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3.04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当我们搬新家时,首先会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来熟悉这个新的空间,进而熟悉整个大楼、小区乃至周边街区的空间构成。在这个过程中,家、大楼、社区经由无数神经元的编码,在脑中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这种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读一本书,也常常始于一次空间探索。比如很多读者习惯先浏览目录,然后再粗略翻阅,在这个过程中,这本书就在你的脑子里初步建立了一幅认知地图。接下来的正式阅读,有的读者会从头读到尾,有的则会拣自己最感兴趣的先睹为快,但不论哪种阅读方式,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很自然地理顺各篇文章的编排顺序,不会因为自己最先读了其中哪一篇,或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就在日后回忆时误以为它是全书的第一篇文章。建立该认知地图的台前英雄自然非视觉莫属,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罗特科普夫已经发现,我们是以定位的方式来回忆书中一段段文字的。你或许很容易想起《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一段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什么位置,就如同你很容易想起某家小吃店位于你从家到学校途中的什么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起到了帮助定位的主导作用。 幕后英雄则包括触觉和运动觉。当你手捧书读时,你左右两只手不仅拿捏的书页厚度会发生定量变化,而且会感受到书两侧的重量也发生了定量变化,这些经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各种物理信息,构成了你定位本文在书中所处位置的线索。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较之于通过电子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阅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着发生的,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个修辞也只适用于纸质书。回忆一本纸质书时,我们会在脑海里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其内容结构,需要调用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而对于一本电子书,它就如同一卷卫生纸完全展开之后的样子,没有厚度,长度也不确定,读者把握不了全局,也就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提取。你能想象你走在一个所有建筑都长得一模一样而且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城市里的情形吗?这对应的正是电子书的情况:我们使用的是同一部电子阅读器或同款阅读软件,所有电子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除了长度不同,它们不存在外观上的差异。(摘编自喻柏雅《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有删改)材料二:提起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网上那个“泡面盖子”的戏称。这个戏称半开玩笑地点出了时髦的电子阅读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这一事实。《文学报》刊登的一项针对英国2000名成年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将近三分之二)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其中46%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喜欢“翻页”的感觉,而42%的人则认为“书在手中”的感觉让他们更能沉浸到阅读之中。16%的人指出,纸质书让他们回忆起在图书馆的岁月。也有一些喜欢纸质书的读者们给出了十分有趣的理由——纸质书能够放在书架上作装饰,在疫情期间频繁使用视频对话软件时,可以很自然地将书架作为背景,既不杂乱,也体现个人的品位。“人们更喜欢阅读实体书,可能是因为与数字格式相比,真实书籍有一种更‘持久’的感觉”,心理学家图罗尼博士表示,“而我们误以为阅读仅仅是一场脑力的活动”。实际上,阅读的身体经验对读者十分关键。如果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书本在手中的重量,闻到纸页的味道,就会同时用到多种感官和多个脑区,处理信息也会更快更高效。而电子阅读器却消除你阅读时所有的身体感官记忆——封面的图案、书的大小、形状、字体,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以及对书本内容本身的记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的载体与内容或许同样重要。比如,书本纸页印刷中不同位置的留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许多诗人会利用行与行、字与字的间距的调整来变化情 感表达的强度,以及给予读者更多的回味与想象空间。此外,页面边距的变化也影响着注释形式的变化。例如下边距的大面积留白为脚注提供了空间,而脚注本身则使得线性的阅读过程被中断,人们在阅读完一页文字后,会进入脚注的内容中而不是匆匆阅读下一页。不过,电子媒介亦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电子书籍往往内置检索链接,可以即刻查找不懂的字词。同时,读者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更便捷地同步到云端,进入到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读者共享。电子媒介作为知识网络节点的这一特性,也被学者称作一种知识边界的扩充,它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形态,让知识成为一个在协作中生产、共享、创造的生成物,而不是一种被垄断的固定形态。此外,电子书籍便于携带的特点,也很适合通勤阅读。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最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改编自《新京报》《相比于电子书,人们更爱纸质书吗》)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解释。B.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协同运作,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地图,回忆相关阅读内容。C.阅读纸质书时,读者构建认知地图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D.大多数被调查的英国读者更喜欢纸质书的理由是与他们本人的阅读体验感相关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电子书能同步云端实现共享,让知识的生产、创造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功能纸质书难以实现。B.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可见电子书的受众没有纸质书的受众有品位。C.阅读纸质书下边距的留白处的“脚注”,会让原本的线性阅读被打断,而电子书就不存在这一缺点。D.如果纸质书的篇幅不超过三十页,读者能调动物理信息帮助记忆书本内容的效果就明显优于电子书。3.根据材料,下列对“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翻阅一本新的纸质书,就像探索一个新建筑的内部空间。B.回忆读过的纸质书,会按照它的物理模样重塑内容结构。C.调取纸质书的内容,像在一座建筑里按着地图找到目标。D.整齐堆放在书架上的纸质书,就像建筑群一样可供欣赏。4.Kindle阅读器被吐槽为“泡面盖子”,倘若你是某电子阅读器研发负责人,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电子阅读器应朝着哪些方向去研发。【答案】1.C2.A3.D4.①尽可能满足人体多种感官阅读体验,充分调动除视觉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或“物理体 验”),如触觉、嗅觉和运动觉等。②注重阅读器本身或软件设计的个性化差异,比如不同书籍的字体、字号和排版尽可能有差异。③进一步强化电子阅读器的检索、共享、便携等优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读者构建认知地图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顺序”错误。由原文“很多读者习惯先浏览目录,然后再粗略翻阅……”可知,并不是“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电子书的受众没有纸质书的受众有品位”错误。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是因为读者在通勤的状态下,基于便携和碎片时间消遣等需求而做出的选择,并不能因此得出电子书的受众没有纸质书的受众有品位的结论。C.“电子书就不存在这一缺点”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电子书籍往往内置检索链接,可以即刻查找不懂的字词……”,而查阅的过程自然也会使原本的线性阅读被打断。D.“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只是一个实验案例,不代表绝对的数字标准;而且综合阅读材料的观点,目前,不论篇幅,纸质书的阅读记忆效果普遍好于电子书。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句话是在打比方说明书籍阅读过程中的感知特点,并不是指对书籍群体外观的欣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实际上,阅读的身体经验对读者十分关键。如果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书本在手中的重量,闻到纸页的味道,就会同时用到多种感官和多个脑区,处理信息也会更快更高效”可知,要满足人体多种感官阅读体验。从“电子阅读器却消除你阅读时所有的身体感官记忆——封面的图案、书的大小、形状、字体,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以及对书本内容本身的记忆”可知,要注重阅读器和软件设计的个性化差异。 从“电子媒介亦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电子书籍往往内置检索链接……同时,读者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更便捷地同步到云端,进入到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读者共享……”“此外,电子书籍便于携带的特点,也很适合通勤阅读……”可知,要进一步提升检索、共享、便携等优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玻璃城市喻永军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赵子扬伸出手, 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节选自《湖南文学》)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赵子扬让两人“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B.赵欣与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C.赵欣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D.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C.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了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的变化。7.小说前文写到腾格里沙漠,结尾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这两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8.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5.D6.C7.①真实的腾格里沙漠并没有带给赵欣他们浪漫的感受,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为下文写城市建设者生活张本。②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表现了他历险后复杂的心情。③前后两次写腾格里沙漠,以表现赵欣他们前后的变化,再现了他们成长的经历,引发读者思考。8.①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是美好城市生活的象征,是城市建设者的劳动成果,以“玻璃城市”为题,赞美了城市建设者。②玻璃城市的美丽光鲜与城市建设者的艰辛、劳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与情感表达。③“玻璃城市”是赵欣对城市的感受与评价,正是在这座城市的经历让他认识到父辈工作的劳苦与艰辛,获得精神成长,以“玻璃城市”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成长。【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表述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赵子扬让他们‘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干好活,原因应是两个人还是高中生,不应该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还要打工,还是高空作业,所以赵子扬拒绝。B.“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表述错误。文中只说“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甚至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是和书本上、想象中不太一样,让两人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并也有些失落,没有说是失望。C.“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工作”表述错误。文中“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不是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只是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后来适应之后,他做的很好。 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分析错误,这一情节并没有轻视的意思,这是对父亲这样的城市建设者的真实处境的描述。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对腾格里沙漠的描写,“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真实的腾格里沙漠并没有带给赵欣他们浪漫的感受,让他们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表明赵欣他们没有经过生活的实际历练,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为下文写城市建设者生活张本。在后文中,赵欣真正感受到城市建设者生活的艰苦与危险,尤其是与父亲一起经历了沙尘暴的危机,“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小说第二次出现腾格里沙漠,“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此时的赵欣经历了在吊篮上的危险历程,在精神上已经得到成长,他看到父亲为了救自己不顾他自己的安危而受伤,所以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表现了历险后心情的复杂。这两次写腾格里沙漠,是为了表现赵欣他们前后的变化,在经历了真实的城市建造者的生活之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这两次描写再现了他们成长的经历,引发读者思考。【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以“玻璃城市”作为标题,首先,“玻璃城市”给人以光明、干净的感觉,是高贵、陌生、美丽和幸福生活的象征,这样美好的城市都出自城市建设者之手,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他们奉献的见证,所以,以“玻璃城市”为题,体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赞美。其次,通过对赵子扬工作生活的描写,写出了城市建设者工作的艰辛和危险,美丽的“ 玻璃城市”是建立在城市建设者的艰辛工作之上的,这就使玻璃城市的美丽光鲜与城市建设者的艰辛、劳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建设者的崇高赞美之情,也强化了小说的主题。“玻璃城市”之名出自赵欣之口,“……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是赵欣对城市的感受与评价,但在城市的光鲜外表之下,是城市建设者们艰苦的劳动和付出,在经过亲身的体验之后,正是在这座城市的经历让赵欣认识到父辈工作的劳苦与艰辛,获得精神成长,所以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①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过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注]①秦缪公:即秦穆公。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B.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C.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D.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诸侯之所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则过无道闻”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C.“以其故数饮食”与“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D.“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使自己狼狈而逃。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13.在前几位回报敌情的使者被宋王杀死之后,最后一位宋使者为何能幸免于难?请简要概括原因。【答案】9.C10.A11.C12.(1)秦贼果然到了,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2)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兵器,锻铸后把(它们)做成了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13.①宋王昏庸自大,听不进真话;②使者迎合宋王的心理,谎报军情。【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分开,在“至”后断句,排除BD;“宋之强”和“齐兵之弱”两句句式工整,相互对应。“恶能如此”意为“怎么可能这样呢”,“恶”疑问副词,应在“恶”前、“弱”后断句,排除A。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亡”,使……灭亡;“亡”,丢失。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句意: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B.正确。“道”,方法、办法;“道”,道理、法则。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句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C.正确。“故”,缘故、原因;“故”,所以。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句意: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D.正确。“说”都通“悦”,高兴、喜欢。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句意: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错误,结合原文“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可知,这是淳于髡的自谦之辞。选项“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最终;“生缚”,活活捆起来;“禽”,捉住。(2)“兵”,兵器;“金人十二”,十二个铜人;“弱”,削弱。【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可知,宋王昏庸自大,听不进真话; 结合原文“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可知,使者迎合宋王的心理,谎报军情。参考译文: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秦贼果然到了,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齐王想用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能低下,不足够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而任用他。”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怎么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呢?我的才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你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那样,或者像舜那样如何?”齐王自以为比尧舜贤明,他怎么可以被开导劝谏呢?劝谏如果不被接受,那么不使国家灭亡的君王很少啊。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不是大王难道谁还能用这样的弓?”齐宣王的真实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他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岂不可悲吗!所以祸乱国家的君主,弊病存在于用的弓实际是三石而自以为有九石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塞上(节选) 高适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①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②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③。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注】①转斗:久战。②按节:按辔徐行。③谟:计谋,谋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五言古体诗,对于边关战事,略写见闻,详写所感,思虑幽深。B.首二句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重局势,“涨”字突出敌人的嚣张气焰。C.诗人感念朝廷恩德,希望为国效力,却遗憾自己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D.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寄寓壮烈之气,显出悲壮沉雄的本色。15.高适在本诗与《燕歌行》中都写到“李将军”,请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4.C15.(1)相同点:都借“李将军”表达了愿意为国征战,建立功勋,以身许国的情感。(2)不同点:①《燕歌行》以戍边士卒的口吻表达对玩忽职守、军前享乐的将领的批判。②本诗主要借“李将军”表达了对朝廷及政策的不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感念朝廷恩德”错误。诗中“感激”的意思是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感念古人功业,有效古人献纵横长策的愿望。“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错误。最后一联是感慨自己空有壮志奇才却报国无门,而不是说自己是一介无用的书生。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借“李将军”表达了愿意为国征战,建立功勋,以身许国的情感。本诗“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善战,早靖边尘。“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二句写作者缅怀李将军后的满怀激情,这二句句意为我因此而心中常常满怀感动奋发之情,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燕歌行》结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引用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愿意像当年李将军那样为国征战,建立功勋,以身许国的情感。不同点:①《燕歌行》以戍边士卒的口吻表达对玩忽职守、军前享乐的将领的批判。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②本诗“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说李广曾受命统军于此。“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这两句是说李广主持边庭时,采用横扫大漠的全面进攻,短时间内便使匈奴全面崩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时政的主张,即应出战主动迅速,速战速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应被动辗转久战。“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郁纡”,心中郁结不伸的样子,意为自己满怀雄才大略,无处陈述,壮志不得施展,面对山河空有一腔怅恨。根据诗歌内容可知本诗主要借“李将军”表达了对朝廷及政策的不满。(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其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作者交代陈涉的身份时,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3)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4)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答案】①.推此志也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氓隶之人⑤.锦瑟无端五十弦⑥.一弦一柱思华年⑦.楼船夜雪瓜洲渡⑧.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瓮牖”“枢”“氓”“洲”。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①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②。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③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C.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1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B.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C.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D.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答案】17.①毫不掩饰②一枝独秀③淋漓尽致18.B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强调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完全不遮掩,可以用“毫不掩饰”。毫不掩饰:完全不加以遮掩、矫饰。②语境“在于成片的气势”强调荷花之美在于“成片”,而不在于“一枝”,可以用“一枝独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③语境“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强调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很彻底,可以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此处用“淋漓尽致”的前一种意思。【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中的书名号运用错误,句中“爱莲”是为了突出强调,因此“《爱莲》”中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故选B。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二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触手可及。(),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B.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C.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D.童年是不可复制,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0.D21.①运用修辞手法,原句以“白帆”借代“帆船”,“夕阳如血”运用了比喻;色彩对比鲜明,“白帆”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②原句画面感更强烈,改句无此效果。③运用整句(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改句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上文“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创作宝库”可知,“成为……血液和命脉”的“情怀和精神”应该是“故乡”给予的,而不是“童年”,排除AB。和后文“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衔接紧密的应是“情怀和精神”,因此“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应放在后面,排除C。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二者的不同,重点在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然后分析文中使用这些技巧的效果。从修辞角度来看,文中“白帆”以“帆”代船,突出船的色泽,“夕阳如血”使用比喻,凸显夕阳的红艳,两种色彩构成强烈对比,色彩鲜明,画面感很强,改后的句子称“帆船”“夕阳”,缺少色彩词,画面感不强。从句式角度来看,文中“白帆远去,夕阳如血”都是主谓结构,结构相似,“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都是偏正结构,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而改后,“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是偏正结构,而“河流纵横交错”是主谓结构,结构不一致,是散句,这就缺少节奏感。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 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 ,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立意:1.固“本”强“末”。2.厚积才能“勃”发。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2:24: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8.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