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历史5月质检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武昌区2023届高三年级5月质量检测历史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可知楚人积极学习中原的文字与典籍,还对南方诸国实施安抚或征伐,使他们归顺诸夏,由此可见楚人对华夏的认同,结合时间为春秋战国时期,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影响,“辐射到各国”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楚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不是强调其独特的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楚国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由材料中“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其中“分其室”冲击了宗族血缘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进一步地弱化宗族血缘关系,“由官府析分登记”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增强,由此可见,这一变化推动了族权的弱化、君权的加强,体现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贵族的生活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伦理道德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作者内容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卢照邻“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张枯“汉庭无大议,我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不同来源的史料难以互证B.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C.主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D.唐番会盟停止了民族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同样是对昭君出塞的描述,唐代三位诗人的看法均不相同,张仲素从昭君出塞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社会稳定角度进行评价,卢照邻从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土的角度进行说明,张枯则认为昭君出塞到少数民族之地充满幽怨,三人从不同的立场看待昭君出塞,体现了主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项正确;材料涉及对统一历史事件,因主体立场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历史解释,与史料来源没有关系,排除A项;昭君出塞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不涉及蒙古,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唐蕃会盟,且唐蕃会盟没有停止民族纷争,排除D项。故选C项。4.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宋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提升文官地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设置多个官员、多重机构以分割权力,看不出分化事权,排除B项;材料所述体现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和官员选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A项。5.有学者考察,从明朝洪武末年肇端的白银货币化,经历了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此时的白银货币化()A.巩固了明王朝集权统治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助推中国引领世界市场D.迫使政府放弃海禁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代白银货币化最终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结合所学知识,白银的使用与流通,推动了大宗商品贸易和长途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崛起,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由材料中“白银货币化,经历了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可知白银货币化发端于民间,说明明代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不利于政府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明朝受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交往有限,“中国引领世界市场”夸大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明代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个别时期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后期,清政府对外贸易概况如表(单位:两),这反映了()年代进口出口平衡186555,715,45854,103,274-1,612,184188588,200,01865,005,711-23,194,3071895171,696,715143,293,211-28,402,5041905447,100,082227,888,197-219,212,549A.小农经济在冲击下顽强生存B.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C.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晚清政府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根据清政府对外贸易表可知,19世纪后期清朝进口额超过出口额,且两者的差额也即贸易逆差持续快速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有关,反映晚清中国的国家危机,B项正确;贸易逆差扩大是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体现,排除A项;仅凭题干信息看不出贸易逆差的扩大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战争(1894-1895年)后,D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维新变法的实施B.民族危机的加深C.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题干信息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借报刊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是在19世纪末,且于1898年失败,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经济根源,而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而非思想解放推动报刊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红井”图片,反映1933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破除迷信思想,经过水源勘察、十几天的奋战打出了一口深五米的水井,解决了百姓吃水难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A.革命性B.民主性C.人民性D.民族性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3年(中国)。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为老百姓打井,解决百姓吃水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具有人民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发扬和保障民主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共产党具有民族特色或维护民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9.20世纪初,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1941年湖北参议员孔庚认为应中西医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这一变化()A.消除了中西医之间的隔阂B.推动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标志着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初,陈独秀认为中医不了解人体构造,不研究药物的特性,没有细菌学病毒学相关理论,1941年湖北参议员孔庚认为应中西医并重。从认为西医优于中医,转变为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主张“中西医并重”,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时期肯定中医价值,发挥中医作用,以唤起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抗战胜利的需要,C项正确;消除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对中医的不同认识,并未体现当时的国家政策和中医药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推动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10.1974年,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达翁,对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原子弹比较多,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最多。亚洲除日本……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A.反对霸权主义B.反对殖民主义C.反对贸易保护D.反对战争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74年(中国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目的是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当时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 获得了独立,排除B项;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目的是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贸易保护关系不大,排除C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并未普遍面临战争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A.宗教性B.统一性C.多样性D.世界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和中古时期(印度)。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印度文化可以按照时间和语言区域,以及宗教派别,划分为诸多文化种类,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印度的宗教派别外,还提及不同时期和语言区域的文化类别,“宗教性”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印度文化的多样而非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印度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联系,或者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能体现世界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欧洲传统社会,家庭是基本生产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经营,家庭成员在一起工作。到19世纪,家庭成员在一起工作变得不常见,家庭成员过着越来越彼此不同的生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宗教改革C.工业革命D.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家庭成员在一起工作,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需要出门到工厂工作,家庭成员在一起工作变得不常见,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殖民扩张不能直接影响和改变国内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由国联委任统治,统治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据此可知“委任统治制度”()A.体现全体一致原则B.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C.具有民族主义色彩D.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9年(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国际联盟盟约》借口“居民尚不克自立”,规定对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实行国联委任统治,但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D项正确;国联盟约规定形成决议需要“全体一致”,这与“委任统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这与“委任统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委任统治制度”具有殖民主义色彩,压制了被殖民地区的民族独立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14.列宁的“政治遗嘱”如下据此可知,列宁()A.仍然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主张用革命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D.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22-1923年(苏联)。据题干信息可知,列宁在晚年就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主张,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1921年3月,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和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排除A项;列宁的“政治遗嘱”中有关于民族自治的内容,但未提及这些设想是否付诸实施,排除B项;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新经济政策不是采取直接的“革命的办法”,而是采取迂回的“改良主义式的办法”,也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15.1970年美国中情局曾联手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使智利阿连德在民主选举中落败,计划落空后美国资助反对派、训练军事力量、对智利实施经济制裁、策动政变,最终于1973年迫使阿连德垮台,类似事件多次发生。这反映了()A.美国维护着世界和平B.拉美债务引起外来干涉C.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D.经济区域化中矛盾重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智利)。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用操纵选举、策动政变等有违民主精神的手段,颠覆其他国家民选的合法政权,体现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C项正确;材料体现美国威胁世界和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拉美债务,排除B项;材料所述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与经济区域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6.G7即七国集团,由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被喻为“富人俱乐部”,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G20的变化反映了()A.世界性经济危机频发B.多极化形势下呼唤全球治理C.国际性贸易的均衡发展D.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仍是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1999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G7即七国集团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此后随着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欧盟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极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于是G7发展为G20,将新兴国家包含在内,有利于构建多极合作的新治理体系,B项正确;G7到G20的变化与多极化发展有关,与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欧盟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但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欧盟不能单独主导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国古代历史学】材料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 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到<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材料二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答案】(1)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史学传承面临危机,为了传承《春秋》史学传统;彰显大一统时代的成就。(2)官修史书成就高,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创新史学体例,编撰大型类书和地方志;编著主体多元,既有官修,也有私家修史;编撰体制的规范化,从起居注到国史,形成一整套程序;注重经世致用和历史的借鉴功能,《资治通鉴》是典范之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据材料“今汉兴,海内一统”得出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据材料“诸侯相兼,史记放绝”(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得出史学传承面临危机;据材料“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可得出彰显大一统时代的成就;据材料“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并结合所学,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司马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了传承《春秋》史学传统而发愤写《史记》。【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得出官修史书成就高,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据材料“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 和地志”得出创新史学体例,编撰大型类书和地方志;据材料“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得出编著主体多元,既有官修,也有私家修史;据材料“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得出编撰体制的规范化,从起居注到国史,形成一整套程序;据材料“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得出注重经世致用和历史的借鉴功能,《资治通鉴》是典范之作。18.【商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新式商人团体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其中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商会、商团。它们首先是在城市建设、管理、治安、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随之扩大到路权运动、抵制美货运动、争取立完运动等方面,发挥明显的政治影响,最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国家在民国初期一直处在割据的涣散状态,经济权力一度脱离政治权力的束缚,萌芽的“市民社会”的自治力和经济组织力一度得到发挥。这一点在当时中国的革命中心广州和上海表现得特别明显。毛泽东曾经撰文称赞上海商人“鼓起担当国事的勇气,进步的非常之快”。—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性的商会、行业协会又在各地兴起。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于一体的工商联组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系统,不少地区都乐于以民间商会的身份来争取私营工商业者的认同,希望由此来接续近代商会的历史,发挥“众商之会”的真正作用。与商联的形成和发展不同,新兴商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阶层利益和社会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产物。目前在中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民间商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纽带和发展结合方式,它们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相互补益,共同发挥作用,应该是促进社会整合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使中国民间商会的发展更为迫切。——摘编自李其荣等主编《海外人才与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会、商团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新兴商会崛起的背景和作用。【答案】(1)公益性;爱国性;民主性;地域性。(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的要求。作用:协调了政府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推进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首先是在城市建设、管理、治安、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得出公益性;据材料“扩大到路权运动、抵制美货运动”得出爱国性;据材料“争取立完”“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出民主性;据材料“自治力和经济组织力……在当时中国的革命中心广州和上海表现得特别明显”得出地域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背景: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据材料“各阶层利益和社会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产物”得出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发展要求加强行业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作用:据材料“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促进社会整合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商会协调了政府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推进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据材料“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使中国民间商会的发展更为迫切”得出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19.【西欧城市发展】材料一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1500155016001650170017501800西北欧6.67.28.210.913.113614.9中欧3.74.05.06.07.17.57.1地中海区9.511.413.712.511.711.812.9英格兰和威尔士3.13.55.88.813.316.720.3低地国家18.519.521.526.128.624.723.0意大利12.412.814.714.013.414.214.4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 ——摘编自王渊明《近代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1500-1800年城市人口主要变化及原因。【答案】(1)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王权与市民的联盟。(2)变化:从总体上看,城市人口比重显著上升;从区域上看,1500年地中海区的万人以上城市比重居西欧首位,至1800年,西北欧超过地中海区。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由材料一中“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可知原因有: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一中“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可知,城市的形成还与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有关。【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00-1800年(西欧)。第一小问是变化,由材料二“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从表格中的横向上看,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的城市人口比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城市人口比重显著上升;而具体到区域差异,对比西北欧、中欧、地中海区域,可知1500年地中海区的万人以上城市比重居西欧首位,至1800年,西北欧超过地中海区。第二小问是原因,根据第一小问的分析,结合1500-1800年的时代特征,可知原因包括: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地中海地区地位逐渐下降;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8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20.【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伫立在历史的画卷前,我们不仅感受到先辈们带来的精神洗礼,还仿佛看到了英雄们正在书写他们非凡的事迹。请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阐述:西汉初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渐充沛,并在汉武帝时期进入了繁荣时代,为促进西北地区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满怀抱负的张骞挺身应募汉武帝征召,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走上完全陌生的征途,历尽千辛万苦、不辱使命开通彪炳史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中亚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主权沦丧,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开拓创新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新时期的新中国更是涌现出众多像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时代先锋和楷模,他们坚守信念、不畏艰辛、默默奉献、淡泊名利、肯干巧干,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创造,创造出中国人的奇迹。小结: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体现了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体现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创新。杨善洲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体现了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四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故可以“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为题,结合图片中人物事迹,论述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最后作总结:包括“开拓创新”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求论题选择紧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主题,阐述要结合题干材料和图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01 01:42:0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461.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