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模拟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模拟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棠湖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喜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桃杌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逼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杌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毒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杌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杌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的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D.桃杌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杌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杌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B.三桩誓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C.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D.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错误有二;一是以偏概全,“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还有“审讯方式”等;二是忽略了前提“大家普遍认为”。B.“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和“起因”两个概念。C.“承认下毒”的不是蔡婆。原文是“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可见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原文“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可见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都会”绝对化。原文的表达是“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注意是“往往”。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 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6.有人说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富有隽永深长的意趣,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答案】4.C5.C 6.同意。①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夜久侵罗袜”的“侵”写露水浸湿罗袜,暗示夜色之浓,女子伫立之久,怨情之深(如答“用月这个意象以女子望月暗示孤寂忧愁”,分析合理亦可)。②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错,原文为“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原文“往往”不是所有,且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也并非只此一个原因。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比较、辨析的能力。C.“读者都能够……”错误,原文为“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是主观上的“相信”,而不是客观上的“读者都能够”。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同意”。然后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原因。“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可见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李白的《玉阶怨》中“夜久侵罗袜”写女子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其中“侵”字写露水浸湿罗袜,具有暗示性,由此我们可想到夜色之浓,露水之重;女子伫待之久,怨情之深。再如“玲珑望秋月”,女子回到屋内放下了水晶帘,还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月”代表团圆、怀人,可见女子内心的孤寂忧愁。“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可见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李白的《玉阶怨》中先写女子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再写“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重逢【美】约翰·契弗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中央大干线车站。当时我正从阿迪隆达克斯外祖母家前往母亲在好望角租下的一所小别墅。我写信告诉父亲说,我因为换车,要在纽约停留半小时,问他我们可不可以在一块儿吃午饭。他的秘书写信来说,父亲将于中午在问询处接我。十二点整,我看见他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对我来说,他已经是个陌生人——母亲三年前同他离婚,打那以后我就没跟他在一起了——可一见到他,我就感到他是我父亲,我的亲人,他决定着我的未来和归宿。我明白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几分像他;我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我的前程。他身材魁梧,挺英俊的。久别重逢,我高兴极了。他在我背上捅了一下,和我握了握手。“你好,查理。”他说道,“你好啊,孩子。我真想带你到我那个俱乐部去,可那是在六十街。你非得搭早班火车,我想我们还是就在附近吃点东西好了。”他伸出胳膊挽住我。我嗅了嗅父亲身上的味儿,就跟我母亲闻玫瑰花的动作一样。这是一种威士忌、修面洗剂、鞋油、毛料衣服和成年男子那种恶臭的大杂烩。我巴望着有人看见我们在一块儿,能拍个照就好了。我真想把我们在一起的光景录下来。我们走出车站,走进一条侧街,向一家餐馆走去。时间还早,餐馆里空空荡荡的。酒吧招待在和一个送货的人斗嘴,一个穿红外套、年龄很大的侍者正从厨房里出来。我们坐了下来。父亲扯着大嗓门向那个侍者喊道:“茶房!”他吆喝道,“端菜的!管账的!过来!”在这个空荡荡的餐馆里他这么大喊大叫似乎不怎么合适。“我们这儿也需要侍候侍候哩!”他嚷着,“快,快!”接着,他拍起巴掌来。这引起了那个侍者的注意,他趿拉着鞋向我们这张餐桌走来。“是你在冲着我拍巴掌?”他问道。“安静点,安静点,当家人。”父亲说道,“这样叫你过来并不过分——我们想来两杯英国吉卜松酒。”“我不喜欢别人拍着巴掌打招呼。”侍者说。“我本来应该带上口笛,”父亲说道,“我有一个口笛,那声音只有上了年岁的招待员才听得见。好了,把你的小本子、小铅笔掏出来,看看你能把这笔生意做成了不:两杯英国吉卜松酒。”“我想你们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好了。”侍者不动声色地说。“这话,”父亲说道,“是我听到的最出色的建议之一。走吧,查理,我们他妈的不在这儿吃。”我随着父亲走出这家餐馆,来到另外一家。这一次他没那么大喊大叫的。饮料端上来了。父亲左一句右一句地向我询问着棒球旺季的盛况。接着,他用餐刀敲着空杯子的边沿,又嚷嚷开了:“端菜的!当差的!算账的!过来!劳驾照这样再给我们来两份。”“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 “这,”父亲说道,“跟你他妈的无关。”“对不起,先生,”侍者说道,“我不能再给这孩子拿酒了。”“哦,我可有件新闻要告诉你,”父亲说道,“我有一件非常有趣的新闻要告诉你。这偏巧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角上还开着一家呢,走吧,查理。”他付了账。我尾随着出了那家餐馆,走进另一家。这儿的侍者身穿猎装似的粉红夹克。四壁挂着许多马具。我们坐下来,父亲又开始嚷道:“猎狗头儿!嗬嗬,横竖是这类东西。我们想在出发打猎前总要喝一盅,吃点东西,就是说,两杯英国吉卜松酒。”“两杯英国吉卜松酒?”“你他妈的明白我想吃什么!”父亲勃然地说,“我想要两杯英国吉卜松酒,快一点。在快活的老英格兰,什么都变了!我的朋友公爵常跟我这么说来着。我们来看看英格兰在鸡尾酒上头变得出什么花样。”“这儿不是英格兰。”侍者说道。“别和我争,”父亲说,“照吩咐做好了。”“我还以为您或许想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呢。”侍者说道。“要说这儿有一件事我不能容忍的话,那就是有一个粗俗无礼的佣人。走吧,查理。”我们去的第四家是意大利餐馆。“各位好啊!”父亲说道,“劳驾,给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要劲儿大的,劲儿大的,多兑点杜松子酒,苦艾少一点。”“我不懂意大利语。”侍者说道。“噢,别装蒜了,”父亲说道,“你懂意大利语,你这混蛋知道该怎么做。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这就端上来。”侍者丢下我们,同领班说了几句什么,领班走到我们这张餐桌前,说道:“对不起,先生,这张桌子是预约了的。”“那好,”父亲说,“给我们另外弄一张。”“餐桌全都预定了。”领班说道。“我明白了。”父亲说,“你是不欢迎我们光顾啰,是这样的吗?好,见你的鬼。全他妈的病态。咱们走,查理。”“我得上车了。”我说。“对不起,孩子,”父亲说道,“实在对不起。”他把我拉到身边,紧紧地搂着我。“我送你回车站。要是有时间上我那个俱乐部去该多好。”“爸爸,这没什么。”我说道。“我给你买份报,”他说,“我给你买张报车上看。” 说罢,他走到一间报亭前,说:“老兄,劳您驾请给我一张你他妈那种没什么意思的、一毛一张的午报,好不好?”管理员转过身去,目不转睛地端详着一份杂志的封面。“这要求过分了吗?老兄。”父亲说道,“叫你把你们那些下流报纸的臭样本卖一份给我,难道过分了?”“我得走了,爸爸,”我说,“来不及了。”“哎,稍等一下,孩子,”他说,“稍等一下。我想捉弄一下这家伙。”“再见,爸爸。”我一边说,一边走下阶梯,登上了火车。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父亲。(选自《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B.纽约中央大干线车站附近的几家餐馆都没能接待好查理父子俩,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C.查理用“我得上车了”“我得走了”多次打断了父亲的话,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想早点离开父亲。D.小说叙写父子分别三年后短暂重聚的经历,孩子渴望亲近父亲,最终却草草收场,让人唏嘘不已。8.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通过言行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9.小说标题原文为“reunion”,有“重逢”之意,但另有译者将其译为“再见,爸爸”。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后一个译名的优劣。【答案】7.B8.①为人粗鲁,爱取笑人。他对侍者的态度粗暴无礼,说话大声吼叫,对侍者拍掌。②看重身份和地位。父子见面之前,父亲并没有亲自回复儿子请求一起吃饭的来信,而是把整件事交给秘书安排;见面过程中他几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③对儿子有爱意,但关心不够。他愿意和儿子见面,询问棒球比赛的情况,说明他对儿子并非漠不关心。见面过程中,父亲三句话不离酒却没有问过儿子的生活近况。直到父子分别时,他也没能好好地对儿子说再见。9.(1)优:“再见,爸爸”的译名在结构上与结尾呼应,突出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疏远。(2)劣:①难以体现名为“重逢”实则“永别”的巨大落差,失去了让读者思考和回味的空间。②“再见,爸爸”这样的译名,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违背了忠于原作的原则。【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于文无据。纽约中央大干线车站附近的几家餐馆都没能接 待好查理父子俩,是因为“父亲”的粗鲁惹恼了侍者,从中并不能体现出纽约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于“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从文中“父亲扯着大嗓门向那个侍者喊道:‘茶房!’他吆喝道,‘端菜的!管账的!过来!’在这个空荡荡的餐馆里他这么大喊大叫似乎不怎么合适。‘我们这儿也需要侍候侍候哩!’他嚷着,‘快,快!’接着,他拍起巴掌来”“用餐刀敲着空杯子的边沿,又嚷嚷开了……”“‘哎,稍等一下,孩子,’他说,‘稍等一下。我想捉弄一下这家伙。’”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为人粗鲁,爱取笑人。他对侍者的态度粗暴无礼,说话大声吼叫,对侍者拍掌。从文中“我写信告诉父亲说,我因为换车,要在纽约停留半小时,问他我们可不可以在一块儿吃午饭。他的秘书写信来说,父亲将于中午在问询处接我”“你好啊,孩子。我真想带你到我那个俱乐部去,可那是在六十街”“我送你回车站。要是有时间上我那个俱乐部去该多好”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看重身份和地位。父子见面之前,父亲并没有亲自回复儿子请求一起吃饭的来信,而是把整件事交给秘书安排;见面过程中他几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他在我背上捅了一下,和我握了握手”“他伸出胳膊挽住我”“父亲左一句右一句地向我询问着棒球旺季的盛况”“猎狗头儿!嗬嗬,横竖是这类东西。我们想在出发打猎前总要喝一盅,吃点东西,就是说,两杯英国吉卜松酒。”等内容可以总结出,父亲对儿子有爱意,但关心不够。他愿意和儿子见面,询问棒球比赛的情况,说明他对儿子并非漠不关心。见面过程中,父亲三句话不离酒却没有问过儿子的生活近况。直到父子分别时,他也没能好好地对儿子说再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标题及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在优势方面,因为小说的结尾我与父亲告别,“再见,爸爸。”将“reunion”翻译为“再见,爸爸”在小说结构上能够与结尾呼应,突出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疏远。儿子渴望与父亲见面叙叙父子之情,但父亲在餐馆的粗鲁表现以及爱好虚荣的表现刺痛了儿子的心,因为父亲的粗鲁,儿子直到离开纽约都没能吃上一顿饭。儿子对父亲的粗鲁与虚荣已经产生厌烦的情绪,使用“再见,爸爸”这一标题可以突出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疏远。其次,在劣势方面,将其按本义译为“重逢”,更能体现名为“重逢”实则“永别”的巨大落差。从小说中开头我对见面的渴望,到结尾我已经急迫的想离开这个粗鲁虚荣的父亲,从“重逢”到“永别”,这一标题给了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如果将其改为“再见,爸爸”就失去了这一作用。“reunion”在英文中并没有“再见”的意思,如果用了“再见,爸爸”这一标题,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同时违背了忠于原作的原则。翻译要求“信、达、雅”,忠于原作是第一原则。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B.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C.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D.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案察之”与“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案”字含义相同。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含义不同。C.“严整疾恶”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D.“再拜而辞”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去翼州赴任时,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吏都自动辞官而去。B.范滂以属下之礼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范滂扔下笏板弃官而去,后来陈蕃向其道歉。C.都督吴导奉命缉拿范滂,内心悲痛,范滂听说后赶到县狱,县令想和他一起逃跑。范滂拒绝了。D.范滂死前告诫儿子既不可为恶也不要为善,行为要中庸,才是立身处世保全自身的方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2)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答案】10.A11.D12.D13.(1)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不符合事实的,甘愿受死刑。(2)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可同时得到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资”作主语,“迁怒”作谓语,主谓之间不断开,排除BC;“范滂”作主语,“清裁”作谓语,其后应断开;“犹”作谓语,“以利刃齿腐朽”作宾语,承前省略了主语“范滂”,因此“犹以利刃齿腐朽”前应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案”通“按”,审查、察看。句意:派他前去巡行查办;/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B.正确。“让”,责备;/谦让。句意: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C.正确。“疾”,痛恨;/劲疾。句意:严厉地整治他痛恨的人和事;/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D.“含义相同”错误。“再”,两次;/第二次。句意:拜两次而去;/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范旁死前告诫儿子既不可为恶也不要为善,行为要中庸,才是立身处世保全自身的方法”错,结合原文“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可知,范旁死前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却落得如此下场)。”没有让儿子既不可为恶也不要为善,行为要中庸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除掉;“嘉谷”,好的禾苗;“有贰”,不符合事实的;“显戮”,死刑。(2)“恨”,遗憾;“令”,美好;“寿考”,长寿。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他到达冀州界,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走。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想给自己招来没有容人之量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 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宗资于是作罢。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弟弟仲博孝顺孝敬,让他供养您就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拜两次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却落得如此下场)。”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欲行雨未止【1】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忆昔【2】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注:【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2】此诗作于庆 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行雨未止》善以矛盾传情,归乡而乡情倍增,不能饮酒而又思饮酒。B.《忆昔》首联作者回忆往事,写自己不惧路途遥远,走过万水千山。C.《忆昔》颔联汉唐对举,聚焦此前远游中屡次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D.两诗结尾的“却思倾”“意未平”,语短情长,言浅意浓,富有韵味。15.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答案】14.C15.相同点:“空阶雨”在两首诗中都表达了孤独愁苦的情感,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不同点:《欲行》中,雨阻断了作者归乡的行程,“空阶雨”触发了作者归乡受阻的愁情。《忆昔》中,作者回忆往昔,感慨壮志未酬,“空阶雨”渲染了悲愁的氛围,加剧了作者的愁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聚焦此前远游中屡次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错。“屡经汉帝烧余栈,曾宿唐家雪外城”,写诗人曾多次路过汉中地区汉帝刘邦当年的栈道,也住过唐杜甫诗中出现过的四川西部边城。这是用历史遗迹表明行军路途之远及行军活动之频繁。这两句用“昼”“夜”概括全天活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准备工作的炽烈感情。并非真的“经过的两处历史遗迹”。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相同点:“空阶送雨声”,写空寂的阶石上传来雨滴坠落的声音,用“送”字特别突出了孤寂落寞的感受;“西窗忽听空阶雨”写诗人静夜难眠,守西窗忽然听到了空落阶石上的雨声,因而倍感孤独苦闷。据此看出,“空阶雨”在两首诗中都表达了孤独愁苦的情感,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不同点:《欲行》中前两联“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写诗人归乡途中因遇雨而滞留他乡,夜晚思乡难以入眠,只听到空寂的台阶上传来的雨声,倍感思乡的愁情;《忆昔》中后两联“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写诗人满腔爱国热忱却只能成为昨天的梦境,雨夜难眠西窗下独自听取空阶雨声,凄清寂寥,悲愤不已。据此看出,《欲行》中,雨阻断了作者归乡的行程,“空阶雨”触发了作者归乡受阻的愁情。《忆昔》中,作者回忆往昔,感慨壮志未酬,“空阶雨”渲染了悲愁的氛围,加剧了作者的愁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描写秦王的奢侈无度和残暴统治,让百姓心中充满恐惧且极度憎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在梦中忆起昔日锦绣年华而感伤落泪的情形。(3)古人常把“丝竹”这一代表音乐的意象写入诗文,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使天下之人②.不敢言而敢怒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梦啼妆泪红阑干⑤.浔阳地僻无音乐⑥.终岁不闻丝竹声(示例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对的写法,“怒”“啼”“妆”“阑”“浔”“僻”“案”“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①。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②,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③地扛起使命,“谁来接袁隆平们的班”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必然考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数不胜数②淡泊名利③责无旁贷 18.把用水稻战胜饥饿比作用核武器战胜对手,生动新奇,化无形为有形,强调了袁隆平对水稻的重视及水稻在战胜饥饿中的巨大力量,表明了袁隆平战胜饥饿的决心。19.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又提出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的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可知,此处是说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很多,故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的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第二空,根据前文“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和后文“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知,此处是说袁隆平看淡名声与利益,故可填“淡泊名利”,“淡泊名利”的意思是轻视在外的名声与利益,不追求名利。第三空,根据前文“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和后文“扛起使命”可知,此处是说青年人应承担的责任,故可填“责无旁贷”,“责无旁贷”的意思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袁隆平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把“水稻”比作“核武器”,把“对手”比作“饥饿”,把用水稻战胜饥饿比作用核武器战胜对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水稻”在解决“饥饿”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袁隆平对水稻的重视,表明了袁隆平战胜饥饿的决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化句式的能力。作答时,要从几个短句中找到一个句子的主干,把其它的短句变成修饰语放在主干句子中。根据原句句意可知,“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是句子的主干,“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加上介词改为状语,“一个……,一个……”可以放在主干句中作为“两个‘小目标’”的定语。故改后的句子为: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又提出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的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股“抗糖”风在中青年女性中悄然兴起。这种流行趋势到底健康不健康?_____①_____。在日常生活中,“糖”是指白砂糖、葡萄糖等各种加工制成的糖;加工食品中也含有很多的添加糖,添加糖是指在 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物和饮料中的糖或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白砂糖、红糖、糖浆、蜂蜜、葡萄糖等。但在营养学上,_____②_____。这是一大类物质,由于它们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分子式中所含的氢氧的比例恰好与水一样为2:1,所以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另外还能获得蛋白质、脂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他营养物质,以此来获得能量。_____③_____,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此外,主食中消化快的淀粉、糖等成分可以很快在小肠消化吸收并升高血糖水平。在抗糖的队伍中,有人过度戒糖戒出了低血糖,有人吃抗糖产品吃出新的健康问题……放弃主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说明我们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简述第二、三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答案】20.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②“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③碳水化合物还遍布我们身体细胞中21.因为碳水化合物有供给能量、构成细胞、升高血糖等作用,且抗糖可能伤害身体,所以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摄入。【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提出“抗糖”风流行到底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下文先从了解“糖”说起,应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②“但在营养学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糖”,下文解释“碳水化合物”,这里应填:“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③下文主要说是碳水化合物在我们身体的分布情况,“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可见它分布在身体细胞中,应填:它分布在碳水化合物还遍布我们身体细胞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首先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主要解说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主食中消化快的淀粉、糖等 成分可以很快在小肠消化吸收并升高血糖水平”,概括出“碳水化合物有供给能量、构成细胞、升高血糖等作用,且抗糖可能伤害身体”。第三段,“这说明”后面是结论:我们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第二段分析原因,第三段呈现结果。然后用因果连词“因为”“所以”衔接两段内容,连贯表述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 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的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材料关键词: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首先要读懂谚语的具体含义:“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是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矛盾的,实际上有相似之处,是两种生活的态度,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的实质,考生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亮明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很明显,这道作文题的文体适合议论文,亮出观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论证过程既要扣住谚语本身的含义加以辩证分析,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阐述,使说理深刻,体现思辨性。首先由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带入生活现象的分析;其次,从材料表面矛盾的说法构成思考的起点,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最后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如果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其作文的深刻性就很好了。立意:1.看似矛盾相悖,实则对立统一。2.借我一双慧眼,看穿矛盾,转换运用。3.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棠湖中学2022学年高二化学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4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英语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3届高考英语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6-04 19:45:03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6.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