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富平县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饮食,孔子提出了“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思想;另外,在进食时他还强调“席不正,不坐”“食不言,寝不语”。孔子提出这些思想意在A.规范日常行为准则B.构建饮食领域的礼乐文化C.恢复贵族饮食方式D.抨击其他学派的饮食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思想,表明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但这并不是挑剔,而是遵循食礼;材料“席不正,不坐”、“食不言,寝不语”表明饮食要时刻遵从礼仪规范,不能破坏纲常秩序。由此可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守礼思想的慎洁、示敬功能,表明孔子主张即使是在饮食时,也要时刻遵循礼制,以此规范日常行为准则,A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是“克己复礼”,不是去构建礼乐文化,且礼乐文化早已有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恢复传统礼制的思想,不仅仅针对的是贵族层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孔子抨击其他学派思想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答案】B【解析】【详解】汉赋最初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末,随着时代 的变化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国认同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排除C项;小赋和大赋都是时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宋代饮食行业中的劳务雇佣现象日益普遍,除酒楼店肆之外,中产之家的宴饮活动雇佣厨师、杂役也十分常见,市镇居民饮食生活所涉及的劳务雇佣同样十分盛行,市镇饮食行业中出现了较为专业的服务分类。材料说明宋代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社会人口流动性强C.社会分工格局被打破D.市民注重生活享受【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代饮食行业中劳务雇佣现象的发展和繁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宋代饮食业的发展,饮食行业中的劳务雇佣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关系,是社会人口流动性强的体现,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饮食行业,不能体现“社会分工”,排除C项;“市民注重生活享受”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1852年,魏源把《海国图志》扩充为百卷本,其中多处辑录了《瀛寰志略》中分析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富强之道的精思伟论。据此可知,《瀛寰志略》A.重在宣扬西方富强之道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为国人带来了新的观念D.是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其中多处辑录了《瀛寰志略》中分析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富强之道的精思伟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为国人带来了新的观念,C项正确;“重在”说尖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其是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它是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排除D项。故选C项。5.据学者研究,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五四以后,武汉学生“看杂志的风气才渐开”;福建学生郑超麟在1920年才学会写白话文;直到1927年,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还不知道五四运动。这些现象共同说明A.思想解放运动具有渐进性B.思想的传播存在时空差异C.五四运动促进新文化传播D.打倒“孔家店”迫在眉睫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成都、武汉、福建等地区,新文化对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说明思想解放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A项正确;材料中至提到了4处地点,样本过于单薄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C项只能体现材料的最后一部分,不能反映材料的整体,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打倒“孔家店”的急迫性,排除D项。故选A项。6.民国年间,江浙、闽广、豫、鲁川等地的一些绸庄和机户,开始引进和仿造日式手拉机,对旧式木机的构造加以改进,安装机轴,由抛梭改为拉梭,在手工劳动的范围内减轻劳动强度。这说明A.日本对华资本输出被抵制B.传统手工业获得了新发展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江浙、闽广、豫、鲁川等地的一些绸庄和机户引进和仿造日式手拉机,对旧式木机的构造加以改进,在手工劳动的范围内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输出,因此不能得出“日本对华资本输出被抵制”,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共二大提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A.成为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南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D.凸显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二大纲领明确了斗争的首要目标是帝国主义和军阀,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项正确;二大纲领和新三民主义有共同点,但不是后者的指南,排除A项;遵义会议标志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项;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并未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8.1937年10月13日,《大抗战画报》在上海创刊。《大抗战画报》设置有《淞沪抗战前线》《敌机暴行一斑》《敌忾同仇》《国际同情》等栏目。第3期曾以《第八路军先头部队开抵晋北山地》等篇幅,报道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大抗战画报》()A.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B.有助于国共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C.体现了上海是当时中国的文艺中心D.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枪声既起,中国人民饱受日寇铁蹄的蹂躏,郁结悲愤已达极点。特别是当时正值淞沪会战,日本提出了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就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筑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在此背景下文艺工作者以摄影和绘画为形式,极大地宣传了抗日救亡的宗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A项;1937年9月,随着国民党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排除B项;《大抗战画报》在上海创办,但这不能说明上海是当时中国的文艺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9.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指出,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等国的贸易,同时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体现了新中国()A.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B.国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自主性C.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封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稳步发展同苏联等国的贸易,同时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以看出当时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是工业建设,排除B项;当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新中国才刚成立不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10.公元前4世纪,随着城邦内部矛盾的加剧,希腊政治家有关公民内部团结共谋福利的梦想破灭。“富人宁肯把钱投入大海,也不愿意救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分享富人财产为满足,必欲剥净其财产而后快。”。这反映了古希腊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挑战B.公民不再维护城邦利益C.奴隶与贵族斗争激烈D.平民的权力有名无实【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公民内部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这就冲击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民不再维护城邦利益”,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公民内部的矛盾,没有涉及奴隶与贵族的斗争,排除C项;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平民的权力有名无实”不符合古希腊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近代欧洲的霸权》一书说:里斯本的繁荣,成为后来不可避免的欧洲“繁荣中心转移”的先驱。整个中世纪,欧洲远途贸易的中心是面对地中海的意大利港口城市。里斯本的繁荣,象征着新时代开始的一个新的变化。产生这种新的变化的历史原因是A.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新航路开辟取得突破C.工业革命兴起和扩展D.葡萄牙资本主义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贸易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里斯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中心的转移,B项正确;A项里斯本属于葡萄牙。C项时间不对。D项葡萄牙没有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史实。B项,中央集权国家兴起不是贸易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兴起,排除C项;D项是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15世纪,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艺术家们纷纷创作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这类作品的涌现()A.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内涵B.表达了个人反叛情绪的幻灭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深入D.过分强调人的权威和尊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展现出当时艺术家们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个人的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个人反叛情绪的幻灭,排除B项;宗教改革的还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个人的价值,并不是过分强调权威和尊严,排除D项。故选A项。13.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作为全体人民代表的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机构的一切外部特征。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确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B.宪法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C.赋予全体人民选举权利D.议会掌握着国家立法大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作为全体人民代表的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机构的一切外部特征。”可得出德国的代议制机构是立法机构,体现了民主特征,B项正确;材料 不能说明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有选举权,排除C项;立法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7年12月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发布指示,要求降低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私人机构和企业中的高级职员和官员的薪金。无子女的人民委员最高月薪不得超过500卢布,有未成年子女的另增100卢布。这些举措()A.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B.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C.保障了公职人员的纯洁性的D.增加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降低了公职人员的工资薪金,这表明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彰显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B项正确;降低薪金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降低薪金并不能保障公职人员的纯洁性,排除C项;这一举措有助于降低国家运行的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15.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税收法案》,表1是该法案中部分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6万美元以上350万美元以上税率1%6%7%据此可知,该法案A.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旨在抑制奢侈性消费C.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困难D.压缩了中小企业投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在美国《税收法案》中,收入越高的人群,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案颁布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其主要目的是缩小社会贫富分化,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而非“抑制奢侈性消费”,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信息,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与中小企业投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冷战期间,苏联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援助,例如帮助埃及修建了阿斯旺水坝,并支持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要求;为安哥拉修建卡潘达水坝提供支持。对此埃及宣布要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而亲苏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也成功得以执政。由此可知,苏联的援助()A.缓和了两极格局的对峙B.有利于国际政治的多极化C.仅限于经济领域的支持D.影响了受援国的发展方向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帮助埃及建立起新政权,并扶植安哥拉亲苏组织执政,从而影响了相关国家发展方向,D项正确;苏联援助这些国家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加剧了两极格局对峙﹐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国际政治多极化方向的信息,排除B项;苏联的援助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17.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D.促进井田制的快速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平民可以通过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等途径上升到上层社会,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与基层社会管理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废井田,开阡陌”促进了井田制的快速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8.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可得出这样规定即相当于给予官员一定的财产俸禄,减少其腐败的现象,因此有利于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B项正确;阻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目的不在于打压豪强,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北魏的汉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19.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从不到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经过宣武、孝明两帝后几乎达到胡汉各半的比例。这说明北魏A.汉化程度不断加深B.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C.选官用官注重门第D.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夷夏观念。依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比重较低,到宣武、孝明两帝后担任将相的人数比例是胡汉各半,说明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比例上升,这体现了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D项正确;汉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材料只是涉及政治,因此不能得出“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而且也不符合北魏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用官注重门第”,排除C项。故选D项。20.1861年俄国“二一九”法令宣布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为保障农民的生计,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块宅地,且必须从地主那里至少赎买一块份地;由于农民并没有份地的选择权,高价赎买的土地质量往往不如以前给地主耕作的土地。这些内容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期间()A.农民对改革措施认同B.沙皇专制制度的两面性C.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D.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农奴制改革中,农民在赎买份地时要缴纳高额的赎金,便于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态度,得不出农民对改革措施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沙皇专制的特点,得不出两面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而不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21.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贵族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许多贵族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如国家公职人员、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工人、手工业者等。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A.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B.满足了资本主义劳动力需求C.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获得自由的农民可以从地主那里“获得”一块份地,加之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俄国贵族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许多失去土地的贵族流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贵族流入城市,无法说明“满足了资本主义劳动力需求”,排除B项;“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当时已经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2.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确立了府藩县三治制治理结构。1871年7月,明治政府宣布实行府县二治制,全国共设3府302县。这一改革旨在() A.强化中央政权的政令统一B.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C.克服地方层级过多的问题D.确立明治天皇政府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明治政府的这一改革减少了地方行政的层级,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政令统一,A项正确;这一改革最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确立明治天皇政府的权威,排除BD项;克服地方层级过多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A项。23.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民族主义泛滥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教育近代化,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了效忠天皇的国民而非公民,即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排除A项;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并非明治维新导致,排除C项;日本的教育近代化实现了,但有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24.戊戌变法中,光绪任命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撤销了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这些举措A.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B.冲击了清代旧式的官僚体制C.为变法思想提供了依据D.推动了预期政治目标的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戊戌变法中光绪任用维新人士参与政治,并撤销一些旧部门,这些措施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触犯了顽固守旧势力,B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早期维新思想为变法思想提供了依据,排除C项;维新变法的预期目标是实行君主立宪,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A.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传播了近代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拯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独立革命期间,许多州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组织,但立法机关可随意改变法官的任期和薪金,干预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司法实际上从属于立法。直到1787年宪法实施后,美国才确立起司法独立制度。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不得任意将其免职;法官的薪金于在职期间不得减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得受其他机关的干预。资产阶级法制在美国牢固地建立起来。——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美国宪法有关司法独立的规定,深受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的影响。在汉密尔顿等人看来,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于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与自由。美国的缔造者通过宪法使司法部门获得与行政和立法部门相当的权力和地位,并在行使其职权时不受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干预。希望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在世界法制史上,赋予司法独立原则以完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的是美国。——摘编自张璇孟《论美国司法独立的政党困境及其制衡之道》(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司法独立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司法独立制度确立的意义。【答案】(1)背景:独立司法组织建立;法官判案受立法机关干涉;分权制衡理论传播;美国缔造者倡议司法独立;1787年宪法颁布实施。(2)意义:利于司法公平公正;利于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进行有效制约;推动了美国法制的进步;为其他国家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独立革命期间,许多州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组织”可得出独立司法组织建立;根据材料“但立法机关可随意改变法官的任期和薪金,干预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可得出法官判案受立法机关干涉;根据材料“直到1787年宪法实施后,美国才确立起司法独立制度”可得出1787年宪法颁布实施;根据材料“美国宪法有关司法独立的规定,深受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的影响”可得出分权制衡理论传播;根据材料“美国的缔造者……希望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可得出美国缔造者倡议司法独立。【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于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与自由”可知,司法部门独立有利于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生命、财产与自由,即利于司法公平公正;根据材料“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可得出利于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进行有效制约;根据材料“在世界法制史上,赋予司法独立原则以完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的是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司法独立原则以完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这有利于促进美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为其他国家法制建设提供了有意的探索和借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1954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年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年6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年7月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材料二: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点。【答案】(1)背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措施: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废除部分计划指标,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2)同: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都试图扩大农民自主权,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异: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取得了成功。【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短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等角度进行总结。措施:根据“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除国家下达的指标”得出废除部分计划指标,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根据“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得出大规模开垦荒地;根据“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得出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根据所学,还可从提倡种植玉米;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等方面总结回答。【小问2详解】同:根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分析得出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都试图扩大农民自主权,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取得了成功。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严复认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有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观点: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教育方针的提出适应了救亡图存的发展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提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政策,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人才,教育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势必要求具有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对教育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综上所述,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时代需要相结合,服务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详解】根据题目提供的几则材料,可得出观点为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时可从近代教育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状况,即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教育方针的提出适应了救亡图存的发展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提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政策,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人才,教育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势必要求具有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对教育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再进行总结可得出,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时代需要相结合,服务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荆公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于是设置“制置三司条例 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荆公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内容涉及面广。(2)影响: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归纳出不增加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可以看出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根据材料“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可归纳出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范围来看,可归纳出内容涉及面广。(2)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和募役法等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18 05:3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41.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