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西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郁南县西江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D.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摒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4.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C4.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④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轻视人道”于文无据。原文“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可知原文并无与人道的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要……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且“复兴”的说法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但不能反推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 A.表明古代某些礼仪不适合现代社会。B.表明现代礼仪颇受欢迎。C.表明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礼”。D.表明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原文“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原文“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可知,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由原文“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可知,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千里:150多号人。伍爸:那是大官啊!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 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万里:哥——哥——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父母:好。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C.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6.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B.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C.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D.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7.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8.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5.B6.C7.①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 ②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③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对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8.①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②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③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④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面对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错,由“看到父母无言的脸”可知,此时失去大儿子的父母面对即将归队的二儿子是无奈的,但他们没有阻止也是全力支持儿子的表现,而非“麻木认命”。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元”错,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这是战争将到时的真实反映,与整个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并不“突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可知,伍万里要看哥哥伍千里的枪,表现了他对枪的好奇与喜爱,此时的伍万里还不懂战争的真正意义。由“(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可知,此时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表现了他渴望拥有自己的枪,渴望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心情,前文中“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也可证明伍万里问雷睢生要枪的意图。由“(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可知,伍万里真正拿到了枪,此时他对枪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前文哥哥对弟弟的话“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可知,此时的伍万里对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有了更高的认知。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可知: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在接到命令后,毅然从各自家乡归队,无畏艰险,不怕牺牲,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体现了以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由“(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可知:伍家三兄弟接连参军,为国效力。由“(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可知:;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前赴后继。由此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尤其是大儿子牺牲后他们虽不舍但仍然支持儿子可以看出:伍家三兄弟的父母,是中国万千百姓的代表,全力支持儿子们,舍小家为国家。体现了志愿军家属们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由伍家三兄弟先后参军父母却从未阻挠,以及第七穿插连战士们团结一心等情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战士,响应号召;百姓不遗余力,全力支持。这体现了大战面前,军民一心的团结精神。二、古诗文阅读(共4小题,40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因之以饥馑因:接续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优秀的D.谨庠序之教谨:慎重办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族:众,指一般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故选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②其皆出于此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翻译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连词,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翻译为: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如”,连词,至于。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翻译为: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乃”,副词,表示肯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翻译为: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乃”,副词,表示转折,竟。C.“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翻译为: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翻译为: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以”,介词,用。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翻译为: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其”,代词,它们的;“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故选C。11.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提宾标志)的一项是()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之”,代词作宾语,他。B.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之”,代词作宾语,这样的事。C.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D.句意:做到了这些事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之”,代词作宾语,事情。故选C。12.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B.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省略句)D.是乃仁术也(判断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答案】13.B14.C15.C16.(1)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2)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多次称病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他的相位。【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认为是对的。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以为”的宾语为“然”,所以应在“然”后断开,排除CD;“尽”修饰“罢”,是“罢”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而“欲”是“帝”想要做的事,省略了主语“帝” ,应在“欲”前断开,排除A。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错。风俗有好有坏,需改变的是不好的风俗。王安石说的“变风俗,立法度”是并列关系,非条件关系。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不当。由原文“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可知,皇帝认为这不是小事,他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现在天下人都嗟叹怨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所以皇帝并不赞同王安石的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察”,理解;“见”,被;“上报”,回信。(2)第一个“相”,担任宰相;“谢病”,称病请求辞官;“去”,离开。参考译文:文本一: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现在天下人都嗟叹怨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我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上呈神宗。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皇帝也感到怀疑,于是贬黜王安石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重新担任宰相,王安石接受任命,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后,多次称病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他的相位。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三)(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田家元日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注】此诗作于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春节,写出诗人去长安应试时的切身感受。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显示时间的推移和节序的更替,暗点诗题中“元日”。B.“无禄尚忧农”句既表达诗人壮而未仕的伤感,又表现诗人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忧虑。C.颈联通过描写耕父与牧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写出了田园生活的闲适。D.诗歌风格恬静淡雅,语言通俗平易,融恬然自适于节日氛围之中,有自然和谐之美。18.有人认为尾联中“年丰”具有双关义,请结合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7.B18.①根据上句“田家占气候”,可知“年丰“本义指农民对丰收的期盼;②根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对年壮无禄的伤感,可知“年丰”暗含着诗人对应试得中的期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又表现诗人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忧虑”错。从下句描写的内容可知这里的“忧农”应是担忧离开农村,表达对淳朴清新的农村生活的留恋。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诗歌尾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意思是,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可见这里的“年丰”表层含义是指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再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春节,写出诗人去长安应试时的切身感受”可知,诗人此来是来应试;再结合颔联“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表达了对年壮无禄的伤感,可知“年丰”暗含着诗人对应试得中的期待。(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2)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答案】①.可使足民②.以俟君子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度义而后动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俟、繁、寡、悔。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的新兴菜品。预制菜产业前景广阔,但广阔的蓝海下,也有挑战的暗流。生活中,对预制菜的顾虑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小作坊、添加剂”,是对安全的怀疑。食以安为先,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是关系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长期以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导致一些产品质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起码的行业操守,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一些线下商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顾客。这些是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的侵害。由此看来,想要“香”飘久远,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需要产品研发的不懈攻关,需要行业标准的不断落地,需要行政监管的有力倒逼,需要餐饮行业的自省自律,需要你我这些消费者做出的每一次选择。毕竟,预制菜到底“香”不“香”,消费者最有发言权。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比比皆是②参差不齐③浑水摸鱼21.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其原材料经过洗、切、搭配、加工,然后以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就可食用。22.连用五个“需要……”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例如:‘小作坊、添加剂’,是对安全的怀疑……‘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可知,此处是说生活中,人们对预制菜也有很多顾虑。故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的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第二空,根据原文“然而长期以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可知,此处是说产品质量的水平不一,故可填“参差不齐”。“参差不齐”的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第三空,根据前文“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和后文“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顾客”可知,此处是说很多商家趁混乱的时候捞一把,故可填“浑水摸鱼”。“浑水摸鱼”的意思是比喻趁混乱的时候捞一把。【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把“原材料经过洗、切、搭配、加工”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包装保存的方式,即“以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然后介绍“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就可食用”,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采用“需要……的……”的句式,五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合“需要产品研发的不懈攻关”“需要行业标准的不断落地”“需要行政监管的有力倒逼”“需要餐饮行业的自省自律”“需要你我这些消费者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可知,强调了预制菜行业需要凝聚各方合力,加强规范化引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6分)23.阅读下面《红楼梦》相关情节,回答问题。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以上两段文字都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请分析林黛玉对“读书”问题先后回答不同的原因,并据此概括黛玉的性格特点。【答案】第一问:回答贾母读《四书》是如实回答。回答宝玉是“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 不同的原因是贾母说姊妹们不是睁眼瞎罢了。黛玉推测贾府不提倡女孩子读书。所以宝玉问的时候改口。第二问:心思细腻,谨慎小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同样问读书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不同的回答,直接原因是贾母的话。之前贾母问黛玉读何书,开始黛玉是据实回答的,且“只刚念了《四书》”几个字已有谦虚的意味在里面了,结果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话说明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贾母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黛玉看来,连贾家这样人家的女孩子都只“认得两个字”,那么自己刚才的回答大约有些不恰当了。且黛玉聪明灵秀,从贾母的回答中品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回答。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黛玉的处境和性格。她在母亲离世后离开父亲,寄身于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加倍小心,而她的性格本身也敏感多疑,“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让人耻笑了她去”,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敏感地察觉在贾母那里的回答不妥之后,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就改变了自己的回答,这体现出她的心思细腻,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材料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材料三: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选自《诗经》,原意是指凡事有开始,但很少有(或鲜有)结果,有始无终的意思。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上册《劝学》,这段话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材料三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用张华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即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在过程中坚持困难,在结束时浑浑噩噩,破罐破摔。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坚持的重要性,意在启示我们做事情应善始善终,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多加坚持,以此获得精彩的人生。在写作时考生要能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身处地,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张华认清问题,并给予他一定的指导。同时,写作时应注意书信的格式及语言要求。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持的内涵,为何坚持,如何坚持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为何坚持”时,也可以使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陈贝儿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拍摄出口碑载道的《无穷之路》,以此论证坚持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毛主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的名言进行对比论证,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成果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后果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班固“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半途而废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锲而不舍,慎终如始。2.锲而不舍勤耕耘,慎终如始事可成。3.锲而不舍长坚持,慎终如始莫大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7 09:18:03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0.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