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二,品评作家、作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太腐”“太俗”“太杂”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 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儒林外史》中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认为“与其出一个斩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他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声称“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孤禅,邪魔外道”!他从小把女儿当儿子培养,教她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它”。这样,就为后来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根。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材料二: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 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节选自《红楼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小说作者常在小说中攀附经史、谈文论艺,以提高小说的品位。B.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C.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假其实不重要,“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D.《红楼梦》多次借书中人物之口批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中的不良心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引用钱钟书的言论是为了提醒人们小说中的文论资源,对文艺理论很重要。B.文章举《红楼梦》中的例子都能从正面论证曹雪芹在小说中谈文论艺的成功。C.《儒林外史》中蘧太守说作诗要“吟咏性情”,鲁编修则称八股文章以外都是“野狐禅”,作者更支持鲁编修的观点。D.对文中所列举的不同作品中谈文论艺的例子,本文作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3.本文认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野叟曝言》写文素臣讲七律章法:“一诗有一诗之意,无意则浅,有意则深;意显则浅,意藏则深。”B.《浮生六记》陈芸论李杜之别,称更喜欢李诗的“落花流水之趣”,这彰显了她的个性。C.《孽海花》中曹公坊就主张“不拿时文来做时文,拿经史百家的学问,全纳入时文里面”。D.《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借扶乩驳斥这一说法,断定《西游记》“为名人伪托无疑”,乾嘉学者钱大昕和焦循都有同样的看法。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万晴川认为有些古代小说“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C2.C3.B4.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论说结构行义,先总说古代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然后举例论述了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具有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价值,最后总结、收束全文,呼吁学界关注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5.①林黛玉认为不要让格律束缚了诗的发展,所谈颇有见地。②林黛玉认为古人有炼字和炼意的观点,认为好的文章意境美大于形式美,也很有道理。 ③林黛玉认为学诗还是要从读开始,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诗词观,才能在健康的诗歌创作之路上走下去,不至于误入歧途,无法脱身,观点见解很精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错。根据原文“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可知,冯梦龙认为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假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而《海游记》甚至认为“不真”才是小说的本质。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作者更支持鲁编修的观点”错,根据原文“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可知,作者更支持蘧太守说的作诗要“吟咏性情”的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发表创作观点”。B.可论证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即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C.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传述创作技巧”。D.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品评作家作品”。前三项都是用来证明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在文艺理论上的价值”,ACD三项都是用来证明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在文艺理论上的价值”,只有B项符合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部分第一段,主要讲“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举例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言论来证明,然后明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二、三、四段主要从文艺理论价值方面去认识的,如“其一,发表创作观点”“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其三,传述创作技巧”等;第五段中“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主要从“艺术功能”方面来写的。也就是文章分点论述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具有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价值。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为总述,“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先写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的价值和作用影响等。最后发出呼吁“值得学界关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知黛玉认为不要让格律束缚了诗的发展,所谈颇有见地。结合“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知,林黛玉认为古人有炼字和炼意的观点,认为好的文章意境美大于形式美,也很有道理。结合“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知,林黛玉认为学诗还是要从读开始,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诗词鉴赏能力,潜入古诗词思维,同时积累古诗意象,形成一个正确的诗词观,才能在健康的诗歌创作之路上走下去,不至于误入歧途,无法脱身。林黛玉的诗词观其实就是作者的诗词观,曹雪芹用他生花妙笔,将诗词观巧妙地融合在对人物的塑造中,体现了“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撩湖兵①王旭峰元旦过后,杭嘉和穿着全套的皮水服就上了疏浚船,熟练地提起了橹。杭家的女人们送他到公园码头,眼窝都湿了。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将西湖视为后花园的杭天醉②,那个驾着私家画舫品茶、眯眼尽赏湖上风光的杭家少爷,那个最终在大雪弥天之日长眠在湖上的杭公子。对此没有什么印象的是跟着大人们一起来的得荼,拎着棉布套做成的茶壶衣,把铜软提梁壶的热茶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们一个不留神,他已跳上了浚湖船,一把划起了桨,离开了湖岸,还添了一句:“阿爷,我陪你去好了。” 女人们又要叫,嘉和挥挥手说:“小伢儿要新鲜,让他活泛一天,夜里他就吃着分量了。”转身又对得荼说:“好啊,你陪我吃茶,记住了,我不要龙井春茶,要泡就泡白露龙井茶。”白露前后,茶树又会进入生长佳期,所以才会有新茶长出。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苦力们的喜爱。出过大汗、卖过死力后,瘫在竹椅上,一大碗白露茶一口气下肚,人顿时便活泛过来,那才叫一个爽。此时,湖面上已经荡开了许多撩湖船,像是一口盛满汤的大锅,撒下了一大把黑芝麻,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水面。这种架势,嘉和记得只有抗战胜利那年,国民政府号召市民到西湖双堤砍掉日本人种下的樱花树,种上被日本人砍掉的原有的桃树时才有过,回头一想,不过五六年时间。嘉和他们第一天的任务,就是把湖畔清理干净,茅草、菱白、芦苇要先拔了捞上来。得荼划着船,问:“爷爷,我们家从前真的有湖上的画舫吗?”“有过吧,记不得了……”嘉和不想回答这种问题,便转移了话题,“从前西湖里有一种人就叫撩湖兵,你知道吗?”得荼摇头。嘉和说,就是在西湖里撩水草、杂物的兵。得荼便很得意,原来他们现在已经是撩湖兵了。嘉和见得荼很认真地接过网兜捞起来,便一五一十地把撩湖这活儿的来龙去脉告诉得荼。原来这活儿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开始的。他建了白堤,湖水溉田千余顷,还写了通告,谁敢把湖水搞坏了,穷人罚种树,富人罚撩湖。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钱王专门组织了一支撩湖部队,有撩湖兵士千人,差委官吏管领,盖造寨屋和舟船,专门撩湖,日夜开浚,无致湮塞。得荼便老三老四地说:“钱王我知道的。钱王祠里供的那位,叫钱镠。有术者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钱镠答道:‘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嘉和还真是吓一跳,这么个小伢儿,竟然背得下史书里那么长一段文字。得荼还一本正经地解释:“钱镠认为,百姓借西湖水来灌田,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于是没有填西湖。所以,没有钱王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西湖,我们就不能坐在船上捞水草了。”嘉和听罢此言,激动地打开白露茶盖,递给得荼,说:“好孩子,说那么多话,喝口白露茶。”得荼从未喝过白露龙井,因为忘忧茶庄从来只做龙井春茶。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得荼喝了一大口,显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说:“白露茶有点苦呢!”嘉和就大笑起来说:“你也晓得苦了啊,等你撩上一天草,夜里回去再喝它,你就晓得什么是甜了。”果然,当天撩够了水草,得荼再喝那白露茶,感叹了一声,简直就是南朝豫章王刘子尚之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就是熬出来的真理。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夜里回家,满手血泡,他仰面朝天倒在床上就昏睡过去了。叶子奶奶给他烫脚,喂他龙井茶,他竟然在半醒半睡中推开茶壶,喃喃自语:“白露茶,白露茶好喝……” 叶子惊讶地问:“怎么啦?得荼茶都喝不清了!明朝是千万不可再去撩水草了。”嘉和说:“没事,就是累的。从小吃点苦好,以后就经得起苦日子了。”叶子大吃一惊:“啊,莫非要一辈子撩水草了?”嘉和揽着叶子:“哪里会有这种事,日本佬那么凶,不是也打出去了?!整治西湖,快的,快的。”第二日一早,嘉和见得荼还睡得昏沉,赶紧蹑手蹑脚地出去,心想知道什么是苦也就够了。他发现自己倒还好,平常整日里做事都亲力亲为,一直就是个劳力者,这船上一日工夫,手上虽磨出血泡,但也不多,任务也是超额完成的。他对自己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万一真要当一辈子撩湖兵,他也能够应付下来。没想到中午时光,得荼就送饭来了,一边招着手让爷爷的船靠岸,一边就跃跃欲试地又要上船。见他两只手都绑着绷带,嘉和就不忍了,说:“不要来了,手上那么多泡,也干不了多少活。”得荼却二话不说跳上了船,说:“爷爷,我想试试看,到底能熬多久。”这话可不应该是小孩子说的,刹那间,杭嘉和就把得荼当大人看了。(有删改)[注]①标题为编者加。杭嘉和是杭州茶业世家忘忧茶庄的第四代大家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早早地就将自家的茶地交给政府,支持国家建设;后策划建立半机械化茶场,既满足国家出口外汇需求,又避免自家宅院被征用。政府组织疏浚西湖时,要求每户人家出一个劳力。杭家由杭嘉和做代表。节选部分即从这里开始。②杭天醉是杭嘉和的父亲。6.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活泛”意思不同,前者是活动之意,后者则指有精神。B.嘉和不想回答得荼关于祖上画舫的问题,是因为家族到他手里衰落了,他愧对先人,亦无颜面对孙儿。C.文中两次提到日本人被赶走的事实,既体现了抗战胜利的豪情,又表现出嘉和对新政府的期待。D.“撩湖”曾经是对破坏环境者的惩罚之举,如今是政府组织的主动治理行为,这里面饱含着社会各界对西湖的看重与热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得荼平日缺少锻炼,身形单薄的形象。B.“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这一句为下文得荼喜欢上了喝白露茶做铺垫,暗示他知道吃苦了。C.行文在“撩水草”的主线外旁逸斜出,如泡茶的“铜软提梁壶”、白露龙井茶的知识等,不经意间显露出这个茶叶世家的生活品性。D.本文语言有着鲜明的江浙特色,譬如“活泛一天”“吃着分量”“老三老四地说”“茶都喝不清了” 等,亲切自然。8.杭嘉和为什么会把得荼当大人看了?请结合全篇分析。9.文中有不少掌故、史料穿插,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穿插杭天醉与钱镠的相关经历在文中的作用。【答案】6.B7.B8.①得荼不怕苦,绑着绷带依然上船干活,以此来磨砺自己的意志,表现出了非凡的自制力和忍耐力。②得荼干完一天活后感悟到深受苦力们喜爱的白露茶是人间甘露,这熬出来的道理是成年人的感受。③得荼对钱镠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超出一般孩子,境界开阔,体现出思想上的成熟稳重。9.①杭天醉的掌故出现在女人们的记忆里,一方面点出了杭嘉和对西湖的情感基础,为后文写杭嘉和每天欣然出湖撩草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杭嘉和的身世经历——出身优渥,经历风雨,交代了人物性格形成的背景。②钱镠的掌故借由得荼说出,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关于西湖的内容,另一方面表明了西湖在杭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前有白居易,后有钱镠,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连孩子都自觉维护,以参与治理为豪。③史料在行文中穿插,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也凸显了传承传统、守护精神家园文化的深刻内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家族到他手里衰落了,他愧对先人,亦无颜面对孙儿”说法错误。家庭面临新的社会背景,并不是真的衰落了。杭嘉和也没有感觉自己愧对先人,他一直都是很坦然而又积极地面对改革,努力创新谋划家族事业的新发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这一句为下文得荼喜欢上了喝白露茶做铺垫”分析错误,应是为后面交代杭家人的命运埋下伏笔,不是针对得荼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该题问的是“杭嘉和为什么会把得荼当大人看了”,实际上是问得荼在哪些方面有和大人一样的特质。得荼有和大人一样的自制力和忍耐力。从文本“见他两只手都绑着绷带,嘉和就不忍了,……得荼却二话不说跳上了船,说:‘爷爷,我想试试看,到底能熬多久’”可以看出,得荼不怕苦,不怕累,绑着绷带依然要求和爷爷一起上船干活,借此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从文本“它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苦力们的喜爱。出过大汗、卖过死力后,瘫在竹椅上,一大碗 白露茶一口气下肚,人顿时便活泛过来,那才叫一个爽”“果然,当天撩够了水草,得荼再喝那白露茶,感叹了一声,简直就是南朝豫章王刘子尚之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就是熬出来的真理”可以看出,得荼干完一天活后,也真切地感悟到白露茶是人间甘露,这熬出来的道理是成年人的感受。从文本“钱王我知道的。钱王祠里供的那位,叫钱镠。有术者……”“得荼还一本正经地解释……”中可以看出,得荼对钱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让嘉和吓一跳“这么个小伢儿,竟然背得下史书里那么长一段文字”,这些理解都超出了一个孩子的心性,境界开阔,思想成熟稳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穿插杭天醉相关经历在文中的作用:从文本“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将西湖视为后花园的杭天醉,那个驾着私家画舫品茶、眯眼尽赏湖上风光的杭家少爷,那个最终在大雪弥天之日长眠在湖上的杭公子”及注解中可知,杭天醉是杭嘉和的父亲,父亲非常喜爱西湖,曾经将西湖视为自己的后花园,自然杭嘉和对西湖也就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为后文写出湖撩草虽然很辛苦,但杭嘉和每天欣然前往的情节做铺垫。通过文本“驾着私家画舫品茶”“杭家少爷”“杭公子”等词可以看出,杭家曾经家境优渥,这也暗示了杭嘉和的身世经历,随着时代的变迁,杭家经历风雨,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背景。穿插钱镠的相关经历在文中的作用:钱镠的名字是嘉和讲述撩湖这活儿的由来时提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钱王专门组织了一支撩湖部队,有撩湖兵士千人,差委官吏管领,盖造寨屋和舟船,专门撩湖,日夜开浚,无致湮塞”这一段史实,表明他保护了西湖,福泽了后人,这丰富了文章关于西湖的内容。通过文本“原来这活儿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开始的。……钱王专门组织了一支撩湖部队,有撩湖兵士千人,差委官吏管领,盖造寨屋和舟船,专门撩湖,日夜开浚,无致湮塞”“所以,没有钱王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西湖,我们就不能坐在船上捞水草了”可知,西湖在杭州人们心目中非常重要,无论是历史上的白居易、钱镠,还是一直延续到现在,连得荼孩子都懂得自觉维护,参与治理,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杭天醉与钱镠的相关经历都属于历史掌故、史料,文中穿插这些内容能够营造历史氛围,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也可以体现自古以来对西湖的保护传承一直未曾改变,凸显了传承传统、守护精神家园文化的深刻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留侯论①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②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于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又;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干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连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③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②圯上老人:指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最后授其《太公兵法》。③淮阴:西汉名将韩信,封淮阴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B.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C.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D.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镬,鼎与镬的合称,都是古代的烹饪器。文中指用鼎镬烹人,是古代的酷刑。 B.孺子,多指幼儿、儿童。文中之意为小子、竖子,含圯上老人对张良藐视轻蔑。C.肉袒牵羊,指光着膀子、牵着羊,向敌人表示臣服,是我国古代战败投降仪式。D.高祖,是庙号,是皇帝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使用名号。文中的“庄王”是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狙击秦王的行动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现,是逞匹夫之勇,在秦势方盛时无异于白白送死,实在危险。B.张良面对秦始皇能不惊恐,面对项羽能不发怒,正是因为他曾被圯上老人当做仆妾使唤,形成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C.汉高祖成功原因是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他保持锋锐的战斗力,战胜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D.司马迁感慨张良的形貌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苏轼则认为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14.你是否同意苏轼对张良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0.C11.B12.B13.(1)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2)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14.同意。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就是外柔内刚,刚的表现就是其有一颗能忍人之心。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他不愤怒;在汉高祖与项羽之战中指点他要忍耐,保持战斗力;当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张良提醒他要忍耐。张良的忍人之心是胸怀极大、志向高远的体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伊尹太公之谋”是“为”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D。“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这是判断句,“所”字短语为名词短语,“为(之)深惜”中“为之(张良)”作“深惜”的状语,引出对象,之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之意为小子、竖子,含圯上老人对张良藐视轻蔑”说法错误,原文为“孺子可教也”,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喻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在文中是年轻人的意思,含圯上老人对张良的肯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形成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说法不当,依据原文“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可知,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羞辱他,希望他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因此老人的教育,使得他懂得忍的重要性,是品性的一种韬光养晦,并非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谓”,称作;“过”,超过;“节”,节操;“人情”,一般人的常情。(2)“犹”,还;“气”,气度;“非”,不是;“全”,成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人物形象和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分析能力。依据“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可知,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能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而张良就是这种人,当桥上老人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对待侮辱不愤怒,忍得住才是成大事的人的修养。依据“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可知,汉高祖与项羽之战能取胜,贵在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而这正是张良教他的。依据“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可知,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他有刚强不能忍耐气度,多亏张良的提醒,才能成全他。参考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 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韦应物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特别的寄友诗,诗题大致交代了诗歌内容,韦应物以山水诗闻名,善于写景,如《滁州西涧》就是其代表作之一。B.诗人寝居的卧室正对着碧绿的山间流水,景色优美,流水潺潺,令诗人忘却烦琐的世事,更忘却了孜孜以求的名利。C.细雨淅沥,雨滴洒在因为砍伐而变得空旷的林中空地上,落在荡漾着波纹的水面上,诗人一天闲来无事,耳边传来阵阵伐木声。D.诗人知道好友卢陟有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追求,并且身处尘世的喧嚣里很长时间了,他希望卢陟有空来叙,暂时一散世俗的烦恼。1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直抒胸臆。诗歌首联中“晨起澹忘情”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②借景抒情。诗歌中间两联通过对林中细雨、水面波纹及伐木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比抒情。尾联“知子尘喧久”中尘世的喧嚣和中间两联所营造的清幽寂静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对卢陟的关切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雨滴洒在因为砍伐而变得空旷的林中空地上”理解错误,“空林”一般指渺无人迹的树林或木叶落尽的树林,而非砍伐而变得空旷的树林。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于本诗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诗歌首联“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的意思是:诗人寝居的卧室正对着碧绿的山间流水,景色优美,流水潺潺,令诗人忘却烦琐的世事,更忘却了孜孜以求的名利。“晨起澹忘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属于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诗的颔联和颈联,“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则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写出了林中细雨、水面波纹及伐木声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空旷寂静之感,营造了安静闲适的氛围。所以此两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抒情的手法。尾联作者写“知子尘喧久”,写朋友在尘世之中浸淫时间很久,此处的“尘喧”恰与上两联所营造的清幽寂静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知道朋友在喧嚣尘世之中生活,多想他也能来到西涧享受这种清幽与闲适,表达了作者对卢陟的关切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在春花秋月中表达情感,如李煜在春花、秋月和东风中感慨“__________”,悲悔万分;白居易面对春江、花朝和秋月只能“__________”孤寂无比。(2)唐宋诗词中惯用意象表情达意,“虎”这一意象就常被用来表现场面盛大或气势轩昂,如“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来表现游子离妇思人怀乡的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往往取酒还独倾③.虎鼓瑟兮鸾回车④.仙之人兮列如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玉户帘中卷不去⑥.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倾”“瑟”“鸾”“戈”“砧”“拂”“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首先进入视野的景色我称它“阳春白雪”,款款而过的河水两岸是蓬勃的火棘丛。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白色的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这火棘的青春之花虽细微,绚烂起来,也是压枝袭人,疯狂了一般。火棘谷向前,泉水已然成川,宁谧平稳,君子般温文尔雅。然而,一跌一拋,便有了激越的脾气,再一路而下,瀑布就相继现出声威了。不过,()。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好动的人可尽情地嬉戏。原来,那一涧幽蓝如一道长弦,所 流动的都是和谐的乐音,高亢也罢,纤弱也罢,对感应它的人都是一种抚慰。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笼罩你的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感觉到的却是那奔腾的瀑声B.虽然奔腾的瀑声笼罩着你,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C.笼罩你的奔腾的瀑声并未让你感觉不到那风清月明般的宁静D.笼罩你的是奔腾的瀑声,你感觉到的却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19.下列对文段中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春白雪”四字用了引号,表示它不再是原意,而有了新的内涵。B.“君子般温文尔雅”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泉水成川后宁谧的特点。C.“声与静……人生与四季”形成排比,读来有一种浩然阔大的气势。D.“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设问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D19.C20.改句: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恰如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首先根据后文的“声与静”的顺序,可知前文是先说“声”,再说“静”,那么对应的就是先“瀑声”后“宁静”,据此排除A;再根据后文“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好动的人可尽情地嬉戏”,可知强调的是动和静的融合,而B项“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不符合语境,可排除;CD相比,D项的句式更整齐,更符合后文的“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的内容,排除C。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浩然阔大的气势”错误,“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构成排比,内容集中,节奏鲜明,虽有气势,但并非浩然阔大。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种语病:①重复赘余,“白色的”和“白花”语意重复,删掉“白色的”。②“蓬松的大雪覆盖”不合逻辑,在“蓬松的大雪”前加“恰如”,和前文的句子形成比喻句。修改后的句子为: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恰如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今天,中国影视行业空前繁荣,市场日趋成熟,但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距离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相当遥远,他们是否还能被主旋律题材打动,被①的宏大叙事吸引?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但家国情怀永不褪色。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永远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上一代人②看《上甘岭》,传唱《我的祖国》;这一代人为《长津湖》热血沸腾,因《觉醒年代》重新寻找那些历史深处的名字。《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英雄邱少云……这些我们曾经③的烈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多数都是④的年轻人,而今天大国崛起,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圆梦航天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需要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青年人。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请仿照括号前面的句子另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答案】21.①波澜壮阔②万人空巷③耳熟能详④风华正茂22.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忧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修饰主旋律电影描写场面宏大,可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第二空,语境修饰上一代人争着看《上甘岭》的盛大场面,可用“万人空巷”。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第三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我们都非常熟悉,可用“耳熟能详”。耳熟能 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四空,语境修饰年轻人,可用“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从内容和句式两个角度思考,有时还要注意修辞、意境等方面的和谐一致。语境要体现“家国情怀”。被仿句是“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从内容上看,所选人物岳飞为著名的抗金英雄,“还我河山”是他的名句,表现了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怀。句式上,此句采用了“人物+名句+的四字短语”的形式。仿句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如屈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等,还要通过写他们的诗句、典型语言等具体表现其爱国情怀。注意句式的协调一致。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了解这样的悲剧故事,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不会悲悯的民族则会疯狂。请联系所学与现实,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常持悲悯情,修炼良知心窦娥至善至孝,却因那丑恶小人和黑暗世道,只落得个血溅三尺的悲惨结局。鲁侍萍一片真心,却因那家族门第之别与资本家的自私,初次险些丧命,再见痛失子女。艾丝美拉达纯洁无比、阿西莫多貌丑心美,甚至全书最大的反派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也曾经是个心灵丰盈而充实的人。但是,人们的审美差异和封建中世纪的专制教会制度却把他们都变成了悲剧。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之所以会感伤,之所以会流泪,也是因为作为读者的那一颗心,能感受到悲剧中美的殒没,善的损伤。而这一切,其实是出于我们心中的悲悯情怀与道德良知。康德曾言:“世间有两样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我想,悲悯、良知,就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信仰。 良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有了这个家园,人类的心灵才有所安顿、有所归依。良知,使人类保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堕入罪恶的深渊。良知,使人内心始终有一本“是非律”,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正是因为有了良知,人才得以为人。良知,是推动人类历史正向前进的车轮。正是出于对小人物的悲悯,老舍得以如此深入到他所塑造的底层人物内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悲悯的良知,让我们在前行路上始终不忘深入土地,关怀弱者。正是出于对全人类生命的悲悯与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最初写信给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却又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长久的噩梦,成为冷战的筹码。历史虽在前进,科技虽在进步。但正是悲悯与良知,让人懂得停下脚步,做出取舍。所以,中国虽千辛万苦造出了氢弹、原子弹,却有勇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今,面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带来的风险威胁,我们唯有保持一颗悲悯之心,保有良知,才能护苍生性命于刀尖,才能守护人类最后的尊严。罗素曾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我想说,对自己的良知提醒与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将是支配我一生的强烈情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述了经典的悲剧故事能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材料第二段则论述了具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的重要性。为什么悲剧会与悲悯和良知联系在一起?因为阅读悲剧中众多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时,我们心灵深处所感受到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就是出于对他们的悲苦命运的同情甚至悲悯。在同情与悲悯之中,我们能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道义与良知。其实日常写作时,我们总是回避“悲剧”话题,总担忧接触所谓“负面”新闻,但是我们要怕的不是这个,我们要担心的是如何让自己面对他人的悲剧,如何保有足够的良知。一个有良知的青年,一定是一个好青年,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写作时,可以依据材料对悲剧与悲悯、苦难与良知等二元关系做简单的阐述,但不宜过分渲染。因为良知与悲悯,毋庸置疑必然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写作重心可以适当倾向于讨论为什么需要的问题,从个人、社会、历史、精神文明等角度由浅入深地阐发。如:心有良知,胸怀悲悯,让人不再低俗,让社会更加坚实,让历史少走弯路,真正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让文明得以真正绽放光芒。写作中可举古今中外具有良知的人物作为例证,如坚守道义,对底层人民有着深切悲悯的雨果,如坚守科学良知的爱因斯坦等。具体怎么论证?可以采用主论点加分论点,一个材料一种阐释,正反论证等方法。立意: 1.看悲剧,存悲悯。2.体悲苦,守良知。3.读悲剧与寻道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1 15:15: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4.5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