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段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1.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知,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家国一体与官僚政治,B、D两项错误。2.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B.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涉及的是儒家文化是中国的自身的文化,而孔子学院确是在国外得以发展,表明的是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C正确,BDA不符合题意。3.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答案】D【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洲的文明与其他大洲以及相互之间缺乏交流,这种情况导致印第安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交流较少,不能相互促进,从而发展较为缓慢,故选D;材料中的状况导致的后果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4.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所示为印第安文明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交流不便,发展缓慢,故“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C项正确;A项中“没有交流”说法绝对,不选;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的信息,排除。5.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A.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B.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C.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在贵族和祭司阶层被消灭后就是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失去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说明文明的传承应该有更多的阶层参与,D项正确;葡萄牙是消灭了美洲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贵族和祭司阶层,并不是破坏了美洲文明,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6.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A.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B.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C.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D.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可知在古埃及和古希腊人的建筑和绘画创作里,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倾向,说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审美富有人文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缺少互动,排除A项;“个人主义泛滥”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特点,而非现代美术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左侧为公元前7到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下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三千年后期的雕刻,两者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A.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B.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C.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希腊雕刻和埃及雕刻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古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借鉴,二者之间存在交流,故选D;A项错在“完全模仿”,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8.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A.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B.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C.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D.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可知在古埃及和古希腊人的建筑和绘画创作里,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倾向,说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审美富有人文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缺少互动,排除A项;“个人主义泛滥”的说法无从体现,排 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艺术特点,而非现代美术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是一副从意大利古城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境。它反映了A.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B.文艺复兴借古希腊文化的展现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D.人文主义精神在古罗马的起源【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世纪早期即罗马共和国末期,庞贝古城出土描绘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镶嵌画,反映了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得到了继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A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在14到17世纪,B项错误;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而非古代罗马,D项错误。10.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A.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浮世绘的兴起反映的是民间生活,体现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开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2.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B.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D.唐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调露二年”,“仪凤四年皆土”等信息,以及“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可以看出当时唐与新罗有着较为频繁的联系,B项正确;“没有”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罗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A.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D.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际移民越来越向少数国家集中,且美国吸引的移民最多,德国和西班牙次之。结合所学可知,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已经由起初的殖民者向殖民地迁移转向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为主,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口迁移流向问题,无法体现人才流失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4.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 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答案】C【解析】【详解】““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C正确;A、B和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15.《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B项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可知,新航路开辟使此前相对闭塞的世界各地开始联系起来,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D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确立,排除A项;农耕经济依然存在,“不复存在”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特征和界线依然存在,“消失殆尽”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17.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 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得出,齐世荣强调的是和平交往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交往,而不是帝国扩张,排除A项;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文明交流的方式,而不是新航路开辟,排除D项。故选C项。18.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D.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可知,茶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说明茶叶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所以A正确;根据材料“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其他阶级,不能体现“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地域间分布不平衡的结论,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所以D错误。19.17世纪以来,日本兴起了“兰学”(荷兰学),英国则兴起了对印度的梵文研究。这体现了A.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B.军事侵略带动了对殖民地文化侵略C.西方启蒙运动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D.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近代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殖民扩张的进一步开展,世界贸易的发展随之扩大,“日本兴起了“兰学” (荷兰学),英国则兴起了对印度的梵文研究”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文化的相互交流,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启蒙运动受到东方文化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文化近代化信息,故D项错误。20.如表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46年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1947年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54年法国从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1955年亚非29国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会,确立在冷战中“不结盟”的立场1959—1961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74年印度发展核武器,首次进行核试验1998年巴基斯坦成功进行了核试验A.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D.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1946—1998年间,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独立,明确在冷战中的“不结盟”立场,努力提升国防实力等,反映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D项正确;美苏冷战主要在欧洲地区展开,排除A项;南亚、东南亚民族独立的成果不足以说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他们团结起来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关系不大,排除C。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没有衰落,排除D。2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A.中国的辛亥革命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C.阿尔及利亚独立D.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因此根据材料信息“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可以判断出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正确;ACD国家和地区明显与材料所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23.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1954-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背景以及具体的要求和决定内容“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B项正确;A项说法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与材料表述相反。24.下图为某国际公约标志。下列对该公约和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B.公约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C.公约要求设立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D.整个图案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公约是世界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没有要求设立世界遗产中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世界遗产公约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世界遗产公约的图案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5.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告诉我们,两地出土的器物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但三星堆器物也保留特殊个性,且结合三星堆遗址反映古蜀文明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夏礼仪在古蜀传承,排除A项;虽然海贝在两地考古都有发现,但不能就此证明区外贸易相当发达,排除C项;两大文明从时序上,不能得出互相借鉴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三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答案】(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或写融合欧亚文化也可);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任答2点)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可知,主动性;根据“欧 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可知,俄罗斯文化具有开放性,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可知,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和个人等方面分析可知,俄罗斯曾受蒙古的统治,彼得一世等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2)形式上:根据材料二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根据材料二中“(隋唐以前,中国移民赴日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根据“(隋唐时期)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认识:根据材料三中“(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三则材料及相关问题,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和世界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知,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 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得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得出涉及领域深人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第二小问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1492年之前,北关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得出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根据材料“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得出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根据材料“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得出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根据材料“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得出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美洲被殖民历程得出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得出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结合所学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根据材料“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得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民权运动的推动。28.20世纪后半期的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丘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材料二——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答案】(1)从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因素来看:第一,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强一方面与旧的殖民体系没有密切的利益关联;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压制争霸的另一方,都力图争取第三世界国家而不支持旧的殖民体系。第二,拥有大片殖民地的老牌殖民国家在二次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继续维护旧的殖民体系力不从心,也无利可图。 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的方式和过程来看:一种方式是殖民国家被迫放弃过去的殖民统治方式,允许殖民地独立,这种妥协性的方式保留了一些殖民势力的残余影响。一种方式是通过武装斗争驱逐殖民势力,赢得独立。(2)20世纪60年代之前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3)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极大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从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因素来看,即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殖民主义的削弱、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2)从图二的时间信息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之前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3)根据所学,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即可,如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极大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01 22:06: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955.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