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B.在罗丹《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悲剧的产生,悲剧的主要构成要素,悲剧的审美价值,审美对象等角度逐层深入分析了悲剧美的奥秘。B.文章例举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和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是为了论证说明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C.文章例举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论证说明了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阐述了悲剧的核心内涵,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也反映了悲剧主体在面对痛苦和毁灭时,无法摧毁的崇高和伟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这震撼人心的悲剧足以成为一个直接的审美对象。B.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C.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悲剧形象。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答案】1.A2.C3.A【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错误,从“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可知,冲突、抗争与毁灭只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说明了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错,从“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可知,例举歌剧《白毛女》的例子,只是说明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还只是一个现实的悲剧,没有成为文学艺术作品,而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摘编自《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火星这位“好邻居”之所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其他星球都没有的特质——最像 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钟。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天,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1500万亿吨。其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摘编自《火星为什么值得探测》)材料三:在人类发射的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10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当探测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行星际。深空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受行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他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材料四: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实现太空会师,这幅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从“东方红”“嫦娥”到“天宫”,中国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这些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笃定自力更生、戮力创新之路,到今天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得到了实践的最好证明,这反过来又更加坚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航天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里不断取得海量的正反馈。可以预见,在未来10-20年,深空探测将成为国际上航天大国竞相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近年来,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重大科学发现将越来越多地诞生于深空探测领域,人类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发展进步。基于此,中国应加快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持续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加速推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摘编自《“太空会师”: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B.因为火星最像地球,可能支持生命存在,也可能成为人类宜居星球,所以值得探测。C.地外天体着陆起飞很困难,将消耗更多的燃料,这给人类深空探测带来了一定困难。D.天宫会师是中国坚持自力更生、戮力创新的证明,是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6.学校将举办主题为“我国是否有必要大力进行深空探测”的辩论赛,作为正方代表,你将如何说服对手呢?请结合材料梳理你的发言要点。【答案】4.D5.C6.①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拓展认知边界,增进对宇宙的了解;②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可能的宜居之所;③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为人类的深空探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D.“实现”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可知,“探测器高度智能化”是目前需要努力解决的,并没有实现。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将消耗更多的燃料”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三第四段“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等相关内容可知,“将消耗更多的燃料”于文无据。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等内容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拓展认知边界,增进对宇宙的了解;根据材料二“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材料三“特别是最近10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可能的宜居之所;根据材料四“近年来,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基于此,中国应加快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持续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加速推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为人类的深空探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 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 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我”走在一条起伏不止的马路上,这条路象征着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孤独行走,象征了青年初涉社会时的无助。 B.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败的、失去所有的旅程。C.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D.小说结尾用了补叙的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除了交代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外,也暗示了:少年新的成长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8.出门远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这种荒诞性的描写,有何作用?9.小说中的“我”一直在找寻旅店,请简述“旅店”的意蕴。【答案】7.B8.不合情理的事:①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②司机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的样子和做广播操的举动;③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抢劫者们突然到来;④司机对抢劫者的无动于衷;⑤司机也加入了抢劫者的队伍。作用:①塑造了以司机、抢劫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象征着恶俗的世态。②揭示主题:在荒诞性的描写中,揭示了“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强烈冲突中,虽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但也获得了成长的主题。③带给读者一种荒诞离奇的感觉,引发读者的思考。9.①旅店是我在旅途中找寻的供人歇息的临时居住地。②“旅店”象征着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和打击时的精神避难所,是漂泊灵魂的栖息地。③“旅店”还象征着“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必需的动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B.“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错误。从原文“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以看出,这次的经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最后对家的回忆是在思考父亲让他出门的目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不合情理的事:小说的“荒诞”色彩初露端倪,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到后来,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 广播体操。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作用:从情节上看,这些荒诞的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司机对我的态度的转变,由起初的“粗暴”到“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由“汽车抛锚了”,而“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等情节,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从人物的塑造上看,小说中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司机、抢劫者代表成人世界。他们冷漠、唯利是图,象征着恶俗的世态。从主旨的表达上看,“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暗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有一番感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象征着漂泊灵魂的栖息地。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后,走在一条起伏不止的马路上。这条路象征着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孤独行走,无人能询问、依靠,象征了青年初踏入社会时的无助。此时的“旅店”就被赋予了另一层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文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 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谓子罕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固免矣乎”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C.“伯牙子鼓琴”与“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鼓”字含义不相同。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答案】10.C11.D12.B13.(1)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2)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身死不葬”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何者”是一个问句,应单独断开;“其所任”是“异”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固”:固然(一定)。句意: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固”:巩固。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B.正确。“于”:比。句意:比汤、武明智。/“于”:比。句意:冰,是水凝集而成的,却比水的温度还要低。C.正确。“鼓”:弹奏。句意:伯牙子弹琴。/“鼓”:击鼓。句意:咚咚地敲响战鼓。D.“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善”:好。句意:弹得太好了。/“善”: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误。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 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以”,没有用来……的;“接”,交接;“奚由”,宾语前置句,“由奚”,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2)“善”,善待;“亡”,逃亡;“贵”,形容词动用,看重;“独”,难道。参考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①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②。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③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④。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⑤千钟。【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提封:总共。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拚:舍弃,不顾一切。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将星宿位置与地上区域对应,并以星宿位置写地理位置,据本词,扬州当对应牛斗二宿。B.“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曳照”句写达官贵人服饰华丽飘曳之态。C.下阙历述“故国繁雄”,由一个“有”字领起“迷楼”以下数句,骈俪工整,藻采赡富。D.词尾笔锋一转,以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兴结束,突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慷概激昂的形象。15.本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柳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②秦词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词的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下阕极写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突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慷概激昂的形象”错误。根据词中的“追思故国繁雄”“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可知,词人是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而不是“突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慷概激昂的形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柳词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柳词描写了钱塘的繁华,自然风景与人情风物之美让人陶醉流连,表现了钱塘人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以此来称颂当地官员为官有方,结尾寄托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作者在朝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变迁中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秦词上阕,极写扬州的繁华兴盛。“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结合“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等分析可知,极写隋炀帝在扬州时的豪奢生活。“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结束了,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气势雄壮,横扫敌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解释强秦不敢对赵国开战的原因是“__________” ;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①.江山如画②.一时多少豪杰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徒以吾两人在也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豪”“戈”“徒”“急”“私”“仇”。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①的。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②,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③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于是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④,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却是不争的事实。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C.于是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答案】17.①显而易见(有目共睹)②深思熟虑(小心翼翼) ③壮士断腕(当机立断)④赞不绝口(交口称赞)18.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方式),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可知,疫情虽然没有让出版业“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因而选填“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第二处,应填面对三重冲击,传统书业的经营者采取经营策略时的谨慎态度,因而选填“深思熟虑(小心翼翼)”之类的成语即可。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第三处,所填词语作“决心”的定语,同时,根据新闻报道可知,新东方的转型是毫不犹豫,坚决彻底的,填“壮士断腕(当机立断)”切合文意。壮士断腕: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当机立断: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第四处,根据语境,此处应填人们对董宇辉直播带货的态度,因而选填“赞不绝口(交口称赞)”之类成语。赞不绝口:连声称赞。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成分残缺,与后句不能搭配,改为“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方式)”;第二处,“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中“生发……讨论”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B、D项表特殊含义。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随着阳性病例的增多,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服用1至2天,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①。一般而言,②,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而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③。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C21.①就可以停药了②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③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苦不堪言”赋予消化系统人的感受。A.夸张,“尔来四万八千岁”夸张。B.借代,“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后来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代称,这里代指“朝廷”。C.拟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D.比喻,战马就像的卢马一样飞快,弓箭像雷声一样惊鸣。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和“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可知,这些病痛症状消失,再用药也起不到作用了,所以可以停药了。故可以填入“就可以停药了”。第二空,从后文“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可知,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故可以推知,选择解热镇痛药时,一种就可以,故可以填入“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 第三空,从前文“而新冠病毒引发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可知,抗生素是不能乱用的,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感染没有作用,又结合“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可知,有了细菌感染应该合理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故可以填入“合理选择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1:黑白相生,中和之美传统中有大智慧,太极图蕴大乾坤。黑白色,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是乃中和之美。“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依我之见,“中和”智慧时至今日,依旧对个人、文明乃至国家有广泛借鉴意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中和”之美。体育界里,林丹和李宗伟是多年对手,津津乐道的世纪之战的背后,是两人惺惺相惜、共同进步的“中和”之美。百年前的欧洲数学界,牛顿和胡克唇枪舌剑,在激烈的争论质疑的背后,是两人共同追求真理的“中和”之美。没有对手就没有进步,没有争论就无法得到真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永远在启示我们∶对立者可以共构,对手亦可以是最好的朋友。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年都应客观辨证看待矛盾的事物,在看似对立二者间寻到中和之余地,则与己与人都将大有裨益。“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文明之间的“中和”之美。 撰写《全球通史》作者曾言:倘若有来生,他愿出生在十三世纪的新疆。那是大唐盛世中丝绸之路的枢纽,伊斯兰、突厥、中华文明在此交汇,谱写了光照万世的文明史诗。可曾记得,鉴真七渡日本,东京鉴真寺屹立至今,是中日两国文化“中和”之美;可曾记得,郎世平等众多传教士远渡重洋,带来更先进的数学知识和天文仪器,魏源乃有“开天眼”之感,这是中西文化“中和”之美。每种文化注定有其独特之处。但对立者未必不能共构,相异者也可以相通,当我们以包容欣赏的心态看待其他文明,当我们以“中和”的思维方式看待多元文化,相融文化会结出更甘甜的果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守望相助,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是国家之间的“中和”之美。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在这个本应守望互助的后疫情时代,却总有大国坚持零和博弈的思维,处处阻挠我国的发展。但枪炮的轰隆声并不能掩盖丝绸之路上悠远的驼铃,独赢的痴心终究敌不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虽然各国文化文明颇有殊异,但寻同存异,追求中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黑白相生,道不尽“中和”之美。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漫漫征途在眼前,以“中和”之道行之,亦必有“中和”之美。让我们聆听这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智,展现和谐共处之姿。建议得分:56评语:一、规范意识较强,注重点题扣题。拟题规范,简明得体,突出材料中“中和”“黑白”等关键概念。构段规范,每段均以引导句来提示该段的侧重点,结构布局合理,使得语意不枝不蔓,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连贯,并能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二、有理有据,善于积累与思考。从个人到国家,从体育到文明,文字透露出书卷气,体现考生善于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论证有理有据并能合理展开分析,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有一定的说服力。例文2:互殊亦可交融,中和观照万物太极对称,于对立共构之中呈现均衡之美;黑白互生,于相交相融之中构建中和之核。太极图仅黑白双色,而构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图景,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和”精神。立于天地太极之中,观于时代大潮之上,我看到互殊亦可交融,“中和”可观照世间万物。“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正是“中和的核心要义。对立并非绝对,互殊亦非藩篱,融合是化解对立的良方,中和是破解隔阂的妙法。太极呈现黑白互动,是中立调和的缩影,世间万物互殊互异,亦可以“中和”调之。站在历史的长河前回眸,“中和” 精神如明珠闪耀。君可见盛唐气象之下,佛儒道三教合流,孕育互融互通的精神文明;君可见宋元流转之中,中原与边疆以和平取代了斗争,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互学互鉴,创造紧密相依的民族文化;君可见晚清危机之下,有识之士纷纷以西方之先进理念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传入开眼看世界的一丝光亮。由此观之,“中和”精神向来是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成果,应对危机挑战的有力工具,交融之中孕育成就,中和之中创造新生。算而今,“中和”这颗明珠已然随着历史之河顺流而下,流转至当今时代的掌中。站在时代的浪潮上俯视,“中和”精神如明星闪烁。当代的“中和”精神,在艺术家的手中如花绽放。徐悲鸿融合中西技术,挥就万马奔腾的壮景;吴冠中调和中西理念,渲染江南水乡的柔美。“中和”,是他们的笔中之灵,画中之魄。当代的“中和”精神,在科学家的指尖如星辉照。屠呦呦结合古代典籍与当代技术,于浸渍中提取“青蒿一握”,挽救千万生命;邓稼先融合精确计算与灵活思维,于戈壁上点燃“惊雷一重”,挺直民族脊梁。“中和”,是他们的手中之力,心中之义。时代时时催人进,惊涛重重引人思。正是“中和”,带我们于时代浪潮之上激昂而不失方向与力量。站在寰宇的高度上放目,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中和”精神。当今世界变数频仍,国际风波谲诡,台海波澜又起,美国强权喧器,这正是“中和”的反面--分裂孤立之弊。幸得交融之心,我们56个民族团结一些;幸得“中和”之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千里征程犹在脚下,百年变局正待扬帆。面对时代挑战,我们以交融超越互殊,创造和谐新生;面对世界风波,我们以中和调和差异,共建均衡局面。把握交融,秉持中和,我们定能从容面对时代与世界之变。建议得分:54点评:文章审题精准,立意深刻,中心明确。行文始终围绕“中和”之美进行思考与体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进行多方位思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多角度论证;从历史、现在与未来等维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述“中和之美”。同时,始终关照“对立”与“互殊”的前提,使得对于“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证更具启示意义。行文语言表达力非常强,表达精炼、词汇丰富、句式整齐,论据充实契合,论证深刻精当。例文3:包容借鉴,创中和之美中国太极图中,黑白相交相融,共构”中和之美”。古之哲理映照现实,于我而言,当以包容借鉴,创中和之美。黑白差异悬殊,却可在圆内共处,这是对立者可以共构之哲思,启示我们要开放包容;黑白互生互动,在太极图内构成美之图画,这是互殊者可以相通之道理,启示我们要借鉴共通。对立者可以共构,明开放包容之思。黑白两相对立,却可在圆内共处,斯亦五味相兼。吾辈青年,当有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古往今来,对立共构之景亦比比皆是。念往昔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势,各学者诸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同台竞技,争相游走宣传自己的学说。学说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后世思想源头的百家争鸣,令人心驰神往。念当今新文化运动主战场蔡元培主持的北大学府,蔡公聘请各路流派的教师来北大授课,有革命共和党陈独秀、钱玄同等人,也有推崇君主帝制的辜鸿铭,几派之间风起云涌,争辩包容不断,让北大学府成为新思想的云集之地,焕发无限生机。倘若无蔡公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之胸怀去接纳不同学者,又怎得当时思想的极大解放呢?对立者可以共构美好之景,此乃中和之美,吾辈青年当承开放包容的思想方式,主动接纳外来事物,方可创中和之美。互殊者可以相通,实借鉴化用之践。黑白互殊,黑中带白,白中带黑,构太极奥妙之图,斯亦借鉴化用之妙。吾辈青年当实践此为人生态度。且看诸子百家后期各思想在交流中借鉴融合,有如荀子吸收儒法二道隆礼重法,对如今依法治国犹有借鉴意义;再看程朱理学吸收佛家的哲理,创造了新儒学,推进文化思想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主动借鉴西方市场调节机制,终成强国富国之路。于是,互殊者可以相通,互借鉴共创新,吾辈青年,当有借鉴化用的人生态度去处理争端,引领多极化走向天下大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我们亦须”中和”之美、“中和”之智去携手共面难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实行一带一路,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正是“中和”在当今的生动实践。吾辈青年,应明开放包容之思,实现对立者共构;亦践借鉴化用的人生态度,实现互殊者相通。一黑一白,中和之美,吾辈当共勉。建议得分:53点评:文章审题到位,扣“中和之美”展开独到思考,以青年视角对“中和”之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方面进行论述,行文能够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及文化等维度来谈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交融。论据充实契合,论证深刻精当。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深刻有力。例文4:对中共构殊中求通昼夜的更替,构成每天;四季的更替,构成每年。黎明黑夜纵然不可共存,阳春白雪纵然不可同生,但它们于对立中共构,让世界有了周期变化。又如中华古老智慧——太极图,于阴阳极相交相融、互生互动中,我们深入“中和”思想,领会为世之大道。对立亦可共构,求同存异以求共同绽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普遍 存在的,矛盾的存在带来了对立。黑与白对立,水与火对立,乾与坤对立。可对立中亦有统一,于是,我们便将对立事物共构起来,矛盾的发展便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当今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的大势之下,各国不可独善其身,而要融入世界论坛,与各国携手共进。由此,习近平新时代外交理念的核心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在当下这个时代熠熠生辉。国与国之间也许会有对立的利益,但是在当下更应“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于世界民族之林各放异彩。这也便是“中和”之美。互殊亦可相通,互相包容以求互补共进。“相通”的思想自古便有生动实践。大汉王朝,匈奴来犯。为了稳定边疆、维护国土,汉宣帝推崇“和亲”政策。于是,一位叫王昭君的女子远离故乡,踏上了和亲的征程,维护了汉朝的和平安定。在古代,为国家大局而与少数民族通婚的公主不计其数,这不正是“中和”思想的生动体现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各有差异,但历代的贤明君主并未因此排挤地域文化,而是以通婚、开辟丝绸之路等方式来增进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于是,中华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可见,互殊者可以相通,并于相通中扩大胸怀、容纳百川,成就自己的一番特色。扬“中和”之美,成缤纷世界。“中和”,是不排挤外来,正视差异,寻求相通之处的智慧。在国际交往中如此,人际交往中亦如此。如古之蔺相如与廉颇,文武官职互殊,但君臣携手,为国家献忠,传为千古佳话。我们也应心怀“中和”思想,也许对于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也会有学习之处。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在当今这个交流愈加密切的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以“中和”思想照耀人生成长之路。建议得分:52评语:优点:文章能围绕核心话题“中和”之美来谈。首段从太极图引出观点,二三段关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有理有据,很好地阐释了“中和”之美,第四段谈及“中和”之美的普适价值。审题准确、结构严密、条理清晰、例证丰富。不足之处:第三段对“通婚”目的的阐述有待商榷。倒数第二段从“国际交往”回到“人际交往”,在逻辑上没有更进一步,有点遗憾。例文5:架中和之桥梁,达命运之共同体在中国太极图中,我们可以观出“中和”之美:黑白均衡对称,稳定又和谐地组成了一幅美的图画,太极图中蕴含的“中和”之美,给予我们启发:我们要架中和之桥梁,以中和待外物,以达命运之共同体。“中和”是什么?我认为中和是一种智慧,是中国智慧,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庸”之道就已诞生。“中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时便告诉我们,看待万事万物要中和。在当代,它仍在告诉我们:“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早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 的那刻我们可以看出;早在习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可见,“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瑰宝,是中国智慧,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在太极图的中和之美中,黑白两色相互交融、互生互动,对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亦可从“中和”中得到启发。在面对个体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可以运用“中和”尊重个性差异,既不歧视,也不盲目自卑;在面对事物时,我们可以运用“中和”,和谐统一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以中和看待事物,有利于我们尊重差异,求同存异,辩证地看待事物,有利于我们探求独特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和”的思想亦可以运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之中。“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俄乌矛盾持续,美国打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旗帜等种种因素威胁着国际的和平与发展。但若运用“中和”思想,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求同存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共同应对所有的威胁与挑战,世界将会往更加合理公正和平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积极主动担起重任,弘扬中和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求同存异,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我们要架中和之桥梁,以中和待万物,以达命运之共同体。建议得分:50评语:优点:文章能围绕核心话题“中和”之美来谈,先从“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谈起,再紧扣“对立”和“互殊”的前提对“中和”之美进行理解,最后对“中和”之美的“广泛借鉴作用”进行阐发。审题准确,条理清晰。不足之处:文章第三段虽有结合材料对“对立”“互殊”进行阐释,但缺乏例证,论证稍显空洞。语言稍显啰嗦。例文6:“中和”之美需发扬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相互交融。二者的和谐不禁让我们想到“中和”之美。如今,这种“中和”之美仍具有其时代价值与意义,对我们仍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体现着中华民族和谐共处、开放包容的心态,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和”之美,贯穿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君不见,唐朝时期社会呈现多元开放、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多种文化的引入、佛教的引入,与中华文化相“中和”,为唐朝文化繁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君不见,近代中国革命者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秉持“中和” 之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君不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代主题,融合“中和”之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中和”之美,体现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和”之美,有利于稳定和谐的发展。“中和”之美,正是推动“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的关键。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兴盛,其发展只会更加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中的“中和”之美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既顺应了时代主题,又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引领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代青年是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奋斗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青年人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追寻“中和”之美,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发扬“中和”之美。我们既需要学会“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也需要用“中和”之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传承“中和”之美,发扬“中和”之美,让“中和”之美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之中。建议得分:48分评语:优点:文章能围绕核心话题“中和”之美来谈,行文关注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作者从“中和”之美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体现,谈到“中和”之美的内涵和作用,最后呼吁当代青年追寻和发扬“中和”之美,结构清晰,逻辑较为严密。不足之处:文章第四段对“中和”之美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中“对立”和“互殊”的情境分析不够透彻。文章结尾没有很好的地分析“中和”之美的普适价值,对“中和”之美的“广泛借鉴意义”理解还不够深刻。例文7:和谐交融,共同发展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蕴含了道家万物都有其对立面的观点,也蕴含了不同而和,互生互动的道理。时至今日,和谐交融,共同发展的观点还适应于现代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包含着睿智的哲思,与他人共同发展,这才是当代发展的安身处世之道。 纵观古今,张骞打通西域的隧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是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日本派往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优秀制度和文化,这也是与他国友好交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杭峰会等,这也是与外国友好交往。虽然国家之间思想、意识、发展程度有许多不同,但都和谐交往,共同发展,开创向前的道路。假若对立者不可以共构,互殊者不可以相通,则会带来灾难。《六国论》曾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假如七国之间和平发展,又怎会被灭国,假如秦国不重徭役赋税,不兴建宫殿,与百姓为乐,又怎么会被灭国呢?再看20世纪前中叶的历史,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无数人流离失所,犹太灭族,南京大屠杀,广岛投放原子弹等等无数悲剧浮现在人类的历史。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和平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和谐交融共同发展呢?究其根本,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即使相互对立,也可以共构相同,即使互相特殊,也有相通之处。周恩来曾在亚非拉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即使我们有不同,也可以求得相同,共同发展。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中美间的贸易战,俄乌间的热战,无不警示着我们。习近平曾提出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人类间的命运相生相连,体戚与共。身处和平年代,国家间应互生互动,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我们应该与同学友好相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他国共构,与他人互通,寻其相和,避其不和,保持清醒睿智的哲思,在差异中和谐交融,共同发展。建议得分:46分评语:文章审题准确,立意较深刻。能够围绕核心话题“中和”之美来谈,行文关注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主体部分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思路较清晰,结构完整,例子比较丰富,较好地体现了材料作文的特点。但是行文个别语句不太通顺,,上下文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深入。例文8:“中和”看待万物,携手共创未来在中国太极图中,黑白均衡对称,稳定如游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国,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如”之美,而在当今这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下。这所谓的“中和”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中和看待万物,携手共创未来。对立者可以共构。其实,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乃皆是竞争者、对立者。那为什么至今都可以和平发展?只是国与国之间有着共同利益,那么国家之间就可以用着共同利益来构成有利于双方利益的纽带,这纽带至今为止可说是多种多样,连绵不断。“一带一路”的成功创建,使许许多多的国家与中国合作,这些国家中有的与中国的阶级是对立的,有的与中国的性质是对立的……可它们却可以与中国共创,这也就能说明用“ 中和”的态度去看待万物,即便双方是对立,也能够共同创造关系。不仅加比,中国与美国乃是最显眼的对立者,但双方却依然有着合作,经济的往来。互殊者可以相通。从古至今,每个国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外国人的到访。这使不同文化,不同精神的人交流在了一起,相互理解,相互了解。双方在对方的眼中都是特殊的人,但他们并无歧视,有着“中和”的态度看待对方,与对方和睦相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被中国化所感染的外国友人,具不完全统计,这世上已有超过五千万外国人会说一嘴流利的中文。反观之下,如果对立者不可以共构,那么每天都会有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经济等不得发展,人民生活的状况恐怕是令人担忧;如果互殊者不可以相通,那么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引发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不仅是国家,还有社会、个人,都会学会“中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和平相处,共创美好的未来。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皆是主角,有着独一无二的剧本,而这特殊的舞台剧中,需要每个人用“中和”的态度,去清醒睿智的看待他人,两两一起携手共同创造这舞台剧的美好未来。建议得分:44评语:文章审题准确,观点明确,行文关注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正反对比论证,行文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例子比较匮乏单一,主体部分论述不够深刻,对“中和”思想理解比较肤浅,书写一般。例文9:黑白亦可相容在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稳定、对称、和谐地融于一体之中,其蕴含着“中和”精神,正是当代青年乃至国家所需的格局。青年一代需有“中和”精神,在黑白相克之际寻求和。青年一代大多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想要“诗和远方”,却被现实的枷锁束缚,此时“中和”精神就发挥了作用。北斗全国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谢军就很好地兼顾了二者,想要为北斗贡献,于是苦科研,虽然起步条件差,但并没有妨碍他,最终带领团队在基础下建成北斗系统。“中和”精神是使人更好地看清时局,选择正确的道路。党的“中和”精神,促使他们在黑白相克之际看清了时局,寻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道路,才会共同繁荣,稳步前进地发展。青年一代也应如此,要有“中和”精神,坚信黑白亦可相容。国家需要有“中和”的精神,在这历史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明白黑白亦可相容的道理,对处理国际事务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创建“ 金砖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等行为,都是于异中求同,于黑中容白。国家的“中和”精神,使国际的意识形态对抗减弱,使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欣欣向荣,若无国家的“中和”精神,认为对立者不可共构,互殊者不可相容,就如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害,得不偿失。所以“中和”精神与国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是黑白相容的前提。无论是青年一代,抑或是国家社会,黑白可相容的“求和”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青年一代要有“中和”,有求同,国家才会和谐稳定。国家之间有中和,有存异,世界才会共同繁荣,稳步的发展。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太极图中的黑白相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更加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使之为自身,为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达到黑白亦可相容的境界。建议得分:43评语:文章能够围绕核心话题“中和”之美来谈,但对材料理解比较肤浅,第二段论述不够准确,只是泛泛而谈“中和”,对“对立”和“互殊”关系下谈“中和”扣得不够,例子不够准确,紧缺乏逻辑联系,语言一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第三层次为第三个句号内容,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第四层次为第四个句号内容,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中和”之美的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考生思考其蕴含着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和谐统一。材料涉及“中和”之美的时代启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对协调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学生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 行文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当今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现象,选择以“辩证中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如选择人生奋斗过程中的“进取”与“退后”来构思,可以先肯定拼搏进取和休憩不前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作用,然后使用假设论证,推向如果个人如果一味向前、不懂张弛、节奏失控和停滞不行、原地打转、不思进取分别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再辩证论述应以“中和”的态度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控力度,规划方向。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立意:1.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2.以“中和”态度对待得失。3.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9 13:32:02 页数:29
价格:¥2 大小:460.8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