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定远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已知某品种油菜粒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现将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则后代中黑粒纯合子的所占的比例是(  )A.1/16B.1/9C.1/4D.1/2【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油菜粒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这是“9∶3∶3∶1”的变式,所以黄粒的基因型为A_B_,黑粒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F1中黄粒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将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即与aabb杂交,测交后代中黑粒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中黑粒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4/9×1/4=1/9,即B正确。故选B。2.两个黄色圆粒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的6000粒种子均为黄色,但其中有1500粒为皱粒。假设控制豌豆种子颜色和形状的基因分别为Y、y和R、r,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YYRR和YYRrB.YyRr和YyRrC.YyRR和YYRrD.YYRr和YyRr【答案】D【解析】【分析】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详解】两个黄色个体杂交,后代均为黄色,说明亲本中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或YY×Yy;两个圆粒个体杂交,后代圆粒∶皱粒=4500∶1500=3∶1,说明亲本圆粒均为杂合子,即基因型为Rr×Rr。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或YYRr×YYRr。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3.下图中A、B、C代表细胞名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B.过程②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的比值为2C.过程③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D.A、B、C的名称分别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过程①为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过程②为减数分裂I的分裂期,过程③为减数分裂Ⅱ。【详解】A、图中A是初级精母细胞,过程①为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此时进行DNA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A错误;B、②为减数分裂I的分裂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核DNA与染色体数的比值为2,B正确;C、③为减数分裂Ⅱ,如果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C错误;D、C是精细胞,还需要经过分化才能形成精子,D错误。故选B。4.下列有关“观察减数分裂”及“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除选择蝗虫精母细胞外,还可选择水稻花粉母细胞作为实验材料B.可在高倍镜下持续观察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变化C.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大小、形态不同的2条染色体模拟同源染色体D.模拟过程中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不可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器官中,其主要过程如下:①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②减数分裂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③减数分裂Ⅱ(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详解】A、蝗虫精母细胞与水稻花粉母细胞都能进行减数分裂,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B、需要将选取的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才能进行减数分裂的观察,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不能在高倍镜下持续观察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变化,B错误;C、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颜色相同,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大小、形态相同的2条染色体模拟同源染色体,C错误;D、若模拟的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则模拟过程中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A。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D.基因在其唯一的载体——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答案】C【解析】【分析】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相关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C正确;B、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也可能因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出现等位基因,B错误;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并不是唯一载体,D错误。故选C。【点睛】6.如图为四个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中的遗传方式可能一样B.若乙中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C.丙中父亲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D.丁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为1/4【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甲中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种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中双亲均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甲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二者不一定相同,A正确;B、乙中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中若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正确;C、如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父亲可能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D、家系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若再生一个女儿是正常(aa)的几率是1/4,D正确。故选C7.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 较轻的噬菌体颗粒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是利用细菌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C.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低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是由于培养时间过短【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A正确;B、由于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是利用细菌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B正确;C、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标记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蛋白质外壳会出现在上清液中,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C错误;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标记的是DNA,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是由于培养时间过短导致噬菌体没有进行侵染而被离心到了上清液中引起的,D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雄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答案】D【解析】【分析】赫尔希与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尼伦伯格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后来科学家陆续破译了全部密码子。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以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双螺旋结构,因此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A正确;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作为材料,通过研究其眼色的遗传,运用假说-演绎法,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B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利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尼伦伯格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后来科学家陆续破译了全部密码子,D错误。故选D。9.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在蛋白质中,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C.某些核酸分子是某种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D.几丁质主要分布在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含有C、H、O、N元素【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有无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详解】A、真核细胞的转录有细胞核基因转录和细胞质基因转录,tRNA、rRNA和mRNA都是由DNA转录而来的产物,不同的RNA可能同时转录合成,A正确;B、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含有氮元素的氨基绝大部分与羧基脱水形成了肽键,故氮元素不再主要存在于氨基中,B错误;C、RNA和DNA都是构成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成分,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C正确;D、几丁质属于壳多糖,组成的基本单位是N—乙酰葡萄糖胺,含有C、H、O、N元素,D正确。故选B。10.如下图表示在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其中A、B、C、D表示生物大分子,D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b、c、d表示组成对应大分子的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组成它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B.B、C具有多样性是因为b、C种类多样C.c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也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D.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内D可代表不同物质,但d代表同一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是DNA,b是核糖核苷酸,B是RNA,c是氨基酸,C是蛋白质(酶),d是单糖,D是多糖。【详解】A、A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组成它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B、B是RNA,RNA具有多样性是因为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其种类一般都含有4种,C是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B错误;C、c氨基酸,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C错误;D、D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在植物细胞内和在动物细胞内D代表不同物质,前者是淀粉,后者是糖原,但d代表同一物质葡萄糖,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DNA、RNA和蛋白质间的传递规律B.基因与基因之间是独立的,不会相互作用C.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改变则性状也一定随之改变D.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增加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而患囊性纤维化【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基因产物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中心法则体现了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在基因(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传递规律,A正确;B、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C、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改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如A变为a,还比如: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变了,可能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变,性状没有变,C错误;D、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而患囊性纤维病,D错误。故选A。12.用亚硝基化合物处理萌发的种子,发现某染色体上基因中一个腺嘌呤(A)经脱氨基变成了次黄嘌呤(I),I不能再与T配对,但能与C配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与原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突变后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一定发生了变化C.连续复制两次后,含原基因的DNA分子占1/2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人工诱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因A变为I后,I不能与T配对,故突变后的DNA分子中A-T碱基对被替换。【详解】A、基因突变是有范围的,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A正确;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虽然突变后碱基对被替换了,但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不一定改变,B错误;C、因只一条链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故突变后的DNA分子连续两次复制后,有1/2的DNA分子仍含原基因,C正确;D、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突变的性状有害还是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B.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 C.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多倍体D.生殖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多倍体【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AB、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称为单倍体,A正确,B错误;C、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若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为单倍体,C错误;D、生殖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也可能为单倍体,如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有8个染色体体组的单倍体,其生殖细胞也含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点睛】14.一个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患者,其Y染色体DNA中含有n个基因,该DNA分子由α、β两条链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n个基因中不包括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B.该DNA分子α链上的嘌呤数等于β链上的嘧啶数C.上述n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D.从精细胞的细胞核中一定能提取到上述n个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详解】A、上述n个基因位于Y染色体,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上述n个基因中不包括控制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A正确;B、DNA分子中嘌呤总是与嘧啶互补配对,因此该DNA分子α链上的嘌呤数等于β链上的嘧啶数,B正 确;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上述n个基因位于Y染色体,因此上述n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D、精细胞中只含性染色体的其中一条,不一定含Y染色体,故从精细胞的细胞核中不一定能提取到上述n个基因,D错误。故选D。15.某学习小组以“研究伴性遗传的特点”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的遗传病及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A.白化病、在熟悉的4~10个家系中调查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血友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一般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调查的样本应该是广大的人群,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选择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不能用于调查伴性遗传病,且样本应该选择具有患者的家系,A错误;B、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病,且调查对象是具有患者的家系,B正确;C、血友病是伴性遗传病,但调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不能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C错误;D、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不能用于调查伴性遗传病,且样本应该选择具有患者的家系,D错误。故选B。16.下列关于基因序列比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国序列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序列B.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同一类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得知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C.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序列也可以了解人与猪亲缘关系的远近D.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才能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同生物的基因具有特异性,故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DNA序列,可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详解】A、基因序列其实就是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它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A正确;B、只有比较同一种基因才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B正确;C、即便都是人类,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也不相同,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不能说明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C错误;D、在进行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比较时,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D正确。故选C。【点睛】明确基因特异性的内涵及应用是解题关键。17.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原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A正确;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没有增加自身抗药性,只是起选择作用,B错误;C、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C错误;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存在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A.57%、43%B.36%、64%C.18%82%D.92%、8%【答案】A【解析】【分析】在种群中,已知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由公式可计算:B基因的频率=18%+1/2*78%=57%,b基因的频率=1-57%=43%。故选A。19.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頻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没发生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一定为18%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表中信息显示:在1900~1970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逐渐升高,即该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着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A、B项错误;C、1970年,A的基因频率=0.1,a的基因频率=0.9,若该种群满足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则Aa基因型的频率=2×0.1×0.9=18%,但图示信息不能得出该种群满足上述5个条件,C项错误;D、在特定的环境的选择下,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点睛】本题以反映基因频率变化的表格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稍大。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表中基因A和a的频率变化”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分析相应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作 答。2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D。【点睛】21.图所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B.②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基因库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集合D.③是自然选择,④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①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B、②是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B错误;C、基因库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集合,C正确;D、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④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故选B。2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相关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个体自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B.三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都能自由组合C.该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子代有四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1:1D.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D、ABd、abD、abd【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结果:基因自由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详解】该个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Bd:abD:abd=1:1:1:1,自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A错误;三对等位基因Aa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Bd:abD:abd=1:1:1:1,隐性纯合子(aabbdd)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bd的配子,二者进行测交,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D和abd或者ABd和abD,D错误;故选C。23.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对此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B.曲线BC段完成了着丝粒的分裂C.曲线DE段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现象D.曲线FG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的一致【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细胞核内该物质的含量变化为:2→4→2→1,根据其含量变化及由AB段变化可推知,此物质为核DNA。【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题图表示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AB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B、曲线BC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该过程中没有着丝粒的分裂,B错误;C、曲线DE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该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D、曲线FG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故选A。24.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详解】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 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25.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甲是D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B.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中C.在核糖体上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D.据图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主要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详解】A、物质甲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A错误;B、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主要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C、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在反应过程中,tRNA与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氢键配对,故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C正确;D、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26.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矮茎/高茎、腋花/顶花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顶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分析,确定高茎和腋花为显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茎高度的基因、B/b表示控制花位置的基因,则甲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甲和乙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即用另一植株丙分别与甲、乙进行杂交,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甲、乙测交子代发生分离的性状不同,但其分离比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答案】①.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顶花为隐性,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顶花为显性;若乙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矮茎为显性,高茎为隐性性状。②.aaBb矮茎腋花③.Aabb高茎顶花④.高茎腋花:高茎顶花:矮茎腋花:矮茎顶花=1:1:1:1。⑤.aabb⑥.1:1⑦.相同【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1)根据甲自交后代出现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可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顶花为隐性,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顶花为显性;根据乙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性状分离可确定该性状的显隐性,若乙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矮茎为显性,高茎为隐性性状。(2)经分析,确定高茎和腋花为显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茎高度的基因、B/b表示控制花位置的基因,根据甲和乙的自交后代均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甲和乙均为杂合子,故甲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矮茎腋花;乙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高茎顶花。若甲aaBb和乙Aabb杂交,子代中AaBb高茎腋花:Aabb高茎顶花:aaBb矮茎腋花:aabb矮茎顶花=1:1:1:1。(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则丙应该为隐性纯合子aabb。分别与甲、乙进行测交,若甲测交后代:矮茎腋花:矮茎顶花=1:1,则甲基因型为aaBb;若乙测交后代:高茎顶花:矮茎顶花=1:1,则乙基因型为Aabb,而且甲乙测交后代的分离比均为1:1。由于自花传粉植物无性染色体,两对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故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相同,均为高茎顶花:矮茎顶花=1:1。【点睛】若控制某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测交正反交的表现型一致;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测交正反交结果不一致。27.已知某植物的胚乳非糯(H)对糯(h)为显性,植株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某同学以纯合的非糯感病品种为母本,纯合的糯性抗病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在母本植株上获得的F1种子都表现为非糯。在无相应病原体的生长环境中,播种所有的F1种子,长出许多F1植株,然后严格自交得到F2种子,以株为单位保存F2种子,发现绝大多数F1植株所结的F2种子都出现糯与非糯的分离,而只有一株F1植株 (A)所结的F2种子全部表现为非糯,可见,这株F1植株(A)控制非糯的基因是纯合的。请回答:(1)从理论上说,在考虑两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上述绝大多数F1正常自交得到的F2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表现型有___________种。(2)据分析,导致A植株非糯基因纯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本自交,二是父本的一对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为了确定是哪一种原因,可以分析F2植株的抗病性状,因此需要对F2植株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由于母本自交,F2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如果是由于父本控制糯的一对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F2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该同学以纯合的糯抗病品种为母本,纯合的非糯感病品种为父本,进行同样的实验,出现同样的结果,即F1中有一株植株所结的F2种子全部表现为非糯,则这株植株非糯基因纯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最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答案】①.9②.4③.接种相应的病原体④.全部感病(或非糯感病)⑤.HHrr⑥.抗病和感病(或非糯抗病和非糯感病)⑦.HHRRHHRrHHrr⑧.基因突变⑨.HHRr【解析】【分析】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解答本题考生要能够运用相关定律解题,并且可以利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进行分析。【详解】(1)根据题意:理论上F2植株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2)若是母本自交,则 若是父本的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故对F2处理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如果是由于母本自交,F2的表现型应全部感病(或非糯感病),其基因型是HHrr;如果是由于父本控制糯的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则其中指的父本一定是F1植株(因只有F1植株才有等位基因)。故F1:HhRr→HHRr再自交得F2:HHRR、HHRr、HHrr。(3)若以纯合的糯抗病品种为母本,纯合的非糯感病品种为父本,出现同样结果不可能是母本自交造成的,因为母本自交不出现这种表现型,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28.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板叶、紫叶、抗病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⑤.aaBbdd⑥.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⑦.AaBbd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甲为显性纯 合子AABBDD,丙为隐性纯合子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1:1:1:1,可推测三对等位基因应均为测交。【详解】(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2)已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1,测交比为1:1,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1,则为Aa×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1,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乙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相关分离比,并能灵活运用解题。29.囊性纤维病是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病,图1、图2是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基因决定一种定位在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CFTR蛋白会导致Cl-的转运异常,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2)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CFTR蛋白的表达离不开遗传密码子的作用,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B.GTA肯定不是密码子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D.tRNA上只含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E.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4)某地区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人患此病。下图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Ⅱ3的外祖父 患有红绿色盲,但父母表现正常,Ⅱ4不患红绿色盲。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答案】①.主动运输②.蛋白质的结构③.C、D④.1/153⑤.1/32【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图示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Ⅱ-3和Ⅱ-4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详解】(1)分析图1可以看出,氯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2)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CFTR蛋白的表达离不开遗传密码子的作用。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A正确;B、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可能含有碱基T,因此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C、每种密码子不一定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如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D、tRNA上含有多个碱基,其一端相邻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D错误;E、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E正确。故选CD。(4)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8患病,据此可推知:囊性纤维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与囊性纤维病有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Ⅲ8的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Ⅱ3和Ⅱ4与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AA或Aa。由题意可知在某地区人群中,囊性纤维病患者(aa)在人群中的概率为,则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在正常人群中, ,因此Ⅱ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Aa)的概率为。可见,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只研究红绿色盲,由题意“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XbY),但父母表现正常”可知,Ⅱ3的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BY和XBXb,进而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或,而Ⅱ4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只研究囊性纤维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均为Aa,二者再生一个孩子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综上分析,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和人类遗传病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计算概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6-25 17:30: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882.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