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2.《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吉尔伽美什经历了从“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反映了()A.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的生产情况B.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C.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D.自然环境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吉尔伽美什》的前半部分只是人类早期的人与神之史诗,但在后半部分的叙述中消解了吉尔伽美什作为神的英雄形象,建立了作为凡人的英雄形象。结合所学可知,从半神式英雄到有情感、有恐惧、有智慧的凡人式英雄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B项正确; 记述汉谟拉比时代社会生产情况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而非《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西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两河流域居民朴素的人本英雄观,未体现自然环境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A.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B.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C.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D.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阿兹特克神圣历。根据材料可知,神圣历是宗教历法,为政治、宗教活动服务,C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太阳历和神圣历的地位,排除A项;阿兹特克历法包括太阳历和神圣历,太阳历用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4.古希腊城邦时期,公民权不是指个人权利,而是一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与义务的整体,是公民对城邦整体事务的分享和分担。据此可知,当时()A.公民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B.民主政治发展仍不充分C.强调城邦主义的政治取向D.通过公民权进行法制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由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古希腊城邦时期,公民权不是指个人权利,而是一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与义务的整体,是公民对城邦整体事务的分享和分担”,可知,古希腊公民权更强调城邦集体利益,而非公民个人利益,这体现了城邦主义的政治取向,C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5.1947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学生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这一运动在当时多个城市均有发生。这些运动战内反饿飢反()A.激发了民众救亡运动高涨B.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C.促进了国统区人民的觉醒D.表明国民党统治开始失去民心【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7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学生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可知,国统区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国统区广泛展开,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民主运动,促进了国统区人民的觉醒,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配合了解放军的军事斗争,C项正确;“救亡运动”是针对外敌入侵的,排除A项;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统治开始失去民心,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6.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充分用土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外来物种的传入并没有改变明清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因为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7.在文艺复兴催生的事物中,出现了一种新式房间: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在那儿,受到良好教育的绅士和淑女们会以书为伴,并寻觅到自己的安宁。材料中这种新式房间出现()A.男女平等的意识得到认可B.表明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C.收藏书籍成为当时的共识D.凸显个性独立和自我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私人空间、自己的安宁”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肯定人,肯定人性,新式房间的出现能够凸显个性独立,也能够促进自我发展的,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故A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尚未得到普及,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书籍的收藏,故C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私人空间、自己的安宁”等均体现了个性的独立和自我的发展。8.康有为认为,“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开辟地球,横绝宇内”,根本原因是在于“新法之书,一名一器,莫不有学”。因此,“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现于我中国大陆”。据此可知,康有为旨在()A.利用儒家思想实现托古改制B.秉持西方文化价值,否定清廷君主统治 C.抨击“中体西用”思想的无为D.主张中国变法改制,学习西方治国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开辟地球,横绝宇内”,根本原因是在于“新法之书,一名一器,莫不有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西方强大不仅是因为技术先进,还在于政治制度先进,据此可知,材料中康有为旨在主张中国变法改制,学习西方治国经验,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儒家思想,不能说明康有为旨在利用儒家思想实现托古改制,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不否定清廷君主统治,排除B项;抨击“中体西用”也是为变法减少阻力,C项不是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9.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仍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B.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出现,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并未体现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排除A项;随着二战结束,美苏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0.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一政策出台表明A.欧共体成立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B.德国经济发展后,导致美欧联盟关系瓦解C.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之端倪D.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遭到西欧的抵制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联邦德国有了自己的独立政策,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也就说明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美苏两大阵营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欧联盟关系是否瓦解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新东方政策而非“单边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1.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苏联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A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有内外因双重结果,排除B项;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2.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 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考证,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中只为保持家父地位的持续性而确立的继承制度,逐渐演变出了在承认市民法指定的继承人的同时,裁判官也可允许已脱离父权的和已出嫁的直系晚辈亲属对死者的遗产享有相应占有权的制度。这一演变反映出古罗马()A.裁判官拥有司法终审权B.继承权范围呈扩大趋势C.家产继承人员复杂多变D.父权家长地位长期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古罗马)。据材料“随着罗马社会发展,罗马法中只为保持家父地位的持续性而确立的继承制度,逐渐演变出了在承认市民法指定的继承人的同时,裁判官也可允许已脱离父权的和已出嫁的直系晚辈亲属对死者的遗产享有相应占有权的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发展受到了父权家长制的很大影响,但是最终打破了父权家长制对财产继承权的控制,继承权范围呈现出扩大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继承权范围的扩大,并未提及裁判官拥有司法终审权,排除A项;家产继承人员并不是复杂多变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父权家长制的冲击,并不是长期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14.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英国。根据“《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 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61年(英国)。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可知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16.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A.冲击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B.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C.使天皇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D.与封建庄园的发展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幕府体制确立在日本封建庄园经济基础之上,两者关系密切,D项正确;幕府体制下,武士依然效忠将军和大名,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后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幕府体制下,掌握实权的是幕府将军而非天皇,排除C项。故选D项。17.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根据题意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但是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进行了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解析】【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19.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0.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A.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B.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C.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艾森豪威尔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B项正确;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经济“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2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2.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23.11世纪法兰克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不仅对领地的民众百般苛待,甚至将自己的妻子们一个个杀死,担心冤魂惊扰的他因此长期失眠。1046年,富尔克携巨资前往巴勒斯坦,暂居后身心状态好转,富尔克此后多次前往耶路撒冷朝觐。富尔克的经历反映了()A.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B.阿拉伯医学水平精湛C.基督教具有深刻影响D.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根据材料“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朝觐”等信息可知,富尔克担心作恶多端而无法升入天堂,前往基督教圣城获得教会对其罪行的赦免,因而身心状态好转,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欧的生活环境恶劣,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阿拉伯医学水平,排除B项;罗马正统转移至中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生活的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25.胡适认为:“《春秋》只可当作孔门的参考书,却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下列选项可以解释胡适观点的是()A.《春秋》不能算作史书,没有继承意义B.《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C.史学以求是为要,评判的历史不是历史D.史学以求真为旨,价值观入史不宜过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并结合所学“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可以得出,《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所以才有了胡适这一番言论,B项正确;《春秋》是史书,有继承意义,“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不等于《春秋》不算史书,排除A项;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所以“评判的历史”也是历史,排除C项;尊重史实很重要,但史学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在史实基础上注重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2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组成了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 ——据陈振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推动新中国石油勘探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四光在新中国石油工业上的地位。【答案】(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地质部成;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的认可。(2)地位: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的中国。据材料“1952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地质部成;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的认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的中国。据材料“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大庆油田等可得出,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回顾70年峥嵘岁月,中国外交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是时代主题上,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二是政治格局上,“从对抗格局的成员转变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伙伴”,编织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良好.面……五是世界方位上,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摘编自郑立樵《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演变历程特点。(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认识。【答案】(1)特点:由注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到超越意识形态的和平外交;由政治对抗结盟到经济合作的战略伙伴;由被孤立封锁到深度融入世界舞台。(2)认识:外交政策的制定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外交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平贡献新力量。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可得出,由注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到超越意识形态的和平外交;根据材料“……‘从对抗格局的成员转变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伙伴’,编织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可得出,由政治对抗结盟到经济合作的战略伙伴;根据材料“……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可得出,由被孤立封锁到深度融入世界舞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政策的制定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外交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平贡献新力量等方面谈对外交政策的认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经济体制的维度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科技创新的维度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维度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论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 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示例二观点: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论述: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20世纪(荷兰、英国、美国)。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首先,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可知,可提炼观点为: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根据材料“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可知,可提炼观点为: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运用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详细阐述,在阐述中需要描述具体的历史史实做为证据进行说明,如: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坚持开放的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影响大国崛起关键的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作为小国的荷兰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与其积极开拓并参与世界市 场,不断扩张海外贸易密不可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贯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在从事贸易过程中,荷兰商人逐渐形成近代的贸易观念,追求对外贸易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从而为荷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其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于通过参与世界市场获得了来自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充足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最后,针对提炼的观点,再次进行总结升华,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或者是,总之,大国崛起要依靠开放的贸易格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顺应全球化趋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9.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材料一关于全球化的起始及阶段划分问题,当代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三阶段中心变换说”,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如“三次浪潮锐”,18世纪末掀起了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19世纪末以来迎来了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20世纪中后期以来,引发了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摘编自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材料二2016年以来,逆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运动式的浪潮,并且对西方国家维护自由秩序的主流政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主要国家在其重要理念、战略和政策层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动向,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对外来移民。以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标志,逆全球化现象开始在西方国家集中显现。在2017年法、德等欧洲大国的选举中,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也体现出了逆全球化思潮的重要影响。可以发现,曾经主导和引领全球化潮流的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明显的逆全球化思潮,而这些思潮和理念又促使西方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发生了很大改变。——韩召颖、姜潭《西方国家逆全球化现象的一种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分析其划分的依据并加以简要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现象【答案】(1)“三阶段中心变换说”依据: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变迁(如果答到“主导国家变迁”,可酌情给分)说明:15世纪到19世纪七十年代,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起步;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把亚非拉等地区纳入到西方势力的控制范围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从1880年到19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迅速崛起,特别是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全球化朝着体制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如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全球化进程正在摆脱由单一中心主导的特点,形成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踩点给分:第一阶段,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并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成为世界强国,特别主导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第三阶段,美国相对衰落,区域集团化发展,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呈现出多元共存趋势)“三次浪潮说”依据:科技革命的发展(如果答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可酌情)说明: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掀起了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19世纪末以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讯、汽车、飞机产业的形成,迎来了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20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代以原子化、电子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革命,尤其是信息产业、互联网等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踩点给分:第一阶段,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改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通信工具改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三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产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世界联系更加密切。)(2)逆全球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的负面效应;阻碍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破坏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激化国家间的矛盾,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制造障碍。【解析】【详解】(1)以选择“三阶段中心变换说”为例。依据:根据三阶段中心变换说的时间切割界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依据是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变迁(如果答到“主导国家变迁”,可酌情给分)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到19世纪七十年代,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起步;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把亚非拉等地区纳入到西方势力的控制范围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880年到19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迅速崛起,特别是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全球化朝着体制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如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全球化进程正在摆脱由单一中心主导的特点,形成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趋势。 (2)根据材料“西方主要国家在其重要理念、战略和政策层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动向,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对外来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逆全球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的负面效应;逆全球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逆全球化是西方国家主导的,一定程度上破坏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逆全球化激化国家间的矛盾,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制造障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7-21 13:15:01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6.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