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高考冲刺卷(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届高三历史冲刺卷(一)一、单选题1.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C.动摇了宋明理学统治地位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继承与批判了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与发展,A项正确;B项未体现经世致用内涵,排除B项;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西方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2.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皇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故答案选B;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CD。3.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模式三之下有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模式一下有辽、金等,双方有交流,没有始终隔绝,排除A项;模式二下的朝代有北魏,其边疆治理模式并不是一体化,排除B项;完全同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4.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其时的小说()A.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冯梦龙通过“里中儿”的事例,强调话本小说中蕴含的儒家忠孝节义对民众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忠孝节义并非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排除B项;明清小说并为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儒学作为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5.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创设,购西式枪炮于广州,后因上海交通便利,改从“沪上办”,经费全靠湘军军费拨给,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自用。据此可知,该军械所()A.是带浓厚封建色彩官营企业B.实行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C.属于国人救国图强的成功实践D.深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ABCD四个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中国)。据材料“经费全靠湘军军费拨给,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自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建的官营军工企业,受洋务派官僚控制,产品供应清朝军队,不流向市场,带有浓厚封建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安庆内军械所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排除C项;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最初渊源,安庆内军械所创设时“中体西用”思想尚处于萌发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6.电影《八佰》以四行仓库这一精神地标为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白马、赵子龙等艺术形象,以及京剧、皮影等艺术形式,穿插于电影画面和故事中,亦魔亦幻。电影的这种表现形式意在A.适应京剧戏曲爱好者的市场需要B.突出古今艺术表现手法的一致性C.将传统审美与爱国精神的相统一D.真实再现爱国官兵战斗生活场景【答案】C【解析】【详解】以传统文化为元素,多次出现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是用来来强化爱国精神在故事人物和观众内心的塑造,从而一步步推进抗日民族精神的生发凝聚和升华,故选C;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把传统审美用来为影片服务,而非适应京剧戏曲爱好者的需求,排除A;“一致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电影属于艺术创作,不是真实再现,排除D。7.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中国的每一个政治派别和团体都应该“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采取一致的步骤。”这个“一致步骤”指()A.团结各党派巩固统一战线赢得解放战争胜利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共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中国的每一个政治派别和团体都应该‘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采取一致的步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一致步骤”指的是团结各党派巩固统一战线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了第一
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排除B项;这个“一致步骤”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无关,排除C项;此时还未进入到社会主现代化经济建设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8.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现在)恢复和坚持了长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变化()A.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善C.反映出当时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D.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了长期的经济政策,而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则指出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非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古巴比伦人的任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契约或类似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没有文书记录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财产买卖和转让都是无效的。材料表明,当时西亚地区()A.契约的成文化和法律化B.古代奴隶制文明的成熟C.文字的发展走向体系化D.商品经济成为支柱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双方都要签订契约或类似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没有文书记录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财产买卖和转让都是无效的”分析可知,古巴比伦非常注重契约,注重契约的成文化和法律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契约的重视,不能看出奴隶制文明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文字的发展,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农耕经济是古巴比伦的经济支柱,排除D项。故选A项。10.清代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乌喇纳喇氏因“剪发”一事为时人和今日所乐道。关于“剪发”的原因,官方记载有些讳莫如深,《清史稿》中记载:“(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对此乾隆皇帝的御批中只有“皇后疯了”四个字的解释。民间传说大多套路一
致,皆云皇后因乾隆宠幸民间女子醋意大发而激情剪发。这说明()A.正史记载多有避讳,故不可信B.野史传说生动有趣,但纯属臆想C.史事存留载体多样,各有价值D.历史解释因人而异,且不断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代乾隆时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对于乾隆第二任皇后“剪发”一事,正史和民间传说记载各有不同,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因此历史事实所记载的文本多样化,各有其历史价值,C项正确;“故不可信”说法绝对,正史虽然多有避讳,但仍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纯属臆想”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正史和民间传说记载各有不同,可以得出历史解释因人而异,但没有提到历史解释的不断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美国社会党领导人德布斯在总统选举失败后,不但不再强调暴力斗争,而且也很少使用阶级斗争的概念。他说道:社会党的任务不同于任何其他政党,社会党是要取消工资奴隶制,不仅解放工人阶级,而且要解放资产阶级,最后取消阶级统治。材料反映,美国()A.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性调整B.资产阶级政党尔虞我诈的斗争C.政治权力架构发生微妙变化D.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从“社会党”、“阶级斗争”以及“解放工人阶级”可以判断其为社会主义运动,从“不再强调暴力斗争”等可以看出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策略性调整,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社会主义运动调整策略,与政治权力架构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2.1960年12月,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43个亚非国家倡议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联合国由最初的55个创始会员国发展到1980年的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这说明()A.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在加强B.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C.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D.联合国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由最初的55个创始会员国发展到1980年的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可知,在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在加强的说法符
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材料主要体现在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相关信息,材料主要介绍联合国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联合国的组成国家,没有展现联合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地方分权改革后市镇自治权力加强……市长作为地方的实权人物领导地方自治,抵御着来自其他层级政府的干预。……法国市镇自治仅是市镇从其他层级政府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英。地方集权之恶远甚于中央集权,精英集权既阻碍中央的调控与监督,又阻碍地方民众的知情与参与。——摘编自武贤芳《制度痼疾与认知偏差:法国治理困境研究》材料二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谄议局,并颁发了《诺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介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答案】(1)法国:市镇拥有较大自治权;普通民众没有治理权;对外自治,对内集权。中国:政府推动;以法律为保障;设立城市自治机构;民众参与城市治理。(2)法国: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封建专制思想仍然存在。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市民权利意识提高;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推行“新政”工商业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法国:根据材料“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可知市镇拥有较大自治权;根据材料“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可知普通民众没有治理权;根据材料“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
英”可知对外自治,对内集权。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可知政府推动;根据材料“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可知以法律为保障;根据材料“兴办城市自治机构”可知设立城市自治机构;根据材料“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介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可知民众参与城市治理。【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法国: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后”可知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结合近代法国经济的发展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并结合法国历史可知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封建专制思想仍然存在。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可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市民权利意识提高;根据材料“在内忧外患之下”可知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推行“新政”工商业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以维护大一统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中外互市贸易只是维护四夷宾服的手段;以天朝上国为外交理念;对于各种交通出入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区别对待态度。(任答四点即可)成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汉唐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优势地位。(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由传统的宗藩体系转化为近代民族国家体系;传统的外交观念——华夷观逐步瓦解;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为以维护大一统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根据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可知以天朝上国为外交理念,中外互市贸易只是维护四夷宾服的手段;根据材料一“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可知对于各种交通出入进行严格控制;根据材料一“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可知,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区别对待态度。(任答四点即可)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外交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可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可知汉唐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优势地位。(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第一阶段是两次稿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可知由传统的宗藩体系转化为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知传统的外交观念——华夷观逐步瓦解,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任答三点即可)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根据材料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可知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任答三点即可)15.法律与教化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铜”。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
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答案】(1)背景:礼崩乐坏,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旧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动;统治者寻找新的治国思想;不同学派思想的相互融合;人性本善和以民为本的观念。(任答3点)(2)意义: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确保教权高于王权;保留了古代罗马的法治思想,促成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为后世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可能。【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旧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动;统治者寻找新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性本善和以民为本的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学派思想的相互融合。(2)意义:根据材料“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确保教权高于王权;根据材料“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留了古代罗马的法治思想,促成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为后世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可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