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下期高2024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祀,表示身份与权力,故选B。青铜器熔点较低,硬度不够,不适合用作农具,排除A;青铜器少量用作酒具,排除C;货币是经济的象征,并不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排除D。【点睛】识记青铜器的主要作用,学生可结合一些典故或成语帮助理解,如禹铸九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2.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仅能生产大量兵车,而且能制造大量用于交通运输及载货的商用车辆,不少国家建有大规模的造船场,更能够建造载重量极大的专业运输商船。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A.车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B.手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C.社会安定推动商品交换D.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仅能生产大量兵车,而且能制造大量用于交通运输的商用车辆,更能够建造载重量极大的专业运输商船,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故选D项;车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手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社会安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3.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 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A.鼓励商业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强化思想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本是上古时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历代对立春的庆祝,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而隋朝在立春前五日,“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牛、耕夫和犁具象征铁器牛耕,也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4.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地区或“钱货无所周流”,,或“悉以绢为货”,“杂以谷帛交易”。到唐朝时,已是“虽私家用度,亦非钱不行”。唐代这一现象A.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B.推动了地域商帮的形成C.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程度D.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地区或“钱货无所周流”,,或“悉以绢为货”,“杂以谷帛交易”。到唐朝时,已是“虽私家用度,亦非钱不行”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谷帛这些实物进行交易,钱流通少,说明商品经济不发达。到了唐朝,贸易“非钱不行”,钱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地域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故B错误;题中没有关于土地兼并的信息,故C错误;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5.中国古代民瑶:“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优越性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等信息来看,由于男子当兵离家,造成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或遭遇灾害,导致家庭面临困难,因此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项正确;材料中的“有田无耕。有荒无救”,表明小农经济易受天灾的影响而破产,不是分散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排除B 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材料反映“海禁”政策A.是导致倭患加剧的原因之一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东南沿海社会安定D.主要原因是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剧了倭患,故选A;材料内容和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海禁政策加剧了倭患,并不能维护东南沿海社会安定,排除C;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的加剧,并不是因为倭寇侵扰而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7.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19世纪60年代以后,当地原先用土纱作原料的“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因输入内地洋纱“细而匀,价廉美”,“咸相率购买洋纱为趋时”。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当地()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迅速B.自然经济渐趋解体C.西方加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D.棉纺工业焕发生机【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60年代,洋纱逐渐取代土纱,成为内地民众纺织的原料,这意味着纺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B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迅速指的是雇佣关系,使用洋纱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A项;洋纱属于商品输出,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棉纺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8.1878年,实业家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托,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中国第一座近代煤矿——开平煤矿,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开平煤矿的创办A.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B.实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C.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可知,开平煤矿建立后不仅供应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也面向市场,利润丰厚,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这时期近代工业已经起步,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救亡图存目的,B项错误;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一系列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结构,C项错误。9.如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严重受阻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已经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中国产业资本的走向【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外国资本一直占有重要成分,民族资本有所发展,但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B项正确;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民族资本有所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D项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这个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0.日本人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说,“中国如无1935年之法币政策,则无1937年之抗战”。这从侧面反映出蒋介石的“法币政策”A.主要针对民族工业B.对发展经济有一定作用C.是抗战胜利的根本D.沉重地打击了官僚资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如无1935年之法币政策,则无1937年之抗战”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法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即对发展经济有一定作用,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35年法币政策对抗日战争的影响,没有强调法币政策主要针对 的对象,A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是全民族一致抗日,而不是法币政策改革,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35年法币政策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对发展经济有一定作用,没有强调对官僚资本的打击,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1.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1937年西部工厂只有237家,1942年则增加到3758家。下列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B.保障抗日战争所需的物品供给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工厂转移到后方,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A项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是为抗战服务,排除C项;企业内迁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只是客观上出现了这一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如图可知,“一五计划”的特点是()A.全面实现工业化B.形成全国交通网C.以东北作为重心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53年我国的重点工程主要分布在冶金、机械和能源等领域,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一五计划”并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一五计划”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也没有形成全国交通网,排除B项;C项说法图片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1920年代曾有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1950、60年代留苏学习的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A.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B.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C.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时期,进步青年留学苏联,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正值新中国建设时期,因此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说明随着时代主题变化,留学学习内容重心也发生变化,A项正确;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C项;留苏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取决于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而非国际形势,排除D项。故选A项。14.1983年,《人民口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了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发展掣肘太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结合“198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 此时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一年,这都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C项正确;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经突破,排除A项;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15.197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198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下降到14.8%。当时我国取得这一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B.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C.设立了沿海经济特区D.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人口脱贫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我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项错误;设立“沿海经济特区”不是大量农村人口脱贫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16.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表,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大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表明A.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职能B.经济实力推动城市转型C.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发展D.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城市【答案】C【解析】【详解】2019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决定,意在以城市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给其他城市提供示范,C项正确;A、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深圳是经济特区,不实行“一国两制”,D项错误。17.我国农业由于是家庭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分得的土地极其有限,难以进行更大更多的技术改造;加之每户的总产量不高,在当前的农产品购销政策下,主要农产品收益比较低,所以农民也缺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动力。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B.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存在弊端C.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D.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 【答案】A【解析】【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规模限制了农业技术革新,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需要适时而变,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正是认识到人口众多这一国情而实行的,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18.19世纪40~60年代是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垄断时期,对于外报带来的影响,一代办报人戈公振说:“外报之目的,为传教与通商而宣传,其为--己谋便利,夫何待言。当时教士深入内地,调查风土人情,探刺机密,以供其国人之参考。”戈公振的这番言论旨在说明近代在华外报A.旨在传播基督教教义B.推动了中国报刊业的兴起C.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当时教士深入内地,调查风土人情,探刺机密,以供其国人之参考”体现的是当时近代在华外报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C正确;传播基督教是他们的借口,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9.“20世纪初,中国城市社会风尚为之一变,连王公府第和大宅院的女眷们对衣料的选择也以趋新为尚,她们买花丝葛、物华葛、物华纱以及印度绸等高档衣料替代鸳鸯芙蓉纱、实地纱等传统丝织品。”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崇洋成为社会主流风尚B.社会消费观发生了变化C.百姓生活达到富贵状态D.西方在华商品遭到抵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她们买花丝葛、物华葛、物华纱以及印度绸等高档衣料替代鸳鸯芙蓉纱、实地纱等传统丝织品”体现的是当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B正确;A说法错误,崇洋在当时的社会并未成为主流,排除;当时百姓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外国在华商品得到追捧,D排除。故选B。20.“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地联系逐步加强,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2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哥伦布、达·伽马并非最杰出的航海家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扫清海路”C.哥伦布、达·伽马的功绩无需夸大D.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这主要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有关,D项正确;A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欧洲对外进行扩张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故选D项。22.“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C.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答案】B 【解析】【详解】17、18世纪,棉织品因为轻便、便宜,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贸易直线上升”,“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说明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B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棉纺织贸易发展的影响,不是殖民掠夺与工业革命的关系,A项错误;贸易直线上升带动工业革命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对材料主旨的正确解读,C项错误;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3.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4.在英国议会改革的过程中,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1849年《航海条例》被废除,逐步确立了单方面自由贸易政策。材料表明英国政府A.在法律方面的成就巨大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C.力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D.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因此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相继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法律建设成就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想,与重商主义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世界市场的争夺,非放松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5.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 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铁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A.手工工场的消失B.工厂制度的出现C.垄断组织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衰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901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铁产量的65%”可知,反映了美国钢铁公司垄断全国钢铁产量,兼并小型企业,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特点,C项正确;当时处于第二次革命时期,A项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排除A项;B项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跨国公司,排除D项。故选C项。26.有学者这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尽管私人企业仍是美国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国有企业却在不断增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最好的例子,意义更为重大的也许就是: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政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制度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克服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国有企业却在不断增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最好的例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有经济,兴办公共工程,故B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保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克服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西斯势力的问题,排除D。27.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 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C项正确;排除ABD。28.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但农业却还没有达到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粮食紧张,生活日常用品短缺。这说明A.农业集体化政策阻碍工业发展B.斯大林模式利于经济持续发展C.工农业经济结构已是失衡状态D.优先发展重工业应该长期执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故A、B、D三项错误,答案为C项。29.赫鲁晓夫曾对国家计划委员会进行改革,“在物资供应体制方面,从一切为国家调拨,改为产品物资的供销,一般通过供需双方企业直接订立合同的方式解决。但所订合同不能超过上级为他们规定的限额及任务指标”。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苏联A.企业获得了生产自主权B.经济重心是发展工业C.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D.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订合同不能超过上级为他们规定的限额及任务指标”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选C;“所订合同不能超过上 级为他们规定的限额及任务指标”说明企业没有完全获得自主权,排除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点睛】30.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的胜利(TheTriumphOfTheNewEconomy)”的文章,描绘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里所说的“新经济”A.是里根总统任期内的经济现象B.解决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C.以知识经济的崛起为主要背景D.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故C正确;“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里根总统任期是1981-1989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解决了”表述太绝对,新经济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B项排除;D项中“保证了”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错误。31.美国学者本·斯泰尔评论某一国际协议时说:“在思想和才华的战场上,凯恩斯计划定将胜出。但是交锋的地形环境显然对怀特更为有利……(因为)美元才是战争结束后世界其他国家需要的东西。”他评论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布雷顿森林协定》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欧洲联盟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会议没有采纳凯恩斯计划。故答案为B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没有涉及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与材料中的“交锋的地形环境显然对怀特更为有利”不符,排除C项;《欧洲联盟条约》与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以及“美元”无关,排除D项。【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以美元 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形成的。1941年美国怀特提出了建立战后新的国际货币秩序的设想,即“怀特计划”。在1944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32.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和德国的长期对抗是欧洲大陆经常爆发战争的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认识到应当改变方式,以合作互赢取代原来的长期对抗,从而实现两国和解,通过经济上的合作,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探索。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不是针对“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而采取的措施,均排除。二、材料分析题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浙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二(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 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材料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答案】(1)特点:先进农业技术发明的应用出现停滞;落后农业技术回潮。(任答一点)原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口大幅增长;养牛成本增加。(任答一点)(2)变化: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任答两点)(3)内容:法律保障;限制生产;政府补贴。(任答两点)影响:减少农业生产相对过剩;有利提高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经济发展;利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可概括出先进农业技术发明的应用出现停滞;根据材料“。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概括出落后农业技术回潮。(任答一点)原因:根据材料“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概括出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新工具不能推广;根据材料“养牛的空间逐浙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可概括出养牛成本增加;结合所学从人口大幅增长的角度补充。【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可概括出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根据材料“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可概括出机械化;结合所学从专业化角度补充。【小问3详解】内容:根据材料“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可概括出法律保障;根据材料“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可概括出限制生产;根据材料“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可概括出政府补贴。影响:根据材料“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可概括出减少农业生产相对过剩;根据材料“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可概括出有利提高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经济发展;结合所学从利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补充。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宫,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二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年份位次186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7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90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190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殖民扩张、自然科学和全新宇宙观);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人口、物种、商品大交流大交换);对亚非拉地区是灾难,逐步沦为殖民地,但客观上带来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全球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任答三点)(2)变化趋势: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法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德世界领先。主要原因:受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影响;美德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展第二次科技革命)英法等对新技术设备较为保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宫,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和所学知识可从对西欧、对亚非拉、对世界的角度展开分析即可。【小问2详解】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二“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法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德世界领先。关于主要原因:结合表中时间和所学知识可从受到两次工业革命不同影响、美德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展第二次科技革命)、英法等对新技术设备较为保守等方面分析作答。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1:观点:20世纪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拿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赢得独立,走上富强之路。论述:20世纪初,凭着军事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优势,西方殖民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对殖民地的侵略同时也产生它当初无法预料的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方面,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侵略也进一步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沉睡中惊醒,他们有选择地吸收某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西方的入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上的瓦解。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小结:殖民主义一方面推动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进而又带来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参考2:观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相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长期势不两立;但在发展过程中,两种制度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发展。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曾纠集武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疯狂的进攻,妄图把苏俄扼杀于襁褓之中。二战前夕的慕尼黑阴谋,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小国弱国利益来换取对德的和平幻想,并企图祸水东引,诱导德国进攻苏联。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进而逐渐形成美苏的两极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方面,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处于混乱、恐慌甚至绝望中的西方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完全免疫。西方国家纷纷检讨自己,学习苏联,加大国家对经济宏观控的力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正确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小结: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和学习、借鉴。在现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参考3:观点:20世纪,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等。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和扩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使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还有核武器问题、基因技术问题等。小结: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是20世纪人类身处其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详解】本题据材料“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例如:观点: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瓜分世界、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传播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即可。点睛: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观点中挑选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殖民主义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科技进步的作用与影响等知识,据此即可进行论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9 10:32: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163.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