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5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市双流中学高2023届高三5月模拟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 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答案】1.B2.B3.A【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调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可以知道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C.“并列式结构”错,并列式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本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D.“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错误,从第六段中可以知道,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有……才能……”选项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05年,相对 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材料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平将超过20%;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率将超过30%;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接近5亿人,占比达到36%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相继达到峰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中国已将“翻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在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张刚看来,对于老年人,相关方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这也将推动和构成未来银发经济的很多重要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人口老龄化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在社会发展、公共治理过程中,老年人如何参与、怎么发挥作用,既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也对抵御此类挑战有重要意义,杜鹏举例指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中拥有大以上学历的人,可能达到8500万人。这不仅仅带来人口素质的变化,同时也给银发经济带来巨大机遇。联合国人口基金驻中国代表康嘉婷也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在青年人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的投入,已出现了一代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经济上也更独立的老年人。“我们预计其人数在未来还会增长。这一代老年人的新兴需求,为银发经济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很多机遇。”她同时指出,健康的老龄化和繁荣的银发经济需要基于社会公平和包容原则的社会投资战略,以确保所有群体都能从优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面工作中受益。材料三: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至于农村 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龄人口增长迅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后,从2013年起,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B.未来,“银发潮”将席卷中国,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C.劳动者负担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翻两番,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D.中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比较明显,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张宇贤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也越文明。B.王一鸣强调,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中长期规划,采取应对举措,可以化挑战为机遇。C.张刚认为,应对老龄化,首要的就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以此来推动和构成相关重要产业。D.杜鹏和康嘉婷都关注到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并认为他们的加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6.针对材料内容,谈谈《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答案】4.D5.B6.①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当前,我们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银发经济,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②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当前,要注重精神文明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错误。原文中是“现代化”,不单指“经济发展”。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也越文明”错误。老龄化只是重要体现,并不意味着老龄化与文明程度同步发展。C.“首要”错误,并且原文中“这”指的是“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D.“康嘉婷……并认为他们的加入既是挑战”错误。康嘉婷没有提到“挑战”,而且康嘉婷提到的是“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经济上也更独立的老年人”。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齐桓晋文之事》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举措以及材料中“中国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的表述,可概括为: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当前,我们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银发经济,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结合《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举措以及材料中“对于老年人,相关方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这也将推动和构成未来银发经济的很多重要产业”的表述,可概括为: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当前,要注重精神文明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依。(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胆量(节选)徐贵祥桑秋天的排长一当就是九年。别的没啥毛病,还是因为胆小。对上,除了敢在当年的副连长后来的团参谋长面前发发牢骚,其余的表现均是唯唯诺诺。胆小也有胆小的优点,不惹事,没有磨皮蹭痒的花花点子,当然胆小还是弊多,大事交给他总是让人放心不下,更别指望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直到九年后部队调防到了边境线,上级考虑,桑秋天的排座实在不能再当下去了,再当下去就不像话了,这才把他提到了连长。和平时期的边境,没啥大仗,偶有摩擦,小打小闲过过枪瘾而已。但是炮击始终热闹,两家都在锻炼部队。对方依仗地形优势,常常将小炮推到炮团眼皮底下惹是生非。沙子不大,但钻进眼里硌人,春节前 团里拟了一个方案,决定派出前进观察所,潜进深山密林,弄清对方小炮的游击阵地,将其痛打一顿,大家好安稳地过个年。参谋长将桑秋天叫到团指挥所,把方案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反复考虑,这个任务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桑秋天低头抽烟,态度很不明朗。“有个人倒是定点很准,图上作业全师有名,可是,那家伙是属猪大肠子的,撑不直。”参谋长又说,目光在桑秋天的脸上晃了两圈。桑秋天依然不吭声,眼睛东张西望。窗外刮了一阵微风,杨树叶子哗哗地响。参谋长憋不住了,问:“桑秋天你写请战书了吗?”“没有。”这一次,桑秋天回答得干脆。“桑秋天,你去把镜子拿来。”“干什么?”桑秋天抬起头来,稀里糊涂地反问“拿来照照你的脸,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当个连长窝窝囊囊的,成天一副阴死阳活的熊样子,肠子没有个伸直的时候。天塌下来了,你怕不怕?”桑秋天翻了翻眼皮,又低下头玩弄手中的半截烟。“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有人还写了血书。你丢不丢人?”“写那玩意儿干啥,牛皮吹破了缝不上。”桑秋天一甩脑袋,振振有词。“你呀你……”参谋长哭笑不得,“你放屁都怕砸脚后跟……别忘了,咱们可都是在‘钢七连’淬过火的。”桑秋天瞅了瞅参谋长,然后又夺下眼皮:“参谋长,有话你就直说了吧。”“这不是明摆着吗,”参谋长站起身,手捏红蓝铅笔敲了敲桌面,“开设前观是件抢手的任务,别人打破头来争。”参谋长抽出一摞文稿扔在桑秋天的面前,“翻来覆去找不见你的大名,这分明是往咱们‘钢七连’脸上抹大粪嘛!”桑秋天向文稿扫了一眼,满脸不屑的神气:“做样子给人看的,上级咋决定我咋服从。”“那好,”参谋长扔了一支烟过来,自己也点燃一支,“这个任务交给你。”桑秋天的脸色顿时灰下来,耷下脑袋,手指痉挛地搓揉着那根香烟,直到把它搓成一根柔软的面条儿。金黄色的烟丝从桑秋天的指间流出,颤颤抖抖地落在地上。桑秋天心惊肉跳地带领四名测地兵和两名计算兵,趁夜暗雾浓钻进距驻地九公里的榔岈山,潜伏四天四夜,终于摸准了对方的三个游击炮阵地。表尺和射向都是桑秋天本人计算并亲自下达的,而且还负责观察修正炸点。电台启用不久,就被对方侦听出位置。就在炮战打得最热闹的当口,两个排的兵力把他们包围在榔岈 山东侧的1879高地。桑秋天在向1879高地转移的途中受了伤,腿上挨了一枪,估计是碎了髌骨,得有人架着走,架到1879高地顶上,便又迅速展开作业,指示修正炸点。间瞄(间接瞄准)射击开始后,后方的阵地就成了瞎子,校正延伸火力捕捉目标就全听桑秋天的了。几名战士是桑秋天用手枪逼走的。战士们起先不走,抱着桑秋天大哭大嚷“要死死在一起”,桑秋天横竖挣脱不开,急得高喊:“你们这是想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啦,任务没完成我不能离开,你们留在这里没用,赶紧回去带人来接我……”那几个战士死不松手,抬胳膊拽腿硬是要把桑秋天往山下运……桑秋天掏出手枪将枪口搁在太阳穴上,悲悲壮壮地吼了一嗓子:“你们再不走,老子就抠火!”兵们只好撒了。他们抢占一个制高点,向包国上来的敌军实施压制射击,掩护桑秋天作业。桑秋天终于没再回来,又坚持了二十多分钟,指示打掉对方的最后一个炮阵地,然后靠在一棵树上,对电台吼了一声:“关机,我要炸电台了!”据前去营救的一名排长说,桑秋天在电台上捆了四颗手榴弹,等人家拥上来抓俘虏抢电台的时候,他才突然将弦扯断。参谋长给桑秋天的爹拍了份电报,老爷子很快就赶到了,硬硬朗朗地登上了海拔两千一百六十米的云雾峰,去年那片刚刚平静的战场。老爷子心平气和地问起部队的伤亡情况,参谋长回答说只亡一人,就是桑秋天。随行的人都不吭声,都在等待老爷子捶胸顿足地哭一场。老爷子坚决不哭,垂着两臂如同塑像一般挺着庞然的身躯,花白浓密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他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细。遥远的天穹、湛蓝的天空、雪白软绵的云絮……目光终于落在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上。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颤颤巍巍地落下两颗巨大的老泪滴。(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交代桑秋天“排长一当就是九年”,设置悬念,进而引出桑秋天胆小懦弱的性格,与小说的结局形成对照和反差。B.文中有关参谋长和桑秋天的对话描写,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桑秋天的人物形象,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紧凑自然。C.文中参谋长之所以将此次任务交给桑秋天,不仅是因为他相信桑秋天有能力完成此次任务,更是希望借此锻炼他的“胆量”。D.本文围绕题目“胆量”来展开,映射到桑秋天身上,他的前后表现却不相同,引发读者对“胆量”的内涵的深入思考,深化了主题。 8.小说结尾为何要安排老爷子登上云雾峰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9.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的人物形象,人性更真实、更复杂、更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请结合你对圆形人物的理解,谈谈桑秋天这一形象。【答案】7.C8.①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牺牲的悲痛之情,看着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安慰,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真实。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为国牺牲的理解,看到祖国的大好山河,为儿子的牺牲感到荣耀,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父亲面对儿子牺牲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更好地衬托出桑秋天的英雄形象。9.①桑秋天是一个胆小、唯唯诺诺的人。桑秋天到团指挥所后的一系列行为、语言等表现出他的胆小。②桑秋天是一个勇于承担使命、不怕牺牲的人。在接受命令后,他带领士兵精准计算,受伤后,依旧坚持完成使命,最后英勇牺牲。③桑秋天是一个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人。在战斗中,桑秋天不拖累战友,用手枪捆在太阳穴上,“逼”走了战友,最后自己牺牲。【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更是希望借此锻炼他的‘胆量’”错。应该是参谋长认为桑秋天有能力完成此次任务才派他去的,并非主要锻炼他的胆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颤颤巍巍地落下两颗巨大的老泪滴”,通过对老爷子在望远镜里看到1879高地时,“手抖了一抖,暗红色的血管立即蚯蚓般地凸出手背”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对儿子牺牲的悲痛之情,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真实。根据“遥远的天穹、湛蓝的天空、雪白软绵的云絮……目光终于落在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上”,“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是儿子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这是儿子用生命保护的地方,父亲看到现在的和平安宁的景象理解了儿子为国牺牲的情感,从而为儿子的牺牲感到荣耀,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根据“他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细”“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结合前文“随行的人都不吭声,都在等待老爷子捶胸顿足地哭一场”“老爷子坚决不哭,垂着两臂如同塑像一般挺着庞然的身躯,花白浓密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可知,父亲面对儿子的牺牲并没有捶胸顿足地哭一场,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表现了父亲的深明大义,从侧面衬托了桑秋天的英雄形象。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参谋长叫桑秋天谈话,“桑秋天低头抽烟,态度很不明朗”,参谋长暗示要挑选他,“桑秋天依然不吭声,眼睛东张西望”,当参谋长把任务交给他时“桑秋天的脸色顿时灰下来,耷下脑袋,手指痉挛地搓揉着那根香烟,直到把它搓成一根柔软的面条儿。金黄色的烟丝从桑秋天的指间流出。颤颤抖抖地落在地上”,可见桑秋天一开始真的有些害怕,没有积极请战,表现了他的胆小、唯唯诺诺,这是对人性的真实表现。由原文“就在炮战打得最热闹的当口,两个排的兵力把他们包围在琅琊山东侧的1879高地”,“桑秋天在向1879高地转移的途中受了伤,腿上挨了一枪,估计是碎了膑骨,得有人架着走,架到1879高地顶上,便又迅速展开作业,指示修正炸点”,桑秋天在1879高地顶上以自杀逼走三名战士,是因为战斗到了紧要关头,不能因为自己个人安危影响到战局的胜负,可见桑秋天是一个勇于承担使命、不怕牺牲的人。由原文“任务没完成我不能离开,你们留在这里没球用,赶紧回去带人来接我……”“桑秋天掏出手枪将枪口搁在太阳穴上,悲悲壮壮吼了一嗓子:‘你们再不走,老子就抠火!’”“对电台吼了一声:‘关机,我要炸电台了’”可见是因为他要保护战友,怕连累了战友,逼不得已才用手枪搁在太阳穴上,“逼”走了战友,最后自己牺牲,表现了桑秋天关爱战友、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桑秋天是一个真实、复杂、丰富的圆形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临为大理卿,初莅职,断一死囚。先时坐死者十余人,皆他官所断。会太宗幸寺,亲录囚徒。他官所断死囚,称冤不已。临所断者,嘿而无言。太宗怪之,问其故,囚对曰:“唐卿断臣,必无枉滥,所以绝意。”太宗叹息久之,曰:“为狱固当若是。”即日拜御史大夫。张玄素为侍御史,弹乐蟠令叱奴骂盗官粮。太宗大怒,特令处斩。中书舍人张文璀执“据律不当死”。太宗曰:“仓粮事重,不斩,恐犯者众。”魏征进曰:“陛下设法,与天下共之。今若改张,人将法外畏罪。且复有重于此者,何以加之?”骘遂免死。李日知为司刑丞,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异判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再三。元礼怒,遣府吏谓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无活法。”日知报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无死法。”竟以两闻,日知果直。僧惠范恃权势逼夺生人妻,州县不能理。其夫诣台诉冤,中丞薛登、侍御史慕容珣将奏之。台中惧其不捷,请寝其议,登曰:“宪司理冤滞,何所回避?朝弹暮黜,亦可矣。”登坐此出为岐州刺史。时议曰:“仁者必有勇,其薛公之谓欤!” 睿宗朝,雍令刘少征凭恃岑义亲姻,颇黩于货。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义嘱替否以宽其罪替否谓同列曰少征恃势贪暴吾忝宪司奈何惧势宽纵罪人以侮王法少征竟处死肃宗初克复,重将帅之臣,而武人怙宠,不遵法度。将军王去荣打杀本县令,据法处尽。肃宗将宥之,下百察议。韦陟议曰:“昔汉高约法,‘杀人者死’。今陛下出令,杀人者生。伏恐不可为万代之法。”时人推其强直。(节选自《大唐新语·持法》,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义嘱/替否以宽其罪/替否谓同列曰/少征恃势贪暴/吾忝宪司/奈何惧势宽纵/罪人以侮王法/少征竟处死/B.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义嘱替否以宽其罪/替否谓同列曰/少征恃势贪暴/吾忝宪司/奈何惧势宽纵/罪人以侮王法/少征竟处死/C.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义嘱替否以宽其罪/替否谓同列曰/少征恃势贪暴/吾忝宪司/奈何惧势宽纵罪人/以侮王法/少征竟处死/D.殿中侍御史辛替否按之义嘱/替否以宽其罪/替否谓同列曰/少征恃势贪暴/吾忝宪司/奈何惧势宽纵罪人/以侮王法/少征竟处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太宗幸寺”与“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B.“日知果直”与“直栏横槛”(《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直”字含义不同。C.“请寝其议”与“貌甚寝”(《大铁椎传》)两句中的“寝”字含义不同。D.“而武人怙宠”与“不省所怙”(《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怙”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亲自审讯死囚、核实罪行时,之前其他官员判决的死囚纷纷鸣冤叫屈,唐临判决的死囚却默不作声,因为他认为唐临的判决是公正的。B.叱奴骘盗取官粮,魏征认为他罪不至死,劝谏皇帝应想方设法和百姓共有粮仓;胡元礼判案苛酷,李日知执法公允,免除一名囚犯死刑。C.僧人惠范倚仗权势为非作歹,州县官员不敢为受害人伸张正义,薛登慷慨陈词,认为自己身为宪司,不应回避权贵,宁可被罢黜也要弹劾他。D.将军王去荣打死官员,依法应该处死,肃宗却想要宽恕他。韦陟援引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故事,对肃宗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受到人们的称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叹息久之,曰:“为狱固当若是。”即日拜御史大夫。 (2)登坐此出为岐州刺史。时议曰:“仁者必有勇,其薛公之谓欤!”【答案】10.C11.A12.B13.(1)太宗叹息了很久,说:“审理案件(官司)本来就应当像这样。”唐临当天就被任命为御史大夫。(2)薛登因为此事被外放出京任岐州刺史。当时的舆论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勇气,大概就是说薛公的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殿中侍御史辛替否依律查究他,岑义嘱托辛替否宽免他的罪行,辛替否对同僚说:“刘少征仗势贪婪横暴,我身为宪司,怎么能够畏惧权势宽容放纵罪人,以使王法受到侮辱呢!刘少征最终被处死。”“义嘱替否以宽其罪”,中“嘱”作谓语,“替否以宽其罪”作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奈何惧势宽纵罪人”,“罪人”作“宽纵”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幸’含义相同”错误。“幸”字含义不相同。“会太宗幸寺”的“幸”,指帝王到某处;句意:恰逢太宗前往大理寺。“而君幸于赵王”的“幸”,宠幸;句意:而您受宠于赵王。B.正确。“日知果直”的“直”,正确;句意:李日知果然是正确的。“直栏横槛”的“直”,形容词,直的;句意:或直或横的栏杆。C.正确。“请寝其议”的“寝”,搁置;句意:请求搁置这个意见。“貌甚寝”的“寝”,丑陋;句意:形容丑陋。D.正确。“而武人怙宠”的“怙”,倚仗;句意:因而将帅军人倚仗恩宠。“不省所怙”的“怙”,倚仗;句意:不知道倚仗谁。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劝谏皇帝应想方设法和百姓共有粮仓”理解有误。“陛下设法,与天下共之” 意思是:陛下设立法度,(应当)与天下人共同恪守它。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狱”,审理案件;“是”,这样;“拜”,授予官职;(2)“坐”,因为;“出”,外放;“其”,大概。参考译文:唐临担任大理卿,刚到任不久,判决了一名囚犯死刑。这之前被判决死刑的有十多人,都是其他官员判决的。恰逢太宗前往大理寺,亲自审查、核实死囚们的罪状。其他官员判决的死囚,喊冤不绝。只有唐临判决的囚犯,默不作声。太宗对这感到奇怪,问他缘故,囚犯回答:唐大理卿判决我死罪,一定没有枉法滥刑,这是我没有什么想法的原因。太宗叹息了很久,说:“审理案件(官司)本来就应当像这样。”唐临当天就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张玄素任侍御史,弹劾乐蟠县令叱奴骘(复姓叱奴)盗取官粮。太宗大怒,特别下令处斩。中书舍人张文瓘坚持“依据法律不该判死罪”。太宗说:“仓库官粮事关重大,不斩杀他恐怕今后作案的便更多了。”魏征进言说:“陛下设立法度,(应当)与天下人共同恪守它。现在如果随意改变,人们将畏惧在法令之外遭受罪罚。况且又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行,用什么来施加惩罚呢?”叱奴骘于是得以免除死罪。李日知任司刑丞,曾经免除一名囚犯死刑。少卿胡元礼与他判决不同,要杀了囚犯,胡元礼与李日知在案子上反复争执,双方坚持再三。胡元礼发怒,派遣府吏告诉李日知说:“我只要不离开刑曹,此犯就没有活路。”李日知也命人去回报他说:“我只要不离开刑曹,此犯就不会被判死刑。”最终将两份判决书一起上报,李日知果然是正确的。僧人惠范倚仗权势逼迫抢夺他人妻子,州县官员不能审理。那个被夺了妻子的男人就到御史台申诉冤屈,御史中丞薛登、侍御史慕容珣要将此事上奏。台中官员惧怕此事不能成功,请求搁置这个意见,薛登说:“身为宪司应审理冤案积案,有什么可回避的呢?(纵使)早上弹劾晚上就被罢黜,也值得。”薛登因为此事被外放出京任岐州刺史。当时的舆论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勇气,大概就是说薛公的吧!”睿宗当朝时,雍县县令刘少征倚仗着是岑义的姻亲,贪污了不少财货。殿中侍御史辛替否依律查究他,岑义嘱托辛替否宽免他的罪行,辛替否对同僚说:“刘少征仗势贪婪横暴,我身为宪司,怎么能够畏惧权势宽容放纵罪人,以使王法受到侮辱呢!”刘少征最终被处死。肃宗刚收复失地时,重用将帅大臣,因而将帅军人倚仗恩宠,不遵守法度。将军王去荣打死了本县县令,依据法律应该处决。肃宗想要宽恕他,交给百官商议。韦陟奏议道:“昔日汉高祖曾立下法令,‘杀人者死’。现在陛下发布命令,杀人者可以活。恐怕不能成为万代遵循的法律吧。”当时的人都推崇他刚强正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幽兰崔涂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幽兰常年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突出其芳洁不被人识的处境。B.颈联写幽兰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一迟一早,写出凄惨境遇。C.尾联写南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与困惑: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开自芳又有何用?D.本诗诗意昂扬,气概恢宏,写出幽兰几遭侵凌却春心不死的柔韧之质,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群的情怀。15.对于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即既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4.D15.①诗人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诗人的自道。正可用“不即不离”来评价此诗。②诗歌从幽兰的芳质,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惨凄境遇、被弃掷路侧等塑造了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幽兰抒情形象。③诗歌又抓住“人情”进行抒怀。诗人借曲幽兰抒“不遇”之情。表现了诗人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写出诗人无限悲苦,塑造了一个落拓不遇、抑郁难伸的贤士形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诗意昂扬,气势恢宏……独立不群的情怀”错,此诗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哀伤的抑郁情怀。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充分理解“不即不离”的意思,然后通过诗歌内容和写作进行分析。 崔涂这首诗通过咏写兰的贞芳幽独,寄托自己孤高而又哀伤的抑郁情怀。此诗运用传统的芳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由于作者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作者的自道。王士祯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这正可用以评价此篇。开篇先自剖高洁:“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幽兰常常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这两句写兰的芳质,又突出了兰幽植孤生,芬芳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这两句,从主体客体两面着笔:兰花芳节香质不稍减,可君子却置之不顾。这是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更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白露霑长早,青春每到迟”,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使之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这一迟一早,写出境遇之惨凄,显出芳魂玉质难得久持的无限悲苦,作吞吐哽咽之声。由于以上种种遭遇,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芳质高格,无人赏识,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己独抱贞节,自开自芳,又有何用?步步退逼,终归于凄绝,把不遇之情,推至顶点。诗人借曲幽兰抒“不遇”之情,表现了诗人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写出诗人无限悲苦。至此诗篇的抒情形象完成了。我们好象看到了一株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芳兰,又似看到了一个落拓不偶,抑郁难伸的贤士。诗篇不仅咏物抒情相融相映,一笔两到,在具体表达中,用笔又始终是一语双关,言己言他,叹恨如一。使人一面感到幽兰的悲诉、哀凄,一面又感到世人的冷漠、霜露之无情,在鲜明的对比中,揭露了现实的严酷,真正做到了“不即不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荒谬心态。(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的对比融为一体,暗含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3)酒能唤醒内心、激发灵感,在古诗词中常与“愁”相伴而生,诗人们借此创造出酒愁文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体现这种审美意境的千古名句。【答案】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抽刀断水水更流⑥.举杯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羞”“谀”“雕”“砌”“繁”“鬓”“潦”“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沙坪坝土湾6号有一栋青砖灰瓦的小平房,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校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①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②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③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这座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的电台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曾经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且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节选自江道(抗战时期的“重庆之蛙”),有删改)17.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连贯,不得改变原意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惨无人道(惨绝人寰)②振奋人心(大快人心)③人迹罕至(无人问津)18.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低矮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19.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语段中的“日寇制订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大轰炸”“重重劫难”等可知,此处强调日寇凶狠残暴,围绕电台进行的轰炸极其惨痛,可填“惨无人道”“惨绝人寰”之类的成 语。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第②空,由语境可知,“好消息”指的是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日本正式投降,中国人民心里感到非常痛快,精神振作奋发,可填“振奋人心”“大快人心”之类的成语。振奋人心: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第③空,根据前文“后逐渐被废弃”和后文“荒芜之地”可知,此处说的是很少有人来到这里或几乎没有人再关注这里,可填“人迹罕至”“无人问津”之类的成语。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语序不当,应把“低矮的”放在“建筑”的前面;二是“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中途易辙,前面句子主语都为“建筑”,此处应主语一致,改为“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要提取出画波浪线部分主干,即“这座电台曾经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且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可拆为: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然后再分别让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其修饰成分“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的电台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可拆分成“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其中“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可作状语置于句首,“从容地”比较简短,可与“诉说着不朽的传奇”连在一起。最后以“这座电台”为主语,将这些拆分出的短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即可。注意删除重复部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①。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②。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扇贝的眼睛和海螺的眼睛功能也差不多。但扇贝的眼睛虽小,数量却多得多,一只扇贝大约有两百多个眼睛,所以相比于海螺兄来说,它的感光范围更广。并且,它觉察到危险后,会马上鼓掌一样游开,在逃跑能力这一方面上,只能说扇贝略胜一筹。此外,海螺的眼睛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特异功能,它会再生。 2018年,有科学家对海螺做了一个实验,把它的两只眼睛切掉了,但过了八周之后,它就长了一对新眼在眼柄上。由此看来,在再生这点上,③。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D21.[示例]①什么都看不清楚②就会把头缩进壳内③人眼永远比不上海螺眼【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讽刺或否定;B.强调;C.直接引用;D.特定称谓。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从前后文“分辨率极低”和“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来看,海螺的视力微弱,即“什么都看不清楚”。第②处上文有表让步的“只要”,后文用“就”来推定光影变化后海螺的行为。上下文有从宏观到微观的让步语意关系: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即“就会把头缩进壳内”。第③处是对再生能力比较结果总结。人眼不可能再生,而海螺眼只需八周,因此“人眼永远比不上海螺眼”。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年少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钟扬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工作时,辞去武汉植物所副所长的职务,到复旦大学任教;再后来,为了守护祖国的植物基因宝库,为人 类造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远赴西藏高原,长途跋涉,不顾生命危险,收集种子;在“采种子”的主业之外,他还投身于科普工作,编写科普著作,做科普讲座,给中小学生做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他是一位“探界者”,一直在探寻生命的边界,而且“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对于“探界”和“探界者”这两个词,网络及其他资料上,相关阐释较少。阅读了以上文字,作为青年学生,你有什么认识与理解,有什么感悟与启迪。请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以钟扬的人物事迹引出“探界”与“探界者”两个概念。“界”的本义为不同地域交接的地方,如“边界”,泛指界限、范围等。“探界”,就字面而言,即探索寻求边界。但“边界”又不单单指空间上的界限,在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边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即为边界,有些人终其一生不知边界何在,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受限的人生。一个人积极探求边界,这意味着他在不停地寻找突破界限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生命半径;而人生的界限又与其价值观、格局、意识、思维等联系在一起。本题要求学生紧扣青年学生的身份来谈,在阐释“探界”“探界者”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成长”“人生选择”“职业规划”等诸多内容分析,意在启示考生,身为青年学生,应勇于做一名“探界者”,不断探索并拓宽人生和生命的界限,实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突破,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论证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探界”的内涵,“探界”的重要意义,如何做一名“探界者”以实现人生价值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探界者”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横向分析,如做一名优秀的探界者需要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需要有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需要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襟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苏炳添、徐梦桃等运动员,不断挑战自己,突破极限,探索人生的边界,为国争光的事例,论证探界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引用《左传》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观点,论证青年应不断求索,拓宽人生边界。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深刻性。立意:1.生命本是界,探界者无界。2.探界不止,一苇以航。3.扬进取之帆,探人生之界。 4.学习时代楷模,争当新一代的探界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04 19:48:04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2.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