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命题教师:高一语文组审题教师:高一语文组考试时间:2023年4月20日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家与国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材料二: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 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游”既包括由“家”到“国”的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C.追寻真理却不能占有真理,这种因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带来的落差和对立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D.中西方悲剧意识都受到了各自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中西方悲剧意识也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就不会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得永生。这一认识决定了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C.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4.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5.西方悲剧意识具有外在性和内在性,请结合《哈姆雷特》具体分析。【答案】1.B2.C3.B4.(1)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②儒家思想要实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式思想引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5.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哈姆雷特》中,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嫁,让哈姆雷特郁郁寡欢,王位被剥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了哈姆雷特沉重的打击,墨黑色的外套包裹了他痛苦而又流离失所的内心。伦理失常,家庭破灭,这一切的一切让他无法接受,甚至开始怀疑爱情的纯洁性,从而绝情的拒绝爱情。丑恶的现象让哈姆雷特失去了对生活美好的期盼,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哈姆雷特》中,在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道德意义上是丑恶的。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哈姆雷特的母亲仅仅受到情欲的诱惑就杀害了原来的丈夫,嫁给自己的叔父,这些惨痛的事实让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 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就不会产生”错。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也可能产生。B.“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点。原文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D.“这一认识决定了西方悲剧意识发展”错。由材料二原文“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可知,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中说,“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A.边塞思乡之悲。B.国家不能一统之悲。C.游子思家之悲。D.游子思家之悲。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答案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由“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可知,人对家的深厚感情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由“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 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可知,儒家思想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西方:由“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可知,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外在性”和“内在性”含义,该句在材料二第三段,“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外在性”的含义在第二段,由“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可知,“外在性”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一个王子,出身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熏陶,了解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从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老国王之死,标志着他命运的转变。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嫁,让他郁郁寡欢,王位被剥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了哈姆雷特沉重的打击,墨黑色的外套包裹了他痛苦而又流离失所的内心。伦理失常,家庭破灭,这一切的一切让他无法接受,甚至开始怀疑爱情的纯洁性,从而绝情的拒绝爱情。丑恶的现象让哈姆雷特失去了对生活美好的期盼,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事件的真相,哈姆雷特变得多疑,失去了他原本的纯真与美好,走上了复仇之路。“内在性”在第三段,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可知,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哈姆雷特》中,在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道德意义上是丑恶的。美丽可以使贞洁 变成淫荡,哈姆雷特的母亲仅仅受到情欲的诱惑就杀害了原来的丈夫,嫁给自己的叔父,这些惨痛的事实让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哈姆雷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是黑暗的。“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因为看到了“死”源于“罪”的因果,而“罪”必定遭受“死”的惩罚,这是由于当时宗教背景的原因。于是哈姆雷特陷在了心灵的交战和思想的斗争之中。一方面是生父亡魂要求复仇的责任。一方面是人类罪恶本性的压抑,要为所作所行来承受责任。在哈姆雷特的精心计划和看透人世的情况下,他终于做出了选择,以死作为结束,即完成了复仇心愿即为罪献上了代价。”(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筒炮台烟老舍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 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小说1943年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说的阚进一“老是快活”的心态,是建立在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B.秀华提出许多计划时会对丈夫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C.面对求援,阚进一告诉学生“这不是好来的钱”,说明他还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D.结尾阚进一“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的话语,突出了他坚持做人原则和不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阚进一置身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小说正是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B.小说以叙述和对话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这为后文写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C.小说标题“一筒炮台烟”,既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强调了阚进一与妻子的冲突,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本文语言具有“俗白”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8.小说不止一次写道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第一次描写和最后一次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9.有人评价:“主人公阚进一是理想青年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未来新青年寄托了哪些期望。【答案】6.B7.B8.①第一次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②最后一次描写丁文拿走钱后阚进一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9.①有家国情怀。阚进一认为“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认为青年应理解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②有独立精神,有干劲,肯努力。如阚进一毕业后不用家里钱,婚后生活困难,不向岳母求助,而是通过兼课、写稿子增加收入。③乐于助人。如尽心帮友人办事不求回报,把钱借给学生。④ 有信念。如婚后生活窘迫还坚守自力更生的信念;认为“一文钱也是贿赂”“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不用不好的钱。⑤对生活理想化。如“我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战胜困难。⑥公正无私。如他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而得罪了一部分不认真的学生,但他不以为意,觉得凡是按规矩办事,就是公正无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错。后文说“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会反对她的建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为后文写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错。描写“描写了主人公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是为后文写他们就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的矛盾埋下了伏笔,丁文借钱只是一个巧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由文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可知,这是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的愤怒和失望。第三处,由文中“‘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可知,这是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作者心中未来新青年的特征就是阚进一身上的特征。①对于抗战,他一直持乐观态度,“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让认为妻子秀华作为青年也应当这样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他具有家国情怀。 ②当个人生活困难时,他不愿向人求助,“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宁愿自己辛苦一下做兼职,“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阚进一毕业后不用家里钱,婚后生活困难,不向岳母求助,而是通过兼课、写稿子增加收入,表明他有独立精神,有干劲,肯努力。③他对友人和学生都非常好,愿意帮忙,“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事成之后友人送来钱,他要送回去,“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当学生来借钱时,“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把钱借给学生。这些都表明他乐于助人。④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宁愿自己辛苦一下做兼职,“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尽管生活困窘,他依然不愿求人,坚持自己养家;他不肯用别人给他的贿赂,“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这表明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⑤生活困难,他依然乐观,“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战胜困难,对生活理想化。⑥他正直无私,“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这表明他的公正无私。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B.“毋妄言,族矣”与《庖丁解牛》中“虽然,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中的“族”意思不相同。C.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烹煮用的器物,也指传国的宝器,比喻帝业。“钟鸣鼎食”“力能扛鼎”中的“鼎”都指前者。D.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一旁观看的项羽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B. 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C.在钜鹿之战中,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而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敢无畏地打败了秦军。D.项羽用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命令处死的借口斩杀宋义,诸将都畏服他,不敢抗拒,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14.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答案】10.C11.A12.D13.(1)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2)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14.①志向远大,如“彼可取而代也。”②英勇无畏。如“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如斩宋义头,又如在巨鹿一战中,更是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大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③智慧非凡。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能绝其甬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渡河”是“引兵”的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士卒必死”是“示”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错误。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B.正确。灭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C.正确。“钟鸣鼎食”的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力能扛鼎”的意思是:力大能举鼎。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错误。由原文“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可知,将领们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而不是“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申诫,告诫;“颁”,同“斑”,夹杂。(2)“冠”,居……之首;“莫”,没有;“纵”,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知,面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项羽仍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话,由此可知他志向远大。根据原文“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看出项羽的英勇无畏。根据原文“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可知,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根据原文“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知,在战中,项羽能想到“绝其甬道”的计策,由此可看出其智慧非凡。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以前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还在楚国的军队里,他见到楚怀王说:“ 宋义断定武信君的军队一定失败,过了几天,他的军队果然失败了。军队没有开战而先看到了失败的征兆,这可说是懂得军事了。”楚怀王召见宋义,和他商量事情,大为高兴,因此委任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范增为末将,去援救赵国。各路别将都统属于宋义,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走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定能打垮秦军。”宋义说:“不是的。咬牛的牛虻不能伤害虱子,现在秦军攻打赵军,打胜了则兵疲力尽,我们乘秦军疲惫(发动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鸣鼓西进,一定打垮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身披甲胄,手执利器,冲锋陷阵,宋义不如你;坐下来运筹划策,你不如宋义。”因此向军中下令说:“凶猛如虎,狠戾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一律斩首。”宋义又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酒设筵,大会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饿交加。项羽说:“本来打算并力攻秦,却长期停留不进。现在年荒岁饥,人民贫困,士卒只吃半升豆子,(食不果腹,)军中没有存粮,宋义却还设酒宴,会宾客,不率领军队渡河就地取用赵国的粮食,和赵国一起攻打秦国,而说什么‘等待秦军疲惫’。以秦那样强大的兵力,进攻新建立的赵国,形势发展的结果必定是秦军打垮赵国的军队。赵国的军队被打垮了,而秦军更加强大,还有什么疲惫的机会可乘!而且楚军最近被打败,国王坐不安席,把国内的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统属于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不体恤士卒,而徇情营私,不是与国家同休共戚之臣。”项羽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他的帐幕中割下了宋义的脑袋,出来发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阴谋反楚,楚王秘密命令我杀死他。”这时,将领们都恐惧屈服,没有敢抗拒的。都说:“创建楚国的,是将军一家。现在又是将军处死了叛乱的人。”将领们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人去追宋义的儿子,在齐国赶上了,杀死了他。项羽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就让项羽做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行着上前,没有谁敢仰视(项羽)。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 张孝祥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②看遨头③。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④,聊复此淹留。【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到桂林以后,在中秋节赏月时写的。此前他得北伐名将张浚拳荐,领建康留守。遭秦桧排挤,张浚病故,张孝祥先被黑归芜湖,后被调到桂林。②扶路:沿着旧路。③遨头:此指太守。④老子兴不浅:《晋书·庾亮传》载:“亮在武昌,诸佐吏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入手应题,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呼应“桂林中秋”,而后进入对去年的追忆。B.上阕后五句运用虚写,描绘了去年在建康赏月的情景,景物壮丽,场面热闹。C.尽管时空已变,但诗人觉得明月依旧,再次登楼,平添了几许人生感慨。D.词人运用典故,以老子自居,表现了他面对眼前之景意兴阑珊的心情。16.请简要分析“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和“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各自运用的艺术手法。【答案】15.D16.“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主要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以仙境喻月夜天空,以银阙、琼钩喻月宫,生动形象地将中秋之月写得光彩夺目、富丽华贵。“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主要运用空间(视角)转换和白描的手法,第一句写低处(俯视),第二句写高处(仰视),两句对景物作简笔勾勒,直接表现了中秋月夜的澄明宁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D.“意兴阑珊”错。意兴阑珊形容兴致极为低落。而此处词人化用典故,意在说明游兴很高。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描写中秋明月之美。其中“玉界”指神仙境界,一个“玉”字写出仙境的澄澈之美。此处是运用比喻手法,把中秋明净的夜空比作仙境,传达出美好的意境。“银阙”原指银色的宫殿,这里用来比喻月中宫殿,而“珠箔卷琼钩”原本是描摹人间宫殿之中用珍珠做的珠帘被白玉做的钩子钩起,实则也是用来比喻月宫。而“卷”字则是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赋予月宫以动态之美。“玉界”“银阙”“珠箔”“琼钩” 这些意象都华贵而闪耀,生动形象地将中秋之月写得光彩夺目、富丽华贵。“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描写词人去年登楼赏月看到的景色。上句写“楼下”,下句写“楼外”,运用了空间或者视角转换的手法,一个俯视,一个仰视,写出了层次感。同时,“水明沙静”只用一个“明”字写水,一个“静”字写沙,是白描手法;而“参横斗转”,也是运用白描手法,用“横”“转”写星斗,用笔简洁自然,直接表现了中秋月夜的澄明宁静。(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六朝旧事随流水④.但寒烟衰草凝绿⑤.短发萧骚襟袖冷⑥.稳泛沧浪空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衰”“萧”“襟”“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时代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____①___,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客观来说,网络文学还没有出现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没有充分利用媒介变革带来巨大文化契机。作为借助互联网____②___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创作者以年轻人居多,起初题材大多为玄幻、悬疑、仙侠等类型,一度出现内容()甚至泛娱乐化倾向,存在“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我们要扭转简单把网络文学看作消遣、娱乐产品的观念,同时要不断创新网络文学创作形式,积极反映新时代,这也是当下网络文学()的使命。随着网络文学精品工程的实施,网络文学行业逐步摈弃了流量思维,不止注重量的积累,___③____。描摹社会生活场景、反映时代发展潮流、展现民族精神力量,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网络文学逐步发展出都市、历史、科幻、医疗、工业、教育、传统文化等类型,形成了30 余个大分类200余种小分类。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奋斗创业、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成为写作热点,()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伟大的时代需要记录。不俯下身子去深入生活、不弯腰去亲近大地,就无法创作出接地气、有高度的现实题材精品。”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何常在说。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粗枝大叶义不容辞络绎不绝B.粗制滥造义无反顾源源不断C.粗枝大叶义无反顾络绎不绝D.粗制滥造义不容辞源源不断19.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D19.网络文学选材要积极反映新时代精神。20.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②进行创作和传播③更要注重选材内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粗枝大叶:意思是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粗制滥造:意思是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这里是指有些网络文学内容不好。所以用“粗制滥造”。第二处,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义无反顾: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退缩。这里修饰“使命”,强调从道义上是不容许推辞的。所以用“义不容辞”。第三处,络绎不绝: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这是指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接连不断的出现。所以用“源源不断”。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第一段“我们要扭转简单把网络文学看作消遣、娱乐产品的观念,同时要不断创新网络文学创作形式,积极反映新时代”可知,此段主要内容是提出网络文学要积极反映新时代;根据第二段“描摹社会生活场景、反映时代发展潮流、展现民族精神力量,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伟大的时代需要记录。不俯下身子去深入生活、不弯腰去亲近大地,就无法创作出接地气、有高度的现实题材精品”可知,此段主要内容是对网络文学的选材提出要求。 据此分析可得出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都是提出网络文学选材要积极反映新时代精神。【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可知,此空主语是“网络文学”,根据空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知所填句子与后文构成转折句,后文说问题,所以此空是对网络文学成绩的肯定,可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②处,根据空前“作为借助互联网”和空后“文学形态”,以及网络文学依赖网络的特性可知,此空是说网络文学要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作和传播。③处,根据“不止注重量的积累”可知此处因是说更注重什么,与“量”相对,应该是“质”或者“内容”,根据空后句“描摹社会生活场景、反映时代发展潮流、展现民族精神力量,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可知此句是对此空的解释,是说网络文学的优秀选材,所以此空是说网络文学更要注重选材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II21.以下是《雷雨》两个版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部分,后一版本中,鲁侍萍多了一句台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如果你是导演,会选用版本一和版本二?请从人物语言角度说明理由。版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版本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着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答案】示例:我喜欢版本一。①舞台说明“半晌”:意为“好长一会儿”,强调时间之长,暗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为他后来的反应做了铺垫。②版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不符合鲁侍萍当下的年龄、身份、心理和性格,显得突兀。我喜欢版本二。①舞台说明“鲁妈”一语较客观,体现了侍萍变化之大,反映了周朴园冷漠的内心世界,契合了后来的巨变。②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说明鲁侍萍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表现了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两个版本各有好处,考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舞台说明的角度看,版本一强调了“半晌”,即强调周朴园沉默的时间长,蕴含周朴园复杂的思想变化:有怀疑惊讶,也有恐慌忐忑……然后才逐渐镇定下来……这与下文他又露出了资本家的嘴脸、对鲁侍萍的质问联系紧密,词短意丰,让人回味不尽。而版本二的舞台说明用“鲁妈”来称呼此时的“侍萍”,客观地揭示出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既反映出了艰辛的生活下侍萍的巨大变化,也揭示出了周朴园冷酷自私的本质,与后文周朴园驱赶侍萍母女的一系列行为相契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看,版本二中的“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满含侍萍的柔情和渴盼,从侍萍的性格角度看,表现了侍萍被周朴园表现出的怀旧的温情感动,沉浸在两个人过去美好的回忆中,表现出了侍萍人性中的单纯善良。但联系侍萍过去二十年生活的艰辛痛苦,此时的侍萍变得坚强冷静沉着,这句话并不符合侍萍此时的年龄、身份、心境和性格,显得突兀牵强,不够自然。22.在班级辩论赛中,同学们围绕“中学生是否有必要穿校服”展开讨论,正方认为中学生有必要穿校服,反方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穿校服。请选择任意一方,陈述你方的三条理由,做到逻辑清晰。【答案】选择正方,中学生应该穿校服,理由如下:其一,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其二,校服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减少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其三,穿校服可以加强学生的纪律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围绕“中学生是否有必要穿校服”展开班级辩论赛,正方观点为中学生有必要穿校服,反方观点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穿校服。题目要求选择任意一方,陈述三条理由,做到逻辑清晰。例如选择正方,就是认为中学生有必要穿校服,理由可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减少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和加强学生的纪律性等方面来阐述。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启蒙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制的《海国图志》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他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这种“魏氏眼光”使国人对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学者周有光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我们要从世界看国家,这种“世界眼光”承载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科学家加来道雄曾说: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这种“鲤鱼眼光”让我们若有所思。 以上材料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与未来”的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放眼世界,创造光明未来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没有哪个个体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更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扎牢民族根基,具备宽阔胸襟和国际视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早已不能仅仅用魏源“睁眼看世界”的眼光,更不能用所谓的“鲤鱼眼光”去看世界。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世界,大家都与世界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青年胸怀天下就应该要具备世界眼光,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熟练掌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培养自己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号角下勇立潮头,扬帆远航!斑斓世界炫彩夺目,风云变幻,机遇与风险并存,唯具有世界眼光,才能与时俱进,引领世界潮流。林则徐,海国图志,打开中国近代化大眼;钱学森,出国深造,为国防现代化装上虎牙;邓小平,改革开放,为经济现代化添加引擎。正是这些伟人的世界眼光引领了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流。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变化,作为当代青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国的范围,要拓展我们的眼界,时时刻刻关注中国及世界的变化。努力学习中国及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更好的传承世界文明成果,促进人类文明整体进步。面对历史的重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消极、沉沦的理由,更没有颓废、逃避的权利。我们不能永远只是孩子,只懂得关心自己,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却不懂得心系民族,着眼未来,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就要为之付诸行动。首先一点,我们应该走出“网络”围城,更主动地走向世界,真切感受世界发展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发展定位、具有担当意识,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格局需要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今天,全球化已经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崛起让我们由衷自豪,我们青年学生,更要善于以国际视野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了解国际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矛盾,把握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放眼世界,创造光明未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从中国近代史上“看世界”的先驱——魏源之《海国图志》说起,展示了2011年“周氏眼光”的“看世界”,和加来道雄所说的“鲤鱼眼光”的反面事例。由此可见,“看世界”这一要求是自古就有的,而从这几类不同的“看世界”中,也能看出我们中国“看世界”的视角不断变化,引导我们思考怎样才是正确的“看世界”方式。鲤鱼的“看世界”,是闭眼看,它们永远只相信自己这一方小小天地,而从未认识到自己视野的狭隘;魏源的“看世界”,是睁眼看,是仰望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周有光的“看世界”,视角更为广阔,立足点也更丰富。而当今,我们的“看世界”,早已不同于“鲤鱼眼光”,也有异于魏源的视角,而已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试题要求思考这几类不同的“看世界”方式,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与未来”的“你”有怎样的启发?之所以会有此要求,是因为当今青年的眼光,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应关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发展,甚至世界的未来。所以,写作时,要站在青年的角度看,思考自己站在世界的角度规划自我的发展,再结合魏源“睁眼看世界”思考,可以谈谈如何促进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更可以立足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话题,谈谈如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立意:1.看世界,要师其长技,为己所用。2.抛弃“鲤鱼眼光”,青年当有“世界眼光”。3.看世界是为了全人类的命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03 18:21: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5.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