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威远中学2024届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A.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B.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C.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D.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可得出当时还没有形成专制,君主治国时期仍然要征求民众的意见,这反映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原始民主还在一定程度上遗存。B项正确;虽然有原始民主遗存,但意见是否能够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因此君主权力并没有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征求意见,但并不一定要实施,因此不能体现充分尊重,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制度是否完善无关,只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模式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A.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B.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C.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D.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可见《诗经》内容涉猎广泛,涉及到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有利于整合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诗经》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体现《诗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说明中原地区使用铁器较多,社会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图片体现的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但这不是全国地图,不能说明“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排除A项;材料图片主要是出土铁器的地域分布,不能说明南北方的冶铁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图片信息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分布,不能说明各地联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是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时间(年)960~997998~10201021~10631064~10851086~11001101~1127 北方38.42%18.63%12.49%6.61%5.17%2.86%南方61.58%81.51%8751%93.39%94.83%97.14%表可以用于佐证()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科举制度难以为继C.地方的自主性增强D.文官政治最终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960年~99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38.42%,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61.58%。”“1021年~1063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12.49%,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87.51%。”“1101年~112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2.86%,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97.1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教育文化也在逐步南移,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性增强,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文官制度是否已经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6.元朝时,政府开办众多的官办学校,方便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文化及入仕为官;同时以经义取士取代辞赋取士,确立了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正统地位。科举也越来越成为书院教育的风向标。元代科举制()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B.推动了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C.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D.带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开办官学教授汉文化,以经义取士,推动书院教育传授理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理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元朝同时存在官办学校和民间书院,从材料看不出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排除B项;元朝时期科举不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夸大了元朝科举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元朝科举制促进理学发展,不涉及不同区域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7.明中叶以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化,政府对基层社会政治控制日益松弛,商品经济繁荣,自由雇佣劳动力现象盛行,反传统观念兴起与传播。这些现象表明()A.中央集权体制日益衰落B.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C.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发达D.社会转型因素已经滋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自由雇佣劳动力现象盛行”,这种雇佣现象是一种新资 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表明社会转型因素已经滋生,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不能证明对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8.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9.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如:观点一,认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显示下层民众抗击侵略军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气概,用事实击灭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受传统夷夏思想的影响,主观上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自觉战斗,只能发生于英军侵略肆虐的地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这两种观点()A.结论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C.基于对立角度的主观化解读D.观点二的论证违背历史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对于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另一种观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没有站在国家利益角度,纯粹是民众受传统夷夏观影响下的自发行为,两种观点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B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史学观点的结论没有自相矛盾,观点一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自发行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排除A项;材料中两种观点并不是站在对立角度,观点一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角度,观点二站在传统夷夏观角度,排除C 项;观点二的论证基本符合史实,当时我国民众的抗击侵略行为大多是自发行为,并未有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A.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B.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C.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D.已找到救亡图存新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见光绪皇帝颁布诏书,体现的整体思想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对西学进行利用,承继了中体西用的框架,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并非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不彻底性,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为晚清财税收入结构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业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农业发展面临极大的阻碍B.政府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国家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伴随着近代西方侵略的深入和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工商业的税收比重逐渐占据全国税收的主要地位,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工农业比重也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农业税在不断增加,说明农业在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为晚清财税收入结构,无法体现政府对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清末并未实现工业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中是1941年晋冀豫边区的涉县、林县和磁武等县的25 个村庄选出的村代表人数及比例。这一选举结果()成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村代表人数6人53人96人126人占村民总数的比例2.3%18.8%34.1%44.8%A.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B.促使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C.减轻了农村封建剥削D.推动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边区的代表选举中尽管贫农、重农占比较高,但富农、地主仍然能够成为村代表,这充分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团结各阶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作的努力,A项正确;表格中无法体现促使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且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减租减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晋冀豫边区的村代表选举情况,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减轻了农村封建剥削,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晋冀豫边区的村代表选举情况,且时间是1941年,与民主联合政府建立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3.解放战争期间,山东革命根据地各地区通过冬学、村学进行土改教育,动员支援前线,在民工中进行社会教育,再结合生产运动,推动了该地区广大青壮年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这些做法()A.实现了基础教育普及化B.配合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C.提高了党员的劳动素养D.增进了群众对中共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山东革命根据地各地区开展冬学进行土改、支前等教育”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重视对解放区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增进群众对中共的认同,D项正确;进入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普及基础教育教育,排除A项;1946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进攻,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针对人民群众的,而提高党员劳动素养需要对党员进行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研究科学技术准备为祖国服务》,该作品反映出当时我国() A.科教兴国战略已启动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C.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D.科技落后局面初步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该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1954年正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正在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研究科学技术准备为祖国服务》体现了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兴起于1995年,排除A项;1954年处于过渡时期,综合国力没有全面提升,科技落后局面也没有发生初步改变,排除CD项。故选B项。1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次结合”独创性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C.《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D.《论十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是1956年至1966年,其中《论十大关系》发布于195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探索的开端,D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布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论》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排除C项。故选D项。16.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 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原料,橡胶树是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的热带雨林植物,对于苏联要中国为其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要求,新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给予有条件地回复,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D项正确;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与中苏就建立橡胶种植园事宜进行的交涉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错误。17.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的成员组成成分复杂,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于需要裁判的问题,他们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多数公民的投票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这说明古希腊的民主实践()A.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存在着严重的舞弊现象C.具有高度的狭隘性和排他性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由于雅典民主政治中因参政公民群体成分的复杂和政治素养的差异导致了决策的盲目性,而民主政治以民主决策为核心,强调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故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恰恰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古希腊的民主实践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并未体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希腊民主实践存在舞弊现象的内容,排除B项;狭隘性和排他性体现在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8.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A.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答案】A【解析】【详解】蔗糖经欧洲人之手,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成为国际商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之后,物种之间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A项正确;蔗糖成为国际商品,显然不是单向性的,而且B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无法看出欧洲殖民者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9.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A.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D.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其他地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国家观念,D项正确;材料并不体现精神自由,排除A项;材料与理性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推动了民族国家发展,并不是欧洲的主权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乔治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王,他不是英国人,54岁才因血缘关系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不会说英语,成为英国国王后,仍不愿学习英语。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这个“奇迹”的意义在于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B.避免了中央集权制弊端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D.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材料中乔治一世国王“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大臣处理,为责任内阁制形成提供了契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这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选项C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就已经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选项A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制与此无关,排除选项B;英国仍然实行君主制,不存在保皇党复辟的问题,且题意强调的是制度建设角度来看,选项D与此无关,排除。21.1780年,一匹成品细布在英国要卖到116先令,50年后,价格降到了28先令;1830 年,一磅重40支的纱在英国只要1先令2.5便士,同等质量的纱在印度却要3先令7便士。据此可知()A.印度细布和纱大量涌入英国B.《航海条例》使英国大获其利C.英国技术革新能力大大增强D.印度的棉纺织品产量大大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时间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领域开始,英国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所以使得细布和纱的价格下降,甚至低于传统棉纺织大国印度,C项正确;同等质量的纱印度比英国的价格还贵,所以不是印度的纱进入英国市场,排除A项;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的棉纺织品产量大大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22.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得益于苏联工业化政策,苏联逐渐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设备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机器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并开始向外出口,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就已经被废止了,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不能解释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3.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统计,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1798年至1990年有218次军事干预行动,而自1991年至2022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这反映了()A.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矛盾依然尖锐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丧失殆尽C.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D.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短短的30多年时间 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说明美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至2022年”苏联已经解体,美苏之间矛盾不存在,排除A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丧失殆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只能证明美国一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不能得出“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4.1847年,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邦斯舅舅》中塑造了一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形象。主人公邦斯原本是个心地善良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位艺术品位极高的收藏家。但饱经沧桑后却总结出一条无耻的信条:金钱就是一切。金钱的腐蚀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沦为了奴隶。这一作品A.典型地再现了社会风貌B.反映了传统信仰的崩塌C.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反思D.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是对现实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材料中邦斯舅舅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主义的社会现实,故选A;传统信仰崩塌是现代主义的特点,排除B;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C;古典主义强调理性,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点睛】二、非选择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材料二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 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3)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等信息,从历史悠久、地位高且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用:根据材料一“(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等信息,从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2)原因:根据材料二“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二“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可知,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等信息可知,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3)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 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时间作品主要片段明代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1939年电影《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摘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请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塑造了不同的木兰形象①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忠孝节义与三纲五常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讲述了木兰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后与王郎成亲,回归家庭的故事。该剧塑造了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危亡时刻,《木兰从军》将木兰塑造成智勇双全、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旨在激发国民的抗日救国热情。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豫剧《花木兰》肯定女子的劳动价值,表现新时代女性渴望同男性一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热情,塑造了木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形象。综上,木兰原型在经过不同时代艺术作品的加工后,具有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示例二:艺术作品的创作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①1939 年的电影《木兰从军》深受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影响,塑造了木兰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形象。②1956年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环境之下,表达了以木兰为代表的女性渴望同男性一样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③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受其影响,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表达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木兰形象走向世界。总之,艺术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正因如此,木兰从军故事被不断改编。【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如根据材料“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得出明代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木兰参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替父出征,忠孝并存。根据材料“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得出1939年电影《木兰从军》,号召民众抗战,抵抗日本侵略。根据材料“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得出1956年,新中国妇女解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得出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体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花木兰既有迪士尼特色,又保留中国风格。故提炼论题为不同的时代赋予了花木兰不同的精神品质。关于阐述,结合材料中每个时期的形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即可,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持论有据即可。【点睛】27.材料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于连年战乱,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土地抛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北魏进入中原后,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孝文帝即位后,希望农业不景气的状况有所改善,他一再号召:“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然而天灾几乎连年发生,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北魏统治中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也愈来愈强烈,他们纷纷“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民无田业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飘流,或转投豪族,成为荫护人口,或聚集山泽,成为绿林好汉。公元485年,孝文帝开始实行均田制。——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括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均田制改革。【答案】(1)背景:北方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民族融合渐成趋势;统治者重视;豪族地主争夺人口和土地;自然灾害;农业、粮食问题突出。 (2)评价: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治安,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连年战乱,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可归纳出北方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也愈来愈强烈”可归纳出豪族地主争夺人口和土地;根据材料“然而天灾几乎连年发生,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可归纳出农业、粮食问题突出;根据材料“孝文帝即位后,希望农业不景气的状况有所改善”可归纳出统治者重视。(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增加财政收入、巩固政权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6 21:24: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362.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