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半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2小题,共48分)1.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A.兼并战争下各派思想激烈交锋B.社会转型思想文化趋于融合C.法家思想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用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呈现融合的趋势,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并非是思想的交锋,A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D排除。故选B。2.《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A.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B.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C.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D.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可见《诗经》内容涉猎广泛,涉及到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有利于整合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诗经》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体现《诗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3.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等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慎终追远,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C项正确;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中,“普及”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中,“融合”之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世俗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意识,朱熹修改的《增损吕氏乡约》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内容,所以其推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B项正确;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后期确立的,而且是在朱熹之后,排除A项;乡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乡约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因此“阻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志不在君父…志不在民生…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可见明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烈,体现了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压迫,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选官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排除。6.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在广州延聘外语人才,翻译外文报刊资料和著述借以了解“夷情”和世界,先后编成《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四洲志》等。这一做法A.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B.发展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C.探寻了富国强兵之道D.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新发展,而经世致用思想就是其中代表,即学习的学问要用来安邦治国,而林则徐为了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派人翻译书籍,这实际上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正统思想被动摇,排除A项;林则徐只是对西方国家进行初步了解,谈不上探寻富国强兵的道路,排除C项;直至鸦片战争战败,天朝上国的心态仍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7.1896~1898年间,“读书人无不喜阅”《时务报》,主要撰稿人梁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对此,西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价说,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A.白话文已普及开来B.新式教育成效显著C.变法社会动员充分D.士人危机意识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896~1898年间,‘读书人无不喜阅’《时务报》,主要撰稿人梁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加剧民族危机,社会变革的氛围日渐增强,宣传维新思想的《时务报》受到士人推崇,故说明士人危机意识增强,D项正确;白话文普及是在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新式教育成效显著”意味着大办新式教育,而这应该发生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才逐渐实现,还是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维新变法缺乏民众基础才是历史史实,而非“动员充分”,排除C项。故选D项。8.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答案】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推进社会变革与解放人民的关键是反传统,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民众的觉悟不高,C项正确,排除D项;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没有将西方富强之路与中国国情结合,是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富强的体现,排除B项。故选C项。9.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 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史学,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A项正确;郭沫若个人的史学研究成果不能说明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B项错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不能说明“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构建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D项错误。10.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D.利于扩大革命的阶级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思想中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思想有利于团结中国其他阶级参加革命,扩大了革命的阶级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题干与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无关,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发展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的分析理解。1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如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A.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B.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答案】A【解析】【详解】邓小平的“北方谈话”表达了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的观点,说明他对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选A;材料中的论述涉及的是经济层面,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无关,排除B;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C;此时邓小平还没有表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排除D。故选A。12.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劳动者的素质”这一综合性较强的概念被提出来,并逐步.取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表述。这一变化表明中国教育事业A.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促进了科技快速进步C.逐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D.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综合性较强的教育目标取代了之前过于专业性的表述,说明新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更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D项正确;这一综合性较强的概念不能体现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没有体现其影响和作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13.下图是14世纪初意大利画家乔托的作品《哀悼基督》。这一画作表明当时()A.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发B.美术创作回归人自然属性C.宗教成为艺术创作题材D.文艺创作与宗教的融会贯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画家乔托的作品《哀悼基督》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该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已经开始萌发,排除A项;宗教成为艺 术创作题材和文艺创作与宗教的融会贯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两项。故选B项。14.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休谟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A项正确;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B项因果颠倒,排除B项;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冲突,排除C项;肯定人的欲望,不是腐朽堕落,当时近代西方正是蓬勃发展之时,排除D项。故选A项。15.18世纪的法国史学家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引进了历史领域,“发现”了文明运动的“一般原因”和规律。在他们看来,进步是人类精神构造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然规律。“宗教信念、道德和法律观念、语言和制度”等“都被以发展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这表明A.达尔文进化论被民众普遍接受B.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作用C.法国天主教会的势力逐渐衰落D.唯物史观根植于法国启蒙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8世纪的法国史学家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引进了历史领域”以及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逐步解放,二者相互影响,同步进行,B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是达尔文进化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天主教的发展,排除C项;“根植”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6.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可得出其强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 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指其策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其贡献,排除B;“明析”的说法错误,排除C。17.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逐渐转变为肯定,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点得到丰富,故选D项;清王朝1913年就已经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项;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释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的论述,与其余两项无关,排除C项。1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A.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C.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 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可知此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最终导致失败,故意在强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此学者并非在强调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排除B项;此学者意在表达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并非是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19.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晚清时期的法政学堂占据绝对优势,适应了此时期法政变化的需要,晚清时期涉及政法变化的最主要的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政法学堂占据优势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但清末新政并不能说明清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其重视巩固统治,排除A项;清末新政时期虽有近代化的成分,但法治理念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并非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20.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期待能够利用国民高涨的热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通过它来重新构建社会,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材料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C.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D.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期待能够利用国民高涨的热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通过它来重新构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也不属于民族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俄国也没有遭到西方殖民侵略,故C项错误。俄国不属于亚洲,故D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背景特点21.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二战后西方艺术走向的深刻影响者。下图所代表的“现成品艺术”就是由他肇始。这类作品在当时想传达的理念是(  ) 杜尚1913年《自行车轮》  毕加索1942年《牛头》(自行车轮+厨房凳)   (自行车把手+车坐)A.讴歌工业精神B.趋近大众品味C.颠覆艺术传统D.回归现实主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二战后西方艺术走向的深刻影响者”,可知,杜尚作品风格为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主义艺术反传统、反理性,C项正确;“现成品艺术”并不讴歌工业精神,排除A项;现代艺术强调个性,排除B项;回归现实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2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得知该地农民都占有一定土地,并出现土地集中但不严重,反映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本题答案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状况和土地租佃现象普遍,排除AC俩项;B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2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B.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D.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体现的是《齐民要术》对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效益,非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与重视市场行情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碾硙是古代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机械。655年,有大臣上奏:“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田一万许顷。”于是唐高宗令人分检渠上碾硙,尽毁撤之,此举旨在()A.打击商业经济B.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C.保障农业生产D.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唐高宗时期一些富商大贾在郑、白二渠上兴建了许多碾硙,从事磨面磨粉生意。碾硙用水力驱动,致使灌溉的田地数量大规模减少。为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唐高宗尽毁碾硙,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恢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保障农业用水,排除D项。故选C项。25.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所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A.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C.中央经济控制力加强D.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工商业采取的措施是盐铁官营,这种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中的民间资本向农业转移主要和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私商成为主体,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期,B选项排除;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6.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是不断加强的;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宋代,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所述与城市变化是没有关联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27.如图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和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的人口分布变化图(每点代表5000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B.自耕农经济较为盛行C.南方经济影响上升D.安史之乱后北方衰败【答案】C【解析】 【详解】从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四川盆地,南方人口较少。唐宪宗元和二年长江中下游人口密集,北方人口分布减少。结合史实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影响不断上升,C项正确;图中的人口变化和人地矛盾无关,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自耕农经济盛行,B项排除;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与史实不符,D项排除。故选C项。28.宋太宗时期,“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北宋熙宁年间,在改革财政税收制度之前,“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说明北宋A.重视民主立法B.商税为主要财政来源C.放松重农抑商D.商业经济影响力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政府在立茶法和议财时,听取商人的意见,说明商业经济影响扩大,D项正确;封建社会立法不是民主立法,“王在法上”,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代财政来源的比例,无法判断“主要”,排除B项;重农与抑商是两个概念,不能得出放松重农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9.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明中后期,江浙“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以他种以图利”。据此可知明代江浙地区()A.农业生产无利可图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区域经济较大差异D.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浙地区在唐宋时期“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种稻的人越来越少,“故以他种以图利”,说明该地区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D项正确;根据“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还是有利润的,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江浙地区的不同点,排除C项。故选D项。30.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形态有所差异,一些地方拥有本地特色的手工业闻名全国,说明当时区域经济的分工特点非常明显,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水平,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1.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匠为增加工资待遇的斗争,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镇压,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右知,在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确实缓慢,但依据材料是无法看出其发展的迅速,所以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可排除;依据材料所讲到的“雇工”可知,当时已经出现新的生产关系,雇工的斗争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的矛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东学西渐的问题,故可排除D。32.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研究的拓展,对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更加强调政策效果,这种认识相比于传统观点而言,逐渐趋于客观理性,而非绝对,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历史研究的视角不同,结论可能就会不同,排除A项;研究结论是有数据支撑的,排除C项;材料观点并未体现出阶级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公元前121年,汉武帝 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公元前119年,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国家统一发给。此后,军队屯田逐渐成为主要屯垦模式。开始时屯垦多由临时机构管理,到汉元帝后,西域都护成为屯垦总管,下有都尉或校尉、曲侯、屯长等分管各屯垦点。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国策。——摘编自李祖德《西汉的屯田》等材料二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在西域实行屯田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屯垦与西汉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知。【答案】(1)主要措施:推行移民戍边;实行军队屯田;采取优惠鼓励政策;设置管理机构。意义:有利于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边疆统治和国家统一;为历朝治理西域提供借鉴。(2)不同之处:西汉的屯田侧重于解决边患危机,而新中国初期的屯垦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并重;西汉的屯田主要以军屯为主,而新中国初期的屯垦以现代化国营农场建设为主;西汉的屯田主要以农业开发为主,而新中国初期的注重各行业的全面发展。认知:要有坚强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合理的组织形式;要服从整体战略;要有人民的支持;要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措施:依据材料“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汉武帝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国家统一发给”可以得出推行移民戍边;实行军队屯田;采取优惠鼓励政策;依据“开始时屯垦多由临时机构管理,到汉元帝后,西域都护成为屯垦总管”可以得出设置管理机构。意义:依据材料“军队屯田逐渐成为主要屯垦模式”、“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国策”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边疆统治和国家统一;为历朝治理西域提供借 鉴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可知,西汉的屯田侧重于解决边患危机;依据材料二“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屯垦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并重;依据材料一“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国家统一发给”可知,西汉的屯田主要以军屯为主;依据材料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屯垦以现代化国营农场建设为主;依据材料一“汉武帝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可知,西汉的屯田主要以农业开发为主;依据材料二“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可知,新中国初期的注重各行业的全面发展。认知: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西汉和新中国屯田的举措和特点分析,如要有坚强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政策;要有合理的组织形式;要服从整体战略;要有人民的支持;要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等。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欧洲大学创立与发展简表阶段说明阶段Ⅰ(5世纪后期到15世纪)像巴黎大学(创于200年)、博洛尼亚大学(创于1088年)、牛津大学(创于1167年)、剑桥大学(创于1209年)、布拉格大学(创于1348年)、莱比锡大学(创于1409年)等,以“地名十大学”方式命名,被誉为“居住僧侣的村庄”。早期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居住场所,依托所在城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干预使大学与市民、大学与城市当局的矛盾复杂阶段Ⅱ(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变迁,欧洲大学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增强。大学与新型城市未真正“亲密互动”阶段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大学与城市“接轨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牛津大学等传统大学成为工业和社会的“中心发电站”,不再是“培养年轻绅士的机构”。各工业国家还创办了一批新型技术院校和工科学院 阶段Ⅳ(二战后至20世纪末)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如剑桥科学园、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等建立,大学与城市全方位互动阶段V(21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大学联盟与城市联盟互动发展”——整理自何文栋《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以欧洲大学为主题,选取材料中两组或多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欧洲大学的科学性逐渐增强。阐释:欧洲中世纪,“科学是神学的奴婢”,早期欧洲大学深受封建教会浸染,科学色彩不够突出。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学科学性有所增强。但是,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尚未紧密结合,故欧洲大学对科技的影响有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的支撑。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欧洲大学科研能力增强,积极参与智力密集区的建设。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欧洲大学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向,科研合作有了更好的平台。总之,欧洲大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科学性逐渐增强。(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也可)【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以欧洲大学”为主题,选取材料中的两组或多组信息拟定论题,在论题拟定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材料中的两组或多组信息并围绕欧洲大学进行提炼论题,如根据“各工业国家还创办了一批新型技术院校和工科学院”和“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如剑桥科学园、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等建立,大学与城市全方位互动”可以概括论点:欧洲大学的科学性逐渐增强。在阐释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古时期欧洲大学的特点,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推动科技发展,进而推动欧洲大学科学性的增强考虑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的原因,同时在增强过程中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的增强的过程,并对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的影响进行探讨。可进行阐述如下:欧洲中世纪,“科学是神学的奴婢”,早期欧洲大学深受封建教会浸染,科学色彩不够突出。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等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学科学性有所增强。但是,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尚未紧密结合,故欧洲大学对科技的影响有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欧洲大学科学性增强,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的支撑。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欧洲大学科研能力增强,积极参与智力密集区的建设。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欧洲大学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向,科研合作有了更好的平台。总之,欧洲大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科学性逐渐增强。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康熙(1661-1722在位)用人以德为先,崇儒重道,“满汉一视”,提高汉官地位。他常用的选才方法是:第一,科举考选,第二廷推保选,号召朝廷臣僚及地方督抚各举所知,招徕贤才。对保荐之人,康熙亲自面试,凡行止不端,平庸无才者概不录用。第三,谘巡访察,超擢贤才。第四,垂意草野,网罗隐逸。彼得大帝1722年颁布“官秩表”,规定官位分14等,每一等级的文武官员都要从有才能但出身微贱的中下级服役人员中选拔出来,充实官僚机构和担任高级军职。凡在文职中官至八品或在军队中服役的,就可以成为世袭贵族。文武官员都要从最低的一级做起,公侯或贵族世家的青年,一定要先在近卫兵团当士兵才能提升为军官。文官也必须从低级官员当起、否则不能升为高级官员。——摘编自田时塘等《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康乾盛世背后的遗憾》(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和彼得大帝官制改革目的。(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用人政策的差异。【答案】(1)彼得: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康熙: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2)康熙用人重视品德和文化素养,拓宽选官渠道,打破满汉界限。彼得用人重视才能,尤其是军事人才,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选官用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康熙的人事改革重在吸取中原的先进文化,打破满汉界限,拉拢汉族地主,以巩固统治。该举措促进了满州贵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缓和了满汉矛盾。而彼得的官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农奴主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俄国近代化因素的发展。(2)根据材料可知,正是由于两国改革目的不同,他们的官制改革的着眼点也不同。康熙更注重官吏的人品和文化素养,选拔汉族地主是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彼得更注重官吏的军事才能,他要求打破贵族特权,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点睛:本题引用康熙帝和彼得大帝官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目的”“差异,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用人以德为先,崇儒重道,‘满汉一视’,提高汉官地位。”“彼得大帝1722年颁布‘官秩表’,规定官位分14等,每一等级的文武官员都要从有才能但出身微贱的中下级服役人员中选拔出来”的盐法改革,取消各种盐商对销售食盐的垄断权”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36.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泰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答案】(1)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创作了《离骚》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在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在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原因:根据材料“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可知,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根据材料“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可知,创作了《离骚》 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可知,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24 19:10:20 页数:20
价格:¥2 大小:1.1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