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3/37

4/37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隋炀帝魏文帝汉武帝秦始皇周武王*回顾:如果你在这些朝代,想要要成为一名官员,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时间先秦秦国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方式标准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血缘世袭、赏赐赏赐军功大小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德行门第族望才学知识梳理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要求: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对比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制度的不同,分析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理解古人的政治智慧并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一西周时,在原有的世袭制度基础上,又把世袭方式选官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是通过宗族血缘关系裂土分封、设官分职、子孙世袭的选官方式,它是西周时期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西周——秦朝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一、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1)标准:血缘(2)方式:继承、赏赐2、春秋战国及秦朝:军功爵制(1)标准:军功大小(2)方式:赏赐 3、汉代——察举制《桓灵时谣》西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材料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举荐孝廉,再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1)标准:德行(孝廉)(2)方式:举荐(自下而上)(3)作用:否定了世官制(4)局限: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1)征——皇帝征召(2)辟——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汉代: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手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曹魏创立......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1)时间:曹魏创立,魏晋南北朝盛行,隋废除(2)方式:评定授官(3)标准:初创时重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主要看中家世(门第)(4)评价:①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期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削弱了中央集权魏文帝4、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宋·汪洙《神童诗》*玉殿传金榜,君恩与状头。——宋·汪洙《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以上几首诗跟哪一制度有关?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科举制 4、科举制:隋——清(1905)(1)发展历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宋代——科举制成熟,平民化,南宋以后考试内容多局限于儒学经义(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锁院、糊名、誊录等)*元朝——科举考试一度中断*明清——八股取士*清末——废除(1905年)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二匕”)。第一名称“会元”。(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状元(亦称“殿元”)、榜眼、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读史感悟 *明清——八股取士①简介:a、命题范围:四书五经b、考试形式:八股文②评价: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应试者必须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全篇总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 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唐太宗*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选官、用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压抑个性;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 材料科举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材料科举制......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巩固。相对公平;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重学风尚的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官本位主义根深蒂固 (2)评价科举制:①积极: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b、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c、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d、有益于社会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消极: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学经典,后期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易误指正:隋唐以后科举制并非唯一的官吏产生方式,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亦可!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思考: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体现在哪里?①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品评到科举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④选官权属:由地方逐渐收归中央的变化。⑤选官范围:阶层范围日益扩大 *知识回顾:秦汉中央官制的演进三公九卿中外朝尚书台 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皇帝中书省决策(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后世沿袭兵:军政刑:司法刑狱工:建设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财税礼:礼仪教育外交隋文帝 (1)特点:2、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①三省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②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2)影响:①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分散了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唐太宗时期,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3、中书门下(1)历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①转移相权(中朝...)②分割相权(三省六部制...)(2)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但过程有反复。(独相—群相—临时—废除)小结 周代旧宗法制度下的"族长主管制"中土地与人民悉为该宗族财产所有的,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没落后"采邑归公",列国勤于控制户口、扩大征兵,强化行政机构以便于管理,原有贵族的权利被打散。秦汉之后提升到另一阶段,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式从古典诸侯国的城邦转化成郡县制的集中社会。*读史感悟“编户齐民”:以户为单位管理,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分封体制下地方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 *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②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钱;B.口赋:7-14岁20钱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赋(300钱)代役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三、赋税制度(1)含义:把农民编入户籍,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1、汉朝——编户制度(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3)影响: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兵源。②农民负担沉重,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政府授给均田农民露田(妇女奴婢耕牛亦可授田)。露田只能种植五谷,不得买卖,农民年满70岁或身死还田。*永业田:初授田的男子另给田20亩作为可终身拥有。须在3年内种桑、榆、枣等,不适合种桑的地方,改授麻田,可以买卖和转让。*老幼残疾者没有受田资格。*官吏授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出卖。均田制 2、土地制度——均田制①时间:开始于北魏;唐中后期瓦解②土地来源: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③性质:封建的土地国有制③作用:a、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调动了生产积极性b、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的频繁、安史之乱。 3、租调制——魏晋、北魏(1)概况: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农民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4、隋唐——租庸调制“庸”:唐初,不去服役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1)原因:(2)目的: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4)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3)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c、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4、唐后期——两税法(1)原因:a、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b、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b、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困难唐德宗 (2)内容(3)作用a、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b、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c、税制得到统一,是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②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税收种类: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⑤农民自由度:必须服徭役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赋税制度发展小结: 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写官衔,仅有8%的以中,80%的墓志署名只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旧的门阀政治在唐代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三省六部制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小试牛刀B 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为“(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B 3.唐代李逢吉做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层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B 谢谢观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03 22:39:01 页数:37
价格:¥3 大小:3.64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