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高州市高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为“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有“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 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置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材料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中国画里的留白,类似于围棋里的“气眼”。棋盘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没有留白,也是一盘死棋。落笔万千的画面,没有“气眼”,也是污秽沉闷的坏画。因而,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那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 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有藏有露、以无示有、以断示连、以空白表示无限等,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审美特征的体现。B.含蓄,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中华民族含蓄审美心理的显现。C.通过南宋马远的作品可以看出,“留白”的含蓄表达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D.“留白”不仅应用在审美方面,在道家和佛禅等传统哲学思想中,在日常生活里,也都有独特的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即与其存在的状态或规律相一致。B.中国绘画追求深层的神韵,通过心理感受获得效果,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C.马远《寒江独钓图》采用虚处取气法,有效制造空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D.密处取气留白极少,与虚处取气相比效果不同,但却都流露出相同的品格与追求。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画论说:“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此观点适合作材料一的论据。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适合作材料二的论据。C.材料二以音乐演奏中的“悄然无声”和围棋的“气眼”类比绘画中的“留白”,形象易懂。D.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引证和例证构造全篇论证框架,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行了升华。4.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有什么差异。5.结合两则材料在留白运用方面的阐述,说说“黛玉葬花”这幅国画的留白运用效果。【答案】1.C2.B3.C 4.①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强调的“真”,是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②对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画强调通过“空白”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强调通过留白来解读蕴于宇宙万物中的“道”。5.答案示例:①虚处取气,画面除了片片落花,人物几乎没有背景,大量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②片片落花使人联想到画面外由繁花似锦到春归花落的过程,进而联想到黛玉在冷酷现实中的悲凉命运。③大量留白,使人物虽身在繁华,却如入空无之境,烘托出人物内心强烈的孤独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分析可知,引用南宋马远的作品论证“留白”两方面的作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分析可知,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不是不再要求外形相似。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有景处,必是情到处”强调的是“有景”,材料一强调的“留白”出的神韵,此句不适合作材料一的论据。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陈述的是“留白”的妙处,适合作材料二的论据。D.“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行了升华”错误。“意义的升华”指“意义的精炼和提高”,如“由物到人”、“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材料二的结尾概括阐述了“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留白”是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那里,“留白”是一种淡泊的心境。“意 境营造方式”“淡泊的心境”都属于“中国美学范畴”,没有对“留白”的意义进行升华。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分析可知,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倾向于“善”。根据原文“‘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分析可知,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这是中国画强调的“真”。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分析可知,中国画强调通过“空白”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根据原文“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分析可知,中国画强调通过留白来解读蕴于宇宙万物中的“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本画“留白”很多,符合“虚处取气”的特点。从构图角度看,一把锄头,片片落花,人物几乎没有背景,就表现了黛玉葬花的事件,此画虚处取气,大量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结合材料二“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分析黛玉葬花可知,从花落一地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联想到画面外由繁花似锦到春归花落的过程,进而联想到黛玉在冷酷现实中的悲凉命运。结合材料一“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分析黛玉葬花这幅画可知,本画留白很多,给人精神上的想象空间,使身在繁荣贾府中的黛玉让人感觉如在空无之境,烘托出人物内心强烈的孤独感,给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炉边(节选)沈从文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 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妈没有做声。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 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划横线的句子“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8.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9.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9.①人情美,体现在小孩子的可爱和天真。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之美;②人情美,体现在家人之间的温馨美好相处。如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了家人相处的温馨美好之美;③人情美,体现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亲切询问。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之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误。结合原文对糖的味道的描述,“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可知,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结合“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可知,“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的……”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对卖糖人做的糖描写非常细致,如“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有成片的姜糖……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等,糖果色彩纷呈、大小形状各异,味道也各不相同,很能吸引小孩子。这样写突出卖糖人做的糖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描写糖果的颜色、味道、造型等等,突出糖果的诱人,于是引出了下文我们想要买糖吃,“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同时因为买糖的事被母亲阻止而吃不到糖而感到失望,如“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由“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可见卖糖人所卖的糖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富有特色的事物,对它的细致描写突出了时代和地域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人情美体现在小孩子的可爱和天真,比如兄妹三人的贪念美味,“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这是小孩子的淳朴和天真;哥哥怂恿妹妹买糖去,“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表现出兄妹之间的默契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人情美还体现在家人之间的温馨美好的相处,如我们的“诡计”被母亲识破,“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 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九妹的老实厚道,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怕他们不好好吃饭,不允许去买糖的慈爱,都展现出人情之美。人情美也体现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亲切询问,如“常听他说‘你哪家’”;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选才,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 B.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C.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D.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实”的意思是“名义和实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名实”意思相同。B.“秋试”唐宋时称“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C.“诏以锡庆院为太学”中的“以”的用法,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中“以”的意义不同,用法不同。D.“故事”,古今异义,解释为“旧事,前例”,与《六国论》中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义相同,用法不同。12.下列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杂彩三百匹。”(《孔雀东南飞》)B.“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C.为尊师重教,仁宗下诏以锡庆院为太学,在谒拜孔子时行再拜之礼,并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D.湖州胡瑷上书仁宗请求兴办武学,并指出先前吴育已有建议,但因选用官员不当而废止。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答案】10.B11.C12.D13.A14.(1)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2)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经义治事斋”是“立”的宾语,表示设立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诏下湖州取其法”中,“取其法”是“诏下湖州”的具体内容,故应在“法”后断开;“著为令式”中,“令式”是“著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便不能查验名义和实际。/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B.正确。唐宋称解试为秋试。宋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解试,定在省试前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开科,因称解试为秋试。明清时乡试亦每隔三年在八月份举行,亦有秋试之称。C.“用法不同”错误。“以”,介词,把。/介词,用。句意:于是诏令把锡庆院作为太学。/臣用奏折使您明白我的想法。D.正确,“故事”,名词用作状语,按旧例。/名词,旧例。句意: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选二三百人有智略者教习之”。句意: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三百匹杂彩”。句意:三百匹各种花色绸缎。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者少年”。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错,宋祁认为,“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他的意见与范 仲淹是一致的。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学者”,求学的人;“其”,表祁使语气,一定;“务”,致力于。(2)“已”,不久;“凡”,一共;“再”,两次。参考译文: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三月乙亥日,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当时范仲淹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进言兴办学校。宋祁等人上奏:“教育不立足于学校,文士不在乡里进行考察,便不能查验名实。有关部门如果只局限于以诗文声律取士的规定标准,学者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参考各家的学说,选择便利于当今的,莫如使学生都在乡里受到学校的教育,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操行,这样学生便修身正己了。先进行策论,这样善于文词的便留心于治乱;简化科举程式,这样学识渊博的便可驰骋议论;试问大义,这样学经书的不专门从事记述背诵。”仁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此下诏说:“现在我兴建学校选拔人才,来尊崇士大夫的操行;变更制度革除弊端,来让求学的人尽展才能。求学的人一定要致力于提高道德修养和学习知识,不要错过求学的时机。令州县都设立学校,由本道使者选派部属官作为教授,如人员不足,从乡里选择饱学有道德成就的人来充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三百日,才允许参加秋试。”这年夏四月壬子日,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人上奏:“汉代太学一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代学校也有一千二百间。现今取才养士之法空前盛大,而国子监才二百间,空间狭小,不足以容纳生徒。”于是诏令把锡庆院作为太学,容纳内舍生二百人。夏五月壬申日,仁宗至太学谒拜孔子。按惯例,皇帝谒拜孔子只是恭敬地拱手行礼而已,仁宗特意拜了两次。赐太学直讲孙复五品官服。当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培训人才有方法,科条细密完备,(胡瑗)用自身做表率,即使盛夏酷暑,也一定身穿公服坐在堂上,严肃师生的礼仪,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一般,学生们也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一般地信任和爱戴老师,跟从他学习的人常常数以百计。当时正崇尚词赋,唯独湖州的学校设立经义治事斋,来促进实学。至此,兴办太学,诏令到湖州取法,并著为法令格式,推行全国。胡瑗上书请兴办武学,大略说:“近年吴育已建议兴办武学,但选用官员不当,不久而废止。现在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给《孙子兵法》作批注,深明兵法大义。如使梅尧臣等人兼临武学,每天让他们讲解《论语》,使学生懂得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子》《吴子》等兵法,使学生懂得制胜御敌的方法。选择二三百有智慧谋略的人来教练他们,这样在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圣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擿,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㧐身思狡兔”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6.此诗风格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蜀相》忧国忧民、对诸葛亮景仰惋措,对自己怀才不遇悲愤的情感不同。②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蜀相》中选用的森森柏树、自春色的碧草、空好音的黄鹂等萧瑟凄凉的意象不同。③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㧐”一“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蜀相》中用到的“自”“空”“泪满襟”等词表现出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从情感角度看,结合诗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可知,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作者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蜀相》借游览古迹,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从意象选取角度看,结合诗句“素练风霜起……毛血洒平芜”可知,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蜀相》中选用的意象森森柏树、自春色的碧草、空好音的黄鹂等等,营造的是萧瑟凄冷的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而不萧瑟。从用词角度看,结合诗句“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可知,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一“㧐”一“思”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结合诗句“何当击凡鸟”可知,“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蜀相》中用到的“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泪满襟”,咏叹诸葛亮的才德和功绩,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体现诗人心中的一腔热血与慷慨之情。综上所述,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蜀相》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每题2分,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自古忠孝难两全,《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 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臣生当陨首②.死当结草③.伏清白以死直兮④.固前圣之所厚⑤.地崩山摧壮士死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陨、摧、栈、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成就了一个个农村网红。不过,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也引发不少专家担忧。这样的担忧并非①,而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很多人通过李子柒、张同学等人,看到了当下的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可能。只是,农村网红一拥而上,必然会出现②的情形。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化,便捷性必然导致软约束。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排除会出现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的局面。各地各部门应该对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约束和激发同步。总的来说,农村题材大有可为,网红经济③。农村网红目前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蓬勃的势头、更生动的实践、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后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空穴来风/杞人忧天②泥沙俱下③方兴未艾19.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20.①运用比喻,将网民的追捧比作爆炸来临,网民的退去比作潮水退潮,形象地表现出互联网网民猛然出现又猛然散去的现象。②运用设问,引发读者对农村网红命运发展的思考。【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担忧”“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可知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可填“空穴来风”或者“杞人忧天”等成语。空穴来风,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②根据上文,可看出农村网红发展的积极意义,根据下文可知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所以“农村网红一拥而上”会出现好坏混杂的状况,故可填“泥沙俱下”等成语。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③原文讲“农村题材大有可为”,“更蓬勃的势头……还在后面”,可知填“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其一,“对……的同时”,介词使用错误,应把“对”改为“在”;其二,“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成分残缺,应改为“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其三,“约束和激发同步”语序不当,根据前文“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可见先言“包容”后言“约束”,先言“激发”后言“约束”,所以改为“激发和约束同步”。故可修改为: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中“追捧”是本体,“爆炸”是喻体,句中没有直接出现比喻词;“也会如潮水般退去”中本体是网民追捧热情的退去,而喻体则是“潮水退去”,使用了“如”这一比喻词。故两个分句,使用的分别是暗喻和明喻。画线句运用比喻,强化了追捧来临和退去时的快速,从而表现出网民来去猛然的特点。画线句中,作者先问“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然后自问自答“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可见使用的是设问手法,。但作者在回答中却又没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答案,而只是对于不应该做什么给出了提示。这就引发读者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农村网红的出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健康共识,尤其“0糖”“0脂”“0添加” 更是成了减肥者眼中的健康食品代名词。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①。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是显示食品营养能量值的重要窗口,主要标示食品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例如,某无糖包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表显示糖的含量为0克,但是能量值为1900多千焦/100克,能量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则为24%。也就是说,每100克该无糖食品中含有能量1900千焦,每吃100克该食品相当于满足一天能量需求的24%。减肥的核心是重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关系,②,才有助于促进体重的逆增长。增加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提高身体活动量等途径,控制能量摄入可以通过改善饮食达到。选择无糖食品只是众多膳食改善的路径之一,而过于依赖无糖食品,③,将无益于体重的控制。21.下列误解产生的逻辑原因,与文中画线句相同的一项是()A.有极少数新冠感染者因为退烧后洗澡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昏厥。所以有人认为,得了新冠,就不能洗澡。事实上,新冠感染者一般可以洗澡,如果出现低热症状,通过洗温水澡还有助于降温。B.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事实上,水果的甜度不仅与含糖量有关,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甜度高的水果含糖量不一定高,热量也不一定高。C.根据中医,“气血不足”可服用红枣、桂圆等食品改善。很多人认为,贫血患者也可多吃这些食品治疗贫血。其实“贫血”是一个西医诊断名词,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与“气血不足”并不相同。D.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的。其实,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既不符合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但又没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等症状。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更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②只有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③忽略其他减肥方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画线句属于单一归因,以偏概全。把人体供能增肥的物质单一归结为糖类A.轻率归纳,把极个别现象当做普遍规律。B.单一归因,以偏概全。把水果甜度当作水果含糖量唯一影响因素。C.混淆概念,误把“贫血”当做“气血不足”。D.不当使用矛盾律,因为存在亚健康状态,所以生病和健康不是矛盾关系,不能做非此即彼的推论。 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但是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可知,此处应说到食品的“能量”,且与上句形成递进关系,可填“更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②此处是说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关系,根据“才有助于促进体重的逆增长”可知,应是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然后使用关联词“只有”与“才”搭配,可填“只有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③前句说到“选择无糖食品只是众多膳食改善的路径之一”,所以此处应说到其他减肥方法,根据“将无益于体重的控制”,可填“忽略其他减肥方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以上材料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做被惯性束缚的鸟物理课上,惯性这个概念一经引出,便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人在刹车时,身体因惯性往前倾,水瓶中的气泡不随瓶子而停止,而是继续向前……一系列现象引发了不少疑问:惯性会消失吗?怎样改变惯性呢?事实上,后来的我们都明白了,惯性不会消失,只有改变物体质量方能改变惯性。但是,物理课上的学习止步了,生活上、思维上的惯性带来的启示却从未停止。一如水瓶中的气泡,在瓶体停止后仍然前行。惯性的存在诚然有其合理可取之处,即当我们在拼搏状态下遇阻时,借着惯性依然保持勇毅前行的姿态。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安逸的状态下被惯性劝退了起身有为的欲望,成为这一只只被惯性束缚的鸟,习惯于鸟笼中的悠闲,却不愿展臂拥抱澄澈的天空。而欲以改变这种情形,就像外力无法改变惯性大小一样,即使笼主人打开了笼门,吆喝着让鸟儿飞走,鸟盘旋一圈指不定又乖乖返回,在惯性的驱使下,返回原有的生活状态。 对于这样向惯性妥协的生活,毛姆曾言:“我不否认这种生活的价值,但我内心有一股狂放的力量,使我改变现状。”主导我们突破束缚的便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个人。惯性纵然不会消失,但物体能够通过不断增加自己的质量使其减至最小,而个人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被惯性的支配。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辞去美国教授职位,减少“于国外实现科研梦”这种惯性思维,回国投身于国内医疗科研机构创立的颜宁;看到了许许多多名校毕业,减少“高材生就应去高新技术产业搞研究”这样的惯性束缚,扎根基层、播种教育沃土的乡村教师。自我发力,方能扔下对笼子的依赖,于天空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个人如此,民族亦然。在文化创新方面,惯性变成了最大拦路虎,保持一贯姿态,减弱了应对世界之变的能力。与个人同样,唯有如木工阿木爷爷一般主动融入互联网潮流,以推特、微博等多样渠道向世界展示大国匠心,木工魅力,中华优秀文化才不至被滔滔的数据洪流淹没,在封闭的惯性下独自叹息,孤芳自赏。明惯性之利,防惯性之束缚。以“我”之奋斗,无论是个人化身的雏鹰,亦或是民族化身的鲲鹏,都将在天空的映衬下,大展宏图,勇往直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审读材料,第一句话由物和事引出话题——惯性,说明惯性范围之广;第二句话追本溯源,凸显“惯性”的物理属性,强调“惯性”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句话进一步强调惯性具有永恒性,惯性不可以消除;惯性的存在、改变与物体本身相关,想要改变惯性需着眼于改变内在因素,也即物体本身。最后一句将思考范围由物理属性层面引向更宏大的领域,引导学生从个体思维、社会生活、民族特性、国家历史等角度去思考谈论这一问题。从个体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惯性思维”,如:当今社会,信息冗杂,人们容易自鸣得意于固有经验,陷入“信息茧房”的尴尬境地而不自知,唯有审时度势,提升自我理性辨析的能力,才有可能改变因思维惯性而遭遇的怠惰处境。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固有的生活模式”,如:生活的惯性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习惯于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看似单调,实则烟火气十足,惯性让我们保持平和冲淡的心态,享受修篱种菊的烟火人生。从国家、民族角度而言,“惯性”可以指“历史的包袱,旧有的观念”,如:鲁迅选择改造国民性,李大钊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力求从内部改变旧有的“惯性”观念,实现民族富强。写作时注意,“惯性”一词没有褒贬之分,它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思维、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在界定概念时学生需要注意不受惯性思维影响,没给“惯性”下定义,就直接批判“惯性”或打破“惯性”。好的“惯性”要保持,不要改变,坏的“惯性”要改变。除了分清楚“惯性” 的好坏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坏的惯性的束缚,突出个人的改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的观点。整体上建议采取层进式结构,由生活中的感悟到个人成长再到国家发展,写出深度。立意:1.打破惯性舒适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2.跳出惯性牢笼,广阔天地大有可为。3.莫让惯性束缚你的思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04 18:27: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55.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