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2年7月6日上午9:00—11:30】南充市2021-2022学年度下期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1923年,鲁迅编辑了他最重的小说集《呐喊》;1924年,鲁迅开始创作《彷徨》。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高峰期之间的一年。1923年,鲁迅几乎停止了写作,除了不间断地写日记。②1922年年底,鲁迅写了著名的《<呐喊>自序》。这篇著名的文章实际上是他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作为第一篇真诚揭示他内心的文章,对于读者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鲁迅在“呐喊”的叙述中添加了多少“彷徨”的色彩?又隐含了多少走进1923年时的心态密码呢?③《<呐喊>自序》以“梦”开始,旨在指出《呐喊》创作的“起源”,接下来,文章回顾了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包括父亲的疾病、在南京的学习、在日本仙台的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筹办《新生》及失败后的孤独,这是鲁迅首次以书面文字的形式集中披露他的经历。《<呐喊>自序》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进行的,虽然表面上相对平静和流畅,尽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语气,给人一种脱离过去的感觉,但平静的叙述背后有一种模糊的悲伤,这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克制和紧张。④《<呐喊>自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键词“寂寞”“无聊”“悲哀”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绝望;二是鲁迅公开承认了他的“呐喊”是含蓄的,《呐喊》实际上不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当鲁迅在文章中描绘孤独时,他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状态中,表达的是寂寞、无聊、悲哀的荒原感,这给《呐喊》增添了“彷徨”的色彩。通 过《<呐喊>自序》,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当时的绝望感受。孤独给了他内心前所未有的自由,并最终允许他自由地揭示创作《呐喊》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了过去,同时讲述了此刻的绝望。⑤鲁迅经历了人生的两个低谷,一个是S会馆时期,另一个是1923年。如果说S会馆时期仍对时代和社会抱有希望,那么,1923年的绝望则是致命的。周氏兄弟的分裂也恰好发生在1923年,这一年应该是鲁迅生命的最低点。⑥创作《彷徨》打破了鲁迅一年来的沉默,也记录了他绝望的旅程。鲁迅这一阶段的创作表现出与《呐喊》不同的创作意图,在《呐喊》中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此时以各种方式凸显出来。鲁迅在介绍《彷徨》时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显然,“战斗的意气”指启蒙的原始动机,“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则是说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⑦因此,《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不但比《呐喊》中多得多,而且作品中的“我”不是《呐喊》中的小说叙述者或事件的客观见证人,而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评的对象,即便是那些没有出现第一人称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鲁迅通过《行程》,将自我情感置于绝望之中,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都将故事过程的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分开了,在这些小说的结尾,“我”从主人公的“沉重”中解放出来,向另一个方向走去。从这种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已经确立了一种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⑧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后,鲁迅以更坚定、更冷静的态度进入了现实生活。他经历并最终平静下来的精神风暴,已经被内化为他非凡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树立了“民族魂”的伟大形象。⑨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鲁迅,是在1923年之后才得以诞生的。(摘编自《如何阅读<呐喊><彷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呐喊>自序》是鲁迅对“呐喊”时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真诚地揭示了他的内心。B.《<呐喊>自序》采用一种相当复杂的叙述形式,回顾了鲁迅过去经历中的重要片段。C.《<呐喊>自序》中,鲁迅公开承认其“呐喊”是含蓄的,因为当时的他深深的绝望。D.《<呐喊>自序》以自我回顾的形式结束过去,是我们理解鲁迅当时绝望感受的重要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923年是鲁迅创作的分水岭,文章据此论述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创作情 况。B.文章以《<呐喊>自序》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创作时期的真实的内心状态。C.文章第⑥段运用引证法,通过引述鲁迅自己的话,起到了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的作用。D.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紧承第⑥段的论述,并与之构成层进式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经历了1923年艰难的自我转变,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坚定、更加冷静的态度。B.《彷徨》记录了鲁迅绝望的旅程,凸显了自我意识,虽创作不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但启蒙的原始动机却“冷得不少”。C.从《孔乙己》《祝福》《伤逝》三篇作品中的“我”的经历和形象塑造,都可以看出鲁迅告别旧我、超越自己的新意图。D.1923年是周氏兄弟关系分裂的一年,故而鲁迅在这一年的绝望是致命的,这年也就成为了鲁迅整个生命中的最低点。【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为当时的他深深的绝望”错,原文说“《自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键词……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绝望;二是鲁迅公开承认了他的‘呐喊’是含蓄的”,由此可知,当时“呐喊’的含蓄”和“深深的绝望”是并列于《自序》中值得注意的两点,二者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构成层进式的结构”错,根据第⑦段开头的“因此”可知,第⑦段与第⑥段之间并非层进式的结构。故选D。【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凸显了自我意识”错,“凸显”的应该是“《呐喊》中被压制的自我意识”。C.“都可以看出鲁迅……的新意图”错,《孔乙己》是《呐喊》中的作品,不能表现鲁迅的新意图。D.“故而”错,鲁迅的绝望并不只是因为“周氏兄弟的分裂”,还有时代与社会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材料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用户获取音频、视频、图文等信息的成本,也降低了内容生产者作品创作和传播成本,行业进入门槛随之降低,吸引了大量内容创作者入局。知识付费内容生产者从最初的行业大V、KOL等专业人士逐渐转向“全民皆师”的局面,不论是行业专家还是精通某个领域的普通知识传播者,均有机会成为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者。特别是时下流行的零工经济更激发了知识付费生产端“全民皆师”趋势。在传统概念上,UGC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方式,PGC则是以专业机构或团体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全民皆师”作为知识付费行业内容生产者的一个新特点,即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是一种PGC+UGC的模式,即为UGC形式产出的相对接近PGC的专业内容,兼具UGC的个性化特征与PGC的精良制作。材料三“35岁+”群体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偏好和消费能力的凸显正对知识付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35岁+”群体购买知识付费的比例达到58.8%,其中主要购买者年龄范围为35~45岁。该类人群文化素养和收入水平较高,心智审美相对成熟、具备一定消费能力,对真正有价值且能丰富内心的内容付费意愿较强。与世俗的追求名利不同,“35岁+”群体的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偏好和消费体现了“焦虑”“捷径”等关键词。同时具备中年危机与家庭意识,催生了其内心的觉醒,他们开始主动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及本质状态,面对事业、金钱、家庭、健康等重重关卡,通过知识付费的手段去获取信息和方法。这一现象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的主流。材料四 通过算法推荐,平台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掌握大量数据分析技术的平台而言,其算法团队基于海量用户行为进行建模,分析用户需求,能提高流量转化效率和运营效率,在竞争中不断占领新高地。譬如百度的算法团队基于百度海量用户行为借助AI技术建模,通过深度个性化的付费推荐系统,精准刻画付费用户和付费作者的画像,助力百家号付费专栏和训练营在流量运营、用户运营、作者运营等多维度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用户与付费专栏、训练营等课程的精准连接,既为用户带来最佳的付费内容消费体验,又满足作者对优质流量高效触达的需求,有效匹配交易双方,实现作者与用户的双赢。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1.1%的“35岁+”受访用户一定会购买相同或相近类型的知识付费课程,另有近半用户需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决定是否购买相同或相近课程。知识付费课程的用户忠诚度较高,但最终打动用户的,还是课程内容本身具备的吸引力。用户知识付费是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能让自身成长的知识给养。平台所提供的知识内容能否契合消费者心意、能否达到高质量标准,是平台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付费头部平台在稳定一二线城市等主要市场的前提下,应逐步往下沉市场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下沉市场将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用户充实的后备军。随着中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三、四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其对自身知识的涉猎领域及知识深度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下沉市场机会进一步拉大。(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文媒咨询·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报告》,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图1,自2016年开始,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增长态势,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5亿。B.据图1,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的增长量在2017—2018年最大,预测2022—2023年最小。C.据图2,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总体保持增长,其中,2021年较2015年增长率已达42倍。D.据图2,2015—2021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起伏波动大,尤其是2017—2019年间。5.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付费行业出现“全民皆师”的局面,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行业成本和行业进入门槛。B.“全民皆师”是知识付费行业内容生产者的新特点,兼具UGC的精良制作和PGC的个性化特征。C.据调研数据,2021年“35岁+”群体购买知识付费的比例为58.8%,其中35~45岁用户是主力。 D.“35岁+”用户付费获取知识时注重内容丰富度和平台知名度,更偏爱综合类平台与音频类平台。6.请结合材料四,概括知识付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答案】4.C5.B6.①算法推荐应用促使大平台优势更为明显;②高品质课程主导购买意愿;③逐步往下沉市场实行线上线下融合。【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增长率己达42倍”说法错误。增长率的倍数应该用2021年675.0亿元减去2015年15.9亿元之后,再除以15.9亿元,应该是不到42倍,故应为增长率近42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兼具UGC的精良制作和PGC的个性化特征”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即为UGC形式产出的相对接近PGC的专业内容,兼具UGC的个性化特征与PGC的精良制作”可知,选项将UGC和PGC说反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第一段“通过算法推荐,平台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掌握大量数据分析技术的平台而言,其算法团队基于海量用户行为进行建模,分析用户需求,能提高流量转化效率和运营效率,在竞争中不断占领新高地”可以总结出:算法推荐应用促使大平台优势更为明显。从第二段“知识付费课程用户忠诚度较高,但最终打动用户的,还是课程内容本身具备的吸引力。用户知识付费是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能让自身成长的知识给养。平台所提供的知识内容能否契合消费者心意、能否达到高质量标准,是平台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总结出:高品质课程主导购买意愿。从第三段“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下沉市场将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用户充实的后备军。随着中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三、四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其对自身知 识的涉猎领域及知识深度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下沉市场机会进一步拉大”可以总结出:逐步往下沉市场实行线上线下融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1858年的歧口蔡楠在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里,有人说我是懦夫,有人说我是英雄。而我选择沉默,因为我相信时间的力量。我刚刚被运到歧口炮台时,威风凛凛:硕美的身材,乌黑的炮口,结实的炮架……我昂首在1858年浓烈的阳光和强劲的海风中,身上的红绸缎在海风里飘扬如旗。那时人们叫我“二将军”,我在歧口的南岸。北岸有我的哥哥“大将军”。我们兄弟俩遥遥相对,雄风相逼,一时成为歧口的话题和风景。涨潮了。海浪声里,常混杂着炮声从深海传来。一个船队在又一次涨潮中出现了,那是英法联军的船队。本来我应该及早发现的,但我没有。昨晚守护在歧口哨所炮台的鹿哨领从城里带回了一个烟花女子,他们就骑在我的身上喝酒耍乐。斟酒伺候他们的是一个叫作陶马的兵丁。陶马的老爹陶牛去深海捕鱼,被一艘外国军船抓去,放回时已失去了双手。炮台建起来的那天,陶牛就把陶马带来了。老人迎着海风靠在了我的身上,悠悠地说,儿子,我要你学会放炮!可陶马没有学放炮,而是被鹿哨领收为了勤务兵。那晚,鹿哨领命陶马一杯一杯地倒着酒,他自己和那个妖艳的女子就一杯一杯地喝着。鹿哨领把酒灌进了肚里,女子把酒洒到了我的炮口。当女子唱起撩人的烟花小调时,我已醉眠在漫漫长夜里了……我醒来时已经太迟了。我已能看见船头上长毛子们的尖嘴猴腮和涂着蓝靛水一样的眼睛,还有他们手里的望远镜。我扯着嗓子大吼,鹿哨领,快弄炮弹来啊!鹿哨领没来,陶马来了。他拍着我的炮身嘟囔着,鹿哨领和那女人跑到城里去了,你说这炮弹怎么装吧?我还没有回答,就听见了一声炮响。我看见歧口北岸我的哥哥“大将军”吐出了一枚炮弹,又吐出了一枚炮弹。长毛子的一艘船就起火了。于是,我焦急地说,我帮你们吧!我就哗地把炮膛自动打开,唰地把炮信子自动弹出。陶马他们就把炮弹推上了膛,把炮口调向了最前面那艘外国船,点上了炮信子。炮信子哧啦哧啦地燃烧着,一直燃烧了半袋烟工夫,还不见炮弹出膛,因为这是一枚臭蛋。 陶马他们立即换下了这枚炮弹,又换上了一枚,还是臭蛋,再推上一枚,还是不响。这时,一枚炮弹尖叫着落在了歧口,炮台就被掀去了半边。陶马他们的脸被熏成了黑炭,还有暗红的血从额头上渗出。硝烟未散,有一群人从歧口村跑来了,前面是摇摇晃晃的陶牛。陶马跑上去扶住了他爹,号啕大哭,爹,炮弹不响啊!陶牛走上炮台,看了看我洞开的炮膛,望了望越来越近的长毛子的战船,发出了撕裂空气般的声音,乡亲们,上火药——轰——歧口渔民自制的土火药和着沙子石块从我急不可耐的胸膛里喷出去,然而却没能够击中目标。又有几发炮弹从长毛子那里射来。轰——整个炮台都坍塌了,一群人也倒在了血泊里……狞笑着的长毛子爬上了歧口。他们把我从沙堆里扒出来,蹬着,踹着,嘲笑着。然后,想抬起我放上一艘小渔船,把我当作战利品带回他们的国家去。我怎么能跟他们走呢?我为咸丰皇帝感到耻辱,我为鹿哨领感到耻辱,我为我自己没能发出一枚炮弹感到耻辱。我怎么能把这失败的耻辱带到国外供人展览呢?我怎么能跟他们走呢?我必须留下来,即使被人唾骂也要留下来!于是,我不停地晃动炮身,用力下坠。我留在了歧口,和陶牛、陶马的尸体,自制的土火药一起埋在了炮台下。战斗仍在继续……后来,我被人挖掘出来。得见天日的那天,有人狠命地踹了我一脚,呸,这就是那个懦夫二将军,它可是大敌当前一炮未发啊!我咧了咧锈蚀的炮口,想讲一段故事给他们听,但我终究一言未发。多少年后,我被人运进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放在了一个新建的博物馆门前,朝着歧口村渔港码头的方向。我经常听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给游人讲解:1858年的歧口,有两座炮台,北岸有“大将军”,已经沉在了海底,南岸有“二将军”,兄弟俩都是……(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有删改)文本二歧口炮台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向为战略要地。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建有大炮台2座(南北岸各一座),北岸为“大将军”炮台,南岸为“二将军”炮台。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抵及歧口,倚仗其坚船利炮,强行登陆。岐口炮台驻扎士兵与当地民众协同一心,顽强抵抗,奋死力战,英法联军败退,不得不转往大沽口登陆。当时两座主炮“大将军”“二将军”之一的“二将军”炮至今完好,保存于黄骅市博物馆。现 在歧口村渔港码头设抗击八国联军登陆纪念碑一座。(摘自“歧口炮台遗址”景区简介)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述了“二将军”炮台因故障没能发挥战斗功能而被人误解的故事,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B.小说中,陶马平日只知道伺候长官,缺少军事技能,他不会装炮弹,填装的炮弹也尽是哑弹,对炮台失守负有主要责任。C.面对世人的误解嘲讽,“二将军”一言未发,主要原因是:它为没能发出一枚炮弹感到耻辱,同时也相信时间会证明自己。D.小说结尾,今天的人们已经为“二将军”正名,从“二将军”在博物馆中放置的位置和女孩给游人的讲解中都能看出来。8.小说让“二将军”自己开口叙述那段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两个文本基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请指出它们的文体并简要分析它们在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上的差异。【答案】7.B8.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让战争的亲历者“二将军”开口叙述,能更真实、生动地再现史实,使小说更真实可信。②“二将军”横穿百年时空,保存至今,让它开口,能古今融合,使小说更具历史厚重感,构思新颖巧妙。③“二将军”历经百年风雨、人世沧桑,让它开口,更能反映它的思考与感悟,使它爱国者、思考者的形象更丰满。④小说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让“二将军”自述经历,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真正的英雄,勇敢的爱国者不会被时间湮没。9.①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说明文。②文本一有包括开端、发展、高湖、结局在内的完整的故事情节;文本二,先介绍歧口炮台的位置,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歧口炮台的修建、使用、保存情况。③文本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虚构,通篇用拟人手法,让“二将军”自己开口叙述,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情感;文本二,只客观冷静地对歧口炮台进行介绍说明。④文本一刻画形象有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还有环境烘托,用语生动形象;文本二说明事物,用语平实、准确。【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对炮台失守负有主要责任”错,小说中的陶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军人,平日里只知道问候长官,压根儿也没有多少军事技能,可面临民族大义,却可以奋不顾身,以身殉国,炮台失守的主要责任在咸丰皇帝,在鹿哨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第一人称以及重要物象的作用。文章开篇即说“有人说我是懦夫,有人说我是英雄。而我选择沉默,因为我相信时间的力量”,直到篇尾也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被人运进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放在了一个新建的博物馆门前,朝着歧口村渔港码头的方向。我经常听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给游人讲解”,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让战争的亲历者“二将军”开口叙述,能更真实、生动地再现史实,使小说更真实可靠,更有可读性。“我昂首在1858年浓烈的阳光和强劲的海风中,身上的红绸缎在海风里飘扬如旗。那时人们叫我‘二将军’”,“二将军”最早出现在1858年,小说写于2015年,“二将军”横穿百年时空,保存至今,让它开口,能古今融合,使小说更具历史厚重感,构思新颖巧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小说叙述了“二将军”炮台因故障没能发挥战斗功能而被人误解的故事,小说结尾段,今天的人们已经为“二将军”正名,“二将军”历经百年风雨、人世沧桑,让它开口,更能反映它的思考与感悟,使它爱国者、思考者的形象更为丰满。“二将军”本是炮台,不会说话,但小说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让“二将军”自述经历,讲述“二将军”炮台因故障没能发挥战斗功能而被人误解的故事,运用拟人手法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真正的英雄,勇敢的爱国者不会被时间湮没,要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的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从文体上来讲,文本一是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二将军”炮台被人误解的故事。文本二是说明文,简单介绍了“歧口炮台遗址”景区。从结构上来讲,文本一有开端——我刚刚被运到歧口炮台时的境况,有发展——英法联军偷袭,有高湖——我被留在了歧口,有结局——“我”被正名。文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文本二,先介绍歧口炮台的位置——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然后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歧口炮台的修建——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建有大炮台2座(南北岸各一座);使用——岐口炮台驻扎士兵与当地民众协同一心,顽强抵抗,奋死力战, 英法联军败退,不得不转往大沽口登陆;保存情况——至今完好。从表现手法上来讲,文本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描述了发生在“二将军”炮台身上的故事,文章通篇用拟人手法,让本不会说话的“二将军”自己开口叙述,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二将军”的情感。文本二,因为是说明文,迫于体裁的限制,作者只客观冷静地对歧口炮台进行了相关介绍说明。从语言风格上来讲,“我就哗地把炮膛自动打开,唰地把炮信子自动弹出。陶马他们就把炮弹推上了膛,把炮口调向了最前面那艘外国船,点上了炮信子”“爹,炮弹不响啊!”“我焦急地说……”文本一刻画形象有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涨潮了。海浪声里,常混杂着炮声从深海传来。一个船队在又一次涨潮中出现了……”,文章还有环境烘托,用语生动形象。“歧口炮台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向为战略要地。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建有大炮台2座……”,文本二因为是说明事物,用语比较平实、准确性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八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戒后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命人心。’大吉!”朝堂上群臣莫敢言,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吉也。”帝大怒。既还宫,召澄入见,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念,恐人人竞言,沮我天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望谅。”谓澄曰:“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子,诏诸军南发。秘书监卢渊上表:“前世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丁丑,帝亲征。群臣稽首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帝大怒曰:“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众臣泣谏,帝乃谕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中土,王公以为何如?”群臣皆呼万岁,遂定迁都之计。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鼎洛邑,宗庙宫殿,非可马上游行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帝曰:“朕将巡省州郡,春首即还,未宜归北。”乃遣澄还平城,曰:“汝宜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今日真所谓‘革’也,尔其勉之!”澄至平城,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还 报,魏主喜。初,魏帝以北方酋长畏暑,听秋朝洛阳,春还部落,时人谓之“雁臣”。魏广川王谐卒。魏主曰:“广川王为吾叔父,性明敏。今薨,于朕大功也。”深衣往哭之。(选自《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迁都》第一百三十九卷有删改)【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简称为孝文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B.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C.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D.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雨雪意思是八月下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天八月即飞雪”一样,都记叙了朔北边塞奇特异常的气候特点。B.斋戒是指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前,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五日”中的“斋戒”含义相同。C.稽首是古代的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稽”与“无稽之谈”中“稽”的含义相同。D.功,古代丧服名,分大功、小功。大功服丧期为九个月,小功服丧期为五个月。古代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帝因平城气候恶劣,想迁都洛阳,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提议大学伐齐,想以这种方式胁迫众人同意自己的决定。B.拓跋澄认为卦象并不吉利,这惹恼了孝文帝,退朝后,君臣进行了坦诚地交谈,拓跋澄最终理解并支持孝文帝的计划。C.孝文帝决定亲征南齐,群臣最终同意迁都。但从拓跋澄在平城做的工作可以推知,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孝文帝的计划。D.确定迁都计划后,尚书李冲考虑到宗庙宫殿的修建需要时间,于是建议孝文帝先回到代都。 孝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曰:“汝宜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今日真所谓‘革’也,尔其勉之!”(2)初,魏帝以北方酋长畏暑,听秋朝洛阳,春还部落,时人谓之“雁臣”。【答案】10.B11.C12.D13.(1)(孝文帝对拓跋澄)说:“你应该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留守在那里的官员们。如今才是真正的‘革卦',你一定要努力把事情办好!”(2)一开始,孝文帝考虑到北方的酋长们害怕暑热,就听凭(任凭、任随)他们秋天来到洛阳朝见,春天再返回各自的部落,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雁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孝文帝下诏回答说:“太平时代的君主,之所以不亲自统率军队作战,有的是因为天下己经统一,不再存在敌人;有的是因为怯懦卑怯,苟且偷安。现在说天下己经统一太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与怯懦卑劣的人相比,又是十分可耻的。如果太平时期的君主不应该亲自统帅军队作战,那么,古代的君王特别制造的战斗时使用的革车,又有什么用呢?“承平之主”作后文的主语,因为后文成分较长,主语后应断开,表示强调,排除AC;“制革辂”作“先王”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含义相同”错。“稽首”中“稽”的含义是“停留”,而“无稽之谈”中“稽”的含义是“考证,核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孝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错。文中孝文帝说“朕将巡省州郡,春首即还,未宜归北”,可见他并没有听从李冲的建议。故选D。【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谕”,告诉;“其”,一定;“勉”,努力。(2)“畏”,害怕;“听”,听凭;“谓”,叫,称。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八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问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方式胁迫大家。斋戒之后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顺应了上天之命和百姓的心声。’(‘革卦’)十分吉利。”朝廷上的群臣都不敢说话,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要出兵来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卦象,(恐怕)这并不吉利。”孝文帝很不高兴。回到皇官,孝文帝立刻召见拓跋澄,说:“刚才关于革卦的事,现在要再和你讨论一下。在朝堂上,我之所以大发脾气,是因为害怕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破坏了我的决策,所以,我就声色俱厉,以此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希望你能凉解。”(接着)对拓跋澄说:“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有利于用武力作战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我想受趁此机会,将都城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利用占卜得到的卦象把都城迁到中原,来治理天下,这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六月丙子日,诏令各路大军向南进发。秘书监卢渊上书说:“以前太平时代的君主,从来没有过亲自统率大军。”孝文帝下诏回答说:“太平时代的君主,之所以不亲自统率军队作战,有的是因为天下己经统一,不再存在敌人;有的是因为怯懦卑怯,苟且偷安。现在说天下己经统一太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与怯懦卑劣的人相比,又是十分可耻的。如果太平时期的君主不应该亲自统帅军队作战,那么,古代的君王特别制造的战斗时使用的革车,又有什么用呢?丁丑日,孝文帝亲征,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尚书李冲等人说:“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孝文帝勃然大怒,说:“杀人用的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大臣们流泪劝谏。孝文帝对群臣说:“今天动静不小,行动了却没有成就,拿什么向后人文代!如果不南伐就迁都于中原,你们以为如何?”群臣皆呼万岁。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李冲对孝文帝说:“陛下将要定都洛阳,(可是)宗庙宫殿,不是我们只骑在马上走来走去,就能等待它们建成的。希望陛下暂时回到代都。”孝文帝说:“联正要到各个州郡巡查,明年一开春就赶回,而不应该先回北方。”于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孝文帝对拓跋澄)说:“你应该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留守在那里的官员们。如今才是真正的‘革卦’:你一定要 努力把事情办好!”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引用古今经典事倒,慢慢地解释开导,大家才觉悟心服。拓跋澄向孝文帝汇报了这一情况,孝文帝十分高兴,一开始,孝文帝考虑到北方的酋长们害怕暑热,就听凭(任凭、任随)他们秋天来到洛阳朝见,春天再返回各自的部落,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雁臣”。北魏广川王拓跋谐去世。孝文帝说:“广川王是我的叔父,腿明机敏,如今他去世了,对我来说应该穿上大功服。”孝文帝着素服、深衣前去哭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B.颔联“安知”意在表明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的危险的警惕。C.颈联作者认为魏、蜀、吴三国实力悬殊,终有一战,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D.全诗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咏史说理,意蕴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5.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不相同。《赤壁怀古》中苏辙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与惨败 结局,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他过于急迫希望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赤壁赋》中苏轼写曹操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消亡了,慨叹人生的短暂。【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实力悬殊”“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错,颈联写“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魏、蜀、吴三国实力相当,此战过后,魏蜀吴三足鼎立,谁也没办法短期内灭了谁。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二者的写作意图不相同。《赤壁怀古》中首联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首联突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是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的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诗歌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与惨败的结局,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同时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曹操过于急迫希望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赤壁赋》中苏轼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文章写曹操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消亡了,以此慨叹人生的短暂易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答案】①.佛狸祠下②.一片神鸦社鼓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④.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⑤.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祠”“鸦”“沮”“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创意备受好评到因抄袭而全网声讨,奥迪汽车在“小满”节气推出的“网红广告”让奥迪及其创意代理公司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无论是广告抄袭、学术不端以及软文洗稿,对于损害知识产权、盗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我们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说“不”。杜绝广告和内容生产中的不规范现象,已成为奥迪抄袭事件之后的舆论共识。值得关注的是,有网友分析,文案中关于“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的解释有__________之嫌。其一,文案引用所谓曾国藩的话更早出自宋代蔡襄;其二,节气中小满与芒种相对应,体现小麦生长历程,与做人不要太满的人生哲理并无关系。看似文意盎然的脚本从内容上并非__________,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时下的网络平台上,从节气讲到人生,以周易纵论世界,借拆字分析哲理,以天人合一讲保健养生,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讲解并不在少数。其中或有精辟之论,也不乏穿凿附会之说;或有文史世界的__________,也不乏未经证实的轶事传闻。在历史烟云中,奔腾向前的时间之河分出无数枝叉,很难简单概括。但恰恰是那些脱离语境的名言、简单独断的结论、__________的解释,最容易给非专业受众造成迷惑。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牵强附会天衣无缝雪泥鸿爪无所不为B.牵强附会无懈可击零光片羽无所不能C.东拉西扯天衣无缝零光片羽无所不为D.东拉西扯无懈可击雪泥鸿爪无所不能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产品,如何“合理发挥”?涉及历史文学知识的内容,能否“引申演绎”?B.涉及历史文学知识的内容,如何“合理发挥”?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产品,能否“引申演绎”?C.涉及历史文学知识的内容,能否“引申演绎”?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产品,如何“合理发挥”?D. 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产品,能否“引申演绎”?涉及历史文学知识的内容,如何“合理发挥”?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并写出正确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B18.A19.无论是广告抄袭,还是学术不端,抑或是软文洗稿,对于损害知识产权、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我们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说“不”。【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牵强附会:指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东拉西扯:意思是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抓不住中心,也指从各处拾取得来。此处形容文案中的“解释”把没有的说成有,应用“牵强附会”。第二空处,无懈可击:指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天衣无缝: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此处是说看似文意盎然的脚本从内容上来讲并非没有缺点,应用“无懈可击”。第三空处,零光片羽:比喻珍贵事物的一小部分。雪泥鸿爪:意思是大雁在雪泥上路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此处与“未经证实的轶事传闻”相对应,并且范围是“文史世界”,应是形容珍贵的资料,应用“零光片羽”。第四空处,无所不能:意思是样样都会,凡事都能办到。无所不为:贬义词,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此处形容“解释”,应用“无所不能”。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一个是“底色”,即产品的外包装,一个是“内容”,由表及里,“底色”在前而“内容”在后较为合理,排除BC。传统文化只是底色,产品究竟怎样呈现,需要“合理发挥”;内容中涉及“历史文学知识”,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搭配“引申演绎”更合理。排除D。故选A。【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无论是广告抄袭、学术不端以及软文洗稿”不合逻辑,应改成“无论是……,还是…,抑或是……”的形式,即“无论是广告抄袭,还是学术不端,抑或是软文洗稿”。二、“盗窃……成果”搭配不当,应改成“剽窃……成果”故整个句子改为:无论是广告抄袭,还是学术不端,抑或是软文洗稿,对于损害知识产权、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我们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说“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作为某餐厅随餐赠品的可达鸭玩具“火出天际”。①?事实上,它出自二次元大IP“精灵宝可梦”,是海量精灵中的一种。有人说可达鸭的原型是鸭嘴兽。动画中的它,颜值、能力均显平庸,既不会游泳,还常常头疼健忘;但也正是它,每每忠心护主,爆发潜能,立下奇功,逐渐成为主人的“心肝宝贝”,也俘获了不少粉丝。②:身材圆滚、嘴巴扁长、头顶翘毛、眼神呆滞,可爱呆萌的外形可谓独树一帜。而且,纵观可达鸭的“鸭生”,既充满平凡,也充满逆袭,既有磨难和烦恼,也不乏幸运和快乐。对于资深粉丝而言,③,让人在娱乐休闲之余,顺带思考友情亲情、人生际遇等话题。当然,对于众多“路人粉”而言,可达鸭的“鸭生”或许无关紧要,外表呆萌、带来快乐,便已足够。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文中“可达鸭”爆红的原因。不超过60字。【答案】20.①可达鸭到底“何许鸭也”/可达鸭到底是什么鸭;②可达鸭的外形很特别;③可达鸭的形象颇具现实意义/可达鸭的形象还能引发思考。21.因为可达鸭具有可爱呆萌的形象、丰富多彩的“鸭生”、引人深思的现实意义等因素,所以可达鸭可以爆红。【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最近,作为某餐厅随餐赠品的可达鸭玩具‘火出天际’”,后文又说“事实上,它出自二次元大IP‘精灵宝可梦’,是海量精灵中的一种”,后文是在解释可达鸭, 结合此处的“?”可知,此处可填“可达鸭到底“何许鸭也”/可达鸭到底是什么鸭”。第二处,此处是一个“:”,说明这是一个总结句,后文写“身材圆滚、嘴巴扁长、头顶翘毛、眼神呆滞,可爱呆萌的外形可谓独树一帜”,介绍了可达鸭的外形,综合分析,此处可填“可达鸭的外形很特别”。第三处,前文说“对于资深粉丝而言”,说明这句话是针对粉丝们说的,后文说“让人在娱乐休闲之余,顺带思考友情亲情、人生际遇等话题”,说明可达鸭引起粉丝的思考,综合考虑,此处可填“可达鸭的形象颇具现实意义/可达鸭的形象还能引发思考”。【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结合“身材圆滚、嘴巴扁长、头顶翘毛、眼神呆滞,可爱呆萌的外形可谓独树一帜”可知,可达鸭的形象可爱呆萌;结合“纵观可达鸭的‘鸭生’,既充满平凡,也充满逆袭,既有磨难和烦恼,也不乏幸运和快乐”可知,可达鸭的“鸭生”丰富多彩;结合“让人在娱乐休闲之余,顺带思考友情亲情、人生际遇等话题”可知,可达鸭具有引人深思的现实意义。以上三点是可达鸭爆红的原因,考生可据此整理答案,答案应是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商贩)之一瞥;疏入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了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行合一静水流深 朱熹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晦庵”草堂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很久之后,李光地,以“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的论说,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我们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争相背诵《三字经》,不如亲手为父母打上一盆洗脚水;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 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知识永驻我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第一句话指出了知识对人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力量”,可以是知识带给人的物质回报,也可以是知识带给人的精神财富,还可以是知识带给人反抗黑暗和不平,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第二句话意思是: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大(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这句话讲述了不能光学习纸上知识,还必须要亲身实践的道理。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第三句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辩证说明“知行合一”理论。意思是: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这充分说明,知识与实践应该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写作主题就显而易见了。写作时,可以考虑直接由知行合一概念的来导入,丙由此提出自己对于知识与实践关系的鲜明观点。在论述时,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历史上或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进行思辨分析。当然,行文最后,也可以试着将角度拉回到自我身上,思考我们自己在当下学习生活中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应该怎样协调处理好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立意:1.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2.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思难。3.知行合一,方为真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3:18: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400.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