸含量相同C.在被杂交体感染的烟叶上所形成的病灶中能收集到子代杂交体D.实验证明了RNA是TMV和HRV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是RNA病毒。 【详解】A、病毒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生活离不开细胞,所以病毒的RNA也不能独立完成完整的生命活动,A错误;B、TMV和HRV虽然亲缘关系较近,但二者遗传物质不同,所以无法判断二者核苷酸的含量,B错误;C、由于病灶类型与杂交体的RNA种类有关而与蛋白质种类无关,所以被杂交体感染的烟叶上所形成的病灶中不能收集到子代杂交体,只能收集到TMV或HRV,取决于RNA的来源,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将TMV和HRV的RNA与蛋白质分离后,用两种RNA分别感染烟草植株的叶片,叶片上出现不同形状病灶,用两类蛋白质分别感染则叶片上均不出现病灶”,说明RNA是TMV和HRV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D正确。故选D。38.通常DNA分子是由两条走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长链形成的右手螺旋。双螺旋的表面有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在此可发生特异核苷酸序列与特异的DNA结合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化或抑制结合位点或其附近的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的碱基对有A—T、C—G、T—A、G—CB.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时,DNA分子的双链并未解螺旋C.DNA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与特异的DNA结合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特异性D.核苷酸数目相同的2个DNA分子,其碱基对排列顺序一定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的双螺旋结构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种类有四种:A、T、G、C,碱基配对方式有A—T、C—G、T—A、G—C,A正确;B、DNA双螺旋结构很稳定,只有当复制和转录时才会解螺旋,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时,DNA分子的双链并未解螺旋,B正确;C、据题意可知,双螺旋的表面有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在此可发生特异核苷酸序列与特异的DNA结合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化或抑制结合位点或其附近的基因,C正确;D、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核苷酸数目相同的2个DNA分子,其碱基对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D。 39.当两种生物的DNA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片段,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DNA分了中G与C相对含量越多、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多B.杂合双链区中的嘌呤碱基总数比嘧啶碱基总数少C.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D.杂合双链区是基因片段。游离单链区是非基因片段【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的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详解】A、DNA分了中G与C相对含量越多,热稳定性越强,越不容易分成单链,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少,A错误;B、杂合双链区中的嘌呤与嘧啶配对,所以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相等,B错误;C、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杂合双链区是基因片段,游离单链区也是基因片段,D错误。故选C。40.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若1个双链DNA分子在第n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鸟嘌呤(G)被7-乙基化。随后都再复制p次,发生突变的双链DNA分子数与总DNA分子数的比例为()A.1/2nB.1/2n-1C.1/2n+pD.1/2n+1【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在真核生物中,这一过程是在细胞 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鸟嘌呤(G)被7-乙基化,该碱基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即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C突变为A。突变后,该DNA分子又进行了P次复制,则每轮复制结束后,由于该条链变异,所以根据这条链为模板的产物及以产物为模板的DNA分子也变异,故发生突变的双链DNA数是2p-1,总DNA分子数是2n+p,所以两者比例为,ABC错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包括4小题,共40分)41.双链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早在1966年,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DNA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形成的,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链片段(如图1)。为验证这一假说,冈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T4噬菌体在20℃时侵染大肠杆菌70min后,将同位素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在2秒、7秒、15秒、30秒、60秒、120秒后,分离T4噬菌体DNA并通过加热使DNA分子变性,全部解螺旋,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DNA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大小(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并检测相应位置DNA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2.请分析回答:(1)由图1可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_____,DN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______(5’→3’或3’→5’)。(2)若1个双链DNA片段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50个,则该DNA连续复制四次,在第四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DNA解旋在细胞中需要_______酶的催化并消耗能量,在体外通过加热也能实现。研究表明,在DNA分子加热解链时,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的原因是________。(4)图2中实验结果________(能/不能)为冈崎假说提供的有力证据。与60秒结果相比,120秒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案】(1)①.半保留复制②.5’→3’(2)5200(3)①.解旋②.G+C的比例越高,氢键数越多,DNA结构越稳定(4)①.能②.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解析】【分析】图1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显示复制方向、起点缺口等;图2自变量有时间、离试管口的距离,因变量是放射性的强度。【小问1详解】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保留一条母链,合成一条新链;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与模板链的3’端结合,因此DN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小问2详解】一种1个双链DNA片段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50个,则胞嘧啶有1000-350=65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四次,在第四次复制时需要消耗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4-1)×650=5200个。【小问3详解】DNA解旋在细胞中需要解旋酶的催化,在体外通过加热也能实现,解旋酶的作用是破坏(打断)氢键;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氢键数越多,DNA结构越稳定,所以在DNA分子加热解链时,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小问4详解】图2中,与60秒结果相比,120秒时有些短链判断连接成长链片段,所以短链片段减少了。该实验结果为冈崎假说提供的有力证据是在实验时间内细胞中均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42.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细胞分裂图及染色体数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图1所对应的细胞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填写I~IV数字)。(2)图1中由II变为III,相当于图2中图_______到图_______所示过程。(3)图2甲细胞含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是_______。(4)图3中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有___,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HI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b②.I、II(2)①.乙②.丙(3)①.4②.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4)①.DE和JK②.AB③.精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3中AG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HI表示受精作用,IM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小问1详解】图1三种柱状结构a、b、c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b,因为染色单体有为0的时候,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Ⅰ和Ⅱ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Ⅲ和Ⅳ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小问2详解】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1中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乙→丙过程.【小问3详解】图2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布在赤道板的部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4详解】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别对应图3中的DE和JK段,这两个时段发生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对应于图中的AB。HI段过程染色体数目由2变成4,该过程形成的原因是精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引起的。43.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颖果的颜色有黑色、黄色、白色,由两对基因A、a,B、b控制。基因A控制黑色素的产生,基因B控制黄色素的产生;黑色素颜色深,有黑色素时,黄色素不能表现出来。下表是几个杂交组合及后代表现情况,分析回答:组合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一黑颖×黑颖黑颖:黄颖∶白颖=12:3:1二黑颖×白颖黑颖:黄颖=1:1三黑颖×黄颖黑颖:黄颖:白颖=4:3:1(1)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定律。(2)杂交组合一子代黄颖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子代黑颖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__。(3)杂交组合二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子代黄颖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中黄颖占_____________。(4)杂交组合三子代黑颖自交,后代中黄颖占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由组合②.2③.1/6④.AaBB、aabb⑤.3/4⑥.5/32【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白色为aabb,黄色为aaB_,黑色为A_B_、A_bb.根据组合一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白颖=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根据题干描述可推出,黑颖为A_B_、A_bb,黄颖为aaB_,白颖为aabb,根据组合一的子代黑颖:黄颖:白颖=12:3:1,比值之和是16,说明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组合一的子代黑颖:黄颖:白颖=12:3:1,黄颖为aaB_,有2种,子代黑颖中纯合子占2/12=1/6。(3)根据组合二的亲本黑颖(A_B_、A_bb)与白颖(aabb)杂交,得到子代黑颖(A_B_、A_bb):黄颖(aaB_)=1:1,推出杂交组合二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从而推出子代为黑颖(1/2AaBb):黄颖(1/2aaBb),子代黄颖自花传粉,即aaBb×aaBb,可得黄颖(aaB_)的占比为3/4。(4)根据组合三的亲本黑颖(A_B_、A_bb)与黄颖(aaB_)杂交,得到子代黑颖(A_B_、A_bb):黄颖(aaB_):白颖(aabb)=4:3:1,可推出杂交组合三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黑颖(AaBb)与黄颖(aaBb),则子代黑颖的基因型为AaBB1/8、AaBb1/4、Aabb1/8,其黑颖自交,即为黑颖(AaBB1/4、AaBb1/2、Aabb1/4)自交,后代中A_B_的比例为1/4×3/4+1/2×9/16=15/32、A_bb的比例为1/2×3/16+1/4×3/4=9/32、aaB_的比例为1/4×1/4+1/2×3/16=5/32,aabb的比例为1/2×1/16+1/4×1/4=3/32,则后代中黑颖、黄颖、白颖的比例为24:5:3,即黄颖占5/3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关键考查分离比9:3:3:1的变式应用及分析与计算能力。44.下图为人类的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甲病是由A或a基因控制,乙病是由B或b基因控制,I-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请回答:(1)据图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属于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2)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Ⅲ-9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源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_号个体。(3)若Ⅲ-8与Ⅲ-11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病儿子的概率为______,生育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1)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Ⅰ-1、Ⅰ-2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4号患有甲病或Ⅱ-5、Ⅱ-6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9号患有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2)①.aaXBXB或aaXBXb②.1(3)①.1/24②.1/2【解析】 【分析】无中生有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有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I-1、I-2不患甲病、乙病,但却生出Ⅱ-4患有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说明Ⅱ-5乙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I-1,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小问1详解】无中生有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Ⅰ-1、Ⅰ-2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4号患有甲病或Ⅱ-5、Ⅱ-6号个体无甲病,而他们的女儿9号患有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I-1、I-2不患乙病,且I-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说明Ⅱ-5乙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I-1,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I-1、I-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且Ⅲ-7的乙病基因型为XbY,Ⅲ-8的甲病基因型为aa,故Ⅱ-3、Ⅱ-4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因此Ⅲ-8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9的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来源于第Ⅱ代中的Ⅱ-4、Ⅱ-5号个体,Ⅱ-4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第Ⅰ代中的I-1号个体。【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8-08 04:57:01 页数:32
价格:¥2 大小:1.0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