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谈到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这跟两者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则不分阶级。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举两个例子说明。《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红楼梦》里,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随了出来。宝玉见蒋玉菡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问他戏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在哪,可惜无缘得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连称幸会——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琪官接了,笑道:“……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自己系小衣儿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了袭人埋下了伏线。这是后话,作者还前有导引,侧有映射。刚刚在酒席上,琪官念的一句诗,偏巧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便嚷着袭人是宝贝。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接的馈赠: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 珑。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端王大喜道:“深谢厚意,想那笔架,必是更妙。”王都尉道:“明日取出来,送至宫中便见。”这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王驸马隔日就差亲随高俅送去,恰遇见端王在踢球,高俅一不小心露了一脚,从此发迹。由此可见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了黏合情节的功能,不像曹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所以,曹雪芹会把汗巾的来历和特点一一交代,是北静王送的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施耐庵则一笔带过,“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要问怎样的玲珑,哪一个匠人?不提。施耐庵是线型的叙事,一切都悬空在目前,只一束光打在上面。曹雪芹的叙事却是网状的,拿奥尔巴赫的话说,是像荷马一样光照均匀,所以处处都能显影。如此看来,《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奥尔巴赫认为,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这两种文体,事实上无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风格的基本类型而已。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水浒》是行动中的诗,好汉们走的都像是一条空荡荡的路。不是从作者看来,而是从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人物前头去发话。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曰‘神品’。”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因为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因此,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复叙,《红楼梦》的世界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一个: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总之,大观园里都是规训了的社会人,不像山寨水泊中人,只凭自然驱使。(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采用网状叙事结构,注重作品整体的观照,每一物事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B.《水浒传》追求一气呵成的效果,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是行动中的诗。C.作品的写法是工笔细描、刻画无遗,还是大笔勾勒、删繁就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D.用荷马史诗和《旧约》,来说明《红楼梦》和《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是对比论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马史诗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红楼梦》也有相似特点。B.同样是宴饮赠物,《红楼梦》里的礼物不会简单地收送,《水浒传》则会一笔带过,表述简略。C.《水浒传》采用线型叙事结构,注重朝一个目标进发,作者不会僭越到人物前头去发话 D.文中引用顾随的话,称赞《水浒》是“神品”,可见作者认为《水浒传》的文笔更胜一筹。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原文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钗借通灵宝玉射覆,宝玉引“敲断玉钗红烛冷”一诗,诗意颓丧,实是两人婚姻不谐之谶。B.《红楼梦》第五回对太虚幻境环境和用具的细腻描写和铺陈,对后文的情节有暗示作用,比如“万艳同杯”“千红一窟”。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自然天气的“雪”与草料场的“火”,既是自然环境的呈现,又暗示林冲生活环境的冷酷和凶险。D.《水浒传》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展现其上梁山前的业绩,然后引出另一组人物,而上一组人物退居次要地位。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引用了马鸣的观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请简要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答案】1.B2.D3.C4.①内容:以“粗中之细,菩萨境界”来阐明《水浒传》的写作特点,以“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来阐明《红楼梦》的写作特点。以菩萨和佛的比较来突出“细中之细”更难能可贵,从而有力的证明了上文“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的观点。②效果:引用他人观点,丰富文章内容,使文中论证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5.(1)论证结构:采用对照式结构,《红楼梦》的繁和《水浒传》的简形成对比,荷马史诗、《旧约》与《红楼梦》《水浒传》形成相关比较。文章论证既全面严谨,又重点突出。(2)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3)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选取《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宴饮片段,证明繁与简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4)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使用修饰限定性词语,使论证客观准确。如“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每一物事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误。文中是“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可见,“勾连起”而不是“推动”。C.“取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误。文中是“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可见,文字的繁简 不取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而是服务于总体需要。D.“对比论证”有误,应为类比论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D.“可见作者认为”有误。文中引用顾随的话,表明的是顾随对《水浒传》文笔的赞叹,进而引出作者对《红楼梦》境界的赞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是用自然环境描写暗示社会环境,不符合本文“繁与简”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根据“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红楼梦》的世界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一个: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大观园里都是规训了的社会人,不像山寨水泊中人,只凭自然驱使”可知,马鸣以“粗中之细,菩萨境界”来阐明《水浒传》的写作特点,以“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来阐明《红楼梦》的写作特点。“粗中之细,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运用对比手法,以菩萨和佛的比较来突出“细中之细”更难能可贵;结合“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分析,作者引用马鸣的评价,是为了证明上文“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的观点。另外,在表达效果上,作者引用他人观点,既丰富文章内容,又使文中论证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的能力。(1)论证结构上根据“《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可知,作者把《红楼梦》的繁和《水浒传》的简作对比;根据“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这两种文体,事实上无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风格的基本类型而已”分析,作者把荷马史诗、《旧约》与《红楼梦》《水浒传》进行相关比较,这些对照式结构,使文章论证既全面严谨,又重点突出。 (2)论证方法上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两个例子说明。《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运用举例论证;“《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运用对比论证,“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运用引用论证,“《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和“《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运用类比论证,“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运用比喻论证,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3)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根据“举两个例子说明。《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接的馈赠”,选取《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宴饮和赠送礼物等片段,证明繁与简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4)论证语言上“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红楼梦》的世界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一个”中,依次使用“比较”“总是”“都是”“似乎”等修饰限定性词语,使论证客观准确。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掉下来……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撬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形。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瀼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新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看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文本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姚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B.马车夫姚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 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白描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发一言,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焦躁。B.小说的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契诃夫没有直接描写姚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C.小说在写姚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出现了姚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对应,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姚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D.当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姚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姚纳是多么孤寂,只要有人和他说话,就是骂他他也觉得舒服。8.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小说的结尾,作者给姚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答案】6.B7.A8.①冷静的笔调。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方法,去展现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遭遇,笔调客观冷静,引人深思。②表现主题深刻。作者通过表现马车夫姚纳不断想向人倾诉丧子之痛,却屡屡受挫,来表现底层人民的无声悲哀和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9.①与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他尝试对军人、三个乘客、大车店的青年人进行倾诉,却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只有陪伴他的老马似乎可以让他倾吐苦恼,凸显了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深化主题,平平淡淡却意味深长。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③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通计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错误。《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 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故本文和《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不一致。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A.“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焦躁”错误。车夫的一动不动,让读者感到他内心的苦闷压抑。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特色和情感主题的能力。题干中“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可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考生要分析小说写约纳时除了一部分心理描写,大部分是“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这样的第三人称叙事,冷静客观地展现他的遭遇,笔调客观冷静,引人深思。二是“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这一主题,考生可从“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里,分析出约纳作为小人物,连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这就显出环境的冷漠和主人公命运的苦楚悲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姚纳一致找不到诉苦的人,在最后却以马为倾诉苦恼的对象,这就与之前碰到的几个人,比如“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的军官、比如“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的驼青年轻人、比如“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的大车店青年,构成鲜明对比,说明人还不如马温情,说明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姚纳一遇到可诉苦的对象,“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表现了姚纳的苦闷之深之浓,联系到“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可看出姚纳经济困顿、孩子死去、无人诉苦等苦闷,深化了人物悲剧命运,突出主题。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结合“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 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可知,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而姚纳讲得入了迷。又通计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A11.D12.C13.(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14.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为”的宾语是“人臣”,“人臣”为偏正结构的词语,之间不断开,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代指唐朝的敌对国”错误。“胡越”,这里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C.“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争驰”,争先恐后效力;“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游的快乐;“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化”,教化。(2)“及”,等到;“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明于先见”,状语后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太宗认为“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认为何曾是失职。参考译文:(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太宗答魏征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 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别匡山①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①匡山;指四川彭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答案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答案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你是否同意”的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一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同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此两联写出了匡山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但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则是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此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如果不同意,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诗的前两联虽然写了匡山的美景,但作者写景并非为了表达自己隐逸的想法,而是为衬托后文做出入世抉择。表现出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其次,作者正处于大唐盛世,好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所以作者已经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并不矛盾。(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现了一些宫人渴望见秦皇一面而不能的悲惨,更是夸张地写出阿房宫宫人之多。(3)《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有不见者④.三十六年⑤.叹门外楼头⑥.悲恨相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德,续。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①,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②。海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蟹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在海滩上爬来爬去。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儿地使劲儿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人前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18.请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迷离  姹紫嫣红  弥漫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欢呼雀跃”“迎接”赋予跳跳鱼以人的情态,形象的描 绘了沙滩上生机勃勃的场景。20.①樱花谢了杜鹃开②究竟是哪种花儿的芳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大片桃树让景色变成难以辨认的世界,应选“迷离”;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糊。第二空,语境是修饰花朵的,应选“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第三空,语境形容味道在空气中的状态,应选“弥漫”;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用“欢呼雀跃”和“迎接”来修饰跳鱼,是拟人手法,赋予跳跳鱼以人的情态,形象的描绘了沙滩上生机勃勃的场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空,联系前句“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和后句“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可知中间应写到樱花和杜鹃,句式是“……谢了……开”,因此可以写“樱花谢了杜鹃开”;第二空,前句“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可知各种花散发出好闻的香味,人们很难分辨哪一种花味道更香,因此可以写“究竟是哪种花儿的芳香”。(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箸,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快乐。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筷子不仅仅是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C.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D.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语句。【答案】21.D22.(示例1)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示例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可知括号要表达的是:筷子很普通,但是蕴含深意,再来看四个选项的关联词。A.“不仅仅……更……”为递进关系,连接的应该是同一性质的词语。而“寻常之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存在转折的关系,排除A。B.“不仅仅……却……”语句不通顺,排除B。C.“虽……更……”在这里,“虽”表示让步,而“更”表示递进,不符合语境,排除C。D.“虽……却……”表示一种转折的关系,符合“寻常之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关系。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原句“箸……与……密切相关”不能搭配,应当是“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或“箸的出现”与……密切相关。可修改为: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互联网时代,“无滤镜不自拍”成了大部分人的日常,大家会在修图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以便让照片在发布到 网络之前变得完美无暇,比如用修图软件使脸颊变得更瘦、更匀称,使鼻子变得更高、更挺,使肤色变得更白……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67%的人承认会编辑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以提升个人形象。读了上面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美丽生活不可欺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无非出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再!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淹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上是美好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在绽放。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日本大学生研发的这一“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呼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个性,也不要瘦的雷同。”美好,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洒脱。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自在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正所谓,美丽人生不可欺。 【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材料中“如用修图软件使脸颊变得更瘦、更匀称,使鼻子变得更高、更挺,使肤色变得更白嫩”“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67%的人承认会编辑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以提升个人形象”等句子表明,当下社会人喜欢用美颜这一手机功能使自己更漂亮,这无可厚非,但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说,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考生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立意。参考立意:1、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2、内外兼修,人生更美;3、尊重真实,适度美化。写作素材:1、居里夫人日复一日地在废料堆中提炼镭,铸就跨越百年的美丽;南希•格雷丝•罗曼献身于科学,发明了“哈勃望远镜”,为人们所铭记……世人所铭记的、历史所镌刻的,不是你长得多好看,不是你修图技术多高超,而是你真正为之奋斗的、奉献的。一个精神颓废的少年,无论再怎么用美图秀秀,也不可能玉树临风;当一个人自信满满、奋发图强时,自有气场环绕周围。2、随着手机成像技术日新月异,人们更加酷爱拍照,“美颜”“滤镜”等软件成为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装备,“无滤镜不自拍”“拍照五分钟,修图半小时”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甚至有人鼓吹:“不修图,毋宁死!”修图成为一种时尚,其中固然不乏盲目跟风的人群,但更多的还是人们对自己颜值的过分看重。这是一种内心不自信的体现。拍完一张照,瘦脸、瘦身、美白、嫩肤之后,才敢发到朋友圈,博取一声声赞美,收获一丝丝慰藉。而现实生活中却可能是:说话结结巴巴,做事畏畏缩缩,毫无理想与斗志。长此以往,百害而无一益。3、当今时代是“读图”的时代,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荧屏里、网络上,大家都追逐美女帅哥,青春偶像剧大行其道,俊男靓女吸粉无数。诚然,关注“颜值”无可厚非,毕竟“秀色可餐”,养心养眼。但如果过分执着于外表,只会导致华而不实、浮躁虚荣。现在有很多网络主播,仅凭借其光鲜的外表,就赢得无数粉丝的打赏,有的网红甚至干着违法犯罪的勾当。据报道,一个网络女主播凭借其靓丽的外表做违法之事被捕,警察发现其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她凭借化妆、“滤镜”、声线合成等技术,硬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恋爱,看图片就一见钟情、芳心暗许,见面后大失所望的现象比比皆是。诸如此类,都是“看脸”惹的祸!  4、“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终有一天,我们会容颜衰退,气韵不存。然而世间还有比外表更贵重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与其注重外表,不如注重内心。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大耳、肉鼻、阔嘴,貌似钟馗,是个十足的“丑男” ,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惊世之才被世人大加赞赏,更获得容颜姝丽的才女鱼幼微的青睐。时隔经年,昔人已湮没于历史的黄沙,但温庭筠的诗文仍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人们所传颂。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天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示人是对他人的尊重,但沉溺于修图,不仅是对自身外貌的否定,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欺弄他人的行为更为世人所不齿。若人人修图,只重外表,朋友圈里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世界该多么可怕!若全社会养成修图之风,每天修图两小时,我们的国家又谈何富强,我们的民族又何来复兴?修图者,愚人愚己;修身者,治人治己。写作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真实,也是一种美”,然后围绕引材料来论述“为什么真实,也是一种美”;怎样让每个人都拥有真实;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04 11:12: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4.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