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 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材料三:(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陈忠实《白鹿原》节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3分)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美]马克·吐温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淘洗了不少的含金沙,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他们把地层表面给挖了个遍,然后就离开了这里。在那一带附近的乡间,沿着那些布满尘土的道路,时而会发现一些用圆木搭建起来的孤寂的小木屋,这是在最早的淘金时代由第一批淘金人修建的,偶尔,这些小木屋仍然有人居住。 那么,你就可以断定这居住者就是当初建造这个小木屋的拓荒人;你还能断定他之所以住在那儿的原因——虽然他曾有机会回到家乡,回到州里去过好日子,但是他不愿回去,而宁愿丢弃财产,他感到羞耻,于是决定与所有的亲人朋友断绝往来,好像他已经死去似的。这是一片孤寂荒芜的土地!除了使人昏昏欲睡的昆虫的嗡嗡声,辽阔的草地和树林静寂安宁,别无声息;杳无人烟,兽类绝迹;任什么也不能使你打起精神,使你觉得活着是件乐事。因此,在一天过了正午不久,当我终于发现一个人的时候,我油然生出一种感激之情,精神极为振奋。这是一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他正站在一间覆盖着玫瑰花的小巧舒适的村舍门旁。这是那种我已提到过的村舍,不过,这一间可没有被遗弃的样子;它的外观表明有人住在里面,而且它还受到主人的宠爱,关心和照料。当然,我受到了主人的邀请,主人叫我不要客气——这是乡下的惯例。好几个星期以来,我日日夜夜和矿工们的小木屋打交道,那是一种艰苦、凄凉的生活,没有欢乐,而这里,却是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之地。它能让人疲倦的双眼得到休憩,能使人的某种天性得以更新。我没有想到,房间里的一切会给我的灵魂以这样的慰藉:那糊墙纸,那些带框的版画,铺在沙发的扶手和靠背上的色彩鲜艳的小垫布和台灯座下的衬垫,几把温莎时代的细骨靠椅,还有陈列着海贝、书籍和瓷花瓶的锃光透亮的古董架,以及那种随意搁置物品的细巧方法和风格,它们是女人的手在干活的痕迹。那男人心满意足地说:“都是她弄的;都是她亲手弄的——全都是。这儿没一样东西不是她亲手摸过的。”“她过了十九岁的生日,我们就是在她生日那天结的婚。你见到她的时候——哦,只有等一等你才能见到她!”“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在家?”“哦,她现在不在家。她探望亲人去了。他们住在离这儿四五十英里远的地方。到今天,她已经走了两个星期了。”“你估计她什么时候回来?”“今天是星期三。她星期六晚上回来,可能在九点钟左右。”我感到一阵强烈的失望。“我很遗憾,因为那时候我已经走了。”我惋惜地说。“已经走了?不,你为什么要走呢?请别走吧,她会非常失望的。”最后,我决定留下来。那天晚上,我们安安静静地抽着烟斗聊天,一直聊到深夜。很久以来,我确实没有过这么愉快这么悠闲的时光了。星期四来了,又轻松自在地溜走了。黄昏时分,一个大个子矿工从三英里外来到这儿。他是那种头发灰白、无依无靠的拓荒者。他用沉着、庄重的口气同我们热情地打过招呼,然后说:“我只是顺便来问问小夫人的情况,她什么时候回来?她有信来吗?”“哦,是的,有一封信,你愿意听听吗?汤姆?”“呢,如果你不介意,我想我是愿意听听的,亨利!”亨利从皮夹子里把信拿出来,他读了来信的大部分——这是一件她亲手完成的妩媚优雅的作品,充满着爱恋、安详的感情。星期六下午,亨利已经是第四次拉着我沿着大路走到一处,从那儿我们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他总是站在那儿,手搭凉棚,眺望着。当夜幕开始降临的时候,汤姆和乔也来了。于是大家就动手用鲜花把屋子装饰起来。时间快到九点了。亨利站在门口,眼睛直盯着大路,内心的痛苦折磨得他有些站立不稳。伙伴们几次让他举起杯来为他妻子的健康和平安干杯。他刚喝完酒,时钟开始敲九点。他听着钟敲完,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他说:“伙伴们,我很害怕,帮帮我——我要躺下!”他们扶他到沙发上,他躺下去开始打起瞌睡来。可是一会儿,像人在睡梦中说话一样,他说:“我听见马蹄声了吧?是他们来了吗?”话还没说完他就几乎睡着了。这些人马上灵巧地帮他脱了衣服,把他抱到卧室的床上,给他盖好了被子。他们关上了门,走了回来,于是他们似乎就准备动身离开了。我说:“别走呀,先生们,她不认识我呀,我是个生人。”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乔说:“她?可怜的人儿,她死了19年啦!” “死了?”“或许比这更糟哪。她结婚半年后回家探望她的亲人,在回来的路上,就在星期六的晚上,在离这儿五英里的地方被印第安人抢走啦。从此以后就再没听到过她的消息。”“结果他就神经失常了吗?”“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没再清醒过。不过他只是每年到这个时候才更糟。在她要回来的前三天,我们就开始到这儿来,鼓励他打起精神,问问他是否接到她的来信,星期六我们都到这儿来,用鲜花装点屋子,为舞会作好一切准备。“19年来,我们年年都这样做。第一年的星期六我们有27个人,还不算姑娘们;现在只有我们3人了,姑娘们都走了。我们给他吃药让他睡觉,要不他会发疯的。“于是他又会乖乖地等着来年——想着她和他在一起,直到这最后的三四天,他又开始寻找她,拿出那封可怜的旧信,我们就来请求他读给我们听。上帝啊,她是一个可爱的人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回忆往事的方式,写了“我”来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和那里的居住者交往中发生的故事。B.那仅存的几个还居住在小木屋里的拓荒人之所以还没有离开这里,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赚到钱,便羞于回乡。C.“我”和男主人公聊天,一直聊到深夜,体现出“我”很有亲和力,在短时间内就和亨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D.小说结尾在男主人公精神失常及邻居感慨的言语中戛然而止,在急剧的反转中把对美好的期待变成了一次对人性的洗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从皮夹子里把信拿出来”的细节表现出亨利对信十分珍惜;“手搭凉棚,眺望着”这一细节表现出他对妻子归来的期盼。B.“使人昏昏欲睡的昆虫的嗡嗡声”衬托出“辽阔的草地和树林静寂安宁”,这让来到这寂寞荒芜的土地上的“我”有了闲适之感。C.小说对房间的摆设进行了描写,突出了男主人公介绍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洁净、热爱生活的人,体现了男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也是我决定留下来等待女主人公的原因之一。D.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讽刺小说大师,他的诸多作品或是诙谐滑稽、或是讽刺世事,但这部短篇小说风格殊异,令人感慨,是历经沧桑后的鲜活和唯美。8.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黑格尔曾提出悲剧“冲突理论”,他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种:自然状态中的冲突、心灵冲突、理想的冲突。请任选两种,结合文本谈谈这些“冲突”在这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仲连,欲爵之。仲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B.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C.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D.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横秦,指齐与秦“连横”。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B.“裂地定封”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C.“穷年没寿”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中的“寿”含义不同。D.陶卫,魏冉和商鞅的并称,形容非常富裕。魏冉,战国秦大臣,曾封于陶邑;商鞅,战国时卫人,亦称卫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费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用一支箭射了一封书信给燕军将领,成为压垮燕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B.鲁仲连谈到墨翟、孙膑、吴起,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为下文展望燕将回国后的前景作铺垫。C.鲁仲连反复劝说燕将权衡得失,并为他指明两条出路,言辞恳切,寓情于理,感人肺腑。燕将接到书信后,大哭三日但仍然犹豫不决。D.攻下聊城后论功行赏,齐王想要封他爵位,但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逃到海边隐居起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2)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14.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分析了内外形势,极力劝说燕将放弃聊城,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登快阁①〔宋〕黄庭坚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15.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B.首联“倚晚晴”写出诗人趁傍晚天晴登快阁欣赏美景的轻快心情。C.颈联以“绝弦”写自己缺少知音,而以“青眼”写自己青睐美酒。D.尾联写自己愿意与白鸥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1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17.(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_________,________”。(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4)《望海潮》中哪句写街巷桥河的美,哪句写居民住宅的雅致:“_________,________”。(5)《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6)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紧张到掉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几乎所有铲屎官都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已经很小心地照料了,为什么自家宠物还是会莫名其妙地生病。当你带着它们去看病时,就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词,那就是“应激反应”。不同种类的宠物,应激反应的表现不同,反应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但总的来说,一旦宠物产生应激,轻则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精神紧张、食欲不振、炸毛和呼吸加速等现象,①,如腹泻、呕吐和免疫力下降等。对于猫狗等有换毛习性的动物,应激反应还可能导致提前脱毛。②,例如曾有人强行遛猫导致猫猝死。③,但其实它本身是一种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动物的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这种瞬时能力的提高虽然会影响机体内各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前面提到的有害副作用,但它对动物的生存却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遇到天敌时,斑马会立即逃跑,而像豪猪这种自带武器的动物则会立即竖起身上的刺准备战斗。宠物虽然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很少遇到被捕食的情况,(),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宠物身上看到这种反应。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但来自祖先的应激反应能力依然保留在它们身上B.但它们依然保留着来自祖先的应激反应能力C.但被祖先遗传下来的应激反应能力依然被它们保留在身上D.但它们依然保留着被祖先遗传下来的应激反应能力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5分)20.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及寓意。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3分)D应理解材料一原文“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的言外之意。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C.“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这里说的应该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故选D】2.(3分)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3.(3分)A【A项“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4.(4分)【①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法治国,但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③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答对一点得2分,能围绕“礼治”和“法治”的关系来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4分)【①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②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③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答对2点得4分。其他答案如“乡土社会是人治社会”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3分)C【C项“体现出“我'很有亲和力”的理解于文无据,这里写二人聊天,说明亨利在没犯病时是个很正常的人,这也是二人在等女主人回来时打发时间的方式。】7.(3分)B【“这让来到这寂寞荒芜的土地上的“我'有了闲适之感”分析错误,从后文“任什么也不能使你打起精神,使你觉得活着是件乐事”来看,这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使““我'有了闲适之感”,而是一种死寂、无生气之感。】8.(6分)【①第一人称将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内,拉近与读者之间距离。“我”是以矿工的身份见证了亨利在邻居的帮助等待一直未出现的妻子的故事。②通过“我”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我”无法讲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只能通过观察周边景物、房间内的摆设和人物精神面貌,聆听亨利讲述与妻子的故事,以及与邻居们的对话,一步步揭开谜底。③“我”倾注了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通过“我”的视角来刻画亨利和汤姆等人物形象。④“我”对美好的期待在急剧的反转中变成了一次对人性的洗礼,故事是悲剧性的,但却闪耀着丝丝亮色,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6分)【①外部自然环境的冲突:很多年前的“风景宜人”“人烟稠密”与现在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时空上的尖锐冲突,自然美景本是无可挑剔,但是人类的足迹改变了这种状态;“覆盖着玫瑰花的小巧舒适的村舍”与“圆木搭建起来的孤寂的小木屋”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居住环境上的冲突。②心灵冲突:亨利表面光鲜幸福,实则精神崩溃,但在他无法承受巨大痛苦时候,他又记住了那些美好的回忆,从而获得活下去的精神支撑;邻居们生活“艰苦凄凉”,外貌上也是“头发灰白”,心中充满伤感和无奈,但仍保留一颗善良的心,为精神失常的亨利提供帮助。③理想冲突:亨利爱妻心切,多年坚守,这样的愿望在现实中却遇到阻力,但他更加坚定的是等待与期盼的意志,这对冲突无法调和;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一无所获的“我”怀着一种对美好的期待,决定留下来等待女主人公归来,但最后却见证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评分标准:答对每点得3分,本题最多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3分)C【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 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译文: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11.(3分)A.【A.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B.“裂地定封”中的“封”是“封地”的意思,是名词,“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是“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是名词。肆:延伸、扩张。封:疆界。C.“穷年没寿”中的“寿”是“寿命”的意思,“沛公奉卮酒为寿”中的“寿”是“祝酒”的意思。】12.(3分)D.【“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理解错误,由“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可知,鲁仲连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拒绝封赏恰恰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13.(8分)【(1)(齐国)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4分)[评分标准]“以为”(1分),若(1分),“坚守”(1分),句意1分】(2)(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意向),是否也能放弃燕国和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到齐国呢?(4分)[评分标准]“亡意”(1分);捐(1分);东游(1分);疑问句(1分)】14.(3分)①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燕军已无他国援助,加之燕国援军迟迟未到。(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②齐国全力以赴攻打聊城,对聊城志在必得。(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③燕国内部发生动乱,国家衰败,君臣束手无策,祸患丛起,民心浮动。(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④聊城百姓已经疲惫不堪,无法与齐军抗衡。(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每答对1点给1分,本题最多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不会先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君王。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在聊城,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勇武;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您不要再犹豫了,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而且燕国发生动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迷惑。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将军的才能已为天下所共见!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就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是否能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魏冉、商鞅一样富有,取得封地封号代代沿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慎重考虑,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即使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行为卑贱使人格受辱。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 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15.(3分)A16.(6分)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③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④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评分标准:①到④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7.(12分)(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4)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8.(3分)B.【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以确定语段的陈述对象为宠物,而非“应激反应能力”,所以可以排除B、C两项。而D项“被祖先遗传下来”的说法不合逻辑,所以排除。】19.(6分)【①重则在生理上出现病症②最严重的应激反应会致动物死亡③虽然应激反应对动物有负面作用(每答对1处得2分,意思相符即可)】20.(5分)参考答案:①摄像机、手拿话筒、纸笔,等待拍摄救援场面溺水者只露出一只手,急待救援;岸上一群记者架起。②抨击了新闻界以功利至上、违背职业道德,缺失人道关怀甚至做人良知的荒谬现象。(评分标准:画面描述3分,寓意2分)21.(60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等级文作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20~16分)(15~11分)(10~6分)(5~0分)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有什么内容思想健康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语言流畅语言通顺语言基本通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清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丰富较丰富略显丰富个别例子较好有文采较有文采略有文采个别语句较精彩有创意较有创意略有创意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3.其他(1)错别字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不足扣分A.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B.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C.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D.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E.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F.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G.完全空白的,评0分。21.写作指导材料从“进”“退”“达”的三元观点来阐释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行文前,应先明确材料的多重涵义:其一,理论层面,“进”与“退”是相对立的,而“达”是在“进”而不能前时,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平衡;其二,实践层面,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你我都是在求“进”,但是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唯有“退”才能“达”;其三,心理层面,“达”是看淡“进”“退”,“进”也不喜,“退”也不悲,唯有“达”才能平衡心态。所以,理清这三个层面,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行文布局。三元关系的材料,在写作时,不能只写其中一面或两面,应面面俱到,形成有机整合的关系,才能彰显思考的全面性与逻辑的思辨性。参考立意:进退中成就豁达的人生;进退自如,通达人生等等。于智慧中进退,以豁达待人生“进”向前,“退”向后,“达”则通达,豁达。在漫漫人生中有太多进退抉择犹豫不决,若不能以豁达的眼光看待每一步,便会停滞不前,迷失自我。故私以为,应于智慧中进退,以豁达待人生,方能行远而路广。于智慧中进退,参悟大道之理,用豁达眼界观人生,方能远航。“明得失,知进退。”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对我们而言,一路向前是我们人生一直遵循的步伐。求学,处友再到从业,我们都是以进为先,甚至还认为后退便是失败。其实不然。有时,当此路不通时,以退为进何尝不是另一种选择的方式?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若执着于一时的进,蒙蔽了双眼,反而只会导致原地不前。唯有放眼大局,以豁达之心看待人生起伏,以进为前,以退为进,在这一前一后间才能下好人生这盘棋。于智慧中进退,随心之所志,豁达大度,成就无悔人生。“进”“退”“达”三个字包含着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懂得其中的道理,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于世间,做无悔的自我。且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进得无畏,进得无悔;且惜,“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的唐寅,退得狂放,退得豁达;且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逋,退出了官场,走进了那片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正因为他们敢于“进”,又敢于“退”,随心之所向,不被世俗摆布,才能拥有“达”的境界。愿你我都能智慧前行,在人生道路上越行越远,越走越宽,成就豁达无悔的人生。羡子少年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吾辈青年应当学习“进”“退”“达”三看间的奥秘与联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清醒知进退,不惧前路难。时代昂扬向的曲线,应该是中国青年的生命轨迹。吾辈青年应有“劈波斩浪竞百舸,满船梦压星河”的远大理想;有“立马昆仑追风去,浮舟沧海击水回”的豪情壮志。不畏将来,俯身蹚水,肩挑日月,煅自烈火,覆过薄冰。我们不执着一味求进,而以退为进,成就自我,实现理想大业与国同在。山山而川,潺潺而溪,巍巍山河作证,悠悠岁月为名。愿吾辈青年于进退有序,以豁达待人生,不斥微芒而造炬成阳,为时代家国共聚磅礴之力,共谱晏河清之华章。评点文章逻辑缜密,主题突出。首先,按照一般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布局,即“于智慧中进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于智慧中退”,最后立足于“吾辈青年”该怎么做,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其次,运用多证手法,即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使文章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后,引用了多句诗句,使文章诗意盎然,豁然大气,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2:15:03 页数:11
价格:¥2 大小:529.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